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緒蓮,李律宇,李 丹,羅光云,李 寧,云 宇,段為鋼△
(1.云南中醫(yī)藥大學,云南 昆明,650500;2.云南中醫(yī)藥大學第三附屬醫(yī)院,云南 昆明 650500;3.昆明醫(yī)科大學,云南 昆明 650500)
高尿酸血癥已經(jīng)成了危害人類健康的“第四高”[1],與痛風、高血壓、糖尿病等疾病高度關聯(lián)[2-3]。為了研究高尿酸血癥的發(fā)病機制以及相關疾病的防治新策略,我們前期以SD大鼠為試驗大鼠,采用CRISPR/Cas9技術成功研制了尿酸酶缺失大鼠(Kunming-DY大鼠)[4]。該大鼠血尿酸明顯升高,與成年男性血尿酸相似或略高,可以穩(wěn)定繁殖,成年后的1年生存率可達90%[4-5],盡管具有輕度的多器官損傷[6]。由于該大鼠無尿酸酶活性,其尿酸代謝與人進一步相似,可以避免造模劑帶來的干擾,有望為高尿酸血癥和相關疾病的防治研究提供更好的模型動物[5],同時該模型動物在研究高尿酸血癥方面表現(xiàn)出一定的優(yōu)勢[7-9]。為此,本研究以45 d日齡SD大鼠為對照,特觀察同齡尿酸酶缺失大鼠血細胞和血液流變學變化。
1.1 實驗材料與儀器 雄性尿酸酶缺失大鼠(Kunming-DY大鼠)由實驗室自制,按照SFP標準繁育。雄性SD大鼠(生產(chǎn)許可證號:SCXK(滇)K2015-0002)由昆明醫(yī)科大學按照SPF標準繁育。尿酸檢測試劑盒(磷鎢酸法)(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氨丁三醇(Tris堿,>99.9%)(德國 BioFroxx公司)、全自動動物血細胞分析儀(型號:PE-3070VET)(深圳市普康電子有限公司)、全自動動物血液流變儀(型號:HL5000)(康宇醫(yī)療器械有限公司)、酶標儀(型33號:K6600-A)(北京凱奧科技發(fā)展有限公司)。
1.2 實驗方法
1.2.1 動物分組 隨機選取10只40 d日齡的SD大鼠(WT)和7只尿酸酶缺失大鼠(Uox-/-),適應性飼養(yǎng)到第45 d日齡稱重置于代謝籠記錄24 h出入量。實驗后置于固定器從尾部采抗凝血(EDTA-K2抗凝)0.2 mL用于血細胞分析。動物用烏拉坦(1.0 g/kg)麻醉后從腹主動脈采抗凝血(肝素抗凝)3 mL用于血液流變學檢測,同時采不抗凝血0.5 mL用于血尿酸檢測。
1.2.2 血細胞檢測 按照說明書操作開啟全自動動物血細胞分析儀,選擇大鼠模塊,將采到的EDTA-K2抗凝血混勻后直接進樣檢測,收集檢測數(shù)據(jù)。2 h內(nèi)完成血樣收集和血細胞檢測。
1.2.3 血液流變學檢測 按照說明書操作開啟全自動動物血液流變儀,選擇大鼠模塊,將采到的肝素抗凝血混勻后置于預定的進樣盤,自動檢測,收集檢測數(shù)據(jù)。2 h內(nèi)完成血樣收集和血液流變檢測。
1.2.4 尿酸檢測 血液樣品凝固后于3 000 r/min,離心5 min制備血清,制備的血清直接用于尿酸檢測。尿酸的含量測定方法則按照廠家提供的說明書進行。
2.1 尿酸酶缺失大鼠的血尿酸水平、體質(zhì)量和出入量變化 45 d日齡尿酸酶缺失大鼠的血尿酸明顯高于野生型SD大鼠(圖1A),但體質(zhì)量略低于同齡野生型大鼠(圖1B),且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這與我們的前期研究結果一致。
不考慮體質(zhì)量因素時,45 d日齡的尿酸酶缺失大鼠的24 h進食量無明顯變化(圖1C),但24 h飲水量(圖1D)和24 h排尿量(圖1E)明顯增加,同時24 h排便量卻有所減少(圖1F)??紤]到體質(zhì)量因素時,校正后的指標尿酸酶缺失大鼠24 h進食量則明顯增加(圖1G),且24 h飲水量(圖1H)和24 h排尿量(圖1I)進一步增加,同時24 h排便量卻無明顯差異(圖1J)。見圖 1。
圖1 尿酸酶缺失大鼠的血尿酸水平、體質(zhì)量和出入量變化
2.2 尿酸酶缺失大鼠的血細胞指標變化 45 d日齡尿酸酶缺失大鼠的白細胞、淋巴細胞、中性粒細胞和中間細胞(主要包含單核細胞、嗜酸性粒細胞和嗜堿性粒細胞)數(shù)目明顯低于野生型SD大鼠(圖2A);但尿酸酶缺失大鼠的淋巴細胞比例高于野生型SD大鼠,中性粒細胞略低,而中間細胞比例無明顯變化(圖2B)。
與野生型SD大鼠相比,45 d日齡尿酸酶缺失大鼠的紅細胞數(shù)目無明顯改變(圖2C),紅細胞壓積和紅細胞分布寬度CV(變異系數(shù))無明顯改變(圖2D);但血紅蛋白濃度、平均紅細胞體積、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含量、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濃度以及紅細胞分布寬度SD(標準差)明顯減?。▓D2D)。
與野生型SD大鼠相比,尿酸酶缺失大鼠血小板數(shù)目、大血小板數(shù)目(圖2E),血小板分布寬度和血小板壓積(圖2F)無明顯改變;但血小板體積和大血小板比率明顯減?。▓D2F)。見圖2。
圖2 尿酸酶缺失大鼠的血細胞指標變化
2.3 尿酸酶缺失大鼠的血液流變學指標變化 與野生型SD大鼠相比,45 d日齡尿酸酶缺失大鼠全血高切、中切和低切黏度以及血漿黏度均減小(圖3A),但相應的相對黏度增加(圖3B),相應的還原黏度則進一步顯著增加(圖3C)。
與野生型SD大鼠相比,45 d日齡尿酸酶缺失大鼠的血液屈服應力減?。▓D3D),相應的低切、中切和高切流阻減少(圖3E)。與血細胞檢測結果類似,尿酸酶缺失大鼠的血沉減慢(圖3F),其方程K值也減?。▓D3G);紅細胞壓積(圖3H)、紅細胞剛性指數(shù)(圖3I)和紅細胞內(nèi)黏度(圖3J)減小,而紅細胞聚集指數(shù)、紅細胞變形指數(shù)和紅細胞電泳指數(shù)(圖3I)則增加。見圖3。
圖3 尿酸酶缺失大鼠的血液流變學指標變化
野生型SD大鼠正常表達尿酸酶,表達豐度最高部位是肝臟。與傳統(tǒng)的基因敲除不同,Kunming-DY大鼠是基于封閉群大鼠,即SD大鼠,采用CRISPR/Cas9技術敲除尿酸酶基因2~4號外顯子區(qū)域[4]。先獲得雜合子,通過不斷交配獲得純合子,純合子再相互交配選種獲得性狀較為穩(wěn)定的尿酸酶缺失大鼠。
尿酸酶缺失后,該大鼠的血尿酸明顯升高,但比文獻報道的基于近交系C57/6J小鼠研制的尿酸酶缺失小鼠要明顯的低[10],成年后的1年生存率達90%以上,雖然表現(xiàn)出生長略有減慢,多飲多尿現(xiàn)象,但表型基本健康,也能正常繁育[4-6,11]。這些現(xiàn)象也在本研究中得到重現(xiàn),說明該大鼠生長略有減慢,多飲多尿現(xiàn)象能夠穩(wěn)定重現(xiàn)。
本研究發(fā)現(xiàn),與同齡野生SD大鼠不同,尿酸酶缺失大鼠的白細胞數(shù)量偏少,且淋巴細胞比例增高,說明該大鼠可能存在慢性感染。尿酸酶缺失大鼠的紅細胞數(shù)量無明顯變化,但血紅蛋白、紅細胞體積、紅細胞血紅蛋白含量及濃度以及紅細胞分布寬度SD明顯減少,說明該大鼠具有營養(yǎng)性貧血傾向,可能存在一定的鐵利用障礙,具有小細胞低色素特征的“貧血”傾向。尿酸酶缺失對血小板數(shù)量影響較小,但血小板體積和大血小板比率均減少,說明該大鼠的血小板功能更傾向于成熟,有利于止血。
從血液流變學指標看,尿酸酶缺失后,大鼠的全血黏度、血液屈服應力、血液流阻、血沉均出現(xiàn)明顯下降。由于血液黏度主要受紅細胞影響,變小的紅細胞有利于全血黏度下降。由于紅細胞內(nèi)的血紅蛋白濃度也是下降的,因此紅細胞內(nèi)的黏度也由此減小。與相關黏度指標下降不同,尿酸酶缺失大鼠的還原黏度是增加的。全血還原黏度是指單位紅細胞壓積時的全血黏度值,考察的是單位紅細胞壓積對全血相對黏度的貢獻。這提示在尿酸酶缺失大鼠中,單位紅細胞壓積對血液的黏度貢獻是增加的。由于紅細胞內(nèi)的血紅蛋白含量有所減小,紅細胞的剛性也有所減弱。因為紅細胞體積變小,紅細胞的流動性有所改善,在電場的作用下更容易發(fā)生遷移。本研究結果表明雄性尿酸酶缺失大鼠在45 d日齡時,血尿酸水平明顯升高,且具有多飲多尿現(xiàn)象,但其白細胞數(shù)量略有減少,多個血液流變學指標也總體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