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工作崗位上退下來后,有的同志信奉“切莫再勞累”,讓自己盡可能靜靜,努力降低消耗,以此延緩生命衰老的進程。而有的同志遵循“養(yǎng)生之道,常欲小勞”的古訓,每天進行適當的勞碌。兩種不同的生活方式,折射不同的思想觀念和生活態(tài)度。
有句話說得好,生活有奔頭,生命才豐盈充實。一個人真正變老,不是從第一道皺紋、第一根白發(fā)開始,是從他服老的那一刻開始的。當我們對生活懷有珍重,對夢想保持向往,那么心靈就不會干涸荒蕪,生命本真的力量就會源源不斷地涌流出來。
誰都想保持年輕,但年輕不僅是生理特征,更是心理特征。年輕,就是感覺在自己面前,道路仍無限寬廣,世界仍無限遼闊,自己能接觸很多新事物,做很多不一樣的事。若每天都在積極擁抱新鮮事物,思維保持神采飛揚,年輕的氣息怎不呼之欲出呢?
心可以盡情飛翔,但身體畢竟變老,心有余而力不足是常態(tài),人終歸要閑一點的。但閑一點是福氣,太閑則成了災難。沈從文曾說:“我一生最怕是閑,一閑就把生命的意義全失去了。”有事可忙,精神才不會空虛乏味,身體才不會懶怠無力。
養(yǎng)老也要有方,朋友多了生活品質才能高。朋友是快樂鳥,朋友是“不老丹”,即使年紀大了,但仍需要多出門走走,多和朋友交流互動,這樣才會保持生命的活力。古人講:“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币馑际牵撼A鞯乃话l(fā)臭,常轉的門軸不遭蟲蛀。有研究顯示:朋友圈廣的人,長壽的幾率比朋友較少的高出50%,長期不與人交往對身體的損害相當于吸煙。真正懂得養(yǎng)生的人,不因衰老而封閉自己,而是擴大生活圈子,哪怕是通過手機,也和朋友常聯系,一起聊聊有趣的事。
養(yǎng)老也要有方,在人生的每一個階段,都應去找尋感興趣的事物和做有意義的事情。比如忙著做社會調查,忙著當黨史陳列館的義務講解員,忙著調解鄰里糾紛,或忙著上老年大學、參加合唱團、逛公園、爬山、健身,這樣精神煥發(fā),充滿朝氣,就能過好生命中的分分秒秒,給時間以生命,而不是給生命以時間。
忙一點,生命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