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年,我有一位朋友去湖南湘鄉(xiāng)市鄉(xiāng)下玩,拍了一些照片分享在她的朋友圈,很唯美,也很有古意。從這些美照上但見主人居所古意盎然,古石古碑,古樹古樁,亭榭水池,錦鯉悠然游弋,古藤折彎曲折,名人刻石題字,芭蕉修竹紫藤雜于景觀之中,二樓正中一匾名曰“汝南堂”。這明顯是一個充滿書香氣息的所在,我陡然對這家主人充滿好感與興趣。
后來了解到,主人姓周名易,早些年在省會長沙也是從事紙質媒體工作,算是我的同行了。他畢業(yè)于藝術高等院校,是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會員,出過多本書畫集,比如《周易書畫選集》《周易書畫評論文集》《清風徐來/周易扇面作品集》等。他曾先后在湖南衛(wèi)視欄目組及《文壇藝苑》《年輕人》《湖南書畫》等媒體供職,任藝術顧問、執(zhí)行主編等。這期間,他不遺余力地在刊物上推崇省內外的藝術名家,聆聽藝術大家、名家的教誨,耳濡目染,畫技也大幅提高,成為文化藝術界知名度較高的藝術新星,有人評價他是藝術界“年輕的資深人士”。
后來,因為機緣巧合,我們加了微信,成了微信上時常交流的微信好友。他還是保持他當年做編輯、記者的作風,愛發(fā)個人動態(tài),喜歡分享周邊一切與他有關的美好的充滿著正能量和生活情趣的人和事。
作為同齡人,我們有很多共同的話題,聊工作、學習;聊生活、孩子;更多的是聊孝順父母的話題。忠于祖國和孝順父母,二者皆得兼,說說容易,做好很難。古人“忠孝廉節(jié)”“百善孝為先”,這些觀念已經深深融入了周易的骨子里。
我們聊到他放棄長沙城里20多年的優(yōu)裕生活,回到鄉(xiāng)下老家侍奉高齡雙親,我的心中更是充滿好奇與敬意。于是,在一個春暖花開的日子里,我有了對他老家的造訪。這一次造訪,不僅對我的藝術素養(yǎng)有了一定的提升,更對我的精神是一次孝道文化的洗禮。我一直在想,現代人都說忙,忙,忙,但是很多時候是真忙嗎?而且人說養(yǎng)兒防老,又有多少老人沒有享受到這個福分??!
周易家大門兩邊一副對聯赫然在目:“一等人忠臣孝子;兩件事讀書耕田?!睓M批:“清白傳家?!惫P力雄健,筋骨畢現,顯然是名家書寫。聽他介紹,書者是已故湖南著名書法家、益陽市原書協主席郭道康先生。
在長沙書畫界和文藝界,周易,一個那么活躍而且年富力強的中青年畫家,為何選擇退隱山林老家與父母為伴呢?
周易告訴我,他的老父親已有85歲高齡,曾經三次中風,10年前就只能依靠拄拐杖慢慢行走。老母親也罹患癌癥好幾年,身體羸弱。兩位老人都需要他在身邊照顧。人老了,如果生活能夠自理尚可,如果不能,則吃喝拉撒都是非常具體而困難的事。周易本想把父母接去長沙城里住,但兩位老人習慣農村清靜的日子,不適應城里的熱鬧喧嘩,加之操一口方言,導致與人溝通有障礙,只能在老家山間靜養(yǎng)。周易不放心,便回到老家陪伴老父老母,照拂一日三餐,承歡父母膝下,真正讓父母安享晚年。
他說,很多人都天真地以為,來日方長,生離死別還很遙遠,一切都還來得及,直到痛失親人才明白,來日并不方長,離別就在眼前。憶往昔,痛別離,后悔自己為什么那么傻,沒有在父母活著的時候好好珍惜,用心陪伴。所以,他當下做的就是讓自己不辜負父母這一世的情分,哪一天告別的時候少一些遺憾。
他家堂屋有副木刻對聯:“最合此間尋故事;何須他處筑小城?!笨绰淇钍侵心洗髮W著名教授、省楹聯家協會主席、中央文史館研究員、著名書法家余德泉先生。這副對聯表明了周易淡泊從容、安貧樂道的精神。為了襯托藝術氛圍及表達對父母的祝愿,他還專門延請一位畫家畫了幅《松鶴延年》。堂屋的兩邊懸掛著不少名人題贈其父母的祝壽聯及吉句。如湖南省委組織部原副部長、省人社廳原廳長彭崇谷題“楚鄉(xiāng)千里譽;其后萬宗興”,用鶴頂格對聯形式,祝賀他老父親八十大壽,又書“壽”祝賀其母親七十壽誕,邊款題“桂花香久遠;榮草綠長春”,寄喻美好的愿望。著名畫家、湖南省政府參事、省美協原主席、湖南師大美術學院原院長朱訓德題:“壽而康,祝桂榮伯母七十大壽?!?8歲書法大家王超塵老先生題“長壽”,有從千里之外的山西寄來的壽屏……真是琳瑯滿目,不一而足。
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中華民族幾千年以來推崇的是“百善孝為先”,這么多名家如此贊賞周易,這使我想到,孝,真是立身處世的基本準則,孝文化也是中華文化的根本,是家庭、社會乃至國家發(fā)展的基石。
古人常言:能孝之人方能為友。朱訓德先生在文章中贊賞周易宅鄉(xiāng)侍親至孝,很是難得。書法家陳詠華與已故作家陳湘魁合作的文章中說:“周子素秉孝順之心,愛日以承歡,乃自省垣歸鄉(xiāng),奉養(yǎng)高堂。人境結廬,詩意棲身,有一等人品,一等襟懷?!焙鲜D書館原副館長、著名書法家、詩聯家雷樹德撰文:“正堂供奉祖先神位、能孝之人方能友,周子實其人也。”
在農村居住,糧食和果蔬是個大問題,也是最根本最現實的前提。周易總是做在前面,都是結合農村的實際問題和老父老母的需求,事先辦好,如水稻糧食入庫,菜蔬種子貯備,入冬前準備柴火等。
2023年春節(jié)前,周老爺子不幸感染新冠病毒。老人家一身酸軟疼痛,雙腳不能著地,咳嗽得非常厲害,本來中風幾次的老人再一次臥床,大小便失禁。農村家中又不像醫(yī)院可以請護工,都是做兒子的周易親力親為,給父親喂飯,幫父親接大小便、翻身。弄臟清洗后的衣服因為氣溫太低無法干透,周易便點燃柴火,坐在火邊把衣服慢慢烤干,有時通宵達旦沒有合眼。老人有時耍小孩子脾氣不肯上床,想坐在火邊睡覺,周易便用被子把父親包嚴實了,自己就在旁邊的凳子上打個盹。白天,他還要背著老父親去診所打針、吃藥,如此反復10多天,老人家總算恢復了,周易懸著的心也放了下來。
老父親病情稍微穩(wěn)定下來后,周易便繼續(xù)耐心地陪老爺子練毛筆字,寫對聯,讓老人老有所樂,一是讓老人成為一種習慣,二是開發(fā)潛能并適時鼓勵,使之心情和機體都處在一種愉悅歡快的情緒里,至少暫時可以忘記身體不適帶來的苦悶。
我在他二樓的書畫工作室,看見一尊雕塑,聽周易介紹,這叫《扼虎救父》,是中華傳統(tǒng)二十四孝故事之一。二十四孝是中華傳統(tǒng)孝文化的經典,里面一個個古代人物鮮活,故事生動。聽他介紹,這件雕塑作品是湖南省已故著名雕塑家、省美協原副主席、長沙油畫雕塑院原院長朱惟精先生的代表作原件,其復制品陳列在明孝陵。
我在采訪的時候,周圍鄰居也紛紛來說起周易的好。在他們眼中,周易對父母,不僅孝,而且順,從不違背父母的意愿,即使對某事有不同想法,也能委婉地分析,折中處理。一位鄰家大媽說:“周易待我們鄰居也非常好,他有汽車又居鄉(xiāng),給我們這些鄰居老人許多方便,比如帶我們去趕集呀,去醫(yī)院看病呀,接送小孩讀書呀,接快遞呀,帶貨物呀從不拒絕,畢竟從山下到山上,從山上到集市有那么遠,有時我們要給一些費用,他都拒絕了?!?/p>
有一天,周易鄰居陳慧英不慎從自家菜園的簡易木橋上掉下來,造成手臂粉碎性骨折。周易得知消息后,急忙開車送她去鎮(zhèn)衛(wèi)生院簡單處理后,又把她送去市中醫(yī)院看病,還幫忙掛號、交費,忙前忙后一整天。當時正值國內疫情高峰期,陳慧英的老公和孩子在外地打工一時回不來,后來家屬要掏錢感謝周易,他分文不要,說:“三年鄰舍為古親,遠親不如近鄰,鄰里相互照應是分內的事情?!?/p>
鄰居們要說的太多了,周易都示意阻止他們繼續(xù)說?!袄衔崂弦约叭酥?,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他把對自己父母的愛推及他人,而且表現在尊重他人,關愛他人,這種博愛更是難能可貴。
他不僅自己盡孝,還要代父母盡孝,因為還有更老、輩分更高的長輩,路程上有遠也有近,他都開車載著父母一一前去拜望,從不怠慢與敷衍。
周易住在紅日水庫附近,這里風景旖旎,山清水秀,氣候適中,是個宜居宜游的好地方。周易經常在朋友圈曬一些美圖,總是給人以視覺的享受。他的美圖配著文字充滿感情,如“山中何所有, 嶺上多白云”“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雖然這些都是現成的詩句,他信手拈來,都是情意,是眼睛里和內心深處的那種柔和的愛意。
有一種人,我們把他們叫作鄉(xiāng)賢。周易作為畫家,他除了用畫筆表現家鄉(xiāng)秀美山川,謳歌家鄉(xiāng)風貌,也多次通過自己的努力從省城爭取款項,支持鄉(xiāng)村建設,改善鄉(xiāng)村設施。周易作為人子,大孝侍親,有口皆碑,成為鄉(xiāng)人學習的典范,又能從善如流做喜歡的事,我們就把周易稱作另一種意義上的鄉(xiāng)賢吧!
編輯/趙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