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彩虹,王歡,劉朝陽
(石家莊市九洲獸藥有限公司,石家莊 051130)
據統(tǒng)計,中國占世界肉類消費總量的近1/3,其中禽肉是中國第二大消費肉類[1]。隨著肉雞飼養(yǎng)方式從散養(yǎng)型向規(guī)?;D變,養(yǎng)殖密度增加1倍,發(fā)病率會增加4倍以上。為保障肉雞的存活率和產量,為滿足人們對高品質和健康安全食用雞肉的需求,同時隨著限抗禁抗政策不斷推進,獸用中藥因其無毒副作用、無抗藥性和耐藥性、無污染、無有害物質殘留等特點,在肉雞無抗養(yǎng)殖中的利用程度越來越高[2-3]。文章從獸用中藥在肉雞無抗養(yǎng)殖中應用的必要性、應用分類和存在的問題進行了綜述。
在《中國飼料工業(yè)1996—2020年發(fā)展戰(zhàn)略》中提到“用中草藥替代化學合成物、抗菌素類添加劑有著廣泛的前景”。2015年7月20日,農業(yè)部關于印發(fā)《全國獸藥(抗菌藥)綜合治理五年行動方案》,重點對未批準獸用抗菌藥、禁用獸藥和禁用及假劣藥物飼料添加劑等查處。2019年5月1日,中國國家標準《天然植物飼料原料通用要求》實施。2019年7月9日,農業(yè)農村部正式發(fā)布194號公告,宣布從2020年1月1日起,退出除中藥外所有的促生長類藥物飼料添加劑品種,獸藥生產企業(yè)停止生產,進口獸藥代理商停止進口相應獸藥產品,所以無抗環(huán)保養(yǎng)殖技術在肉雞這個領域受到廣泛關注。通過腸道減抗以及抗生素的替代、氮磷的減排、除臭除味以及病死雞的無害化處理等無抗環(huán)保養(yǎng)殖技術,可以最終實現肉雞產品的安全生產、養(yǎng)殖減排和環(huán)境友好[4]。
獸用中藥制劑在促進肉雞生長、提高肉雞生產性能、疫病防治和改善風味等方面具有顯著效果,且具有毒副作用小、不易在肉產品中殘留等特點,備受肉雞養(yǎng)殖場青睞。文獻證實,添加益氣健脾、消食開胃的健雞散能明顯提高增重、飼料轉化率和經濟效益,同時有利于提高肉雞生產性能和機體免疫力[5]。獸用中藥添加后可通過提高肉雞氨基酸含量、改善脂肪酸、增加礦物質元素利用和沉積等多種途徑綜合影響肉雞的風味,還有可能是某些中藥成分的有效存留產生了風味特征,例如小茴香和肉桂含有的揮發(fā)性成分可明顯改善白羽雞的風味[6-7]。此外,獸用中藥制劑在肉雞無抗養(yǎng)殖中的日常保健、預防未病、治療已病等方面亦有突出的臨床效果,例如保健用四逆湯和健雞散,預防疾病用扶正解毒散和玉屏風,治療風寒感冒的代表方有荊防敗毒散,熱毒蘊肺的代表方為麻杏石甘口服液,濕熱瀉痢代表方為白頭翁口服液,熱入營血的疫毒證代表方為清瘟敗毒散(口服液)等等[2]。
據統(tǒng)計,2019年我國禽肉表觀消費量(當年產量加上凈進口量)為2 297萬t,自給率保持在95%以上,2019年禽肉對外依存度僅3.5%,禽肉主要來源于白羽肉雞、黃羽肉雞、淘汰蛋雞和小型肉雞[8]。作為經濟動物的肉雞,排除種源的區(qū)別,飼養(yǎng)過程中肉雞健康地多吃快長是每個規(guī)模化養(yǎng)殖場最理想的狀態(tài)。中醫(yī)中開胃可促進多吃,健脾可促進快長。例如標準方健雞散和五味健脾合劑,健雞散中六神曲、麥芽、山楂消食開胃,可促進胃的功能,黨參、黃芪、甘草補氣健脾,茯苓健脾利濕,檳榔殺腸蟲、寬腸化滯,胃受納,脾運化,腸吸收,才能達到采食旺盛、消化徹底、吸收充分,長肉多,降低料重比。五味健脾合劑由炒白術、黨參、六神曲、山藥和炙甘草五味中藥材經水煎制成,具有健脾益氣、開胃消食之功效,研究證明,飼喂五味健脾合劑對提升肉雞平均增重和降低料重比具有顯著的效果,同時對新城疫抗體效價的提高具有促進作用[9]。
“上醫(yī)治未病”最早源自于《黃帝內經》,曰:“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謂也”,后《素問·四時調神大論》中提到“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笨梢姟爸挝床 笔侵嗅t(yī)預防疾病的發(fā)生發(fā)展,發(fā)生即“未病先防”和“愈后防復”;發(fā)展即“既病防變”和“病盛防危”。
2.2.1 未病先防
在現代化養(yǎng)殖場中,“未病”指未出現臨床癥狀的雞群,實際中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完全健康的雞群、亞健康狀態(tài)的雞群或疫病易感雞群。這類群體需要合理的保健措施實現保康增效(保?。?;另一種是隱性感染未發(fā)病的雞群,這類雞群需要早期的預防措施實現防病增免(預防)。
(1)??翟鲂А= V嗅t(yī)中,雞屬于陽性之物,陽性之物最容易陽虛,尤其在現代化養(yǎng)殖場中,從養(yǎng)殖密度、生存環(huán)境、機體發(fā)育程度等方面都超出自然健康動物的生長狀態(tài),而是人為創(chuàng)造的一種最佳的經濟效益狀態(tài),這種狀態(tài)使雞群處于亞健康,機體易感,陽氣易不足,故從幼雛就應該采取扶陽助正氣之措施,用保健類獸用中藥進行扶助陽氣,使機體向健康狀態(tài)或最佳生產狀態(tài)發(fā)展,獸用中藥代表方有四逆湯,具有回陽救逆之功效。
(2)防病增免——預防。雞體陰陽失調或受時疫毒邪侵染,未表現出明顯臨床病癥,這時雞群處于亞臨床狀態(tài),也可以說是疾病的潛伏期,在這個時期從中醫(yī)角度考慮就需要祛邪、提高正氣,使陰陽恢復平衡。驅除外部環(huán)境的病邪和減少機體內病邪的擴散,可用蒼術、石菖蒲、艾葉、雄黃等藥物燃煙熏蒸棚廄的定期消毒;雞群可以選獸用中藥用黃芪、白術、淫羊藿等扶正,配伍板藍根、防風、蒲公英、金銀花、連翹、魚腥草等祛邪,現代標準方有扶正解毒散、玉屏風口服液、根蓮解毒散等,例如玉屏風口服液中的黃芪和白術具有扶正、防風祛邪功效。
2.2.2 既病防變
病癥初始,通過五行傳變和內外表里傳變判斷疾病的發(fā)生、發(fā)展規(guī)律及其轉變途徑,做到早期診斷,有效治療,治在疾病未繼續(xù)發(fā)作或加重之前。治則祛邪兼顧防變,如疏肝當先實脾、清熱兼顧滋陰、治郁稍加清熱等均體現既病防變的思想。《金匱要略·臟腑經絡先后病脈證》曰:“夫治未病者,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备螌倌?,脾屬土,肝木有病可乘脾土,故欲治已病之肝,先治未病之脾,疏肝健脾的代表古方逍遙散(出自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方中柴胡、薄荷疏肝解郁;當歸、白芍養(yǎng)血柔肝,以補肝血之不足;茯苓、白術、煨生姜、炙甘草補中調脾,以防肝傳變;火熱之邪最易迫津外瀉、消灼陰液,為防熱邪傷陰,在清熱方中加入甘寒養(yǎng)胃之品或用苦甘寒類養(yǎng)陰清熱藥配伍,方有普濟消毒飲、犀角地黃湯等;痰、瘀血和食積等均能致郁,郁而化火,為防邪郁化火,在治郁時稍加清熱之品配伍,方有桂枝茯苓丸、桃紅四物湯、丹參飲等[10]。
2.2.3 愈后防復
雞群病愈或病情穩(wěn)定后,預防復發(fā)。病后多肝腎損傷、氣血衰少、津液虧虛、脾腎不足等證,采取扶正、益氣養(yǎng)陰、健脾開胃和適當降低飼料脂肪含量,促使臟腑功能盡快恢復正常,達到邪盡,恢復陽平陰秘。獸用中藥可采用黃芪、淫羊藿、黨參、白芍、麥冬、六神曲、山藥、甘草等,方劑可選芪貞增免顆粒、黃芪多糖口服液、肝膽顆粒、五味健脾合劑等配伍。
2.2.4 病盛防危
現代集約化肉雞養(yǎng)殖周期短,當病未控制好達到病盛時,死亡率較高,作為經濟動物的肉雞,為了減少經濟損失實現利益的最大化,應及時選擇淘汰,對于肉雞來說,用藥防危,需要考慮治愈病用藥成本,在飼喂投入成本和最后出欄效益之間權衡。
獸用中藥本身一般都含有蛋白質、脂肪、糖、淀粉、維生素和礦物質微量元素等營養(yǎng)物質成分,按一定比例添加到飼料中,為飼料補充營養(yǎng)。某些獸用中藥氣味芳香,能矯正飼料味道,改善飼料適口性,刺激味覺神經,反射性引起食欲增加,劉彥慈[11]研究證實添加具有芳香氣味的小茴香、肉桂、干姜等可改善飼料適口性,刺激肉仔雞采食。我國是最早使用中草藥作為防霉劑的國家,如中藥土槿皮、白蘚皮起到防腐防變質和抗氧化的功效[12]。
同品種同飼料同環(huán)境下,雞肉品質取決于雞肉肌纖維的粗細、雞肉中脂肪的成分與含量、游離水含量、亞油酸、亞麻酸、氨基酸和肌苷酸等物質的含量[12]。相關文獻證明,黃芪、生姜、大蒜、丁香、辣椒、當歸、甘草、神曲、陳皮、山楂、馬齒莧、胡椒、艾葉、小茴香、沙棘、蒲公英、車前草、丹參、黨參、地榆、白術、花椒、茴香、葎草、肉豆蔻、桑葉、側柏籽、首烏、大蔥、大青葉、杜仲、茯苓、八角、黃柏、白頭翁、敗醬草、蒼術、川芎、松針粉、干酵母、干辣椒、黃精、秦皮、青果、肉桂、甜辣椒、五香粉、桂皮、雞矢藤、韭菜、蘿藦、麥芽、刺五加、淫羊藿、梔子、夜交藤、牛膝、紫蘇葉、麻黃、生地、玄參、穿心蓮、淡竹葉、黃連、板藍根和金銀花是國內影響雞肉風味的主要獸用中藥,其中大蒜粉或鮮大蒜可使雞肉的魚腥味自然消失,肉質更加細嫩、肉味更香濃相合;桑葉粉和女貞子萃取物均能顯著改善雞肉嫩度,增加雞肉鮮香度;大蔥、姜粉、五香粉和辣椒等可改善肉質,延長保鮮期;松針粉和紅辣椒粉等可使雞肉肉色等級提高[13-14]。
我國中藥資源很豐富,但大部分是人用中藥,目前獸用的只有1 000多種,為避免與人用中藥資源的爭奪,獸藥中藥的開發(fā)應多向人類應用較少或不用的資源方向轉變[15]。
肉雞較其他經濟動物來說,主要有味覺不發(fā)達和腸道短兩方面的特點。首先,肉雞的味蕾僅有24個,而豬和山羊有15 000個[16],可見肉雞味覺不發(fā)達,但在肉雞的嗅覺基因協助下,肉雞可感受和區(qū)分甜、咸、酸、苦味。臨床中,肉雞喜食辛辣和顏色鮮艷的飼料,如具有辛辣特點的大蒜素不僅能刺激食欲,還能顯著增加家禽胃液分泌,增強胃腸蠕動,大蒜香味更適用肉雞食用[17]。其次,肉雞腸道是雞身長的6倍多,一般長在1 m多,較其他經濟動物來說屬于直腸子。研究證明,空腹肉雞與正常飲食肉雞飼料總滯留時間分別為211 min和223 min,通常認為飼料通過消化道的時間是4 h左右,結合雞體型小、群體大、消化道短、體內停留時間短的特點,篩選出適合肉雞的中藥配方;為了避免獸用中藥粗纖維較多影響雛禽或病禽對藥物有效成分的消化吸收,篩選出更便于病禽或雛禽快速吸收的劑型,飼料添加劑建議采用超微粉、半固體發(fā)酵品和液體,獸藥制劑建議采用口服液/合劑、顆粒劑、散劑等。根據配方和肉雞特點,確定劑型和劑量,使獸用中藥發(fā)揮最佳效用[15,18]。
在提高肉質、改善風味等方面,獸用中藥的應用不需要太多中獸醫(yī)理論指導配方,只要注意食品安全問題、保證沒有毒副作用就行;但在健脾開胃、治未病、治已病、改善飼料品質方面就需要中獸醫(yī)專業(yè)人員的參與,尤其是治未病和治已病方向,需要結合中獸醫(yī)基礎理論和對未病或已病進行辨證、定方拿藥、配伍給藥[19],而目前我國高校中缺少相關專業(yè),人才比較匱乏。
獸用中藥因其無毒副作用、無抗藥性和耐藥性、無污染、無有害物質殘留等特點受到廣大無抗養(yǎng)殖戶的青睞,而世界各國對綠色中藥品的需求和關注日益擴大,使獸用中藥成分的多樣性和農藥殘留、重金屬等有害物質殘留量超標越來越受到關注[20-21]。中藥成分的多樣性是其本身獨特的優(yōu)勢,多組分協調,多靶點效應[22],這也是符合中醫(yī)辨證論治的整體觀。農藥殘留和重金屬隨著人們的關注,藥農從種植土地水肥、防蟲農藥、合理炮制及運輸上進行優(yōu)化,減少有害殘留的產生,2020年版《中華人民共和國獸藥典》對農殘檢測項及方法、重金屬的檢測也做了更全面的更嚴格的檢測要求。
我國因長期對中藥化學的研究不足,目前藥典收載內容有限,并存在對照品缺乏、檢測定性多、定量少、中醫(yī)專業(yè)術語少等問題[23]。中藥是人們使用草藥的良好療效而發(fā)展得來,然而現在中獸藥質量標準是在化藥檢測分析方法的體系下制定,與傳統(tǒng)中醫(yī)理論下辨證論治、配伍給藥間缺乏有效合理的銜接,未來中獸藥質量標準改善應結合中獸醫(yī)臨床證候用藥和有藥效組方標準物質。2021年12月1日,關于《證候類中獸藥臨床研究技術指導原則(征求意見稿)》公開征求意見,可見中獸藥的開發(fā)標準正在日趨完善。
隨著中藥在抗擊疫情方面的突出表現,中華民族的瑰寶——中醫(yī)藥,受到了世界的廣泛關注。同時也影響獸用中藥在畜禽養(yǎng)殖中的應用,雖然獸用中藥在應用中存在限制、無肉雞專屬中獸藥產品、獸醫(yī)人才匱乏、農藥重金屬殘留等方面的問題,但是在肉雞無抗養(yǎng)殖過程中代替抗生素促進肉雞生長、提高肉雞生產性能、疫病防治、改善風味等方面具有很廣闊的應用和開發(fā)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