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對籃球3對3比賽的主要規(guī)則進行了簡單介紹,并從防突破的技巧、防高大隊員的技巧、防守籃下單打的技巧、進攻突破技巧、防守時的心態(tài)等方面入手,著重闡述了籃球3對3比賽的主要技巧與戰(zhàn)術要點。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日常訓練中基礎動作的強化培養(yǎng)、定期組織籃球3對3練習賽這些籃球3對3比賽技巧強化與戰(zhàn)術培養(yǎng)的路徑,以期實現(xiàn)對相應運動員籃球3對3比賽技巧水平的更好提升。
籃球3對3比賽與一般籃球比賽在技巧與戰(zhàn)術上存在著較為明顯的相似性,同時也有所區(qū)別。實踐中,需要切實把握籃球3對3比賽規(guī)則內容,并以此為基礎合理設定比賽技巧與戰(zhàn)術,以此保證球隊可以在籃球3對3比賽中取得勝利。
1 籃球3對3比賽的主要規(guī)則分析
1.1 比賽時間
籃球3對3比賽的全長比賽時間設定為20分鐘,其中,上半場與下半場均設定為10分鐘,中場休息時間為3分鐘。在整個比賽過程中,并不設置暫停時間,如果發(fā)生運動員受傷的情況,裁判員可以暫停比賽,時長為1分鐘。當籃球3對3比賽進展至5分鐘以及9分鐘時,安排記錄員落實一次比賽時間的宣布。同時,除非在籃球3對3比賽過程中遭遇運動員受傷、暫停、罰球、比賽結束等情況,否則不對計時表實施停止處理。
1.2 具體細節(jié)要求
第一,比賽開始。在籃球3對3比賽的起始階段,要求比賽雙方使用投擲硬幣的方式完成對發(fā)球權的設定,并在發(fā)球區(qū)投擲界外球后開啟整場比賽。如果比賽發(fā)展至決賽時,發(fā)球權在比賽雙方之間交替。第二,發(fā)球區(qū)?;@球3對3比賽的發(fā)球區(qū)為中圈不在場地中的半圓區(qū)域。第三,發(fā)球。在發(fā)球區(qū)內擲界外球實現(xiàn)發(fā)球。第四,攻守轉換。在每一次投籃得分后,發(fā)球機會均落至對方。第五,20秒規(guī)則。原有的24秒規(guī)則變更為20秒規(guī)則。第六,替換。在籃球3對3比賽中,只有在比賽計時表停止的狀態(tài)下才可以實施隊員替換操作,且只要能夠保證場上球員滿足3人,均不可以將前期替換的運動員再次安排上場比賽。
2 籃球3對3比賽的主要技巧與戰(zhàn)術要點分析
2.1 防突破的技巧
防守靠的不是手,而是腳步,腳步是能否成為一個優(yōu)秀防守者的關鍵。大部分球員都有一個錯誤的防守方式,就是當對手突破時,不是先用腳步去卡,而是先用手去拉。其實這是極其錯誤的,對方如果一碰手,極容易導致裁判認為運動員防守犯規(guī),且根本起不到防守的作用。對付速度快、擅長突破的選手,可以使用如下技巧:首先壓低身形,即半蹲的姿勢,要達到手可以隨時摸到地為宜。眼睛要緊盯對方手中持球,對方的突破方式無外乎幾種,直接加速、變向和人球分過。直接加速是最好辦的,只要腳步先一步卡住位,就將對方進攻路線卡死,根本不用去作多余的動作就能夠達到理想的防守效果。所以,在日常訓練中強化滑步訓練極為必要,該技巧是防守的根本。
2.2 防高大隊員的技巧
高大球員的優(yōu)勢一般體現(xiàn)在籃下,在帶球時并不具有任何優(yōu)勢。如果善用以上防守技巧的話,對方是難以進到籃下。此時,對方高大隊員一般采用的方式為跳投,在此條件下進行防守的難度相對較高,一般可以使用如下技巧:首先,如果對方距離運動員較近,運動員可以全力靠上去(貼身),左腿卡左路,右腿卡右路,讓對方無法動彈;同時,高舉雙手,此時可以嘗試封蓋,若是難以實現(xiàn)封蓋則可以利用運動員的手封對方的臉部位置,以此降低對方運動員投籃的精準程度。其次,如果對方距離運動員相對較遠,則可以在對方作投籃姿勢時打掉對方的球。例如,在某次火箭和湖人的八強賽中,莫布里防守科比時數(shù)次將科比的投籃打掉,莫布里跳的并沒有科比高,與科比有著近15厘米的身高差距,但卻將科比的得分限制到10多分,完全是憑著經驗、腳步的移動和手快。
2.3 防守籃下單打的技巧
籃下防守期間需要運動員具備較強的體能與身體素養(yǎng),通常情況下,力氣大的人往往可以在籃下單吃比自己高且彈跳力也比自己好的球員。在實際的籃下防守實踐中,需要著重秉承一個原則,即把對手擠出籃下,擠的時候不能用手推,但可以用前臂頂,壓低身形(就想相撲手)才能站的穩(wěn)。此時,對方只能勾手和轉身跳投兩條路,運動員要注意與對方保持貼身狀態(tài),用力張開雙手壓住對方,同時雙腿緊緊卡住,避免對方順利轉身。如果對方硬擠到籃下,運動員要避免跳起,而是應當全力卡住位用力壓對方(不是用手)讓對方直不起腰。
2.4 進攻突破技巧
在籃球3對3比賽中,依托突破技巧的合理使用,能夠為運動員直接切入對方籃下進行投籃得分提供有力支持,同時也可以促使對方的防守部署得以打亂,為己方爭取更多進攻與得分的機會,并達到增加對方犯規(guī)可能性的效果。此時,需要掌握并合理使用的進攻突破技巧主要如下所示:
第一,交叉步突破。此時,需要設定中樞腳,以此完成不同的操作。在本次研究中主要選取右腳作為中樞腳,并以此為基礎落實對交叉步突破操作技巧的說明。在此過程中,要求運動員兩腳左右分并微曲膝蓋,促使身體的重心保持前傾,將球保持在胸腹之間位置;突破期間,要求運動員左腳前腳掌迅速發(fā)力,控制身體輕微右轉,同時讓左肩向前方轉入下壓狀態(tài);調整身體重心,將重心變更至身體右前方位置;控制運動員的左腳向右前方位置迅速邁步,調整球至運動員身體右側位置后運球;中樞腳(右腳)迅速發(fā)力向前方邁步,以此實現(xiàn)對對方防守的迅速突破。此時,還需要著運動員利用轉身動作實現(xiàn)對球的保護,避免對方斷球。第二,順步突破。對于順步突破技巧而言,其在實際使用過程中所應用的準備姿勢與交叉步突破準備姿勢保持一致。而在實際的突破期間,要求運動員控制右腳向右前方位置進行邁步;控制身體輕微右轉并探肩,促使身體的中心轉移;應用右手展開運球操作;控制左腳前掌迅速發(fā)力,并向右前方邁步,以此突破對方的防守。在此過程中,要求運動員積極蹬跨,依托轉探肩動作保護球,并使得第二只腳迅速發(fā)力動作。第三,后轉身突破。此時,需要設定中樞腳,以此完成不同的操作。在本次研究中主要選取左腳作為中樞腳,并以此為基礎落實對后轉身突破操作技巧的說明。在此過程中,要求運動員背向球籃站立,促使兩腳平行分開并微曲膝蓋,驅動促使身體的重心位置降低,將球保持在胸腹之間位置;突破期間,要求運動員以左腳(中樞腳)為軸完成轉身操作,同時使得右腳迅速向右后方位置邁步;控制運動員的上半身右轉,調整腳尖的指向保持在側后方;控制右手,完成向右腳前方位置的放球處理,并使得左腳前掌迅速發(fā)力(向掌內蹬地),并向球籃方向邁步,以此為基礎運球突破對方的防守。在此過程中,需要運動員始終確保自己身體重心保持在平穩(wěn)水平,控制邁步時腳尖所指向的方向正確,且蹬地時積極有力。第四,前轉身突破。此時,需要設定中樞腳,以此完成不同的操作。在本次研究中主要選取左腳作為中樞腳,并以此為基礎落實對前轉身突破操作技巧的說明。對于前轉身突破技巧而言,其在實際使用過程中所應用的準備姿勢與后轉身突破準備姿勢保持一致。而在實際的突破期間,要求運動員將中心轉移至左腳位置,并利用右腳前腳掌內側發(fā)力蹬地;以運動員以左腳(中樞腳)為軸完成轉身操作,此時需要同時控制右腳同時完成向球籃方向的邁步;控制運動員左肩向球籃方向進行下壓,使用右手運球并利用左腳邁步向前跨步,以此實現(xiàn)突破對手。
2.5 持球進攻技巧
第一,傳球。要求運動員全面、迅速觀察場上情況,保證傳球操作的迅速完成,避免持球時間過長;盡可能隱蔽傳球,并結合假動作、突破等動作共同完成,避免被切球;設定更多的傳球出球點,避免動作幅度過大,并更多應用指腕的力量完成傳球;切實了解同伴的行動與意圖,設定合理的傳球方向、高度與落點;在同伴未擺脫對手或是沒有獲取到良好的接球進攻機會時,應當避免傳球;運動員盡量不要緊盯接球員傳球,而是要聲東擊西,防止對方得到球;傳球后需要立即向空位移動或是空切,積極配合同伴進攻,并為同伴爭取更多的進攻機會;外圍隊員要結合我方與對方的戰(zhàn)術安排,利用傳球調動對方并實現(xiàn)對同伴的合理指揮。
第二,投籃。增加投籃次數(shù)以及投籃命中率是兩種較為理想的進攻得分手段。在實際的3對3籃球比賽中,為增加投籃次數(shù),需要運動員適當加快進攻節(jié)奏,盡可能縮減配合時間,并精簡配合組織,創(chuàng)造更多投籃機會;為增加投籃命中率,需要運動員在日常訓練中加大對投籃技巧的訓練,切實掌握正確的投籃動作,且可以在實際的比賽期間合理應用投籃技術以及創(chuàng)造更多、更好的投籃機會。
2.6 防守時的心態(tài)
防守時心態(tài)占據(jù)著極為重要的地位,在實際的籃球3對3比賽過程中,存在部分球員會“挑釁”運動員。此時,就需要運動員具備良好的防守心態(tài),以此避免對方發(fā)掘防守空隙并獲得分數(shù)。同時,防守的理想程度直接顯現(xiàn)出球員的經驗積累程度,因此需要在日常訓練中加大對防守技巧的練習,結合比賽良好心態(tài)的培訓,確保運動員具備的防守技巧能夠在實際的籃球3對3比賽中得到最大程度的發(fā)揮。
2.7 其他
在籃球3對3比賽中的過人實踐中,應當站在底線,持球連續(xù)做三個背后運球,保證所有的運球操作均為可以發(fā)起進攻的運球,結合在進攻期間的適當調整,能夠有效避免浪費突破時機的問題發(fā)生。實踐中,可以連續(xù)做三個運球,不要改變腳步,做完后做一個運球動作后加速沖刺,并確保突破時球走的路線始終保持向前狀態(tài)。
同時,為確保比賽技巧、戰(zhàn)術能夠在實際的籃球3對3比賽中得到最大程度的發(fā)揮,就需要團隊具備良好的默契度與協(xié)調程度。此時,需要在實現(xiàn)以下基礎條件的基礎上引入比賽戰(zhàn)術,具體有:第一,若是在比賽中僅安排一名可以背身單打的運動員,則相應運動員要切實負擔起籃板與擋拆任務。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以安排相應運動員擋拆再進行得分。第二,若是在比賽中僅安排一名射手與中鋒,且兩者在進行底線跑位期間頻繁在相同位置活動,則需要在場上防守能力較強的條件下?lián)Q上一名小前鋒。第三,若是在比賽中安排的控衛(wèi)有著較為穩(wěn)定的技術水平,則可以應用直接與中鋒2對3的戰(zhàn)術,此時投手只需要偶爾進球分,以此吸引對方防守。第四,若是在比賽中安排的小前鋒所展現(xiàn)出的技巧能力更強,可以安排投手與控衛(wèi)共同構成三個外線組,以此避免籃板位置產生較為明顯的防守空隙。同時,要更多的上籃與傳球,不需要過于急切的進行投籃得分的嘗試,避免對方抓住漏洞得分。
3 籃球3對3比賽技巧強化與戰(zhàn)術培養(yǎng)的路徑探究
3.1 日常訓練中基礎動作的強化培養(yǎng)
在進行日常性的訓練實踐中,應當著重強化對各種籃球基礎動作的培養(yǎng)與練習,確保相應運動員具備扎實的基本功,以此為實際籃球3對3比賽中各種戰(zhàn)術的高質量實施提供有力支持,確?;@球3對3比賽戰(zhàn)術的作用性達到最佳。一般來說,日常訓練中,要重點落實對以下幾項基本動作技巧的強化練習:
第一,低運球繞八字。促使運動員雙腳分開略寬于肩,下降重心,用手指手腕發(fā)力,幅度要小,繞八字進行原地運球,基礎一般的運動員也可以較好完成。先進行單腳練習,或者原地練習。第二。原地大力運球。促使運動員雙腳分開略寬于肩,膝蓋彎曲重心下降,小臂帶動大臂和肩,收緊腰腹,大力向下運球,感受球接觸手指的感覺,盡量抬頭向前看,調整呼吸。左右手分別進行練習,左手可以相對多加進行訓練。第三,單運球體前變向。促使運動員雙腳分開重心下降,注意送球的方式和球的落點,要保證球速快,單運球盡量不要超過膝蓋的高度,收緊腰腹,可以接順步交叉步進行練習。第四,原地胯下運球。促使運動員雙腳分開平行步站立,基礎一般的運動員可以前后站立,重心下降,運球要發(fā)力,收緊腰腹,注意送球的方式和球的落點,多找手指手腕的感覺,可以先單腿練習再雙腿練習。第五,原地背后運球。促使運動員雙腳分開重心下降,基礎一般的運動員可以分步練習,注意送球的方式和球的落點,向斜下方發(fā)力,盡量抬頭向前,多找感覺多加進行練習。第六,原地單手左右拉球。促使運動員雙腳分開重心下降,腿部力量差的可以用另一只手進行支撐,手指貼合球,小臂手指手腕進行發(fā)力,原地拉球,可以分步進行練習,由高到低,一點一點來,根據(jù)個人能力盡量不要超過膝蓋,抬頭向前看,一點點加速,收緊腰腹調整呼吸。第七,原地單手前后拉球。和原地單手左右拉球訓練方法相似,引導運動員注意發(fā)力方式和手指接觸球的感覺,可先從原地前后地滾球開始進行練習,在原地前后運球,由快到慢,目視前方。第八,高低運球接體前變向。這是一個組合動作:(1)高運球,(2)低運球,(3)體前變向,由此循序進行練習,注意低運球時要控制好球的高度,不宜過高,球速要快,可先看著球做,熟練之后目視前方。
3.2 定期組織籃球3對3練習賽
為進一步強化籃球3對3比賽技巧,定期組織籃球3對3練習賽極為必要。依托相應練習賽活動的展開,能夠更好增強隊員戶外體育鍛煉意識,加強隊員之間交流,加深隊員之間團結協(xié)作、勇于拼搏的精神,同時達到強化訓練籃球3對3比賽技巧的效果。在籃球3對3練習賽中,運動員們奮勇拼搏,通力合作,精彩的抄截、妙傳、跳投,展示出多樣性的球技,凸顯默契的配合,充分顯現(xiàn)出勇于爭先、團結互助的精神面貌。同時,相關教練員也需要全身心投入,精心指導,悉心點撥,為提升隊員運動素養(yǎng)付出更多心血和汗水,結合籃球3對3練習賽的過程與結果為運動員提供更具針對性、價值性的意見指導,從而達到進一步強化運動員籃球3對3比賽技巧掌握能力水平的效果。
另外,還可以依托籃球技巧比賽活動的展開,更好檢驗、提升運動員籃球3對3比賽技巧掌握能力水平。在此過程中,可以設定三分投籃、障礙賽、罰球比賽等內容,針對性的鍛煉籃球3對3比賽技巧,達到更為理想的運動員培養(yǎng)效果。
綜上所述,籃球3對3比賽與普通籃球比賽之間存在著一定差異性,因此在技巧與比賽戰(zhàn)術的使用方面也有所不同。同時,由于籃球3對3比賽也屬于籃球比賽的一種形式,因此在技巧與戰(zhàn)術方面與普通籃球比賽之間也存在較多的相同點。為確保比賽技巧、戰(zhàn)術能夠在實際的籃球3對3比賽中得到最大程度的發(fā)揮,就需要團隊具備良好的默契度與協(xié)調程度,且所有運動員均能夠熟練掌握技巧與戰(zhàn)術內容,最終獲取比賽的勝利。
(作者單位:哈爾濱體育學院研究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