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麗紅,任家熠
(重慶第二師范學院,重慶 400065)
在開展教學工作中融入生命教育,既能夠增強道德與法治教學的有效性,還可對教育內容價值進行強化,從而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綜合素養(yǎng),順應當前素質教育發(fā)展需求,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
通過實際了解,目前教師在課程教學中的生命教育存在一定問題,主要集中在對“生命教育”不夠重視、“生命教育”開展目標不完整、教學方式較為單一。針對這些問題,需要教師予以重視,深入分析問題出現(xiàn)的原因,積極調整教學策略[1]。
結合實際教學現(xiàn)狀,不少教師因長期受應試教育理念的影響,使得其對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工作的開展并不注重,同樣學生在課程學習中往往關注的是主科。另外,教師在進行道德與法治課程的考核方面缺少完善的方式,進而使得教學中的“生命教育”教學效果不理想。長此以往,會影響學生道德素養(yǎng)和法治意識的提升,不利于其后續(xù)發(fā)展[2]。
通過對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科深入了解,這門學科不僅涉及生命教育內容,還有其他方面的知識點,都可推動學生發(fā)展。但是部分教師在實際教學中,只對學生進行“生命教育”內容的教學,對學生情感體驗未進行合理的引導,而是讓學生根據自身理解進行感悟。小學階段的學生各方面能力比較欠缺,無論是年齡還是心智,都還在發(fā)展階段,因而在理解中很容易出現(xiàn)偏差。為避免這種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教師必須要明確完整的教學目標,注重教學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加強對學生情感方面的關注,引導學生正確認識道德與法治教學內容。
道德與法治這門課程的開展主要是通過對學生思想觀念的傳授,規(guī)范其行為,要想讓學生掌握內容,首先要能夠激發(fā)其興趣。為此,在具體教學工作中,教師應遵循多樣化原則,應用多元化教學方式。但是從實際教學情況看,不少教師在開展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應用的方式較為單一,即以填鴨式方式教學,這一教學方法已經不適應現(xiàn)代新課程教學要求[3]。
2.1.1 促進學生身心健康成長
對進入小學階段的學生而言,其思想處于剛萌芽的狀態(tài),對事物認知不全。因而在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中圍繞“生命教育”進行教學,有助于進一步提升學生素養(yǎng),為其健康發(fā)展奠定良好基礎。這樣學生在遇到問題時,不會出現(xiàn)過于緊張或手足無措的情況。如,在地震來臨時,學生經過多次演練后,在實際中能夠較快冷靜下來,并根據演練步驟尋找安全點。這樣能夠讓學生對生命有更為深入的認識[4]。
2.1.2 滿足現(xiàn)階段社會發(fā)展需求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快速發(fā)展,信息化水平得到顯著提升,在給人們生活和工作帶來便利的同時,也隱藏一定的風險,特別是小學生,能夠通過多種渠道接收信息,但是對信息辨別的能力還不全,因而從外界獲取的信息容易對其產生影響。為此,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對學生進行“生命教育”,符合當前社會發(fā)展需求,避免學生在成長過程中受到不良風氣影響,為其形成良好的性格奠定基礎。
2.2.1 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具有的重要性
生命教育作為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必不可少的內容,將其融入具體課程教學中,需要圍繞學生實際生活,并對存在的問題展開探究。這樣做既能夠提高學生對問題的辨別能力,還有助于其解析能力的提升,促使學生健康成長。因而作為教師,在教學工作中要發(fā)揮自身作用,引導學生思想意識。
2.2.2 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融入生活的重要性
生命教育在課程教學中的滲入,主要體現(xiàn)在人生存現(xiàn)狀的關懷、人的尊嚴關懷等。在進行教學時,教師不僅要注重內容的講解,還要適當拓展教學內容,引入相關生活化內容和現(xiàn)象,引導學生深刻認識到生命的意義。另外,教師在給學生講解內容期間,需要對相關資料進行深入分析,并適當加入一定的社會素材,以此能夠保證課堂教學質量和效果[5]。
在當前新課改背景下,為了充分發(fā)揮出生命教育在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的價值,教師需要結合實際情況,采取積極有效的教學策略,具體包括:深入挖掘文本中的生命元素、突出課堂“生命”主題、積極拓展活動,體現(xiàn)“生命”內涵、加強學生對生命安全的認知。為此,下文就結合這幾點策略進行深入分析。
以往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工作中,大多數(shù)教師都是將涉及的知識點直接灌輸給學生,而學生則處于被動接受的狀態(tài)。這種教學模式,要想對學生進行深入的生命教育,則難以保證學生學習效果。為避免這種情況的出現(xiàn),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和效果,教師首先要深入了解新課程要求,積極轉變教學理念和方式,不斷更新教學思想,尊重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的主體地位,結合實際內容選擇合理的教學策略,以此能夠激發(fā)學生學習這門課程的積極性,發(fā)揮其主觀能動性,進而滿足其發(fā)展需求。
小學道德與法治這門課程的開展,主要目的是讓學生通過不斷學習,形成良好的品德,促進其健康成長。結合教材內容,會涉及較多的生命教育內容,因而教師要善于挖掘,通過教學內容中含有的生命元素,引導學生學會關愛和珍惜生命。
比如在教學部編版三年級中,教材中所安排的《生命最寶貴》《安全記心上》和《心中的“110”》內容中,第一板塊是圍繞“我們的生命來之不易”所展開的,并結合我們在父母的不斷呵護下成長,要懂得生命的寶貴。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教師可通過為學生呈現(xiàn)相關圖片,讓其觀看母親在懷孕階段的生活場景,接著教師還可通過具體活動的形式,讓學生實際感受母親的辛苦,促使其能夠深入認識到孕育生命的艱辛。而在第二板塊中,則是圍繞“愛護身體珍惜生命”所開展的,在這節(jié)內容中,主要講述的是主人公因為玩火給自身帶來的危險,造成其大面積燒傷,進而給家庭帶來極大的痛苦。結合具體的故事,有助于學生深刻認識到生命的脆弱。在這之后,教師可以引入如何守護生命的內容,促使其更好地理解知識內容。
對教師而言,要想讓學生更好地了解接受生命教育,首先要結合新課程要求,積極轉變以往的教學理念和模式,結合具體內容為學生實施針對性的課堂教學策略,如基于情境下的生命教育、基于體驗的生命教育。
3.3.1 基于情境下的生命教育
興趣是學生學習的重要驅動力,因而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可結合這一點,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的方式,吸引學生注意力。在進行情境創(chuàng)設中,教師需要考慮到學生各方面情況,即年齡特點、心理特點等。之后為學生創(chuàng)設具體的情景,以期能夠增強其情感體驗,幫助學生在實際體驗的過程中將所學習到的知識融入生活中。
3.3.2 基于體驗的生命教育
眾所周知,小學生各方面能力有限,所以在共情能力方面也比較薄弱。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中,涉及的生命意義與生命價值,則對學生學習比較有難度。針對這一情況,教師可引導學生在實際活動中進行體驗,以此讓學生更好地掌握重難點知識。比如在學習《愛心的傳遞者》這節(jié)內容中,主要難點就是讓學生選擇正確的方式幫助他人。在實際教學期間,教師通過合理的引導,讓學生學會如何幫助殘疾人。為了能夠讓學生深入感受他人內心,教師可接著為學生設計三分鐘的盲人體驗活動。在本次活動中,教師可通過隨機采訪的形式,引導學生分享自己希望獲得別人怎樣的幫助。在完成親身體驗后,有部分學生表明,自己非常不喜歡有人說自己是“瞎子”,來幫助自己。通過這種方式,能夠讓學生學會如何正確幫助他人,且不會傷害其自尊。
通過對生命教育的了解,學生在自身成長過程中,無論是歡笑,還是淚水,都可成為教師進行教育的資源,促使學生能夠不斷成長。在具體課堂教學期間,教師還可結合具體內容,適當擴展與生命教育相關的活動,全面地體現(xiàn)生命教育具有的價值。
結合新課程要求,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目標,不僅為了讓學生認識到生命的寶貴性,還要讓其從思想方面重視生命和保護生命。經過調查,大多數(shù)學生都是被家長進行密切保護,因而在心理方面的能力會比較弱。在具體課堂教學中,教師需要注重這一點。
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結合學生心理特點,以多媒體形式為學生呈現(xiàn)具體的場景,以此激發(fā)學生的視覺感。比如在學習《119的警示》這節(jié)內容中,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結合實際生活中出現(xiàn)的案例進行講解,在多媒體輔助下,利用圖片、視頻等形式為學生直觀展示。對性質惡劣的案例,教師需要注重講解的感情,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感染學生情緒,產生情感共鳴,進而加深學生對生命的認識。
小學階段的學生年齡較小,心智還不夠成熟,特別是低年級學生,因而對教師依賴度比較高。為此,教師在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中圍繞“生命教育”展開教學時,教師有必要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在日常教學工作中,教師在關注學生成績的同時,還要從生活方面關心學生情況,尊重學生之間存在的差異特點,善于發(fā)現(xiàn)每個學生的閃光點,并進行挖掘。通過這種方式,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強學生學習道德與法治的信心,深刻了解生命的重要性。
在實際教學期間,教師要加強對學生生命安全意識的教育,在遇到突發(fā)情況時,能夠對生命有良好的認知。與此同時,教師在教學期間可從生活現(xiàn)象入手,為學生列舉出常見的危險行為,并告知相應的解決方法。
綜上所述,在現(xiàn)階段教育發(fā)展環(huán)境下,教師在進行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應深入把握新課程要求,不斷挖掘教材中涉及的生命教育元素和內涵,并選擇合理的教學方式和策略,引導學生感悟,進而深刻認識到尊重生命的重要性,為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和發(fā)展創(chuàng)造出良好的教學環(huán)境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