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 錦
(湖南工貿技師學院)
與學生們之前所接受的“封閉教育”相比,職業(yè)教育有著更為突出的包容性和自由性,學生們可以在接受教育的同時,享受到更多的個人時光,因而也就有了更多的機會接觸到網絡資訊,并借由網絡平臺傳播多元文化。從一個角度來看,這一現象的出現和發(fā)展給高職院校教師的黨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帶來了一定的難度:學生們接觸的多元文化越豐富,思想成分就越為復雜,越容易產生形形色色的個性化認知,而且對于傳統形式的思想教育工作常常會產生更強的抵觸情緒;但是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互聯網+”時代下多元網絡平臺的出現,也給高職院校教師的黨建和思政工作提供了一個全新的開展平臺,并為有關工作成果的取得創(chuàng)造了更為便利的條件。
以高職學生為主要對象的黨建和思政教育工作,必須要在更大程度上體現出學生主觀認知趣味,而這些目標的達成不能完全以傳統模式的信息獲取、輸出渠道作為依托,更要從不同角度深層次的挖掘網絡和新媒體資源所具有的獨特價值,建立起相應的體制,找準黨建工作與網絡資源的融合點,因地制宜地運用到具體的工作。在筆者看來,這一方面的工作理應遵循以下幾方面準則:
在傳統模式下,“黨建”和“思政教育”給高職學生留下的印象是比較負面的:枯燥、乏味、照本宣科……在學生的主觀印象中,黨建、思政學習似乎已經成了與自身興趣背道而馳的一種“折磨”。導致這一現象的原因是復雜的,但究其原因是很多教師對黨建和思政教育本身的理解就存在著嚴重的誤讀,所使用的教育手段也和學生的趣味點存在較大的偏差。從本質上來講,黨建和思政教育是讓學生能夠結合當前的認知能力和生活環(huán)境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形成正確、全面、深入的理解和認同感的教育過程,只要能夠實現這一目標,任何教學方法都應該被大膽采用?;谶@種認識,高職教師的黨建和思政教育工作務必要以“號”準學生在興趣方面的“脈搏”為第一要務,對學生們喜歡什么、好奇什么、關心什么,做到“心中有數”,并要進一步掌握學生經常使用的網絡平臺、自媒體軟件和在線社交手段。在這之后,高職教師便可為后續(xù)黨建和思政教育工作具體的開展渠道和素材獲取來源設計一個更有針對性的方案,使學生在接受教育引導的過程中同時能夠感受到充分的樂趣,讓黨建和思政工作的開展過程表現出更強的吸引力和對網絡、新媒體平臺的融合性,幫助學生在良性體驗的加持下更容易認同、理解黨建和思政教育內容,從而最終達成“寓教于樂”的理想教學目標。
高職學生普遍具有比較成熟的行為能力和較強的行為訴求,和傳統的“靜態(tài)”學習模式相比,學生們對于那些具有更強參與體驗感和興趣迎合性的活動,顯然表現出了更為濃厚的興趣。筆者在之前就已經提到了,不少高職教師在開展黨建和思政教育時都會不自覺間沿用著“理論輸出”的教學方法,使學生們有一種“如聽天書”的倦怠感;此外這種傳統教育模式也無法和網絡、自媒體中的資源形成有效的契合,最終使優(yōu)化黨建、思政教育工作的效果事倍功半。高職教師要對這種現狀形成清醒的認知,積極改變自己過去的“老辦法”“舊套路”,在開展黨建和思政教育的過程中要堅持“理論學習”和“實踐學習”相結合的雙軌模式,一方面要注重結合網絡、新媒體資源做好黨建理論和思政知識的宣講工作,另一方面還要充分結合學生普遍的認知趣味、思維習慣和能力水平以及黨建和思政工作的內容和要求來設計一些具有趣味性的實踐活動,以便學生在活動過程中通過更加自然的方式認識、認同正確的價值觀念、道德取向和行為準則。
網絡文化和新媒體平臺在高職院校黨建和思政工作中的融合應用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需要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策略體系方能取得理想的成效。高職院校教師要首先認識到這點,充分結合院校學生的整體情況、院校的黨建和思政教育工作內容和目標以及網絡文化和新媒體平臺的主要特點,以“三位一體”的思路來設計具體的工作步驟、方法。在筆者看來,這一系列工作的有序開展理應將以下幾方面內容作為主要抓手:
教育平臺的多寡從很大程度上就代表著教育力量的強弱,只有占據更多的陣地,教育的效果才能夠獲得優(yōu)化的基礎。利用蓬勃發(fā)展的網絡和新媒體產業(yè)來打造具有立體性和層次感的教育系統,完成黨建和思政教育工作由“點”而“面”再到“體”的破壁性提升,從而讓單位數量的宣傳資源得以被開發(fā)、利用至最大化、最廣化。
1.擴大對網絡平臺和新媒體應用軟件的覆蓋范圍
當前,高職學生絕大多數的資訊都是通過各大社交軟件和平臺來獲得的;同時新媒體產業(yè)的發(fā)展也呈現出“百花齊放”的趨勢,很多平臺和軟件均如雨后春筍般紛紛出現?;趯@一形勢的清醒認知,高職院校教師要將擴大黨建和思政工作在新媒體應用軟件和平臺的覆蓋范圍作為第一要務,努力開拓更多的教育基站,將各大主流軟件和平臺——特別是年輕人集中的社區(qū)平臺作為開展黨建和思政工作的陣地,從而首先在“量”和“面”上取得可觀的優(yōu)勢。例如,教師可以在抖音、快手、B站、知乎、新浪和騰訊微博、百度貼吧以及微信公眾平臺上以個人或黨建、思政部門的名義開設賬號,一方面將部分重要黨建和思政工作內容在這些賬號上發(fā)布,另一方面也可根據不同軟件和平臺的主要功能和文化特色來選擇性地發(fā)布一些針對性較強的材料。
2.完善對黨建和思政工作網站的建設和運營
相對于新媒體軟件和平臺來說,網站的社會綜合影響力雖然并不是十分強勁,但是其在信息展現的廣度、深度以及訪問便捷性上卻擁有明顯的優(yōu)勢。因此,高職院校教師在積極向新媒體軟件和平臺拓展業(yè)務的基礎上,也要對黨建和思政工作網站建設和運營投以足夠的重視,首先要簡化網站的訪問環(huán)節(jié)并結合上一點中所提到的思政社交平臺賬號,提高網站的搜索引擎“熱度”排名,其次要根據院校、專業(yè)或個人最近動態(tài)以及重要的思政教育素材適當調整首頁板塊布局,從而讓網站的思政教育效力被挖掘到最大。比如,高職院校教師在設置網址時應當盡量選擇或購買長度較短或與學生的文化趣味、思政宣傳性質具有最強關聯性的域名,而后可以在首頁的醒目位置設置“每日一思”“榜樣之路”和“青春風華”為主的欄目內容,同時還要在欄目安排上增加涉及本系、本專業(yè)師生道德風采的內容。
3.體現對流媒體宣傳平臺的整合利用
流媒體是一種信息傳播更迅捷且資源投入更節(jié)約的新媒體形式,它的最大特點便是宣傳形式的附著性,能夠在用戶瀏覽其他關聯信息的同時與被瀏覽資訊共同出現,從而對潛在受眾具有很強的宣傳效力。因此,高職院校教師對流媒體的應用也要予以足夠的重視,并將這一項業(yè)務的重點放在對網絡中相關資訊的信息附著上,增加黨建、思政內容的曝光率和提高相關工作網站、平臺賬號的訪問量,進一步擴大黨建和思政工作的潛在效用范圍。
例如,高職院校教師可以在“學雷鋒”紀念日、國慶節(jié)、建黨節(jié)、青年節(jié)等特殊時節(jié),通過與搜索引擎網站建立合作關系的方式,在一些關鍵詞的搜索條目旁植入黨建和思政工作網站的流媒體程序鏈接,使學生們在瀏覽預期信息的同時形成對思政內容的連帶獲取。
教育在本質上來講就是將知識或思想信息傳遞給他人并使他人接受、認可、轉化的過程,這就意味著真正有效的教育必須要在輸出形式上更大程度的迎合被教育者的口味。據此,高職院校教師要形成“百花齊放”的新媒體思政教育形式意識,打破過去相對單調的工作方法,依托新媒體的多元類型來實現工作渠道和內容素材的極大豐富。
1.突出對“碎片”式宣傳形式的應用
以往,不少高職院校教師的黨建和思政教育材料設計都在不同程度上體現出對“大篇幅”的盲目追捧,試圖通過大量的材料將盡可能多的內容“無分巨細”地呈現出來。殊不知這樣的教育模式很容易稀釋內容的關鍵點,且會使學生產生很強的疲倦感。針對這一問題,高職院校教師要借鑒新媒體在資訊呈現方面所具有的“短、快、碎”的共同優(yōu)勢,注重選取一些有著較強代表性和聯想空間的資訊內容來作為思政載體,以這種“碎片”式的材料實現多元信息的精簡展現。比如在進行“建黨精神”的介紹時,教師可以只選擇一些表現我黨歷史上不同時期面貌的照片或動圖,也可以將相關的視頻資料剪輯為長度在3至5分鐘甚至以“秒”論長度的短視頻,讓我黨的誕生背景、發(fā)展歷程和整體的精神風貌通過最直觀和高效的方式呈現出來,同時還可加入一些諸如“穿越反差”等突出今昔對比的成分來讓這段視頻更具視覺沖擊力。
2.突出對場景式宣傳形式的應用
受到傳統黨建和思政教育工作思維的影響,相當一部分高職院校教師都懷有一種“唯主體主義”的片面認知,一味追求在教育材料中彰顯出關鍵元素的主體地位,結果反倒造成了一種“失真”的感觸。新媒體之所以能夠迅速崛起,比較重要的一點就是實現了多元場景塑造的目標,能夠讓人們在接受主要元素的同時,獲得場景性成分的同步影響。因此,高職院校教師也要充分借鑒這一點,在黨建和思政教育當中側重采用感官聯動效果較強的方式,讓黨建、思政信息具有更大的場景展現維度。例如為了展現本專業(yè)學生良好的精神風貌,教師可以設計并拍攝一部以反映學生們參加志愿活動、在圖書館里努力學習或者在宿舍中進行生活文化布置等為內容的中短視頻,還可在其中加入一些具有“正能量”宣傳作用的故事情節(jié),利用這種“軟”手段來達到自然而然的思政引導效果。
3.突出對潮流元素的吸收和應用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黨建和思政教育似乎永遠都透露著一股“高大上”的氣息,給人一種非常嚴肅的感覺。雖然黨建和思政工作理應在原則性層面具備一定的嚴肅感,但是這并不意味著具體的工作形式就必須恪守“一板一眼”的“樣本”。高職院校教師可以在教育材料的語言選擇、畫面風格設計以及影音元素的融入上體現出對潮流元素的更多吸收和應用,一方面讓黨建和思政素材更“接地氣”,另一方面也能更好地契合學生們的審美取向。比如在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時,教師應盡量規(guī)避“追求夢想”“成就人生”等過于“書面風”和語言“壓迫感”的詞句,反而可以適時的喊出“向著心里的小目標沖呀”“面對困難不要怕,勇敢地給它一jio”以及“小伙伴們實現‘夢想自由’”等更加活潑、生動的語句,從而引發(fā)學生的情感共鳴。
如果形式和平臺是黨建和思政教育工作的肌體,那么素材便是它的靈魂。好的素材意味著好的內容、好的影響,也意味著更強的信息吸引力。高職院校教師要參考網絡、新媒體時代不一而足的傳媒內容,從中發(fā)現更多指導黨建和思政工作的靈感;同時還要積極利用新媒體帶來的海量資訊,將之有效轉化為促進自身工作發(fā)展的養(yǎng)分。
1.從網絡和新媒體資訊內容中尋找宣傳素材
正如筆者在前文當中所提到的,高職院校教師應該在最大程度上表現出對學生的趣味迎合,為了更準確把握其“敏感點”,可以對后者的咨詢?yōu)g覽主體信息做深入的數據分析。基于這一認識,高職院校教師就要在日常當中拓展對新媒體資訊中各類信息素材的獲取渠道,并借助大數據軟件對這些信息內容、主題進行分析、萃取和方向整合,以此作為突出自身黨建和思政教育內容情感迎合性和趣味捕捉性的素材。需要強調的是,教師在這個過程中也要樹立起“揚棄”的原則,避免一些文化糟粕的摻入。例如在制作黨建和思政教育短片時,教師可以通過對抖音、快手、火山視頻等主流短視頻平臺中“頂流”播主們的常用背景音樂中選擇短片的配樂,或者借鑒一些潮流Vlog的后期音頻處理模式來進行短片的影音調和,還可從這些作品中借鑒一些頗具“潮流范兒”的光影拼接思路,從而使短片的教育效果在青年當中達到最大化、最優(yōu)化。
2.從網絡和新媒體資訊形式中尋找宣傳素材
在如今的“資訊海洋”中,要想在眾多的新媒體訊息中成為萬眾矚目的“熱點”,每一份資訊單元都必須要體現出足夠鮮明的特色和美感。據此,高職院校教師要懂得從當前最為流行的新媒體資訊單元中捕捉關于教育表現形式的具體素材和靈感,借助這些形式所形成的媒體風潮,來增強思政訊息的影響力并加快這種影響的變效速度,以此來達成捕捉學生“眼球”的目標。當然,這一項工作的開展也要有一個“度”,不要因為尺度過大而表現出“蹭熱度”的嫌疑,否則反而不利于主題思政元素的有機呈現。比如,最近在抖音等視頻平臺上非常流行“反差變裝”的拍攝題材,那么教師就可以借鑒這種題材,拍攝大量以“軍旅風”“國潮風”等主題的服裝為形式、以學生為主角的“反差變裝”宣傳視頻;又或者最近在抖音等視頻平臺上非常流行“一秒換裝”的拍攝題材,那么教師還可以借鑒這種題材,拍攝大量以不同年代青年服裝為形式、以學生為主角的“一秒換裝”宣傳視頻,從而達到宣揚擁軍情懷、樹立民族自豪感和弘揚革命主義文化的目的。
綜上所述,教育理應追求與時俱進,只有不斷迎合時代發(fā)展的需要、不斷吸收社會進步的營養(yǎng),教育才能夠煥發(fā)出勃勃生機。高職院校教師要充分認識并大力踐行這一點,在黨建和思政教育的過程中充分結合網絡和新媒體平臺和資源,在這個過程中使黨建和思政教育彰顯出更強的影響力、滲透性和感染度,使學生們能夠以昂揚的熱情,通過多元的渠道去形成正確的社會主義道德觀念、價值理念和人生理想,從而為他們日后的進一步成長打下牢固的基石,促進學生更好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