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成立初期,全國各地水旱災害頻發(fā),加之連年戰(zhàn)亂對既有水利設施的破壞,使得治理水患、興修水利成為擺在新生人民政權面前的一個亟需解決的重大問題。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chǎn)黨人制定了一系列水利方針政策,領導全國各族人民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水利勘測、規(guī)劃、建設,為減少水患、保障生產(chǎn)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定要把淮河修好”
淮河地處我國南北氣候過渡帶,受黃河長期奪淮的影響,淮河流域水旱災害頻發(fā),沿淮人民飽受災害之苦。1950年夏,安徽與河南交界處由于連降暴雨,致使淮河上中游水位暴漲。7月20日,毛澤東在看完華東防汛總指揮部關于水災情況的報告后,就根治淮河問題寫批示給周恩來,提出“現(xiàn)在開始準備,秋起即組織大規(guī)模導淮工程,期以一年完成導淮,免去明年水患?!?/p>
然而水災仍在持續(xù)升級。8月1日,中共皖北區(qū)黨委書記曾希圣致電華東局、華東軍政委員會并轉中共中央,報告皖北災情。8月5日,淮河水災的電報再次送到毛澤東的案頭。在看到那些觸目驚心的數(shù)據(jù)后,毛澤東眼淚橫流,邊讀邊在“被毒蛇咬死者”和死者“統(tǒng)計四百八十九人”等電文處畫上一道道紅線,聲若洪鐘地對秘書田家英說:“不解救人民,還叫什么共產(chǎn)黨!”當即就治淮問題再作批示給周恩來:“請令水利部限日作導淮計劃,送我一閱。此計劃八月份務須作好,由政務院通過,秋初即開始動工?!?/p>
根據(jù)毛澤東的指示,1950年8月25日起,水利部召開會議,商議治淮方針。8月31日,毛澤東就治淮問題作第三次批示,指出:“導淮必蘇、皖、豫三省同時動手,三省黨委的工作計劃,均須以此為中心,并早日告訴他們?!痹谥芏鱽淼闹鞒窒拢瑫h確定將“蓄泄兼籌”作為治淮的根本方針,并制定了治淮的具體步驟。這次會議掀開了新中國治理大江大河的序幕。9月21日,毛澤東就治淮問題作第四次批示,指出:“現(xiàn)已九月底,治淮開工期不宜久延,請督促早日勘測,早日做好計劃,早日開工?!?0月14日,政務院頒布《關于治理淮河的決定》。11月底,治理淮河第一期工程全面開工,80萬人響應黨中央號召,奮戰(zhàn)在治淮一線。1951年5月,治淮工地捷報頻傳,毛澤東欣然為治淮工程題詞“一定要把淮河修好”。5月15日,《人民日報》刊發(fā)毛澤東題詞,接著發(fā)表中央治淮視察團《告淮河流域同胞書》。
毛澤東“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題詞不僅鼓舞了當時奮戰(zhàn)治淮一線的勞動者,也激勵著一代代治淮人矢志不渝地開拓前進。經(jīng)過70多年的不懈奮斗,“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領袖期望成為了淮河流域百姓安居樂業(yè)的現(xiàn)實圖景。
“要把黃河的事情辦好”
黃河作為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其在孕育文明的同時,也給沿黃百姓帶來了不少苦難。由于受生產(chǎn)力水平的限制和其他因素的制約,黃河水患始終沒有得到根治。
1952年10月底,毛澤東首次前往黃河流域進行實地考察,這也是新中國成立后毛澤東第一次離京視察。10月27日,毛澤東來到黃河濼口,站在河堤上,遠眺奔騰下泄的黃河水,說道:“要把大堤、大壩修牢,千萬不要出事?!?1日,離開開封前,他對送行的黃河水利委員會主任王化云等人囑咐說:“要把黃河的事情辦好?!彪S后,毛澤東到達鄭州北郊,他健步登上邙山察看了邙山水庫壩址,再次向陪同人員強調(diào):“你們要把黃河的事情辦好,不然,我是睡不好覺的。”
1953年至1955年,毛澤東三次專門聽取黃河水利委員會關于黃河治理的報告。1953年2月16日,毛澤東視察南方途經(jīng)鄭州時,表達了對根治黃河的決心,表示:“黃河,過去不歸我們管,治黃問題不能解決,現(xiàn)在黃河回到了人民手里,人民就有權利治理它?!?954年冬,毛澤東返京途經(jīng)鄭州時,在火車上聽取了黃河水利委員會副主任趙明甫關于根治黃河水害和開發(fā)黃河水利規(guī)劃的匯報。1955年6月22日,毛澤東再次來到鄭州,聽取了王化云關于治黃工作的匯報,并語重心長地說:“歷代王朝都治理黃河,都沒有治好,我們共產(chǎn)黨人一定要把黃河治理好,你們的責任很大呀!”
在毛澤東的親切關懷下,國家不僅在黃河流域進行了大規(guī)??睖y,而且開始編制綜合利用規(guī)劃,提出了根治水害和開發(fā)水利的計劃,并大規(guī)模興修水利工程,不僅根除了黃河水患,而且為黃河水電資源的開發(fā)利用打下了堅實基礎。
“要馴服這條大江”
長江憑借其豐富的水資源,不僅哺育了華夏兒女,還承載著國家經(jīng)濟發(fā)展戰(zhàn)略的重要作用。
1953年2月19日,毛澤東在漢口登上“長江”艦,開始視察長江。毛澤東語重心長地表示:“要馴服這條大江,一定要認真研究,這是一個科學問題。”爾后,時任長江水利委員會主任的林一山向毛澤東作了詳盡介紹,規(guī)劃是在長江干支流上建立一系列梯級水庫,攔洪發(fā)電,疏通航道,以解決中下游洪水的災害。毛澤東說:“那太好了,太好了。修這么多水庫,都加起來,你看能不能抵上一個三峽水庫?”林一山答:“這些水庫都加起來,也抵不上一個三峽水庫?!泵珴蓶|伸出手,指著圖上的三峽口說:“那為什么不把這個總口子卡起來,畢其功于一役?就先修這個三峽水庫如何?”林一山興奮地說:“我們自然很希望能修三峽大壩,可現(xiàn)在還不敢這么想?!闭窃谶@次談話中,毛澤東首次提出要修建三峽工程。
1954年,長江發(fā)生了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嚴重的災情將治理長江問題再次提上了日程。是年12月中旬,毛澤東抵達武漢,急召林一山,聽取長江水利委員會關于三峽工程選址情況和技術問題的匯報。1956年6月,毛澤東填詞《水調(diào)歌頭·游泳》,寫下“更立西江石壁,截斷巫山云雨,高峽出平湖”的名句,以表達他對修建三峽工程的熱切期盼。
改革開放后,毛澤東一直為之殫精竭慮的三峽工程建設再次提上日程。在黨中央的統(tǒng)一領導下,經(jīng)過實地勘探,多方論證,萬眾矚目的三峽工程于1994年正式開工,并于2006年全線建成,毛澤東“高峽出平湖”的夙愿終于成為現(xiàn)實。
“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一點來是可以的”
新中國成立后不久,毛澤東根據(jù)我國水資源南北分布不均的特點,提出了南水北調(diào)的宏偉構想。
1952年10月30日上午,毛澤東在河南省黨政負責人及黃河水利委員會主任王化云的陪同下視察了黃河東壩頭。王化云談到將來黃河水不夠用可從長江上游的通天河引水入黃,解決西北、華北水量不足的問題。聽后,毛澤東明確表示:“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一點來是可以的?!被蛟S毛澤東南水北調(diào)的宏偉擘畫就是于此刻萌生的。1953年2月,毛澤東南下視察長江。2月19日,在“長江”艦上,毛澤東聽取了著名水利專家林一山關于治理長江的意見。他打開林一山隨身帶來的地圖,問道:“南方水多,北方水少,能不能從南方借點水給北方?”林一山回答說:“可以?!泵珴蓶|又問:“從嘉陵江上游的白龍江和西漢水,向北引水,行不行?”林一山說嘉陵江上游水量很小,無水可引。毛澤東再問:“漢江引水行不行?”“漢江行!”林一山答道。他隨即陳述了漢江地勢和水量的優(yōu)越性。當毛澤東把筆頭指到地圖上丹江口一帶時,引水口的地方終于找到了。毛澤東囑托林一山:“你回去以后,可立即組織查勘,一有資料就給我寫信?!备鶕?jù)毛澤東的指示,長江水利委員會組織專家和技術人員對漢江流域進行查勘,在中線終于找到了丹江口這個理想的引水地段。
由于多種原因,1963年以后,南水北調(diào)勘測、規(guī)劃、論證工作基本停止。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增強,水利工程技術的不斷精進,2002年12月27日,南水北調(diào)工程正式開工,經(jīng)過十多年艱苦的施工建設,南水北調(diào)東線一期工程和中線一期工程完工,并分別于2013年和2014年正式通水。時至今日,南水北調(diào)工程仍然是我國優(yōu)化水資源配置的重大舉措,是解決華北、西北地區(qū)水資源短缺的一項戰(zhàn)略性基礎設施工程。
毛澤東治理江河、發(fā)展水利的思想和實踐,既體現(xiàn)了他偉大戰(zhàn)略家的遠大眼界,也體現(xiàn)了其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的領袖本色。
編輯/汪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