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毅,郭 亮,謝 輝,田 源,蘇文莉
(重慶市中醫(yī)骨科醫(yī)院A區(qū)筋傷科,重慶 400010)
巴布劑又稱凝膠膏劑。在日本已有較為悠久的應用歷史,但在我國卻是近年才興起的新型經皮給藥劑型。在我國2015版藥典中,將其定義為一種將原藥物與水溶性高分子基質混合成膏狀,涂抹于背襯材料上,可作用于全身或局部的薄片狀外用貼劑[1]。巴布劑與傳統外貼劑相比,載藥量大,保濕性好,透皮性強,對皮膚刺激小,劑量準確、規(guī)避肝臟首過效應,血藥濃度無峰谷現象,使用方便可反復揭貼等。巴布劑對中藥組方復雜成分的承載和藥物釋放優(yōu)勢突出,是近年中醫(yī)外治法的一個研究熱點。
隨著基質材料的優(yōu)化和制備工藝的不斷創(chuàng)新,巴布劑在臨床應用越來越廣泛,骨傷、內、外、婦、兒等領域多種疾病都可以看到巴布劑參與治療。貼敷療法在臨床的用量十分巨大,在患者中也具有很好的口碑,但目前臨床應用的貼膏種類繁多,作用范圍不是很精確,專病專藥的研究有待進一步深入。
目前常用的巴布劑基質有明膠、聚丙烯酸鈉、羧基甲纖維素鈉以及微粉硅膠等高分子聚合物,作為骨架材料,是巴布劑制備的關鍵。梁培鑫等[2]通過比熱法研究中藥巴布劑高分子聚合物熱力學性能發(fā)現:明膠的Tg(即玻璃化轉變溫度)較低,作為中藥巴布劑的機制成分,可以降低整體的Tg,對巴布劑的制備具有一定的參考意義。
巴布劑的基質選擇對藥物的承載作用、皮膚親和性以及透皮吸收效果影響較大?;|配方根據承載藥物不同而具有差異,例如陳麗靜等[3]通過實驗確定少腹逐瘀凝膠貼膏基質的最優(yōu)處方為NP700、高嶺土、酒石酸,比例為2.43:0.95:0.17;另一項研究則確定了蘆薈水凝膠巴布貼劑基質的最優(yōu)處方為NP700、甘氨酸鋁、酒石酸、甘油、PVPK-30、氮酮+丙二醇、水、蘆薈凝膠(7.0g、0.4g、0.2g、35.0g、2.0g、5.0g、36.4g、14.0g)[4]。其試驗方法多選用正交試驗設計,還有均勻設計、星點設計和Box-Behnken設計等方法,一般以黏附力(初黏力/持黏力)、剝離強度、涂展性、外觀、綜合感官等作為評價指標。有研究發(fā)現,采用流變學特性考察結合傳統黏附力測試,可以全面考察基質的粘彈性能,有助于對巴布貼膏整體特性的研究[5]。
巴布劑屬于經皮給藥劑型,藥物在體外釋放并透皮吸收的效果如何,決定了藥物的療效。尤其是在促進藥物透皮性方面研究較為豐富,滲透介質一般選用生理鹽水,之前也有研究認為含乙醇的生理鹽水更有利于藥物透皮,但乙醇濃度過高會破壞皮膚的屏障功能[6]?,F在許多巴布劑采用丙二醇、薄荷腦、冰片、樟腦、氮酮等促滲劑以促進藥物透皮性,而現在許多天然透皮吸收促進劑如樟腦、冰片等大多具有易揮發(fā)的特性,李偉澤等[7]研究發(fā)現將羥丙基-β-環(huán)糊精(HP-β-CD)包合技術應用于樟腦,可以有效降低樟腦在巴布劑工業(yè)化生產過程中揮發(fā)性,能更好的發(fā)揮其促透皮吸收作用。
田碩等從皮膚生理特性、功能特點研究認為促滲劑的頻繁使用會破壞皮膚的結構和功能,甚至會對機體產生損害。他們還提出了“三微調平衡學說”,認為外用藥物發(fā)揮作用的主要途徑并不一定是透皮吸收入血,而是通過局部的“微作用,微刺激,微吸收”,通過皮膚神經-內分泌-免疫途徑發(fā)揮作用[8-10]。
此外,張麗花等[11]研究發(fā)現,離子導入和超聲導入可以增強白芥子涂方巴布劑治療哮喘的作用。某些物理技術或許可以起到一定的促透皮吸收作用,從而規(guī)避或減輕頻繁使用促滲劑產生的負面影響。
中醫(yī)外治法(貼敷、熏洗等治療方法)最常用于傷科疾病,針對各種急慢性損傷以及傷后并發(fā)癥具有良好的療效。傷科疾病一般為骨折筋傷、氣血受阻,現代醫(yī)學認為其與炎癥反應關系密切,許多并發(fā)癥也多是由于氣血津液失調引起。所以現在許多用于治療傷科疾病的中藥巴布劑也多從這些方面入手研究。劉永利等[12]通過研究發(fā)現,治傷巴布劑對急性軟組織損傷有確切療效,其作用機制可能是通過降低體內血清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白細胞介素-6(IL-6)含量水平。董瑋等[13]研究認為,滇重樓巴布劑可以降低急性痛風性關節(jié)炎動物模型的IL-1β和TLR4炎癥因子的表達,可能是其治療該病的作用機制。徐京育等[14]研究痛舒膏巴布劑治療筋傷疾病的作用機制發(fā)現,痛舒膏巴布劑可以改變血液流變狀態(tài)。楊佳生等[15]通過研究發(fā)現,治療骨質疏松椎體壓縮性骨折術后便秘患者時,在基礎治療包括飲食調護和腹部按摩的基礎上,加用西關正骨巴布劑穴位貼敷能更有效改善便秘情況。還有研究證實,中藥巴布劑靜脈損傷、靜脈炎等血管病癥也具有確切的療效[16-17]。
治療高血壓。魏思寧等[18]通過研究老年陰虛陽亢型1級原發(fā)性高血壓的中藥巴布劑治療效果得出結論認為,交泰丸加味制備的巴布劑穴位貼敷可以降低該類患者的收縮壓并改善臨床癥狀。趙欣等[19]將巴布劑治療與耳穴理論結合研究發(fā)現,采用天麻巴布劑耳穴給藥對暈動癥具有良好的改善效果。
治療肝膽疾病。王婷玉等[20]以肝功能、體質量、尿量、腹圍及B超檢查腹水變化等為觀察指標,發(fā)現中藥巴布劑腹部穴位貼敷治療可以增加肝硬化腹水患者的尿量,減少腹水量和腹圍,有較好的輔助治療作用。袁凱等[21]研究發(fā)現,中藥巴布膏劑外敷穴位配合口服熊去氧膽酸對嬰兒巨細胞病毒感染膽汁淤積性肝病治療效果顯著,且優(yōu)于單純使用熊去氧膽酸的效果。
治療腹瀉。楊仲婷等[22]研究認為健脾溫腎巴布劑穴位貼敷治療脾腎陽虛證的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IBS-D)臨床療效顯著,IBS癥狀嚴重程度量表(IBS-SSS)中腹痛、腹痛天數、腹脹、排便滿意度、腸道癥狀對生活干擾等指標以及中醫(yī)證候評估均有明顯改善。另一項研究發(fā)現中藥桂芍巴布劑敷神闕穴對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肝郁脾虛型)也具有顯著的療效[23]。
趙旻等[24]將龜鹿二仙膠巴布劑用于治療直腸癌化療后,結果發(fā)現龜鹿二仙膠巴布劑能有效改善化療后骨髓抑制等不良反應,以及對患者體力及免疫力恢復有促進作用。
中藥巴布劑優(yōu)勢明顯,應用前景十分廣闊,隨著制備工藝的進展,各種組方或單味藥巴布制劑的研究報道層出不窮。需要考慮到的是,中藥巴布劑雖然使用便捷,但由于中藥成分的復雜性,在體內、體外藥物作用途徑及藥物代謝動力學的不同,一些疾病可能并不適合選用巴布劑來治療。因此,后面的研究應該充分考量巴布劑對疾病的適用性、安全性,兼顧臨床療效與便捷的操作,對各種中藥巴布劑的作用途徑和代謝動力學進行深入研究,以更好地服務于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