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雙
(廣西中醫(yī)學校,廣西 南寧 530023)
頸源性頭痛是指由于頸椎骨質增生、椎間盤突出、椎間孔變小、小關節(jié)紊亂以及周圍軟組織損傷等,導致關節(jié)失穩(wěn),軟組織炎癥,刺激、壓迫血管和神經,引起以頭痛為主,伴有頸肩、臂疼痛癥狀的臨床綜合征[1]。筆者用推拿手法結合針灸治療頸源性頭痛65例取得較為滿意效果,報道如下。
65例均為2019年9月至2021年9月廣西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廣西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東葛門診部、南寧市武鳴區(qū)中醫(yī)院及南寧市武鳴區(qū)府城中心衛(wèi)生院收治患者,均符合上述診斷標準,其中男28例,女37例;年齡21~72歲;病程1天~26年。所有病例均排除內科疾患所致頭痛。
診斷標準:參照全國高等中醫(yī)藥院校教材《推拿治療學》[2]擬定。臨床癥狀表現(xiàn)為慢性或急性頭痛,疼痛部位在偏頭痛或雙側痛、后枕部痛、頂顳部痛等,性質有持續(xù)性隱痛、抽觸痛、放射痛,或入夜難安、睡后痛醒,常伴有頭暈、惡心欲嘔、胸悶,頸部運動、咳嗽、勞損會加重頭痛,或出現(xiàn)頸部酸痛、僵硬、活動受限,嚴重者影響工作生活。查體可見枕骨后風池穴均有明顯壓痛,或左側或右側或雙側,大部分有向頭部放射痛,可觸及枕大神經,枕小神經出口處水腫,條束狀,雙側頸項肌不同程度緊張,彈性差,壓痛,樞椎棘突壓痛,不在正中線,頭部旋轉時癥狀加重。X線片提示頸椎生理曲度變直或后凸,不同程度的骨質增生,寰樞椎半脫位,或C2~C5椎體棘突偏歪等表現(xiàn)。CT檢查多無特殊變化,少數(shù)患者可見頸椎間盤突出。
推拿療法:采用理筋與整復相結合的推拿方法。①理筋手法:患者端坐,術者立于側后方,一手扶其頭部,另一手先以輕柔手法拿、揉、按頸項部、肩部數(shù)分鐘,同時活動頭頸部,以放松頸部肌肉;然后以斜滾法滾兩側頸項部、肩部,以透熱為度;接著點按雙側風池、風府、率谷、太陽、印堂、肩井、大椎等穴,每穴20~30s;再用拇指在項韌帶、頸椎兩側橫突周圍、頸枕交界處及耳后乳突內下等處尋找敏感反應點(如條狀物、硬結及壓痛點等)用力按壓、點揉,每處20~30s。手法輕重以患者年齡和耐受為度,并盡量使點按局部有酸脹、發(fā)熱、針刺感,如能向病灶處(頭痛位置)或者深部放射為佳。每日1次,連續(xù)10次為一療程。②整復手法:整復手法分寰樞關節(jié)旋轉扳法與頸椎旋轉定位扳法,前者適應于伴有寰樞椎半脫位的患者,用以整復寰樞椎半脫位;后者適應于伴有頸椎棘突偏歪者,用以整復C2~C5偏歪的棘突。整復手法每5天1次,2次為一療程。a.寰樞關節(jié)旋轉扳法:患者坐于低凳上,頸略屈,術者立于其側后方。以一手拇指頂住第2頸椎棘突,另一手扶于對側頭部,肘彎套住其下頦部。肘臂部協(xié)調用力,緩慢地將頸椎向上拔伸,在拔伸的基礎上同時使頸椎向患側旋轉,當旋轉到阻力位時略停頓一下,隨即做一有控制的稍增大幅度的快速扳動,而頂住棘突一手的拇指亦同時進行撥動,??陕劶啊翱Α钡膹楉懧?,拇指下亦有棘突跳動感。操作過程中不可強求彈響聲。b.頸椎旋轉定位扳法:亦稱小角度矢狀位頸椎定位板法,患者取坐位,頸項部放松,術者站于其側后方。以一手拇指頂住病變頸椎棘突旁,另一手托住對側下頦部,令其低頭45度,屈頸至拇指下感到棘突活動、關節(jié)間隙張開時,即保持這一前屈幅度。然后將頭慢慢向患側旋轉,當旋轉到有阻力時略停頓一下,隨即做一個有控制的稍增大幅度矢狀位(前后位)的快速扳動,??陕牭健翱Α钡膹楉懧?,同時拇指下亦有棘突彈跳感。操作過程中亦不可強求彈響聲。
針灸治療:主穴取頸部夾脊穴、風池穴、外關穴、阿是穴。配穴:偏頭痛加患側率谷穴、翳風穴、頭維穴;后枕部痛加風府穴、天柱穴、大椎穴;頂顳部痛加百會穴、四神聰穴。常規(guī)針刺得氣后留針20分鐘,每日1次,連續(xù)10次為一療程。
參照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制定的《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3]。痊愈:頭痛、頸肩部疼痛和體征完全消失,能參加正常工作,隨訪半年以上未見復發(fā)。顯效:頭痛基本消失,或僅有頸肩部疼痛癥狀。有效:頭痛減輕,由每日數(shù)次或每月數(shù)次,1個月僅發(fā)作1~2次,遇勞累精神刺激有輕微隱痛。無效:癥狀未減輕。
痊愈40例,占61.54%;顯效14例,占21.53%;有效9例,占13.85%;無效2例,占3.08%;總有效率為96.92%。最少治療1次,最多治療10次。
頸源性頭痛多因頸部勞損、外傷或受感染等因素,造成寰樞關節(jié)錯位或頸椎后關節(jié)錯位、周圍軟組織水腫、粘連、瘢痕形成,致使頸部神經、血管(包括椎動脈)或交感神經繼發(fā)性受損,繼之受到卡壓或炎性物質刺激,釋放致痛因子,引起頭痛,此即頸源性頭痛的發(fā)病機理[4]。
頸源性頭痛屬中醫(yī)“頭痛”、“痹證”范疇。病因是勞傷、風寒濕邪痹阻經絡,病機是氣血運行不暢,不通則痛[5]。推拿手法配合針灸治療見效快,安全性高,容易被患者所接受[6-9]。通過拿、揉、按、點、滾等手法以舒筋活血、松解粘連、溫經通絡、解痙止痛,消除無菌性炎癥,促進局部血液循環(huán),特別是在顱骨上項線與顱骨乳突之間的區(qū)域點按、按揉敏感反應點(如條狀物、硬結及壓痛點),可對此區(qū)域易受卡壓的頸部神經、血管(包括椎動脈)和交感神經有明顯的松解作用。用寰樞關節(jié)旋轉扳法和頸椎旋轉定位扳法,可恢復椎間及各關節(jié)的正常解剖位置和功能,從而減輕對頸枕部神經的刺激和壓迫,達到治療頸源性頭痛的目的。再配以針灸治療,疏經通絡、調理氣血、通絡止痛。推拿和針灸二者合用,相得益彰,故能取得較好的臨床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