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起源于中世紀“傳奇”(Romance)一詞。這里的浪漫主義泛指十八世紀晚期、十九世紀前半期盛行于全歐洲的思想文化運動。各國浪漫主義運動的興起體現(xiàn)在不同的方面:英國的浪漫主義主要體現(xiàn)在詩歌和風景畫的領域;德國的浪漫主義主要體現(xiàn)在音樂和詩歌的領域;法國的浪漫主義主要體現(xiàn)在繪畫、小說、戲劇領域,而繪畫則是最能表現(xiàn)文化藝術領域內(nèi)爭取自由和解放的藝術實踐運動。
浪漫主義畫派是法國大革命思潮中的產(chǎn)物,大革命所倡導的“自由、平等、博愛”的思想,是被道德教化、具有教條性質(zhì)的思想。隨著大革命的失敗,人們對啟蒙運動以來所宣揚的這種思想感到失望,內(nèi)心充滿了對自由的追求與渴望。人類的天性傾向于抒發(fā)自己的情感,到了浪漫主義時期這種天性得到了最大程度的釋放,繪畫創(chuàng)作的主體由強調(diào)形式美的古典主義群體轉變?yōu)槌缟星楦斜磉_的浪漫主義個體。他們更加傾向于在繪畫中無拘無束地描繪對自由的渴望,盡情揮灑對生命的熱愛之情。在這樣的環(huán)境之中,與社會格格不入的“叛逆者”成為這一時期極具代表性的時代先鋒。籍里科、德拉克洛瓦等都是扛起法國浪漫主義旗幟的勇士,為了更大程度地踐行“解放人性”“追求自由”,他們強調(diào)藝術是個人主體情感、想象和天才自由發(fā)揮的產(chǎn)物,而不是對理性規(guī)則亦步亦趨的模仿品。他們決定打破古典主義繪畫作品中主角一直被王室貴族占據(jù)的局面,創(chuàng)造了作為畫面主體的平民主人公形象;同時,也對人物形象注入現(xiàn)實生活中所缺少的“人性”“自由”等思想情感,從而使形象更具當下時代的靈魂以及更強的感染力。
柯勒律治曾經(jīng)說過:“假如能從外界制定規(guī)律,詩就不成為其詩,而墮落為機械的技巧了。”藝術自身的獨立意識已經(jīng)成為浪漫美學的一個基本理念,也是浪漫藝術的追求。隨著與“古典”相區(qū)別的新范式的出現(xiàn),代表天才自由的審美創(chuàng)造的浪漫主義藝術應運而生。
自從文藝復興時期拉斐爾創(chuàng)作出了神圣優(yōu)雅的圣母形象,就一直被后來的藝術家模仿,在這個過程中他們更多的是失去自我的照搬照寫,龐大的模仿團體奠定了古典主義在歐洲處于正統(tǒng)地位的基礎。年少時的德拉克洛瓦所接受的同樣是古典主義的創(chuàng)作方法,深受其優(yōu)雅線條和輪廓的影響,并且以此為基礎創(chuàng)作了自己的代表作《自由引導人民》(圖1)。從畫面中可以看出人物造型遵循著嚴謹?shù)墓诺渲髁x要求,透過畫面中高舉三色旗的女神形象,可以看到挺拔的身軀以及身體上強烈的外輪廓線,給人以力量感和神圣感,在此我們?nèi)匀豢梢愿惺艿狡涔诺渲髁x神性的格局。后期德拉克洛瓦拋棄了古典審美范式的重負,將其自身的個體創(chuàng)造性與能動性充分發(fā)揮,在作品中流露真情,從而創(chuàng)作出代表情感的作品《希阿島的屠殺》(圖2),這幅作品在為他開辟了一條全新道路的同時,也給他帶來了許多爭議。原因是他為希臘人民繪制了不屬于他們的衣服,對于這個問題德拉克洛瓦沒有給出過多的解釋。通過作品中對希臘人民無助、悲痛的表現(xiàn)以及衣服的裝飾,可以感受到他更多是想表達對希臘人民的同情以及對戰(zhàn)爭的反抗。就服飾問題而言,從某些方面可以被看作德拉克洛瓦天賦才能最真實、最不可模仿的表現(xiàn)。天才獨創(chuàng)的個別特性代替了古典的普遍適用性,不強調(diào)普遍的代表性而只關注個體獨特的感受性,這是對古典主義迷夢的放棄,是對古典理性體系的反抗,也是個人自我生存價值、自我意識的進一步覺醒,是尋求個人獨立解放的一種心聲,這是尋求審美獨立的美學,也是弘揚主體性的美學。比較兩幅作品,可以看出古典主義的崇高、神圣在他的作品中慢慢減淡,逐漸地向浪漫主義的個性解放、情感抒發(fā)靠攏。
光影明暗突出情感
浪漫美學對于情感的表達與想象的抒發(fā)是比較強烈的。對于抒情詩人來說,在不超越一定范圍的前提下,他的自身主體就是一個完滿自足的世界;對于藝術家來說,在想象與情感占主導地位的前提下也會聯(lián)系一定的社會現(xiàn)實,無論是哪種情況,抒發(fā)情感的表達都是對古典范式理性的反叛。
德拉克洛瓦認為,最美的作品莫過于那些表現(xiàn)藝術家純粹想象的作品,而不是那些基于模特的作品,所以他的作品一般取材于歷史真實事件,并在具體創(chuàng)作過程中進行主體重組。對于油畫藝術來說,最重要和最關鍵的語言要素之一就是光, 對光影適當?shù)剡M行強弱對比, 便可恰如其分地表現(xiàn)畫面中主要形象的藝術意蘊以及藝術家的內(nèi)在情緒。西方的藝術家們認為光照現(xiàn)象是自然的再現(xiàn),因此往往會在油畫作品中創(chuàng)造出符合畫面及其主觀情感的光與影。德拉克洛瓦曾說:“繪畫是任何其他藝術不可能引起的。這種印象,是由色彩的一定的安排,光與影的變化,總之一句話,是那種可稱之為繪畫的音樂的東西……”
《希阿島的屠殺》是德拉克洛瓦具有代表性的一幅油畫作品,在一定意義上明確了德拉克洛瓦的創(chuàng)作風格及創(chuàng)作理念,同時也鞏固了他在浪漫主義繪畫領域的地位。在《希阿島的屠殺》這幅畫面中,明暗對比是比較強烈的,此時的明與暗不只代表著正義與邪惡的對抗,同時也代表著情感與理智的互相平衡。畫家通過光影分散的技法將畫面分成了兩部分。前景是光線集中的主要位置,被光線所包圍的是塑造得極其生動的希臘民眾,面對土耳其侵略者慘無人道的劫殺,他們無力反抗。為了表達對希臘人民遭遇的同情,畫家在畫面右上方的位置為他們安排了象征希望的暖色調(diào)光芒。光影同體,陰影的表現(xiàn)是與光線并行的。在光線襯托下的陰影尤為突出地表現(xiàn)了希臘人民的鮮血鋪紅的地面,以及侵略者肆無忌憚的屠殺與掠奪的悲慘場景。背景由天空中透出來的幾條光線所照亮,地面上的暗部運用大筆觸的熟褐色來塑造,光影的強烈對比下,黑暗雖然籠罩著大地,但是光明永遠會劃破天際,降臨人間。
在此畫中,畫家用浪漫主義慣用的象征手法,以光線的明暗對比著重表現(xiàn)殘暴的侵略者強加給希臘人民慘無人道的災難;柔和的光線和沉郁的色調(diào),在對立又統(tǒng)一的氣氛中營造出緊張感與悲劇感,體現(xiàn)了畫家對于人類命運和人道主義精神的關注。除此之外,在這幅作品中,通過代表理智的陰影的充分表達,將蘊含情感的光線進行了中和,從而更加全面地表達了主體的情感。
色彩表達自由
對于《希阿島的屠殺》這幅作品,我們在感嘆德拉克洛瓦以光線明暗對比塑造了有震撼力的畫面,從而表現(xiàn)出他對于人性無聲的闡發(fā)之余,還可以很直觀地看出作品當中出現(xiàn)了各種不同的顏色,每種顏色都有自己獨特的含義。畫家通過不同顏色的組合運用,從而抒發(fā)自己的情感。在當時以素描和柔緩微妙的明暗色調(diào)為主流的情況下,對于“濃墨重彩”的運用不僅是對古典主義的反叛,同時也是對時代壓迫的反抗,更是追求抒發(fā)情感、表達自由的一種表現(xiàn)。
在這幅畫作中,最先映入眼簾的是暗黃色和深紅色。畫面中的天空和地面都被暗黃色所籠罩,如同暴風雨來臨之前的場景,給人一種無法呼吸的壓抑感,從而產(chǎn)生想要從這個環(huán)境中逃出去的想法。暗紅色的運用在這幅畫面中顯得觸目驚心,這里的紅色代表的是血腥、恐怖、戰(zhàn)爭、屠殺。畫面最靠前的位置是一把帶血的匕首,這是希臘人民反抗侵略者的象征;匕首右邊是一位老婆婆癱坐地上,身上披著一件暗紅色的衣服,我們不知道衣服原本就是紅色還是被鮮血改變了本色;在她的右邊是一位躺在鮮血里無法動彈的年輕母親,盡管背部受傷,鮮血浸滿衣衫,通過她掙扎的雙手我們可以看出她偉大的母愛之情;陰影里有一個身披紅色衣衫手里拿著金屬武器保護自己的女人,臉上布滿了不知是屬于自己還是別人的血污;她的對面則是一個手持火槍的男人,盡管勝算無幾,但是她依然在對抗著;騎在紅色馬鞍上兇狠殘暴的侵略者,馬后還拖著一個被擄少女,紅色長裙險些滑下,流淌的血液透著一絲哀傷和凄慘。雖然希臘民眾無力與強悍的侵略者抗爭,但是他們沒有放棄,沒有屈服,畫面中每個人物的目光都投向遠方,那是對和平的向往,對自由的渴望。遠處的地面鋪滿了暗紅的赭石,就像是鮮血干涸后所留下的印記;代表戰(zhàn)火燃燒的濃煙運用了灰色和朱紅色,充斥了整幅畫面的背景;在這濃重的顏色旁邊畫家還用了大面積的綠色裝飾畫面,綠色代表生機,代表“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一般頑強的生命力。畫家用藍色點綴被濃重的黃色云彩籠罩著的天空,像是要將這沉悶、壓抑的黃色天空撕裂開,讓陽光普照大地,為希臘人民帶來希望。
在德拉克洛瓦名作《自由領導人民》中,運用了同樣的象征手法。自由女神手中的藍、白、紅三色旗是法國大革命的象征,寓意平等、博愛、自由。受傷的仰頭工人的腰帶同樣也使用了三色旗中的紅色,有著自由的象征意義。作品中對于顏色象征的多重表達展現(xiàn)了人們對于自由來臨的熱切期盼。
透視、構圖突出理智
浪漫范式強調(diào)用情感統(tǒng)治理性、代替理智,雖然是對古典范式的反叛,但往往也會迷失價值。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的發(fā)生,浪漫主義畫派在透視和構圖方面對情感表達進行了一定的調(diào)控。西方藝術作品多采用焦點透視法則,符合人的視覺原理,講究一定的科學性。在情感與理性相結合的情況下,就可以充分展現(xiàn)藝術家的獨特情感?!断0u的屠殺》這幅作品有明顯的焦點透視的特點,畫面中所有的事物都遵從近大遠小的規(guī)律以及它們最后都相交于一點從而消失于畫面的法則,以此創(chuàng)造出畫面延伸的空間感。
依據(jù)焦點透視的原理,畫家把復雜的場面分為近景、中景、遠景三個層次。前景主要刻畫了人物的動態(tài)和驚恐的神情,中景表現(xiàn)的是侵略者殘忍殺害希臘民眾并拋尸的場景,冒著濃濃黑煙的遠景則將畫面的悲劇性加強。從近到遠,無不表現(xiàn)了戰(zhàn)爭給希臘人民帶來的災難。
通過前景人物所處的位置,可以看出畫面中所采用的是倒三角形的構圖方式,這種構圖方式既不像圓形構圖缺乏棱角,也不像方形構圖那樣呆板,在一定意義上打破了古典主義所追求的對稱、嚴謹和完整。另外倒三角形有一種不穩(wěn)定感,在這幅畫面中,老婆婆作為三角形的頂點向下,顛覆了金字塔構圖重心向下的穩(wěn)定構圖,增加了畫面的緊張感。
時代的進步推動著思想的發(fā)展。浪漫內(nèi)涵也隨著人們追求自由、解放天性的思想不斷地改變。在對浪漫內(nèi)涵的詮釋方面,詩人與畫家采用了不同的方式。浪漫主義畫家在作品中,以強烈的明暗對比和豪放的筆觸表達情感,以鮮明的色彩訴說處于被壓迫人民對自由的追求,以帶有科學性的透視與構圖突出理性與感性的平衡。這種充滿激情的表現(xiàn)方法不只體現(xiàn)了浪漫范式對于古典范式的突破,同時也強調(diào)了浪漫美學對新奇和人生意義的追求。
作者簡介:陳慶玲,女,漢族,山東菏澤人,碩士,煙臺南山學院藝術與設計學院,研究方向:藝術學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