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歌
(南陽師范學院 音樂學院,河南 南陽 473132)
河南地處中原,物產十分豐富,在悠久歷史發(fā)展中,河南人民創(chuàng)造了優(yōu)秀的音樂文化。河南民間音樂色彩絢麗、內涵豐富、博大精深,是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的瑰寶,生動真實地反映了河南人民的生活。其題材十分豐富,風格多種多樣,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藝術寶庫。但是隨著時間流逝,越來越多的民間音樂文化被我們漸漸遺忘,甚至到了瀕臨滅絕的境地。因此,如何更好地發(fā)揮高校生態(tài)力量來傳承河南瀕危曲種值得我們去思考。
據《中國曲藝志·河南卷》統計,河南地區(qū)共有河南墜子、大調曲子、河洛大鼓、三弦書、南陽鼓詞、道情、鶯歌柳等50 多個本土曲種。筆者從其中選擇了河南墜子、大調曲子和三弦書這三個極具代表性的曲種作為主要研究對象。其中,河南墜子是深受河南人民喜愛的藝術表演形式,給百姓帶來了許多樂趣。其創(chuàng)作內容以河南人民的生產生活為主,使用河南方言進行說唱表演,以說唱為主、表演為輔,其表演身段與動作追求靈秀、活潑、有生氣,唱腔音樂是河南墜子唱腔的主導部分;大調曲子追求高貴、典雅、大方,注重程序,在演出過程中常常要求表演者遵循規(guī)定的標準和原則。其內容以詩詞歌賦為基礎,以規(guī)矩禮法為準繩,尊崇仁義道德。其表演形式以歌唱為主,少數作品摻雜著賓白。何為賓白?“兩人相說曰賓,一人自說曰白?!逼涓璩问蕉酁橐蝗顺且灿猩贁档亩藢Τ蛘呷藢Τ?。其演唱特色由于在其形成、完善與發(fā)展的過程中演唱者的階級、身份、知識、閱歷和藝術追求的不同,形成了清雅派和通俗派這兩大不同曲路、不同風格的流派。大調曲子曾是貴族藝術,后來隨著時間推移及變化發(fā)展,慢慢在民間節(jié)日里上街表演,最終以曲劇的形式走上了戲曲舞臺;河洛大鼓,又被稱為“說書”,是一種以說、唱為藝術表演手段的傳統音樂,注重講述故事、刻畫人物形象、表達思想情感以及歌唱社會生活。其演唱風格輕松、歡快、活潑,演出氣氛熱烈,常常以說書的形式進行。其藝術表現形式具有優(yōu)雅與悠閑并存的特點,唱詞高調且規(guī)范,屬于一種多元化藝術表現形式。
在現代化不斷發(fā)展和外來流行文化的沖擊下,隨著新媒體的崛起、表演生態(tài)的變化、城市化進程的加快,這些優(yōu)秀曲種文化逐漸沒落,受眾群體逐年縮減,甚至已經沒有年輕人愿意去聽、去學,再加上老藝人大多已經辭世,表演藝人只減不增,演出機會極少,許多原先極具儀式性和娛樂性的演出場所也逐漸消失,因而其生存狀況岌岌可危,已經跌入令人擔憂的境地。如果我們再不對其采取行動進行研究和保護,那么這些優(yōu)秀的曲種文化終會被時代的浪潮所淹沒,再難重見天日。令人慶幸的是,傳統文化的傳承和保護越來越受到國家和社會的重視,官方對于瀕危曲種的保護力度逐年加強。為了進一步傳承和保護河南瀕危曲種,筆者認為我們還需要動員高校生態(tài)進行傳承保護,充分發(fā)揮青年群體這一新生力量的作用。
地方高校如果能夠在藝術教育體系中加入河南瀕危曲種文化教育,堅持以傳承河南瀕危曲種文化為出發(fā)點,進而動態(tài)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那么就會有助于高校教師更加深入地研究本土傳統文化,同時也能夠開拓學生的音樂文化視野。這樣既有利于河南瀕危曲種文化的傳承與保護,又有利于高校對傳統文化的開發(fā)與研究。曲藝文化作為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傳統藝術文化,正在逐漸從我們的生活中消失,而大學生作為社會發(fā)展的主力軍,更要在曲藝傳承方面發(fā)揮重要作用。因而高校要承擔起傳承中華傳統曲藝文化的重任。
1.學生對曲藝文化的熱情
00 后的大學生群體很少能接觸到傳統曲藝文化,他們對傳統曲藝文化大多都抱有強烈的好奇心。農村的孩子在小時候可能還會接觸到一些曲藝文化,但在城市里生活的孩子可能接觸的機會就比較少了,因為在他們的生活環(huán)境里存在的大多是一些流行文化,例如好萊塢大片、韓劇、搖滾、嘻哈、街舞等等。雖然他們偶爾有可能會觀看傳統文化相關的電視劇、電影、綜藝節(jié)目,但這對于傳統曲藝文化的距離還很遙遠。好奇是一切關注的源頭,正由于高校學生對傳統曲藝具有強烈的好奇心,使得高校生態(tài)對河南瀕危曲種的繼承具有較為明顯的優(yōu)勢。
2.學生對曲藝傳承的責任感
大學生對待曲藝進校園更多的是本著一種支持和歡迎的態(tài)度,而不是從興趣愛好出發(fā),可以說是一種責任感。因為在年輕人看來,非遺文化、傳統藝術等,無論在形式還是內容上都很難與當下的流行文化相競爭。因此在大學生群體的心中,學習傳統文化已經不是一種興趣,而是一種責任、一種擔當,是為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他們會帶著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去學習和了解這些優(yōu)秀傳統文化。但是從傳統曲藝課的教學氛圍來看,我們會發(fā)現大學生是非常愿意去學習的,他們渴望了解中華民族傳統藝術,他們有著非常旺盛的求知欲,他們愿意成為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人。
3.學生的探究意識
有一些學習能力比較強的大學生,通過學習學校開設的曲藝課程,對傳統曲藝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還有很多大學生選擇了中華傳統文化相關的調研課題,比如蘇州彈詞、揚州評話、溫州鼓詞等,這些都能夠成為大學生的課余探究對象。
4.曲藝需要實踐
大學生經過學習了解傳統文化,深知想要更好地學習曲藝知識必須進行大量實踐。當然,這也是現階段曲藝進校園的特點,不但要走進校園,更要親近大學生,要充分融入教學活動中。如果老師只講解理論知識,而不讓學生自己動手去實踐,那么教學效果肯定不會十分理想。只有理論和實踐一起進行,才可以讓學生更加喜愛曲藝文化。
筆者認為曲藝社團的建設是高校生態(tài)傳承河南瀕危曲種的重中之重,其中仍存在一定的問題。
曲藝社團是大學生課外活動的一個重要場所,活動內容由專業(yè)教師進行組織安排,但其中存在著經費不足的現象。教師在曲藝活動中的排練工作,無法被記錄在自己的工作量之中,所以在社團工作的教師的積極性普遍不高。有的學校在演出的時候會有一些經費投入,但是并不多,甚至根本不夠買一些基本的硬件設施。因此,學校想要真正建設好曲藝社團,一定要加大在這方面的經費投入。
不同于專業(yè)的曲藝社團,學生社團是由一些愛好曲藝文化的學生自發(fā)組織起來的,因此社團對成員的基礎技能一般不會有所要求,這也就導致了社團成員的基礎參差不齊。事實上,社團內的大部分學生都是沒有曲藝基礎的,只是單純地喜歡曲藝文化,這就加重了曲藝前輩的指導負擔。正所謂:“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睂τ跊]有曲藝表演基礎的同學來說,他們在短時間內根本沒有辦法上臺表演,更不要說去參加大型的曲藝表演活動,而且能夠擔任主角的學生更是少之又少。因此,曲藝人才的匱乏也是曲藝社團建設中存在的一大問題。
曲藝是融合了文學、音樂、舞蹈等元素的綜合藝術,若僅靠學生自學肯定不能達到預期效果,因此很多社團都有相對應的指導老師,這也是曲藝社團成立的必備條件。但事實上,很多高校的老師由于研究方向不同,并不具備足夠的曲藝素養(yǎng),所以社團的指導老師一般由專業(yè)相近的人文藝術老師擔任,這一點在沒有開設藝術學院的高校里尤為突出。
筆者了解到部分從事高校曲藝建設工作的教師可以被稱為情懷學者,尤其是在沒有設立藝術學院的高校里,關于學生的傳統藝術培訓得不到學校的重視,這就導致了一些專業(yè)的曲藝演出團體和演員在進校演出方面存在困難。學校的各種曲藝活動只能由某一位教師對接,而不能得到院系領導的重視,并且該教師的工作內容也不能被計入工作量中,此外還存在一些學校行政人員認為曲藝文化并不重要,在相關工作上也不愿意配合。
將河南瀕危曲種的教學納入學校教學體系中,進行科學化教研,完善課程體系、教學模式和師資隊伍,面向全校開放相關的公共藝術選修課,并且實行學分制管理,激勵學生積極參加相關課程,從而豐富校園生活。邀請傳承人進入校園開展相關講座或者參與學校教學活動及教材制定。中國傳統曲藝的學習離不開口傳心授,只有在專業(y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才能學得會、練得好,而且專業(yè)教師也更加善于同學生進行交流與互動。當然中國傳統曲藝教學最好選用小班教學形式,這樣可以更好地解決每一位同學的問題,使所有學生都能夠掌握課堂內容,教學氛圍自然也就越來越好,學生的學習動力也越來越強。此外,專業(yè)的曲藝教師也能夠使曲藝社團取得飛速的發(fā)展。盡管課時非常有限,學生所學到的可能還很片面,但筆者依然認為星星之火可以形成燎原之勢。我們對待中華傳統文化教學需要保證鑒賞與實踐一起進行,脫離了實踐的鑒賞就像是離開了水的魚兒。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學生的學習渠道也隨之增多,但是培養(yǎng)學生學習傳統文化的習慣還是需要教師與學校來共同完成。
曲藝學是我國正在建設和發(fā)展的一個學科,其中兩個重要的組成部分是曲藝表演和曲藝理論。大學生應該首先學習曲藝理論,從理論方面發(fā)現曲藝的美,在學好曲藝理論的基礎上再去學習曲藝表演,這樣就可以更好表現出中華傳統曲藝文化的美,也可以呈現出更好的舞臺效果。高??梢栽陂_展的專業(yè)課程中,以延伸拓展的方法加強引導,從而更好地傳承河南瀕危曲種。例如音樂學院的學生大多都是多才多藝的,教師只要稍加引導就可以使其參與到曲藝伴奏或者曲藝演唱中。曲藝專業(yè)教學肯定需要專業(yè)的曲藝藝術家,他們有著深厚的理論基礎,可以更有趣地講解知識內容,學生也更容易接受,從而極大地增強學生的積極性。
高校曲藝社團聚集了一批愛好中華傳統曲藝文化的大學生,他們對傳統曲藝文化都保持著熱愛。曲藝文化是一種表演藝術,因而曲藝專業(yè)教學肯定少不了實踐表演的場地。高校曲藝社團就是為了給愛好曲藝的學生提供學習和表演的場地,同時也可以更好地宣傳曲藝文化。大學曲藝社團一共有兩個任務:第一是培養(yǎng)大學生曲藝演員,第二是培養(yǎng)曲藝愛好者,讓更多的人愿意去了解曲藝文化,去觀看曲藝表演,從而實現大眾化的曲藝。
想要讓曲藝社團大眾化,傳播是必不可少的,當然舉辦曲藝演出活動是最好的傳播方式。要想起到良好的宣傳效果,對于演出節(jié)目我們必須要仔細挑選,所選的題材要盡量符合大學生的審美需求,這樣才會有更多人來觀看表演。從簡單的曲藝表演形式,深入到復雜的曲藝表演形式,使更多人深入了解曲藝文化,這就是曲藝傳播的大眾化,當然這與前文所說的專業(yè)化曲藝社團是分不開的。曲藝表演需要有深厚的基本功為基礎,不僅社團學生需要堅持練習基本功,曲藝大家也要每天練習,沒有扎實的基本功為基礎,就很難有良好的舞臺表演效果。這也就要求曲藝社團的學生要有堅持不懈的精神,努力練習基本功,不斷深入地學習曲藝表演。劇場是表演藝術最好的場地,曲藝社團的學生只有親身體驗一下劇場的文化氛圍,才可以實現更好的舞臺表演效果。現如今很少有大學生會去劇場觀看表演了,但是舞臺藝術的靈魂就是劇場里的現場表演,我們可以從中發(fā)現許多曲藝表演細節(jié),可以看出不同人物表演的韻味與美感。曲藝社團需要把社團成員帶上舞臺,這樣可以使社團的學生越來越善于表演,使曲藝藝術更加深入人心。
學校是傳播文化的場所,無論是小學、中學還是大學,學校都可以組織學生去學習和了解我國的地方性瀕危曲種。教師對瀕危曲種的態(tài)度在很大程度上也決定了學生對其的態(tài)度。教師作為學生的引導者,需要不斷地積極學習民間藝術文化知識,拓展自身的文化視野,主動探索瀕危藝術,并創(chuàng)新課程模式,將民間藝術與學生喜歡的情境結合起來,從而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潛移默化中讓學生理解多元的藝術文化,而不僅僅局限于流行歌曲。將傳統與現代教學手段相結合,從根本上培養(yǎng)傳承人,這雖說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但最終一定能夠收獲良好的效果。政府要積極推動瀕危曲種進校園的方案,讓相關藝人能夠在不同學校里演出和傳授曲藝文化,從而使學生切實體會到傳統文化的魅力,增強對瀕危曲種的保護意識和民族文化自信心。
在信息化發(fā)展的時代背景下,教師需要靈活運用流行的網絡平臺進行宣傳,例如抖音、快手、微博、微信等?,F階段,網絡視頻平臺的用戶比較多,因此我們可以在網絡視頻平臺推廣瀕危曲種專欄,邀請專業(yè)的演員和學者來推廣設計,推出一些采訪或者演出欄目,讓更多的人看到瀕危曲種的另外一面,也更加真實地體會到瀕危曲種的藝術魅力
曲藝是中華傳統文化瑰寶,地方高校在教育生態(tài)中傳承河南瀕危曲藝文化,進而動態(tài)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既有助于高校教師更加深入地了解和研究地方傳統文化,同時也能夠開拓學生的音樂文化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