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指出要堅持德育為先,提升智育水平,加強體育美育,落實勞動教育。聚焦中國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學生適應未來發(fā)展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因此,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以及強化學生在跨學科教育方面的綜合培養(yǎng),進而實現學生德育、智育多方面發(fā)展也備受關注,在新課改實施的背景下,經過小學體育整合課程,教學單元目標以及方法點評等多方面進行策劃,從而強化小學體育課資源的重組,推動學生全方面發(fā)展,真正地將核心素養(yǎng)在小學階段體育教學中得以實現。
1 小學體育教學課程單元設計
1.1 單元目標設計
在實際教學中,體育課程的教學目標不同于其他學科。小學體育課程重組,不單要對學生基本的運動技術能力的達標進行考慮,還要考慮學生對體育知識掌握的具體情況,從而實現小學生多方面發(fā)展的標準。小學體育課程單元目標設計涵蓋了學生知識、能力以及思想道德品質等等目標的安排,由于每個學生的身體素質各不相同,所以在制定綜合素質發(fā)展目標的時候還要多加以考慮,才能得以真正地實現多樣化發(fā)展。
案例1:以水平一二年級立定跳遠的單元教學為例。一共四課時,第一課時:初步學習雙腳同時用力,迅速向前上方躍起的動作,建立輕巧落地,屈膝緩沖的動作意識。第二課時:進一步學習擺臂和等地協(xié)調用力起跳的動作方法,發(fā)展跳躍能力。第三課時:掌握立定跳遠的完整動作,嘗試簡單的評價,樹立自信心。第四課時:鞏固提高立定跳遠的動作。當然在小學體育課程中設計單元目標的時候也會有不周全的地方,所以要按照具體的單元內容進行針對性的設計,將設計的單元目標能夠更加符合實際教學。
1.2 單元內容設計
《體育與健康標準》2022年版中的課程內容有一項就是跨學科主題學習??鐚W科融合是提高學生運動能力,學習健康知識和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體育的重要方式和途徑。體育與健康課程的跨學科主題學習部分主要立足于核心素養(yǎng),結合課程的目標體系,設置有助于實現體育與德育、智育、美育、勞動教育和國防教育相結合的多學科交叉融合的教學內容。針對現階段小學體育課堂的實際情況,我們在設計體育單元內容時,在關注學生的基本活動能力基礎以及養(yǎng)成良好的 運動習慣的前提下,我們會以具體的一項運動作為練習的中心內容,之后再結合一些其他學科的知識幫助其教學,這樣不僅能夠增強學生對此項運動的認知,還能了解到相關的一系列知識,從而讓學生多方面的發(fā)展。
案例2:在對體育課程中隊列隊形練習時,教師可以在學生練習時加一些有關區(qū)分方向的游戲進行練習,讓學生在熟悉隊列的同時還能對辨別方向有所掌握。然而,在體育課程中選擇單元內容時,不僅要完成教學目標還要對練習場地以及天氣等一些教學條件加以重視,還要考慮學生的學習水平以及掌握能力,諸多的教學條件綜合起來才能將教學單元內容充分地發(fā)揮其作用。
案例3:體育運動與國防教育具有許多共通之處,主要體現在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精神,合理運用戰(zhàn)略戰(zhàn)術和發(fā)展體能,強調紀律意識、勇敢頑強、不畏艱難、責任擔當等。因此,我們可以在下雨天的室內組織學生觀看閱兵典禮,軍事訓練視頻等等,在觀看軍人的紀律嚴明,動作規(guī)范的同時,反觀自己的課堂表現,啟發(fā)學生不怕困難,頑強拼搏,敢于擔當的高尚品格。具體參照如下:
1.3 單元策略設計
在小學體育整合實際教學中,要根據不同的學習內容以及學生的具體情況設計不同的單元策略,然后選擇不同的重組方式。目前我們的體育課程重組方式有聯(lián)立方式、合作方式和共享方式。其中聯(lián)立方式主要是能夠加強體育課程和其他課程的獨立性。
案例4:在具體教學“跑”這一單元中,可以讓學生在運動時計算自己平均的心率。而共享方式是體育老師和其他課程老師使用一個主題,然后將這個主題在各自的課程中用自己的方式去進行講解,讓學生們在對體育進行實踐時還能夠將其運用到社會中。而合作方式是指注重體育老師和其他學科老師協(xié)助授課,將所學知識進行重組,比如:在對學生講解“ABA”的時候,音樂教師可以播放“ABA”動作的音樂,然后體育教師讓學生結合音樂做“扭轉、伸展、扭轉”的動作,這是合作的方式。在我們實際教學中,經常運用的是聯(lián)合的方式,像共享方式以及合作方式在教學中還比較困難,但隨著我國教育事業(yè)不斷的革新,這兩種教學方式在我們實際教學中也會很快地實現。
1.4 單元評價設計
在體育具體課程組合過程中,單元評價設計主要是對學生的學習活動進行多元化發(fā)展過程給予評價,進行評價的主體不固定,可以是老師、學生、還可以是自己的好朋友等等給予評價。老師可以運用隨堂檢測的方式進行評價,同學可以運用團隊合作的方式進行評價等等。體育學科整合與其他學科有所不同,它是一個互動的、具有創(chuàng)造的動態(tài)教學,因此沒有一成不變的評價方式,但在具體評價的時候,對評價模式以及評價工具是否能夠反映出學生的學習情況,對實際教學是否真的有所幫助是單元評價設計的真正意義。
1.4.1 根據量規(guī)表學生自評、互評
根據小學生的年級、性別設計量規(guī)表,讓小學生開展自評、互評,充分發(fā)揮小學生在評價中的主體地位。以《一分鐘跳繩》為例,得分共分為優(yōu)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四個等級20個階段,學生對照一分鐘跳繩的次數,了解自己以及同伴在跳繩中的表現,得出準確的評價,并以此為依據,進行調整訓練。
1.4.2 根據課堂完成情況收集獎勵卡
獎勵卡是教師激勵學生的重要工具,教師對在體育課程學習中表現突出的學生發(fā)放獎勵卡,課堂教學結束后搜集學生的獎勵卡,以獎勵卡的數量作為學生發(fā)展性評價的依據,對獎勵卡數量角度的學生予以相應的物質或精神獎勵,在班級內部形成良好的學習氛圍。我校有大拇指——勵志星——勵志卡——兌換各種“獎勵卡”。具體獎勵辦法:老師根據課堂表現分發(fā)大拇指,10個大拇指可以兌換一顆勵志星,10顆勵志星可以兌換一張勵志卡,勵志卡可以相應的兌換一些“電影券”“喂羊券”“免作業(yè)一次”等等,最后6張勵志卡在年終可以申請學校的“十佳勵志少年提名”,最終選拔出“校十佳勵志少年”。獎勵機制看似苛刻,但實則學生有一種信念,在約束自己時有目標有動力。
1.4.3 教師口頭鼓勵評價
口頭評價具有即時性的特點,是教師有效的教學工具,教師在教學中要善于利用口頭評價第一時間反饋學生的表現,對表現優(yōu)秀或進步顯著的學生予以鼓勵,提高學生學習的自信心。但是口頭評價一定要準確。很多老師喜歡用“很棒”“對”“很好”之類的話術去表揚學生,可能起不到很好的效果。因此我們在表揚的時候要做到以下三點:
(1)表揚要大聲。作為被表揚的學生,我 一定是希望其他同伴都知道我被表揚了,因此,老師在表揚的時候一定要大聲,也就是要當著其他同學的面去表揚,這樣更有利于評價的目的。
(2)表揚要準確。如果在練習中,某位同學表現很棒的,一定要說明他哪里做的好,切不可籠統(tǒng)表揚。
(3)表揚要及時。說明時候該表揚了,立馬執(zhí)行,時效很重要,有利于學生自信心的建立,特別是當學生有放棄的念頭時,要及時鼓勵性表揚,多看到學生的閃光點,不要吝嗇自己的表揚。很有可能就是你的一句表揚,讓學生有了學下去的動力。
2 小學體育整合課程的作用及建議
核心素養(yǎng)下,小學體育整合課程教學單元設計在實際教學中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2.1 促進全面發(fā)展
體育課程不同于其他學科的教學,學生在實際上課的時候,身體能夠得到全方面的鍛煉,在對具體練習某項運動的時候還能夠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視覺空間能力、團結合作的思想道德品質以及人際交往的能力,但是老師要按照具體的教學內容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開展教學,真正地實現學生綜合全面發(fā)展。在小學體育這門課程中,通過體育課程重組,老師在實際教學中還可以將其他課程的知識結合到一起進行教學,通過教學單元設計把不相同的課程知識融合,從而實現學生多方面的發(fā)展。
2.2 加強師資建設
想要小學體育整合課程有效地開展,老師在提升自己專業(yè)素養(yǎng)的同時,還要對其他課程的知識擁有專業(yè)性。所以,學校也要對跨學科老師進行不定期的專業(yè)培訓,從而提升小學體育老師的教學水平。
2.3 加強課程資源建設
課程資源是教學活動賴以開展的基礎,整合課程教學單元為體育教學創(chuàng)新了思路,也對課程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學校也要為教師提供溝通合作的機會,將學校的教學資源充分地運用,從而創(chuàng)造更加豐富的綜合實踐課程。
3 結語
3.1 推動跨學科教學
在核心素養(yǎng)下,小學體育整合課程中教學單元的設計,可以從教學內容、教學目標、教學方式以及教學評價等方面進行具體的設制,將學科與學科之間不相同的內容結合到一起,運用共同的主題在各自的課程中進行詳細地講解,從而使不同學科的知識聯(lián)系到一起,這對學生在實際學習和生活中有著很大的幫助。
3.2 促進核心素養(yǎng)發(fā)展
核心素養(yǎng)是學生在體育學習中的關鍵能力和必備品格,以核心素養(yǎng)為背景開展整合課程單元教學工作,對學生體育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與提升起到了非常顯著的效果,為學生體育學習的可持續(xù)開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3.3 實現學生全面發(fā)展
在小學體育課程重組時,老師要根據實際的教學內容以及學生的具體身體素質情況進行單元設計調整,逐漸地改善學習成效的同時,真正地提升學生的學習成績以及思想道德品質,從而實現學生綜合全面發(fā)展。
(作者單位: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qū)靖江第三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