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越美 陳新宇 劉佑暉
陳新宇教授是湖南省名中醫(yī),首批全國優(yōu)秀中醫(yī)人才,第六批全國老中醫(yī)藥專家學術經(jīng)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湖南省重大傳染病中醫(yī)專家組組長,湖南省中醫(yī)住院醫(yī)師規(guī)范化培訓專家委員會主任委員,湖南省中醫(yī)專長絕技評審專家委員會主任委員。其主要學術思想有:謹熟陰陽以平期;少火生氣治未?。粶赝枤獍俨∠?。
外感病是外感六淫邪氣及癘氣引起的一類疾病的總稱?!端貑枴嵴摗罚骸敖穹驘岵≌撸詡愐病薄:蟆峨y經(jīng)·五十八難》言:“傷寒有五:有中風,有傷寒,有濕溫,有熱病,有溫病”,進一步對外感熱病進行了闡釋。至明清時期,喻嘉言、沈目南詳細論述燥邪致病,吳又可提出癘氣致病學說,中醫(yī)對外感熱病的病因認識基本完善。陳新宇教授臨床經(jīng)驗豐富,在治療外感熱病時時時注意“存津液”。
津液是機體一切正常水液的總稱,包括各臟腑形體官竅的內在液體及其正常的分泌物,其也是構成人體和維持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之一[1]。
《靈樞·營衛(wèi)生會》云:“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氣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脈,乃化而為血,以奉生身,莫貴于此,故獨得行于經(jīng)隧,命曰營氣”[2]。此明確指出了津液的來源為中焦以及津液有化血的功能,因此津液的盛衰與中焦的功能是否正常密不可分,并且關系著營血的充沛與否。胃為陽明燥土,喜潤惡燥,故津液的盛衰又將反過來影響胃的受納腐熟功能,從胃氣與津液的相關作用來看二者本是一體,不可兩分。
陳修園指出《傷寒雜病論》無非“保胃氣,存津液”?!秱s病論》多次提出“不可發(fā)汗”“不可利小便”“急下以存津液”“以復其陽”,如“陽明三急下”“少陰三急下”,從扶正與祛邪兩方面都體現(xiàn)了對津液的固護。并在煎服法中也體現(xiàn)了“保胃氣,存津液”的思想,如白虎湯、桃花湯、竹葉石膏湯的煎法中均有“煮米熟”,此意在補養(yǎng)胃津,如柯韻伯所言:“粳米稼穡作甘,培形氣而生精血,用以奠安中宮,陰寒之品,無傷脾損胃之慮矣”[3]。而在服法中也有桂枝湯“借粥補養(yǎng)”之法,如此種種,不一而足。
清代吳鞠通秉承仲景之法,于《溫病條辨》無不蘊“存津液”的思想,指出“本論始終以救陰精為主”“正氣日虛一日,陰津日耗一日,須加意防護其陰”[4],溫病之邪以傳變迅速,傷津耗液為特點,津液的存亡與疾病的傳變、預后密切相關。吳鞠通從扶正與祛邪兩方面提出了對陰液的固護,即“堅陰”與“育陰”兩法,“堅陰”即撤熱救陰:祛除損傷陰液的病理因素;謹慎使用化燥傷陰的藥物?!坝帯奔醋甜B(yǎng)陰液,或用甘寒,或用咸寒[5]。
陳新宇教授精讀《傷寒雜病論》《溫病條辨》,學術源流,一以貫之,深知“存津液”在外感熱病治療過程中的重要性。在外感熱病患者的救治中或予以瀉下通腑,或予以辛涼透邪,或予以滋養(yǎng)肺胃,或予以益氣養(yǎng)陰,治法不一,不離扶正祛邪兩綱,方劑不同,但落眼點不離“存津液”一理。
溫為陽邪,必致津液損傷。戴春福認為:“有一分熱邪存在, 便有一分陰津受損”[6]。因此在外感熱病的救治中,盡快祛除病邪,截斷傳變,以絕傷陰之源,是“存津液”的根本。陳新宇教授應用汗、清、下三法或透邪存津、或清熱保津、或瀉下存陰,使患者病邪消散,津液得存。
2.1 透邪存津透邪存津,首推《溫病條辨》中的辛涼平劑銀翹散,此為吳鞠通參考傷寒學說,謹遵《素問·至真要大論》:“風淫于內,治以辛涼,佐以苦甘”的原則所設[7],吳鞠通有云:“此方之妙,預護其虛”,正是因其有祛邪于上焦,勿使邪入更傷津液之功。辛涼輕劑桑菊飲方也體現(xiàn)這樣的組方思想。陳新宇教授外感熱病患者診治中若見發(fā)熱,略惡寒,或不惡寒,不拘有無汗出,舌紅,苔薄白或薄黃,均予以銀翹散辛涼透邪;若見伴有咳嗽者,為邪犯肺絡,合用桑菊飲疏風清熱、宣肺止咳;若咳嗽頻劇,痰多質稠者,為兼有痰熱,合用桑貝止嗽散宣肺止咳、化痰平喘。2月15日診治一齊姓中年女性患者,咳嗽少痰,熱勢較盛,體溫高于38.5 ℃,口干明顯,為熱邪犯肺,兼?zhèn)幰?,予以銀翹散合桑菊飲合桑貝散加梔子、黃芩、天花粉,梔子、黃芩苦寒堅陰,增加清熱之功,天花粉養(yǎng)陰生津,此為固護陰液之舉。
2.2 清熱保津《傷寒雜病論》中白虎湯為治療陽明經(jīng)熱證之主方,由知母、生石膏、甘草、粳米組成?!稖夭l辨》:“太陰溫病,脈浮洪,舌黃,渴甚,大汗,面赤,惡熱者,辛涼重劑白虎湯主之”[4]。吳鞠通將其概括為身大熱、汗大出、大渴、脈洪大四大癥,究其病機為熱盛陽明,再進一步發(fā)展,津液更虛,則可加人參,為白虎加人參湯。而在證雖已離太陽之表,但仍未入陽明之里,實為太陽之里、陽明之表的“半表半里”證時,則為麻杏甘石湯證[8],此時熱邪已盛,津液漸損,急當清熱保津。陳新宇教授診治之時見呼吸困難,口渴較甚,舌紅,苔黃厚者,無論其有無發(fā)熱,多予以麻杏甘石湯宣肺氣,清熱邪,保津液,往往肺氣得宣,熱邪得清,氣促平而口渴止。而在白虎湯、麻杏甘石湯中均有生石膏,張錫純有云:“石膏之質……其性涼而能散,有透表解肌之力,為清陽明胃腑實熱之圣藥,無論內傷、外感用之皆效,即他臟腑有實熱者用之亦效”[9]。陳新宇教授認為生石膏清熱保津之功兼?zhèn)?,同時又味辛而透,清而不滯,見患者口渴,汗出,舌紅者,多配伍生石膏清熱保津。
2.3 瀉下存津在《傷寒雜病論》中有“陽明三急下”“少陰三急下”,均是使用大承氣湯瀉下通腑,何以有陽明與少陰的區(qū)別,正在于陽明病是熱勢方盛,恐傷陰液,予以大承氣湯瀉熱存陰,“少陰三急下”是熱勢已深,陰液耗傷,予以大承氣湯急下救陰,但是二者共同點都是以祛邪為手段,存陰為目的。吳鞠通認為“通胃結,救胃陰……承胃腑本來下降之氣……故湯名承氣”。可見吳鞠通認為承氣湯有通腑和存陰的功效[5]。除了應用《傷寒雜病論》三承氣湯之外,吳鞠通又明辨邪正虛實,制有新加黃龍湯、增液承氣湯等攻補兼施之方,根據(jù)臟腑病機,制有導赤承氣湯、宣白承氣湯等清臟腑與通腑氣結合之方。陳新宇教授在辨治外感熱病患者時,明辨病機,審察虛實,當下則下,多次予下法以瀉下存陰,如咳嗽,痰多,喘促不寧,大便干結或者不通者,予以宣白承氣湯;口渴,大便干結或者不通,舌紅少苔者,予以增液承氣湯;若腹脹為主者,如2月22日診治一52歲男性患者,其人訴腹脹,大便干結,2 d一行,舌紅,苔黃厚者,此為陽明內結,脹重于積,予以厚樸三物湯行氣泄?jié)M,以防熱邪進一步結聚傷津。
張仲景在《傷寒雜病論》中指出津液損傷與疾病傳變密切相關,如“太陽病,若發(fā)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轉屬陽明”[10,11]。吳鞠通在《溫病條辨·原病》中云:“精血虛甚,則無陰以勝溫熱,故死”。明確指出了陰液虧虛對疾病傳變及預后的不良影響。故而陳新宇教授在治療外感熱病的過程中除祛邪以存陰,還時常通過益氣養(yǎng)陰、滋養(yǎng)肺胃、填補真陰等治法恢復陰液。
3.1 益氣生津氣能行津,氣能載津,氣能生津,津液的產(chǎn)生來自中焦,與脾胃之氣密切相關,輸布過程還需依賴肺氣的宣發(fā)肅降,因此氣虛津虧者,不可僅予生津之法,當益氣養(yǎng)陰并舉,氣足則津生,氣行則津補。陳新宇教授見口渴欲飲,神疲乏力,不拘有無氣喘,多合用生脈散益氣養(yǎng)陰。若兼有余熱未清,如2月13日診治一中年女性患者,除上癥,兼有惡心、欲嘔,口苦,不欲飲食,予以清暑益氣湯益氣生津,兼清余熱。
3.2 滋養(yǎng)肺胃溫病的發(fā)生發(fā)展過程中,熱邪最易損傷肺胃之陰。陳修園語《傷寒雜病論》真詮乃“保胃氣,存津液”,此蓋因津液源自中焦,而津液又可濡潤陽明燥土,使胃腑受納腐熟功能正常,兩者互為因果。外感熱病病邪為溫熱濁毒,病位在肺,而手太陰肺經(jīng)“起于中焦”,溫邪襲肺,易傷胃津,故外感熱病患者多見口渴,不欲飲食,舌紅,少苔,此為肺胃津虧,無力腐熟?!稖夭l辨·中焦》:“燥傷肺胃陰分, 或熱或咳者, 沙參麥冬湯主之”“故以甘寒救其津液”。陳新宇教授宗其法,診治時予以沙參麥冬湯滋養(yǎng)肺胃,或予以甘寒生津之品,如玉竹、沙參、麥冬、石斛等。若見伴有咳嗽頻劇者,予以麥門冬湯滋養(yǎng)肺胃,兼以“止逆下氣”。
3.3 補氣生津津液的盛衰與中焦的功能是否正常密切相關,故而仲景極為重視脾胃的調護,以壯津液生化之源,務使源盛則津自旺。如桂枝湯用大棗、甘草、生姜行脾之津液;又如厚樸生姜半夏甘草人參湯用人參、甘草補脾氣而養(yǎng)津液[12]。陳新宇教授診治外感熱病患者時,若見神疲乏力,納谷不馨者,予以黃芪六君子湯補氣健脾,以壯化源。
3.4 填補真陰葉天士認為:“熱邪不燥胃津,必耗腎液”[13],胃津亡時“主以甘寒”,腎陰不足者“甘寒之中加入咸寒”。《溫病條辨·下焦》第一條注曰:“溫邪久羈中焦陽明陽土,未有不克少陰癸水者”,故而陳新宇教授見患者病程較長,陽明熱滯較久,為“預護其虛”,多選用生地黃填補真陰,補水以制火,既無苦燥傷津之弊,又無滋膩留邪之虞[14]。
心為君火,腎為相火。君火在上,如日照當空,為一身之主宰;相火在下,系陽氣之根,為神明之基礎[1]?!端貑枴ば魑鍤庹摗罚骸靶牟厣瘛盵7]。心神潛藏,則君火通明而相火安位,謂之君相安位。反之,若心神不寧,則相火妄動,消耗陰液。外感熱病患者在治療期間,情緒易焦躁不安,心神不寧,易導致或加重失眠、盜汗等癥消耗津液。陳新宇教授結合患者實際情況寧心定志,調達情志,并配合或予以安神助眠,或予以滋陰定悸,或予以滋陰固表。
4.1 調達情志陳新宇教授辨治此類患者時,重視對情志的調暢,辨證論治時一方面需要注意患者自身情緒焦慮的影響;另一方面需要考慮到溫邪久滯,津液虧虛所致的病理變化,此類患者病機既可能有肝氣郁結,又可能有溫邪煉液之痰熱擾心以及陰液虧虛。如2月17日診治一女性患者,該患者61歲,年老體虛,焦慮心煩,難以入眠,舌紅,苔黃膩。陳新宇教授辨證其為痰熱擾心,予以黃連溫膽湯酌加棗仁安神,知母、百合滋陰補津,后患者癥狀明顯改善。診治當審癥求因,隨證加減,總歸以調達情志為要。
4.2 滌煩安神感受溫熱濁毒之邪,病程日久,易損陰傷津?!端貑枴ふ{經(jīng)論》:“陰虛則內熱”,故患者易心煩失眠,陳新宇教授多予以酸棗仁湯養(yǎng)血安神,清熱除煩。如2月8日診治一老年男性患者,該患者1月20日起病,病程較久,自覺心煩失眠,舌淡紫,有裂紋,苔薄白,予以沙參麥冬湯合酸棗仁湯加減滋養(yǎng)肺胃,滌煩安神。
4.3 滋陰固表汗為心之液。溫邪傷津,心神不寧,陰虛陽盛,則發(fā)盜汗,盜汗日久,心液更傷。因此陳新宇教授十分重視盜汗癥狀,多用當歸六黃湯滋陰瀉火,固表止汗。如2月12日診治一36歲女性患者,該患者外感熱病后呼吸道癥狀已好轉,自覺胸前盜汗,口干口苦,遂投以當歸六黃湯。
縱觀陳新宇教授辨治外感熱病患者,自《傷寒雜病論》成形,至《溫病條辨》不斷完善的“存津液”學術思想貫徹始終,陳新宇教授從“正勝則邪退”的角度或予以祛邪以存津,或予以扶正以復津,或予以安神以護陰。只要堅持對中醫(yī)經(jīng)典的繼承與發(fā)揚,堅持辨證論治的原則,古老的中醫(yī)理論必能歷久彌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