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國琨 祁生泰
摘要:移民區(qū)小學是移民區(qū)為移民隨遷子女提供的讀書場所。在移民區(qū)小學中,教師應將更多關(guān)注點放在移民區(qū)小學學困生的學習過程上,并根據(jù)不同學困生的不同特點,為其制訂完善的“一生一案”語文學習計劃,以幫助他們快速適應新的學習生活,提升學習成效,實現(xiàn)轉(zhuǎn)化。文章從移民區(qū)小學學困生的成因入手,對“一生一案”教學模式的具體實施方案進行分析,并從課前預習、課堂教學、課后鞏固三個階段對移民區(qū)小學語文學困生“一生一案”轉(zhuǎn)化策略進行探究。
關(guān)鍵詞:小學語文;學困生;“一生一案”;移民區(qū);轉(zhuǎn)化
中圖分類號:G623.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2)34-0129-04
移民搬遷是脫貧攻堅的一種有效方式。在移民搬遷的過程中,移民區(qū)學生這個特殊群體便產(chǎn)生了。由于移民區(qū)學生曾就讀的學校與現(xiàn)在就讀的移民小學環(huán)境差異較大,加之教師、同學的改變,以及教師教學模式、教學方法的不同,一部分移民區(qū)學生成為了學困生。為了改善這部分學生的學習狀況,移民區(qū)小學教師應結(jié)合學生的學情,合理制訂“一生一案”特色化教學計劃,以幫助這部分學生走出語文學習困境,順利實現(xiàn)轉(zhuǎn)化。
1.移民區(qū)小學生源結(jié)構(gòu)復雜
移民區(qū)小學大都處于經(jīng)濟欠發(fā)達地區(qū),一個學校中往往有來自不同縣、鄉(xiāng)、村的學生,學生的生長環(huán)境差距較大,生源結(jié)構(gòu)較為復雜,且有相當一部分學生沒有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學習習慣,如部分移民區(qū)小學的學生對學習缺乏應有的興趣,不了解學習的意義,對學習缺乏自覺意識。在這種復雜的教育背景下,一部分移民區(qū)學生成為了學困生。
2.移民區(qū)小學教育資源匱乏
學校軟硬件條件有限、師資力量不足、家校聯(lián)合育人能力不強等原因共同導致移民區(qū)小學學生的語文學習效果欠佳,進而產(chǎn)生了一部分語文學困生。首先,大部分移民區(qū)小學教育教學資源相對匱乏,學生學習的硬件、軟件設施都不夠完善,這會對教師開展教書育人活動產(chǎn)生限制。其次,移民區(qū)小學教育環(huán)境相對較差,福利待遇也相對薄弱,這導致部分教師很難常年堅守在一線教學崗位,師資力量匱乏。最后,部分移民區(qū)學生家長文化程度不高,難以有效配合教師開展的家校聯(lián)合育人工作,學生的學習缺乏連續(xù)性。
3.移民區(qū)小學實際學情
移民區(qū)小學的學生都是被原來的學校劃分到移民區(qū)小學的,來到移民區(qū)小學后,他們的生活學習環(huán)境都發(fā)生了較大改變,不得不面對新教師和新同學,這導致部分移民區(qū)學生產(chǎn)生了消極情緒,難以專注于學習。另外,由于部分移民區(qū)學生已習慣了之前教師的教學模式,而適應新教師的教學模式需要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他們的學習效率會降低,學習效果會變差,進而成為學困生。
“一生一案”教學模式與傳統(tǒng)的“一刀切”教學模式截然不同,它強調(diào)根據(jù)不同學生的不同理解能力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引導,且從差異化角度啟發(fā)學生進行個性化學習。
1.漢語拼音的“一生一案”策略
漢語拼音是語文學習的基礎,也是學生學習語文的第一項內(nèi)容。學生拼音能力的強弱直接關(guān)系著其后續(xù)學習生字的效率和效果。拼音主要分為聲母、韻母、整體認讀音節(jié)三部分內(nèi)容。部分學困生難以區(qū)分平翹舌,還會弄混b、d、p、q等寫法相近的聲母,這會給其后續(xù)進行拼音拼讀及拼音直呼學習造成困擾。還有部分學困生不能很好地區(qū)分整體認讀音節(jié),會以拼讀的方式念整體認讀音節(jié)。因此,在拼音教學中,教師要根據(jù)不同學生的不同學情,合理為他們制訂相近字母區(qū)分、平翹舌區(qū)分、整體認讀與非整體認讀區(qū)分、拼音書寫困難及拼音直呼困難的“一生一案”拼音教學計劃,以幫助學困生攻克拼音學習難關(guān)。
2.識字、寫字的“一生一案”策略
若將語文學習比作“造房子”,那么“字詞”就等于造房子用的“磚瓦”,學生掌握的字詞量越大,其造出來的房子就會越好,因此教師要幫助學生增加字詞積累,引導學生不僅要會認會讀字詞,更要會寫會解釋字詞,以此有效提高學生的識字、寫字能力。部分移民區(qū)小學的學困生識字量有限,也缺乏練字意識,導致語文學習能力不強,甚至難以進行正常的課文學習,進而逐漸對語文學習產(chǎn)生抵觸情緒。因此,在識字、寫字教學中,教師應先摸清學困生的識字、寫字能力,并根據(jù)學困生的識字、寫字出現(xiàn)困難的程度不同,將學生分成不同類型。1)識字、寫字能力均較差的學生。2)識字量較少,寫字能力薄弱的學生。3)識字量和寫字量都能過關(guān),但字義解釋能力不強,寫字不規(guī)范的學生。然后在此基礎上合理制訂“一生一案”的教學計劃,以提高學困生的識字、寫字能力,促進學困生轉(zhuǎn)化。
3.閱讀寫作的“一生一案”策略
閱讀是語文學習的重要內(nèi)容,也是學生后續(xù)進行寫作的先決條件。閱讀寫作教學活動是學生在拼音和生字學習基礎上對文章的閱讀和理解。學生通過閱讀課文能提高自身的閱讀能力、分析思考能力,不斷增加知識儲備,從而為后續(xù)的語文閱讀及寫作學習做好鋪墊。學困生學習閱讀寫作,要比學習拼音、生字等基礎知識難度更大。部分學困生對閱讀提不起興趣,對寫作也缺乏耐心,還有部分學困生具有自主閱讀意識,但苦于找不到適合自己的閱讀書籍而放棄了閱讀學習。要想改善這些狀況,教師必須先弄清學困生在閱讀寫作方面的難題,并在此基礎上幫助不同程度的學困生制訂閱讀寫作學習改善計劃。例如,對于缺乏閱讀興趣的學困生,教師可通過趣味化的講解模式,并運用肢體語言、文字語言、表情語言等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他們對書籍的探究興趣。對于缺乏自主選擇閱讀內(nèi)容能力的學困生,教師可結(jié)合每個單元的教學內(nèi)容,為學生選擇與之相匹配的課外閱讀內(nèi)容,幫助學生構(gòu)建體系化的文章閱讀模式,以提高學生的文章閱讀能力。而對于寫作能力不高的學困生,教師則可從造句練習入手引導學生學會用文字表達,再逐步培養(yǎng)學生構(gòu)建文章整體框架的能力。為了激發(fā)這部分學生的寫作積極性,教師要多多給予他們鼓勵和肯定,以增加他們的寫作信心。
4.口語交際的“一生一案”策略
口語交際是語文學習的最終目的,也是語文學科教育價值的總體體現(xiàn)。因此,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通過日常教學活動豐富學生的詞語儲備,鍛煉學生的文字分析、理解能力,從而有效提高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一方面,大多數(shù)移民區(qū)小學學困生都是來自經(jīng)濟欠發(fā)達地區(qū),當?shù)亟逃Y源有限,導致他們口語交際能力不高。而移民后,由于生活學習環(huán)境的改變部分學困生不愿與人溝通交流,這會阻礙他們口語交際能力的發(fā)展。另一方面,部分學困生雖然喜歡交際表達,但由于知識匱乏,交流會受到影響。要想改善這種狀況,教師應根據(jù)學困生的實際情況,制訂“一生一案”的教學計劃,從而針對不同學生給予不同的幫助。例如,對于性格內(nèi)向的學困生,教師可以通過給予其鼓勵和表揚的方式增強其表達信心。而對于知識儲備較少的學生,教師可以通過為其推薦趣味書籍的方式激發(fā)其閱讀興趣,豐富其知識儲備。
1.課前預習階段學困生“一生一案”轉(zhuǎn)化方案
部分移民區(qū)小學學困生沒有養(yǎng)成良好的課前預習習慣,這導致他們在課堂學習階段可能會跟不上教師的講課節(jié)奏,長此以往就會越落越多。課前預習的好處在于,學生能夠提前知道課文中生字詞的讀音、字義及書寫方式,了解課文的大概內(nèi)容,從而為正式課程的學習做好準備。為了幫助學困生養(yǎng)成良好的課前預習習慣,教師應針對學困生特點,制訂“一生一案”教學計劃,以此提升這部分學生的學習效果,幫助他們早日摘掉“學困生”的帽子。
具體來說。教師應先對學困生的預習狀況有一個充分的了解,并將他們按照預習狀況分為完全沒有預習概念的學生、形式化預習的學生、具有預習意識卻找不到預習方向的學生三類。然后針對不同預習狀況的學生制定有針對性的引導方案。對于第一類學困生,教師要先讓其了解預習的重要性,讓其明白只有通過預習,課堂學習效率才會更高。另外,對于這部分學生,教師還要進行興趣引導。他們不喜歡預習,主要是對語文學習不感興趣,因此教師要設法讓他們體會到語文學習的樂趣,從而自發(fā)自覺地進行預習。對于第二類學困生,他們雖然按照教師的要求進行了課前預習,但只是形式上的,是為了應付教師檢查而進行預習,這樣的預習實效并不大。對于這部分學生,教師要給予其有效引導,讓其知道預習的目的,并教會他正確預習的方法。而對于第三類學生,雖然他們懂得了預習的重要性,但卻沒有掌握有效的預習方法。對于這部分學生,教師要對其進行預習方法的指導。
以部編版三年級上冊《花的學?!芬徽n的教學為例,教師應從拼音、生字方面入手,對學困生進行預習引導。學困生的學習基礎相對薄弱,尤其移民后學習環(huán)境的改變又給他們的學習心理帶來了負面影響。因此,教師要根據(jù)學困生的不同學習情況,為學生制定“一生一案”的預習指導方案。例如,對于學困生中能力較弱的學生,教師可以引導他們將本課中難度較大的生字,如“罰”“荒”“臂”“舞”等用拼音標注出來,這可以為他們順利閱讀、理解課文做好鋪墊。而對于學習能力稍強的學困生,教師則可以要求他們做好課文內(nèi)容的分析和預習,如找出課文中的重點段落、重點句子等,以此有效提高這部分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
2.課堂教學階段學困生“一生一案”轉(zhuǎn)化方案
課堂教學是最重要的學習環(huán)節(jié),也是教師利用課堂這一教學陣地,對學生實施的教學引導活動。部分移民區(qū)小學語文學困生受移民應激反應等影響,在課堂上常常表現(xiàn)出注意力不集中、學習效率不高等情況,這不但影響他們的學習效果,還會給語文教師開展課堂教學帶來一定負面影響。為了改變這種狀況,教師要在觀察、調(diào)查的基礎上,分析總結(jié)學困生課堂學習狀態(tài)不好的原因,制訂“一生一案”教學計劃,并根據(jù)不同學生的不同學情進行一對一的幫扶指導,以此有效提高學困生的學習效率。
具體來說,教師可在觀察和了解的基礎上將學困生分為三類。第一類為課堂上不認真聽講的學生。第二類為對課堂學習缺乏重視,雖然聽講,但對知識一知半解的學生。第三類為雖然認真聽講,但由于缺乏學習方法,而無法全部理解教師授課內(nèi)容的學生。然后再根據(jù)不同學困生的不同學情,實施“一生一案”教學模式。對于第一類學困生,這部分學生大都對學習提不起興趣,而且受移民因素的影響,通常難以適應當前的學習環(huán)境,甚至會產(chǎn)生得過且過、自我放棄的想法。對于這部分學生,教師可以一分為二地看待。對于他們中性格相對內(nèi)向的學生,教師應在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多提問一些相對簡單的問題,以此幫助他們樹立學習自信心,從而逐漸突破學習困境。對于他們中性格外向無心學習的學生,教師則可以給他們安排小組長等“職位”,讓他們負責批改整個學習小組學生的作業(yè),這種方式會給這部分學生帶來足夠的自信心,激發(fā)他們的責任感,從而產(chǎn)生較好的學習效果。對于第二類學生,這部分學生理解能力不錯,但缺乏自覺學習意識,教師應安排他們與學優(yōu)生結(jié)對子,進行互助學習,從而有效激發(fā)這部分學生的自覺學習意識。而對于不排斥學習,卻苦于缺乏學習方法的第三類學困生,教師可以觀察他們的學習過程,了解他們的學習障礙,如學習時間利用不合理、課文理解能力較差、基礎知識薄弱等,然后為這部分學生制訂“一生一案”教學引導計劃,以幫助他們找到有效的學習方法。
以部編版二年級下冊《開滿鮮花的小路》一課的教學為例,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注意觀察不同學困生的學習狀況,對于不喜歡學習,上課不聽講的學困生,教師可以分析其性格特征,對于性格內(nèi)向的學生,教師應采取多關(guān)注、多鼓勵的方式,從生字詞教學入手培養(yǎng)他們的語文能力,增強他們語文學習自信心。對于性格外向的學生,教師可以讓這部分學生朗讀課文,給予其更多的展示機會。對于具有一定的基礎能力,卻不重視課堂學習的學困生,教師則應充分調(diào)動他們的自覺學習意識,甚至可以給他們分配任務,讓他們幫助學習能力更弱的學生,以任務引導的方式對他們實施“一生一案”教學。對于缺乏學習方法的學困生,教師可以從時間管理、提高課文理解能力、增強基礎知識認知能力等幾個方面進行引導,以提高他們的學習效率。
3.課后鞏固階段學困生“一生一案”轉(zhuǎn)化策略
課后鞏固學習與課前預習、課堂學習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部分學困生之所以語文學習能力不強,主要是因為不重視課后復習,認為通過課前預習和課堂學習自己已經(jīng)完全掌握了課文內(nèi)容。而事實上,學生如果不及時進行鞏固復習,很容易對學習內(nèi)容產(chǎn)生認知模糊,進而逐漸忘記。因此,教師應告訴學生,雖然課堂學習結(jié)束了,但是若想吃透記牢學習內(nèi)容,仍需在課后對課文不斷進行鞏固。教師應注意觀察學困生的課后復習狀態(tài),并請學生家長將學生在家庭中進行的課后鞏固學習狀態(tài)以小視頻的方式呈現(xiàn)在釘釘群里,以此幫助教師更好地掌握學困生的課后學習狀況,并根據(jù)學困生的不同性格特點和學習能力,制訂“一生一案”課后復習鞏固教學計劃,以此從根本上做好學困生的轉(zhuǎn)化工作。
具體來說,教師可根據(jù)學困生的課后復習情況將其分為三類。第一類學困生一旦脫離了教師的視線,就完全不進行復習。第二類學困生雖然也進行課后鞏固復習,但復習僅限于表層,并沒有深層次地理解課文含義,從而無法在整體層面提高理解能力。第三類學困生具有一定的自主學習意識,但在課后復習遇到困難時,不具備自主查找學習資料的能力,所以會對學習產(chǎn)生知難而退的想法。對于不同類型的學困生,教師可以根據(jù)其特點,為其制訂“一生一案”課后鞏固學習計劃。對于第一類學困生,教師應發(fā)揮家校聯(lián)合育人的作用,請家長陪伴他們共同學習,以幫助他們養(yǎng)成良好的課后復習習慣。對于第二類學困生,教師可以為家長發(fā)送輔助學習計劃書,并為家長提供包含答案的練習資料,為家長輔助學生課后鞏固學習提供幫助。對于第三類學困生,教師應教會這部分學生課后復習方法,讓他們可以順利找到復習的切入點,并將學習資料傳遞給學生,為他們進行復習提供輔助和引導。
以部編版二年級上冊《植物媽媽有辦法》一課的教學為例,在課后鞏固階段,教師可以要求學生以自己的方式理解課文的具體含義,也可以對課文內(nèi)容進行續(xù)寫。對于學習能力較弱的學困生,教師可以為其布置一段閱讀內(nèi)容,以此循序漸進地培養(yǎng)他們的閱讀習慣。對于學生能力相對稍強的學困生,教師應激勵其進行整篇復讀,這表示教師認可了這部分學生的學習能力,相信這部分學生能夠獨立完成閱讀復習,從而有效增強這部分學生的復習信心。對于學生能力相對較強的學困生,教師則可要求他們在復習整篇課文后,對課文進行分析,還可以寫出一篇簡短的課文內(nèi)容分析小文章,以此提升復習效果。
綜上所述,移民區(qū)小學的學生受到環(huán)境變遷、教育資源不足、需要重新適應新的學習環(huán)境等因素影響,出現(xiàn)了學習語文困難的情況。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制訂“一生一案”教學計劃,對移民區(qū)小學語文學困生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以提升他們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促進他們轉(zhuǎn)化。
參考文獻:
[1]薛瑩.小學語文學困生學習心理與行為的個案研究[D].延邊大學, 2020.
[2]常娟.小學高段語文學困生轉(zhuǎn)化的個案研究[D].寧波大學,2020.
[3]薛瑩.小學語文學困生學習心理與行為的個案研究[D].延邊大學, 2020.
[4]周洪燕.彝族地區(qū)初中語文學困生調(diào)查研究[D].西華師范大學, 2020.
[5]陳旭芳.學困生在小學語文課堂中的合作學習現(xiàn)狀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9.
[6]羅志燎.關(guān)愛學困生,靜候花開的聲音———小學語文學困生轉(zhuǎn)化策略研究[J].華夏教師,2019(05).
[7]周小華,馬華.小學語文學困生的成因及轉(zhuǎn)化策略———以甘肅省G縣為例[J].甘肅高師學報,2018(02).
[8]周麗園.小學語文學困生“雙自”能力培養(yǎng)研究[J].集寧師范學院學報,2017(01).
Research on the Effect of "One Students One Case" Transformation of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with Chinese Learning Difficulties in Immigrant Areas
Cui Guokun, Qi Shengtai
(Qiduntai Complete Primary School, Gulang County, Gansu Province, Gulang 733125, China)
Abstract: The primary school in the immigrant area is a place for the children of immigrants to study in the immigrant area. In the primary schools in the immigrant areas, teachers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learning process of the poor students in the primary schools in the immigrant areas, and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poor students, formulate a perfect "one students one case" language learning plan for them to help them quickly adapt to the new learning life, improve their learning effectiveness and achieve transformation. The article starts with the causes of the poor students in the primary schools in the immigrant areas, analyzes the specific implementation plan of the "one students one case" teaching model, and explores the transformation strategy of the "one students one case" for the poor students in the primary schools in the immigrant areas from three stages: pre class preview, classroom teaching, and post class consolidation.
Key words: primary school Chinese; students with learning difficulties; "one students one case"; resettlement area; con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