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艷超,范雅潔,張巖,王怡雯,吳媛媛
1.西安交通大學第二附屬醫(yī)院心血管內科,陜西西安 710004;2.西安交通大學第二附屬醫(yī)院呼吸內科,陜西西安 710004
當今是信息大爆炸時代,高校教學模式也與時俱進,由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轉向線上、或線上線下結合的模式,以適應信息時代的發(fā)展,廣大教師通過互聯(lián)網(wǎng)遠程管理平臺,如騰訊直播、釘釘?shù)确e極嘗試新的教學方式[1-2],以適應新的常態(tài)化教學。線上教育有之前的慕課、雨課堂、翻轉課堂等形式,其中慕課需要花費大量的人力、財力,對網(wǎng)絡平臺、高校以及團隊要求極高;雨課堂、翻轉課堂形式多變,能適應小班精品教育的需求,其中在實習見習課堂應用更為廣泛。 而心血管內科學作為內科學大課,一般聽課學生較多,在這種大形勢下,為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及學習效果,內科教研室廣大師生亦應及時轉變教學觀念,積極探索教學的新方式方法,并在前期教學經(jīng)驗基礎上,將小規(guī)模限制性在線課程(SPOC)引入心血管內科教學中[2],并聯(lián)合應用微信等課后一對一輔導作為對線上教學的重要補充。 SPOC 教學比慕課更具有靈活性,對設備及平臺要求適中,適合二級學院中的單個學科對教學的要求,積極引入這種混合教學模式、創(chuàng)新教學方案,在新的時代背景下走出一條適合不同學生的個體化教學方案。
SPOC 的構想首次由美國加州大學阿曼多·??怂梗ˋrmando Fox)教授(2013)提出,并將其用于具體教學實踐中[3],因為它對教學時間、教學地點沒有固定要求,更適合開放式學習,打破時間、空間壁壘,具有靈活性的特點,深受廣大師生喜愛,之后該教學模式被廣泛應用于各種教育之中,包括繼續(xù)教育等。其弊端是對自制力差及不主動學習的學生而言會是一種災難,之后教學方法被改進, 由單一的網(wǎng)絡教學演變成混合式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方式依托于網(wǎng)絡平臺,它融合了慕課理念,是對慕課這種教學方式的繼承、完善和超越,是將小規(guī)模、具有限制性的互聯(lián)網(wǎng)教學及線下反轉課堂教學有機結合,其核心是“以學生為中心”。即教師要根據(jù)學生個體不同情況因材施教,將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中以教師課堂傳授知識為主的模式轉化成學生課前自主學習后,通過課堂討論和任務協(xié)作來實現(xiàn)知識內化的一種新的教學模式[4]。 要想很順利地完成這一模式,對教師和學生都提出了較高要求,在此模型下,教師必須根據(jù)教學目的,預先制訂教學方案,合理安排在線和課外輔導時間,并合理運用網(wǎng)絡資源,確保知識點簡單、明了,便于學生理解。 ①要求教師提前根據(jù)大綱準備豐富的課程相關資源,這些相關資源在講解知識的同時要趣味性強,能吸引學生,能激發(fā)學生內在學習興趣,當然必要時可以應用即時通訊手段管理約束學生,這就是混合教學模式的優(yōu)勢所在;②要求學生有更高的學習自覺性,積極主動學習,充分利用教師提供的資源進行學習,并提出自己的疑問,或者請老師解答,或者自己查閱資料及相關指南、文獻解決,進行有針對性的學習,而不是挖空心思利用線上學習的漏洞,避開監(jiān)督,逃避學習,調動自身學習及積極主動性,全身性投入到學習中,這樣才能獲得最大化的學習效果。
微信是騰訊公司開發(fā)的免費社交工具,是實時的通信工具,可以應用文字、語音、圖片甚至小視頻進行交流,教師通過微信平臺可以將課程目標提前公布到微信群中,可以通過設置群提醒或者群公告等確保通知到每位學生,還可以把本章節(jié)的重點、難點利用小視頻的形式進行深入講解。內科學是綜合性極強的一門學科,可以利用微信,把心血管系統(tǒng)解剖的3D 動態(tài)視頻發(fā)到群中供學生們學習,節(jié)約學生們的時間,同時有關于心電圖、藥理的相關知識還可以通過一對一視頻方式提問,幫助學生們復習基礎知識,利于課堂上對新知識的學習、理解及融會貫通。利用微信進行課前、課后管理,并將其有機地融入教學,中是一種全新的嘗試,可以對課堂教學起到有效的補充。利用微信,學生能夠在課程的任意時間點隨時查看授課教師提供的學習資源、布置的學習任務和課后測試練習等,同時能對課堂教學進行評估,有助于教學計劃的最佳化。教師在課前應用微信、QQ 等工具引導學生在上課前預習知識點,要求他們依照教學要求查找相關資料,反饋疑難點,初步了解教學過程;在教學期間,老師應結合學生反饋及教學目標要求強調重點,解決學生所提疑點、難點[5]。 此外,課后教師可借助微信平臺和學生展開交流,對學生甚至可提供一對一個性化輔導,為徹底解決學習中的遺留問題提供途徑。
心血管內科是研究心血管疾病的病理生理過程及診斷治療的學科,與其他基礎學科,諸如病理生理學、診斷學、病理學、藥理學等密切相關,一般醫(yī)學院校設計課程時,通常基礎學科,如生理學、解剖學、病理生理學都放在大學一年級、二年級,時間比較久,學生容易遺忘,復習相關基礎知識對內科學學習而言至關重要,醫(yī)學是推理性極強的一門學科,由正常解剖、病理生理就可以推出可能出現(xiàn)的病理變化,得出相應典型的臨床表現(xiàn),對學生記憶性理解起到非常大的幫助。當然,臨床醫(yī)學有其特點,存在個體差異,在學習典型臨床表現(xiàn),亦即標準化病人的基礎上靈活掌握相關臨床知識。 因而以SPOC 模式為基礎,充分應用網(wǎng)絡課堂,設計出適應臨床教學需要的新模式,同時以即時通信工具引導學生進行預習、復習,在當前社會形勢下具有非常重要的實際應用價值[6]。微信、QQ、釘釘?shù)燃磿r通信工具,能對在線課堂起到很好的補充,作為重要的師生溝通交流方式,除了可以查漏補缺、對部分自制力差的學生起到監(jiān)督作用外,教師還可以鼓勵、肯定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及學習效果,起到正反饋激勵學生的正面作用。 同時,思政內容及醫(yī)學人文也是很重要的內容,教師也可以通過騰訊會議、釘釘會議這種面對面實時溝通的方式,加強對臨床醫(yī)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錄制臨床實際當中案例來展示蘊含其中的醫(yī)學人文教育,并向學生提出問題,讓學生可以發(fā)揮聰明才智及應變能力,給出相應的解決方案,讓他們明白臨床實踐比課本上講的要復雜,要把患者看成一個綜合體, 而不是獨立的若干個獨立部分簡單組合起來的。混合教學模式在這個過程中能發(fā)揮其優(yōu)勢,以最大限度幫助學生理解心血管內科的基礎知識及臨床實踐知識。
SPOC 模式是當今社會互聯(lián)網(wǎng)信息高度發(fā)達情況下建立起來的一種新的教學模式,它把醫(yī)學教育與互聯(lián)網(wǎng)資源有機結合,打破時空限制,引入優(yōu)質教學資源,形成新的混合教學模式[7],將傳統(tǒng)的以教師為中心教授知識的教學模式,轉向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引導為輔助的學習方式,為新形勢下心血管內科教學的改革提供新思路、新方法[8]。 這種新的教學模式之所以廣受大家歡迎,在于它的靈活性,不受上課地點的限制,通過教師引導,激發(fā)學生對新知識的向往, 在完成教師布置任務的同時,鍛煉了獲取知識的能力,這點是意義非凡的[9],眾所周知,醫(yī)學學科有其特殊性,學科的相關進展可以用飛速形容,養(yǎng)成終身學習的學習習慣及學習方法就顯得尤為重要,心血管內科教師要做到“授之以漁”,而不是“授之以魚”,讓學生獲得終身學習的能力,養(yǎng)成自主學習的習慣尤為關鍵。
心血管內科SPOC+微信混合式教學依托目前互聯(lián)網(wǎng)豐富的互聯(lián)網(wǎng)教育資源,將普通教學模式和互聯(lián)網(wǎng)學習優(yōu)點結合起來,這種模式既是以引導和啟發(fā)為主的教育方式,也是最大限度地調動了學習者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力[10],促進學科教育的發(fā)展。 混合教學模式充分發(fā)揮網(wǎng)絡海量資源的優(yōu)點,教師及學生可以選擇性地應用與課程目標一致的優(yōu)質資源,應用讓人更容易理解、接受的方式,來進行一門新課程的學習[11]。 比如在講到心力衰竭章節(jié),其中“急性左心衰”的臨床表現(xiàn)和診斷以及治療是這個章節(jié)的重點內容之一,可以應用小視頻的方式,錄制典型的臨床病例,讓同學們總結患者的臨床表現(xiàn)、需要和哪些疾病做鑒別診斷,最終給出正確的診斷,并給出正確的治療方案,加深對該節(jié)課程的印象,起到非常良好的授課效果。該文以心血管內科學中的“心力衰竭”章節(jié)為例闡述此混合模式的應用設計。
教師在課堂上搭建學習平臺,確定教學目標,指導學生自主。
①制作課件。 嚴格按照教學大綱要求,明確提出心力衰竭的教學內容,構建本章節(jié)知識網(wǎng)絡,建立知識框架,引導學生利用西安交通大學圖書館豐富的資源及其他兄弟學校優(yōu)秀教學資源優(yōu)化教學內容,進行自主學習。這一過程是培養(yǎng)學生如何主動獲得知識的過程, 同時在這個過程中,可以應用微信等工具,定期監(jiān)督學生的預習效果,督促學生認真按時完成預習任務。
②布置自主學習任務。 教師提前提出“水腫的鑒別診斷”和“心力衰竭的治療進展”這兩個探究性問題,利用網(wǎng)絡資源復習循環(huán)系統(tǒng)解剖、心血管藥理等知識點,指導學生自學獲取信息,也可以為學生提供優(yōu)質的開放性資源作為備選內容,為后續(xù)教學活動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 當然,在這個過程中,如果學生有任何問題,都可以向教師通過微信等工具進行及時溝通,教師提供必要的方向性指導。
③分團隊學習。可以把學生分成合適數(shù)目的學習團隊,每個學習小組推選出組長,學生之間分享學習信息,也可以把問題分成更小的單元,每人認領若干單元,之后組內交流心得,由組長或者指定同學進行總結歸納,并組織展示學習成果。
教師在課堂上梳理相關知識點,并組織學生進行交流展示。
教師在課堂教學活動中用肺部感染誘發(fā)心力衰竭典型病例進行引導式講解,通過微信等方式開展互動,通過對患者的病史、查體和其他相關的檢查,學生可以得到基本的判斷,老師會提供建議,然后由老師進行引導,再由組員們進行討論,做出最后的診斷和治療辦法。 這個過程中,教師還可以應用視頻方式展示臨床實際患者,加深同學們對課堂知識的印象,進一步理清臨床診治思路,為成為一名合格的臨床醫(yī)師打下厚實的基礎。 明確授課教師在課堂中是引導者的身份,激勵學生根據(jù)已查閱的資料及知識尋找問題的答案,鼓勵學生探索未知領域,最終完成教學大綱對要求知識點的要求。 最后以組為單位學生對教師布置的任務進行展示,達到提高解決問題能力的目的。
利用課后評價體系評價教學效果,及時總結歸納及反思,并進一步改進教學方法。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通過課堂測驗和學生對教學效果的評估來判斷教學效果。SPOC+微信混合教學模式的教學評價著眼點在學生學習過程和學習能力的獲得,可綜合學習時間長短、對網(wǎng)絡信息加工能力、團隊合作能力及最后結果展示情況等方面評估[12]。 教學評價是對教學過程的監(jiān)督,對老師而言可以通過學生的反饋進一步調整教學方法,積累教學經(jīng)驗,達到教學相長的目的;對學生而言可以引導學生總結課堂學習知識點,反思不足點,進而繼續(xù)拓展學習[13]。 這種混合教學方法對師生雙方而言均是非常有利的。
SPOC+微信混合教學在心血管內科教學效果應用隨堂測試考核及調查問卷方法進行反饋及評價。103 名學生測試結果提示,平均隨堂測試成績?yōu)?1.43 分,80 分以下僅1 位同學;通過發(fā)放線上調查問卷,有103 名學生參與,研究結果提示:①大部分學生能提前使用教師提供信息進行自主學習的學生(82.6%);②認為學習自由度更高(88.64%);③認為能提高自學能力(72.4%);④認為線上互動討論有利于理論學習(92.38%);⑤認為評價機制有助于學習能力提高(84.7%);⑥認為線上學習自律性低(38.6%),提示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中對學生的監(jiān)管對學習效果保證仍然有重要作用。 此調查結果提示SPOC+混合教學模式對絕大多數(shù)學生而言是有利的,大部分學生能從這種新的學習方法中達到教學目標要求,同時可以獲得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下不能獲得的主動獲取知識的能力, 而這種能力對學生終身學習而言至關重要,也是新時代新背景下需要培養(yǎng)學生的關鍵能力之一。
新時期“SPOC+微信”綜合授課是心血管內科學教學的一項新的探索,與既往傳統(tǒng)教學模式相比較,教學效果相當,對大多數(shù)學生而言能達到教學目標的要求,拓展了高等醫(yī)學教育新的教學方式方法。通過調查研究發(fā)現(xiàn),混合教學模式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要求高,對自控能力較差的學生而言效果欠佳,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中的監(jiān)管作用仍不可或缺。另外微信作為通信工具,語音時長、視頻長短及大小都有一定限制,因此,SPOC 混合教學模式仍需要在實踐中調整和完善,進而為培養(yǎng)醫(yī)學科學人才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