□文│李 軍
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科技部印發(fā)《關于推動學術期刊繁榮發(fā)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一手抓繁榮發(fā)展,一手抓引導管理”。文件用“引導管理”的表述,而非“加強管理”“強化管理”,筆者認為是因為學術出版的管理有別于行政監(jiān)管,應通過引導性管理的措施,達到建設性規(guī)范的目的,從而推動學術研究和學術出版健康發(fā)展。
引導管理靠什么?比較直接、現(xiàn)實的措施是靠評價機制,發(fā)揮評價機制“指揮棒”作用。因此,《意見》進一步明確:完善學術期刊相關評價體系。改進完善學術期刊評價體系,以內容質量評價為中心,堅持分類評價和多元評價,完善同行評價、定性評價,防止過度使用基于“影響因子”等指標的定量評價方法評價學術期刊特別是哲學社會科學期刊。探索建立哲學社會科學期刊評價的行業(yè)標準,加強對哲學社會科學期刊評價的引導規(guī)范。引導相關單位在學術評價、人才評價中準確把握學術期刊的評價功能,防止簡單“以刊評文”、以“核心期刊”“來源期刊”等評價學術期刊及論文質量,反對“唯論文”和論文“SCI至上”等不良傾向,避免SSCI、CSSCI等引文數(shù)據(jù)使用中的絕對化。筆者認為,防止過度使用“影響因子”評價哲學社會科學期刊是學術匡正之策、避害之舉。
2016年以來,筆者參與學術評價制度改革的政策調研和相關文件起草工作。2021年年初,筆者在《編輯學報》發(fā)表《略論現(xiàn)行評價機制的歷史作用及其危害》一文,對評價體系改革有關政策問題做了一個回顧。評述SCI引入我國發(fā)揮的歷史作用,分析SCI怎樣被異化為“唯SCI”評價標準。文章提出學術評價“唯SCI”的四方面危害:一是學術論文、科研經(jīng)費、科學數(shù)據(jù)外流;二是數(shù)據(jù)庫議價權、學術主動權、學術話語權受制于人;三是出版生態(tài)、學術生態(tài)、社會生態(tài)失衡;四是科技安全、信息安全、戰(zhàn)略安全隱患?,F(xiàn)在看來,還有一個危害:解構學科聯(lián)系,割裂學術研究的統(tǒng)一性、系統(tǒng)性、聯(lián)系性。
近些年來,學術期刊資源配置方向,更加趨向于配置在學科細分領域,通過調整審批政策,支持創(chuàng)辦“高、專、精、特、新”的期刊。同時,全球學術期刊又出現(xiàn)向綜述方向“回流”的趨向。針對這個變化,2019年筆者去北大開展調研時,有學者表示,期刊我們說不清,學術我們說得清。當前社科學術的狀態(tài)可以概括為,“研究唐詩的不通宋詞,研究宋詞的不通元曲”。什么原因?學科細分、研究細分、學術細分。為什么會細分?比較好發(fā)表文章。對于社會科學工作者來說,學術可以求精求專,但求分求細就要琢磨了。因為,大學問都是文理雙棲融合、碰撞、糅雜出來的??茖W尤其是哲學社會科學這么分下去,就會割裂學術的系統(tǒng)聯(lián)系。大學問難以形成,大學問家難以尋覓。
筆者認為,這是一個十分中肯的意見,需要認真審視:如果科學家和研究機構單純以“數(shù)量”來衡量科研能力,那么,論文生產(chǎn)的泡沫化問題就會愈演愈烈。這將惡化學術生態(tài),解構學術范疇、浪費學術資源,造成學術研究的“真題”不多,基礎研究“空心化”,學術傳播“空載、過載”,最終阻礙科學的進步!
近年來,國內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領域,比較普遍地導入SSCI和A&HCI(即社會科學引文索引與人文藝術引文索引)兩個檢索系統(tǒng)。其積極意義是,有利于推動人文社科學術國際交流,提高人文社會科學國際顯示度,補齊人文社會科學學術國際傳播短板。同時也帶來三個問題:一是評價方向失偏,引導研究者追逐熱點;二是造成國家智力和知識資源分流;三是影響學術生態(tài)。對學術生態(tài)的影響,恐怕是危害更大的方面:第一,忽視國內重大現(xiàn)實需求;第二,弱化國內人文社科基礎研究力量;第三,削弱國內期刊優(yōu)秀論文供給數(shù)量;第四,平庸代替特色,跟風代替務實。片面追逐國際熱點,將弱化人文科學學術的中國特色。
筆者認為,這是一個嚴肅的問題,這涉及人文社科期刊如何踐行為國內人文哲學社會科學服務的宗旨。
習近平總書記在關于《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jīng)驗的決議》的說明中明確指出:要按照總結歷史、把握規(guī)律、堅定信心、走向未來的要求,把黨走過的光輝歷程總結好,把黨團結帶領人民取得的輝煌成就總結好,把黨推進革命、建設、改革的寶貴經(jīng)驗總結好,把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事業(yè)砥礪奮進的理論和實踐總結好。具體來說,就是要深入研究黨領導人民進行革命、建設、改革的百年歷程,全面總結黨從勝利走向勝利的偉大歷史進程、為國家和民族建立的偉大歷史功績;深入研究黨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相結合,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百年歷程,深化對新時代黨的創(chuàng)新理論的理解和掌握;深入研究黨不斷維護黨的團結、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tǒng)一領導的百年歷程,深刻領悟加強黨的政治建設這個馬克思主義政黨的鮮明特征和政治優(yōu)勢;深入研究黨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百年歷程,深刻認識黨同人民生死相依、休戚與共的血肉聯(lián)系,更好為人民謀幸福、依靠人民創(chuàng)造歷史偉業(yè);深入研究黨加強自身建設、推進自我革命的百年歷程,增強全面從嚴治黨永遠在路上的堅定和執(zhí)著,確保黨在新時代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進程中始終成為堅強領導核心;深入研究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和大勢,始終掌握新時代新征程黨和國家事業(yè)發(fā)展的歷史主動,增強錨定既定奮斗目標、意氣風發(fā)走向未來的勇氣和力量。
哲學社會科學期刊,就是要“錨定既定奮斗目標”,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四個“總結好”和六個“深入研究”,提供有力的學術貢獻和學理支撐。
進入21世紀,迅猛而來、迭代發(fā)展的新技術,拓寬著學術視野、豐富著學術語言,也改變著社會潮流。我們要看到科學技術是推動人類進步的重要力量,同時,我們也要充分警惕技術驅動模式下的社會創(chuàng)新,可能帶來的學術野蠻生長、盲目而失去方向。嚴肅、責任和理性的科學精神要求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和學術出版工作者一腳踩著油門,一腳放在剎車踏板上。腳下是油門,手上要時時刻刻把牢方向盤。技術發(fā)展往往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但是,學術要發(fā)揮思想引領的“定盤星”作用。比如,當前比較熱門的元宇宙,產(chǎn)業(yè)、市場甚至資本一擁而上。但是,學術絕不可一哄而起,一哄而起的東西往往是一哄而散。更重要的是,對一些新概念,做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要做到不輕易跟隨;做人文社會科學出版的,更要做到不輕易跟隨。
“樹生尚知靜立水邊,人學須遵默而識之”。身為出版人,要學會“靜立”和“默識”。時刻反問自己,你聽懂了嗎?曾有一位知名人士說,未來90%的制造業(yè)要在互聯(lián)網(wǎng)上實現(xiàn)。一家報紙將這句話作為標題發(fā)了,筆者與該報總編輯就此事展開討論。這句話為什么不是85%、95%,而是90%呢?做媒體,要追其問、究其道、窮其理。道理很簡單:媒體是社會公器,應保持質疑的本性。學界和傳媒業(yè)應先于公眾,冷靜下來,正確把握“時度效”,認真做好學理分析和研究成果的評估應用。這絕不是僅僅依靠引用、靠量化評價就能解決的。學術研究要為這樣的熱點,去燥氣、去虛火。
2021年11月22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向第四屆世界媒體峰會致賀信時強調,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相互交織、彼此影響,國際格局演變深刻復雜。如何正確回答時代課題,廣泛凝聚世界共識,媒體肩負著重要社會責任。希望參會嘉賓圍繞峰會主題深入探討、增進共識,努力做民心相通的傳播者、人文交流的促進者,為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應有貢獻。
“正確回答時代課題,廣泛凝聚世界共識”,媒體肩負著重要社會責任;“努力做民心相通的傳播者、人文交流的促進者”,報刊肩負著光榮使命。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是學術研究的“龍頭”,引導管理,就是要引導這個“龍頭”向高、向深、向遠、向著人文的高處。
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應當有“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的學術態(tài)度,當有“不畏浮云遮望眼”的學術清高,更要有“民心相通的傳播者、人文交流的促進者”的學術擔當!
哲學社會科學期刊工作者,正確回答時代課題,廣泛凝聚世界共識,能夠為黨和國家百年構建的恒基偉業(yè)服務,為我國人文社會科學工作者服務,感到光榮。我們要把這種光榮感,切實轉化為使命感、責任感、緊迫感。以期刊工作者應有的使命和美好的初心,切實擔當起哲學社會科學期刊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