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國華,金軍,谷云飛
右室心尖部起搏可引起心室失同步及重構[1,2],導致心房顫動、心力衰竭并增加患者死亡率[3,4]。右室間隔部起搏相較于心尖部起搏是否更具優(yōu)勢,目前尚未得到可以改善臨床預后的統(tǒng)一結論[5,6]。左束支區(qū)域起搏(LBBAP)作為生理性起搏技術之一,其在糾正左束支阻滯、改善心室同步的有效性、可行性方面均已得到充分證實[7]。此前多個隊列研究[8-10]比較了LBBAP與右室間隔部起搏、心尖部起搏對患者心功能、血清N末端腦鈉肽前體(NT-proBNP)水平的影響,結論尚不統(tǒng)一,被研究者間存在的個體差異對研究結果產(chǎn)生的影響不可忽略。為此,本文通過觀察同一患者在不同部位起搏條件下的血清NT-proBNP水平的變化,觀察單一條件下即不同起搏部位對患者QRS波時限及血清NT-proBNP水平的影響。
1.1 臨床資料選取2019年1月至2022年8月于鄭州大學附屬洛陽中心醫(yī)院心血管內科行永久起搏器更換同時行心室電極重置術的患者。納入標準:①行永久起搏器更換同時行心室電極重置術者;②心室起搏比例≥40%者;③重置心室電極時選用3830電極錨定于左束支區(qū)域并成功完成左束支區(qū)域起搏者。排除標準:①嚴重凝血功能障礙者;②全身感染者;③原起搏器囊袋局部感染者。最終入組患者22例。本研究經(jīng)我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及家屬均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左束支區(qū)域起搏電極置入方法完善術前準備,患者取去枕平臥位,術前0.5 h預防性應用抗生素,多導生理記錄儀連接12導聯(lián)心電圖,監(jiān)測血壓、血氧,準備腔內圖轉接線及起搏測試儀。術中打開原起搏器囊袋,解除電極與脈沖發(fā)放器的連接,測試心室電極參數(shù),同時重點關注起搏依賴,對于高度依賴者,原心室電極連接臨時起搏器,高輸出起搏備用。在原置入側穿刺腋靜脈或鎖骨下靜脈,送入J型導引鋼絲及帶止血閥的撕開鞘,送入C315希氏束鞘(美敦力公司,美國),退出內芯,保留導絲,旋轉C315鞘使導絲跨過三尖瓣環(huán)。C315鞘隨即跟進,沿C315導入3830起搏電極,在右前斜位30°透視下,將3830電極調整至室間隔5區(qū)[11]。于LAO 45°影像下,確定C315鞘管垂直于室間隔,遠端電極單極刺激2.0 V/0.42 ms可奪獲心室肌,且V1導聯(lián)QRS波呈“W”型,旋擰電極進入室間隔,每旋入4圈,即測試參數(shù)、起搏圖形及體表心電圖。旋擰過程中需重點觀察:①阻抗的變化,旋擰初期阻抗很高,隨著導線逐漸向左側室間隔肌部的深入而逐漸降低。②V1導聯(lián)波形變化,連續(xù)的單極起搏V1導聯(lián)圖形中頓挫逐漸后移、由QS型逐漸出現(xiàn)r波,并轉變?yōu)镼r或QR[12,13]且QRS時限≤130 ms(圖1),測試3830電極陰極起搏時的起搏閾值(≤1.2 V/0.42 ms)、阻抗(300~1000Ω)和感知閾值(≥5.0 mV)均達標,且陽極起搏可奪獲心室。除滿足上述電生理標準外,患者置入起搏電極后分別在正位、右前斜位30°、左前斜位45°確認其位置(圖2)。達到撤鞘標準后將C315鞘先撤至右心房,如電極頭端位置無變化以及復測起搏參數(shù)正常后,快速將鞘撤出。調整導線張力適度,縫扎固定導線。新置入心室電極起搏下,絕緣包埋原心室電極。術后起搏器囊袋切口予以加壓包扎防止局部血腫形成,行12導聯(lián)心電圖,以及程控起搏器各項參數(shù),并觀察起搏功能。
圖1 選擇性左束支區(qū)域起搏 (V1導聯(lián)呈QR型,達峰時間70 ms,QRS時限100 ms)
圖2 不同體位影像下的電極位置
1.3 圍手術期觀察指標患者術前行常規(guī)檢查,并檢測血清NT-proBNP水平(膠體金免疫層析法測定,南京基蛋生物科技公司FIA8000系列免疫定量分析儀),術中測量3830電極起搏閾值、單極起搏阻抗和R波感知、QRS波時限及形態(tài)。術后第7 d復查血清NT-proBNP及胸部X線檢查,起搏器程控測量起搏閾值、R波感知、單極起搏阻抗和心電圖等。
1.4 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 24.0統(tǒng)計軟件,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計數(shù)資料用百分數(shù)表示。術前術后計量資料采用配對t檢驗(差值滿足正態(tài)分布者采用配對樣本t檢驗,差值不滿足正態(tài)分布者采用秩和檢驗),計數(shù)資料比較用卡方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患者基本情況22例患者的基本臨床特征見表1。患者術后次日超聲心動圖均未見心包積液。
表1 22例患者的基本臨床特征
2.2 左束支區(qū)域起搏前后參數(shù)變化22例患者均成功完成左束支區(qū)域起搏,原右室間隔部起搏組術后QRS時限(113.14±9.65)ms,明顯短于術前的(137.9±10.1)ms;原右室心尖部起搏組術后QRS時限(111.33±11.02)ms,也明顯短于術前的(145.2±9.7)ms,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中起搏閾值、R波感知、起搏阻抗分別為(0.87±0.20)V、(11.26±4.0)mV、(680±129)Ω;術后7 d起搏閾值、R波感知、起搏阻抗分別為(0.72±0.19)V、(11.54±3.91)mV、(664±1.2)Ω。原右室間隔部起搏患者,左束支區(qū)域起搏術后患者血清NT-proBNP水平較術前明顯下降,分別為(246.2±40.9)pg/ml vs. (482.3±289.0)pg/ml,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2。
表2 左束支區(qū)域起搏術前、術后7d指標變化
既往研究顯示,傳統(tǒng)右室心尖部起搏可引起心室失同步及重構,導致心房顫動、心力衰竭并增加患者死亡率,本研究的22例患者中有8例入院時即伴有明顯心力衰竭癥狀,且在起搏器程控中也觀察到高達68.1%的右室心尖部或右室間隔部起搏患者伴有房性心律失常。此類患者既往心臟超聲資料不全,故未能在心腔大小、射血分數(shù)等超聲資料進行前后對比研究。
生理性起搏是起搏器置入術者追求的目標。2017年Huang等[14]為1例擴張型心肌病并左束支傳導阻滯患者首次嘗試了LBBAP。與左心室間隔起搏比較,LBBP直接奪獲了左心室傳導系統(tǒng),有利于保持左心室內的電機械同步性。2018年Chen等[7]研究證實,左束支起搏后QRS波時程窄,起搏閾值與R波幅度等起搏參數(shù)良好,初步證實了其安全性及可行性。Hou等[15]研究發(fā)現(xiàn),左束支起搏與希氏束起搏在左心室同步性方面無統(tǒng)計學差異。宋洪勇等[16]研究顯示相對于右心室間隔部起搏,左束支區(qū)域起搏可明顯縮短QRS波寬度、保持心室同步性,尤其是對于合并束支傳導阻滯的患者。李明珠等[17]研究顯示希氏束起搏術后血清腦鈉肽(BNP)低于術前。秦淑娟等[10]研究顯示與右室心尖部起搏相比,右室間隔部起搏及LBBAP對永久心臟起搏器植入患者血清NTproBNP的影響更小。然而,朱晴等[18]研究顯示在血清NT-proBNP或BNP方面右心室非心尖部起搏與心尖部起搏之間無顯著差異。上述研究結果的差異,不排除與各研究納入的研究對象的心臟大小、心功能、腎功能等個體間差異有關。為避免這一因素,本研究選取既往非左束支區(qū)域起搏、現(xiàn)因各種原因(如原起搏電極閾值升高需重新置入心室電極且程控發(fā)現(xiàn)心室起搏比例高、起搏器電池耗竭需起搏器更換且同時程控發(fā)現(xiàn)心室起搏比例高等)需要且同意行左束支區(qū)域起搏的患者為研究對象。針對同一例患者,觀察“不同起搏部位”這一單一因素對其血清NT-proBNP水平的影響。結果顯示,既往為右室間隔部起搏患者,左束支區(qū)域起搏術后1周其血清NT-proBNP水平較術前明顯下降。
分析左束支區(qū)域起搏所致NT-proBNP下降的機制:①右室心尖部或間隔部起搏使得室壁局部提前收縮,右室心尖、間隔及鄰近部位肌張力也最先產(chǎn)生,左心室除極順序和速度明顯滯后于右心室,導致左右心室電-機械活動不同步,心室內的血流涌向激動及收縮均滯后的左室游離壁、基底部,引起局部膨隆、擴張和非同步,刺激心室肌細胞,促使NT-proBNP分泌增多;而左束支區(qū)域起搏時左、右心室收縮同步性及心功能與自身傳導時無差別[19],保持了良好的電學與機械同步性[20,21],心室壁各段的矛盾性運動減少,每搏排出量增加,左心功能增強,從而減少這一因素所致的NT-proBNP升高;②常規(guī)右室心尖部或間隔部起搏,除了心室間及心室內的電-機械活動存在不同步性,還由于電極直徑較大、較硬的影響,造成二、三尖瓣反流,前向血流減少,心排出量減少20%以上[22,23],導致心室舒張末期壓力升高,心室壓力和容量負荷過重或心室擴張刺激心室肌細胞使NT-proBNP分泌增多。而左束支區(qū)域起搏,不僅保證心室內電活動的同步性,同時,3830電極直徑細小、柔軟,減少機械性因素所致瓣膜反流,進而對抗這些因素所致NT-proBNP升高??傊?,左束支區(qū)域起搏,理論上是可以實現(xiàn)心臟的電-機械活動的同步,包括房室同步、室間同步和室內同步,即實現(xiàn)生理性再同步化,改善心肌縮張,改善二、三尖瓣反流,恢復原來整體的、迅速而同步的類似球形的左室收縮,使收縮期縮短、左室射血期延長、每搏輸出量增加,左室射血分數(shù)提高,保持左心室功能,減輕左室重構、左房擴大,降低心律失常的發(fā)生風險,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是最生理的起搏方式。
本研究局限性為:納入的研究樣本量較少,有待進一步收集病例、擴增樣本量;其次隨訪時間有限,左束支區(qū)域起搏、非左束支區(qū)域起搏對同一患者長期的心臟功能影響,有待后續(xù)進一步延長隨訪時間來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