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常娥
(常州劉國鈞高等職業(yè)技術學校 江蘇 常州 213000)
學生的成長,這不僅僅是指知識的增長,還在于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在于引導學生成長為一個健康獨立的人。但是隨著工作時間越長,作為教育工作崗位上的工作者,尤其是高職院校的一線教師,就會時常感嘆現(xiàn)在的學生和以前實在是太不一樣了,班主任工作越來越充滿“挑戰(zhàn)性”,學生對學習知識的渴望不強烈,缺少學習的主動性,同時個人主觀意識倒是強,沒有目標的生活導致各種以前沒有出現(xiàn)過的問題不斷冒出。讓人觸目驚心的是學生厭學、抑郁、自殘甚至自殺的現(xiàn)象也越來越多,這也讓家庭、學校、社會無法不越來越重視學生的心理健康。只有身心都健康的人才能適應社會,立足于社會,而培養(yǎng)出身心健康的人才是教育的根本目的。
1 如今應對時代的高速發(fā)展,要求教育中不僅要增長學生的知識與才能,還要能凸顯學生的個性,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從而有各類教育改革不斷提出,只是改革中的教育機制并不完善,學生的個性體現(xiàn)了,而隨之而來的各類心理問題也不斷涌現(xiàn),如今學生的教育對于老師來說是一個難題,更是一個挑戰(zhàn)。造成學生的心理出現(xiàn)重大問題的原因有很多,但總體避不開最重要的幼兒時期和青少年時期的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目前的家庭教育有不少都走向了兩個極端。過去沒有爆發(fā)出像現(xiàn)在這么多的心理問題,是因為在尊師重道的傳統(tǒng)之下,老師在學生中的權威不可挑戰(zhàn),往往老師說什么就是什么,學生不會想太多,能完全按照老師說的要求去做,不會有太多異議,學生的自我矛盾、學生與學生的矛盾、家長與學生的矛盾、老師與學生的矛盾也就相對少了。只是這樣培養(yǎng)出來的學生顯然忽視了思想政治教育,不注重個人的人格素質(zhì)、精神素質(zhì)等非智力因素的培養(yǎng),會造成了學生的綜合素質(zhì)偏低的結(jié)果,存在重智育、輕素質(zhì)的傾向,最后難以適應工作和社會的發(fā)展。如今的社會不僅成人壓力大,作為學生的孩子壓力也很大。我們國家在上世紀經(jīng)歷了獨生子女時代,可以說在這個階段每一個孩子的出生往往寄托著兩個家庭的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希望。為了不輸在起跑線上,學生從小就要學習這個,學習那個,在進入小學之后,即使一再提倡素質(zhì)教育,家長與老師的目光也大多數(shù)都在學生的成績上,雖然一再提倡減壓,可是事實上學生的“書包”一天天壯大,空余時間少之又少,沒了童年,更是在各個培訓地點打轉(zhuǎn)。可以說為了學生的多方面發(fā)展,學生生活中很多時候除了學習還是學習,家長老師看不到孩子內(nèi)心真正的需要,反而為了提高成績采取各種措施,為了讓孩子的精力專注到學習中去,在孩子遇到任何什么問題時都在前面擋著,幫著解決,很多學生也就成為了“溫室里的花朵”,四體不勤,五谷不分,然而智力的開發(fā)與卻沒有相應的心理發(fā)展水平和承受能力,經(jīng)不起挫折的考驗,一旦達不到自己、家長還有老師的預期成績,在面對的來自各方的失望時,豈能不鉆牛角尖,這是一個極端;另一個極端就是社會生存壓力激增之下,在家庭中父母忙于工作,甚至父母的關系本身存在問題,導致孩子缺失了面對面的關愛與溝通,缺失了正確的管教與引導,那么孩子又如何能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在遇到困難與挫折時又怎么可能有效解決,心理自然成長不起來;另一方面信息科技高速發(fā)展對學生的教育是一柄雙刃劍,學生大量地無差別地接受來自外界的各類信息,以他們的年齡還難以辨別哪些對他們是有益,哪些對他們是有害的,比起過去,他們有思維活躍、敏捷,興趣廣泛,知識面寬泛,能力全面等優(yōu)點,但是缺點也不少,有些人自信強到甚至自負,有些人自卑到低如塵埃,有些人做事目標顯示較強的功利性,有些人缺乏寬容和感恩的心態(tài),學生在心理上體現(xiàn)出敏感而脆弱的特點,這都讓學校教育難上加難。
2 學生心理是否能健康成長,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兩者缺一不可。2018年全國教育大會強調(diào),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而父母則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要能給孩子講好“人生第一課”,幫助孩子扣好人生第一??圩印H欢^去近40年的獨生子女年代使得一些傳統(tǒng)美德傳承出現(xiàn)了問題,例如敬孝、包容、感恩,而這些美好的品質(zhì)其實對于孩子的成長來說是不可或缺的。上世紀80年代前,一個家里通常會有很多個孩子,所以對于每一個孩子來說,父母長輩的注意力是分散的,大多數(shù)情況下是散養(yǎng)的教育方式比較普遍,而且很多不富裕的家庭只要孩子沒病沒災、健康、本性善良就行?,F(xiàn)在的家庭孩子是少了,而且大多數(shù)期望值比較高,正因為這樣對孩子的家庭教育更要有原則性,孩子做對了要表揚,做錯了不要舍不得批評教育,要堅決讓孩子認識到自身的錯誤,當然教育的方式不能像過去一樣劈頭蓋臉地訓斥,要講求方式方法,要注意場合,保護孩子的自尊心;不要在生活中無條件滿足孩子,能夠接受人生中總會有達不到的要求,讓孩子明白付出才有收獲的道理;不要把過多的壓力和過度的期待壓在孩子身上,讓孩子找不到自我,進而產(chǎn)生了逆反心理,有時候順其自然比較適合;家長們不能整日忙于工作,下班后或者假期要留出時間陪伴孩子,用自身的正面形象去影響孩子,不要總抱著手機,或者沉迷于網(wǎng)絡與游戲,把對孩子的教育寄托在學校,認為覺得孩子有學校老師管教就可以了;更不要讓家長之間的問題影響到學生,或者說即使有問題也要把不良影響減小到最低。教育始于家庭,家長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教育手段會深深地影響孩子的一生,是孩子健康成長的關鍵。很多不恰當?shù)慕逃绞?,只會讓缺少關注和愛的孩子更自私、自以為是、叛逆心理愈演愈烈,甚至有些孩子一有不如意就要生要死地來讓父母老師妥協(xié),這樣的心理狀態(tài)怎能說是健康的呢!孩子生來就如一張白紙,需要的是家長細心耐心地呵護和引導,這才有可能讓一個孩子心理健康成長,所以這張白紙最終會形成怎樣精美的畫根本離不開最重要的家庭教育。目前看來,越來越多的與學生有關的社會問題的出現(xiàn),讓越來越多的家長注意到家庭教育的影響在很大程度上不小于學校教育的影響。父母的言傳身教、順應自然、春風化雨般的諄諄教導,才能不斷在潛移默化中讓孩子形成的良好的家教。所謂與其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jié)網(wǎng)。每個家庭的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只要從小就給孩子以好家風家訓的熏陶,就一定會培養(yǎng)出家庭之才,國家棟梁。
3 家庭教育是多個對一個,具有早期性、連續(xù)性、感染性、及時性等特點,而學校教育是完全不一樣的。學校教育職能是專門培養(yǎng)人,學校是專門教育人的場所,因此學校教育具備職能的專門性、組織嚴密性、作用全面性、內(nèi)容系統(tǒng)性、手段有效性等特點。學校教育更多的是幫助孩子必得磨練意志,優(yōu)化性格,自尊自信,陶冶情操,嚴于自律,使孩子具備面對挫折的承受能力和對待成功的正確態(tài)度,以便更好地適應現(xiàn)代社會。在孩子進入學校后,教師就應該為他們創(chuàng)造非“獨”的環(huán)境,引導他們與同學友好相處,在過程中學會如何正確認識自身,如何提高與他人交往的能力;學會關心他人,幫助他人,學會分享和獨立等優(yōu)秀品格,起到優(yōu)化自己的性格,陶冶高尚的情操,磨練出堅強的意志,增強孩子自尊心和自信心,培養(yǎng)積極面對挫折和戰(zhàn)勝困難的勇氣的能力的作用。學校是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陣地,應堅持德、智、體、美、勞等全面發(fā)展,放在第一位的應是思想道德教育、人格塑造,這樣才是健康的學校教育,才能教育出健康的學生。教師組織的教育活動要有針對性,要根據(jù)學生的內(nèi)心需要,精心設計教育活動,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引導他們在自我鍛煉、自我教育、自我發(fā)展中發(fā)揚優(yōu)點、彌補不足,健康成長。學校是塑造學生良好心理品質(zhì)的重要場所,是孩子健康性格得以完善的地方,因此在學校教育過程中,教師務必遵循孩子本身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創(chuàng)造有效的教育機會,用科學的教育方法來培養(yǎng)學生。
4 還有作為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輔助與補充,在學生的成長過程中,社會教育的作用是完全不同的,也是無法替代的。社會教育是面向全社會的,比之其他兩類教育具有更加廣闊的活動空間,影響也更為寬廣和深遠,能夠更好地滿足學生的繼續(xù)學習和補充學習的要求。良好的社會教育能促進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有助于學生知識的增長、能力的發(fā)展,能能夠使學生有更豐富的精神生活,有利于發(fā)展學生的興趣、愛好與特長?,F(xiàn)代社會人的成長不能局限在家庭和學校,要能與社會實踐有機結(jié)合。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功能不相同,但是相輔相成、密不可分的。家庭教育的成果為學校教育打下了基礎,能支持與配合好學校教育的有效發(fā)揮;而學校教育在需要依靠家庭教育的支持與配合的同時,也可以促進家庭教育的進一步發(fā)展,并成為家庭教育與社會教育的連接的紐帶與橋梁。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三者要協(xié)調(diào)一致,相互配合,形成合力,才能實現(xiàn)教育效果的最大化,達到促進學生健康心理的良好發(fā)展的最終目標。
每一個孩子的健康成長承載著家庭的未來和發(fā)展,關系到國家的前途和命運。因此全社會都應該來關心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家庭、學校、社會三方面更要緊密結(jié)合,共同承擔起教育的責任與重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