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省五峰土家族自治縣采花中心小學 李萬濤 李成榮
小學烹飪與飲食作為勞動教育課程的內容之一,不僅有助于引導學生在課堂學習和動手實踐的過程中了解飲食文化,學習烹飪知識,強化學生理論結合實踐的能力,獲取良好的學習體驗,更是有助于解決現(xiàn)階段學生自理能力不足、家務勞動觀念淡薄等問題。通過學習和實踐,學生能夠獨立完成食物菜肴的制作,掌握基本的勞動技巧和烹飪技能,將所學知識應用到日常生活之中,為學生自理能力的培養(yǎng)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
通過小學烹飪與飲食教學活動的開展,在學生動手操作的過程中,能夠真切了解和感受到自己父母每天為自己烹飪食物的辛勞,認識到食物制作過程的不易,從而樹立感恩的意識,包括對家長辛勤付出的感恩、對大自然提供食材的感恩、對國家保障我們擁有穩(wěn)定生活的感恩等。
小學烹飪與飲食教學活動,能讓學生通過觸摸生活、探究學習和親身體驗等方式,感受中華博大精深的飲食文化;也能讓學生在收集和處理飲食文化相關信息的過程中,逐步產生對中華文化的探究熱情,讓學生在探究學習的過程中了解飲食與人們生活和社會發(fā)展之間存在的緊密聯(lián)系,從而更深入地了解和認識我國不同菜系、不同地區(qū)的烹飪歷史。對中華飲食文化的不斷深入了解,有助于幫助小學生樹立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這也是學生素質教育的內容之一。
情境化教學是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應運而生的一種全新教學模式,也是適合小學生年齡特點和學習規(guī)律,能較快引導學生進入學習活動之中的課堂教學方式。小學烹飪與飲食課程,作為生活教學的內容,教師應以解決我們生活實際問題為主,通過多元化教學情境的設計,引發(fā)學生的思考和討論,引導學生憑借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學習與鞏固烹飪與飲食方面的知識,提升其烹飪技能,豐富其飲食文化。
比如在了解食物來源的教學活動時,教師就可通過信息技術播放視頻,將學生引進日常生活情境中,為學生呈現(xiàn)日常生活之中谷物生長和牲畜養(yǎng)殖的情況,呈現(xiàn)食品加工廠加工食物的過程。教師也可為學生構建屬于自己班級的種植基地和養(yǎng)殖基地,讓學生在這種真實的生活場景中體會植物的種植過程、動物的養(yǎng)殖過程和食物的獲取過程,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強化學生的學習效率,達成教學的目標。
烹飪與飲食的知識與學生日常生活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因此,教師應在教學活動開展過程中引入生活化的教學策略,讓學生明確所學知識與自身實際生活之間存在的聯(lián)系,引導學生更好地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教師要從生活化的角度出發(fā),引導學生觀察探究日常生活之中常見食物分類的方法、食物變質的鑒別方法、食物主要的營養(yǎng)價值等,從而幫助學生養(yǎng)成更加健康的飲食習慣,更加科學的飲食行為。
如教師可要求學生觀察自己家中經(jīng)常做的飯菜有哪些,了解這些飯菜的制作方法,找出其中的重點和要點。教師也可引導學生觀察家庭成員有哪些飲食習慣,思考這些飲食習慣是否合理健康,對不良的飲食習慣提出改進和優(yōu)化措施。教師也可為學生布置一日三餐食譜設計的學習任務,讓學生根據(jù)健康飲食方面的知識為自己的家庭生活服務。這樣的作業(yè)內容能幫助學生養(yǎng)成健康良好的飲食習慣,實現(xiàn)小學烹飪與飲食教學活動的教育價值。
家庭教育作為學校教育的補充,對于學生人格、行為習慣、思維意識的塑造也起著重要的作用。教師可以烹飪與飲食教學活動的開展為契機,邀請家長參與到家校合作之中,讓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有機融合,為學生提供完善統(tǒng)一的家庭教育環(huán)境和學校教育環(huán)境,以保障家校教育的一致性和教育質量的有效提升。
如在開展烹飪教學活動時,教師可邀請家長與學生一同調研不同地區(qū)的飲食習慣,分析不同地區(qū)有著哪些不同的飲食資源和飲食結構,說說當?shù)赜心男╋嬍程厣取Mㄟ^對飲食市場的調查研究,深入了解不同地域的飲食文化,豐富學生的飲食文化素養(yǎng)。另外,教師也可布置一些親子協(xié)同烹飪的課后作業(yè),讓家長與學生在家里共同準備食材、處理食材,共同參與到烹飪活動之中。這樣的作業(yè)要求,既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也能促進學生家庭親子關系的改善。
從目前教學情況來看,很多教師將教學重點和要點放在知識和技能的傳遞之上,卻忽視了對學生學習成果的評價。對于烹飪與飲食教學而言,我們認為,其主要目的并不在于讓學生做出色香味俱全的佳肴,更多的是讓學生在學習實踐中強化自我服務意識,培養(yǎng)自理能力,提升家務勞動的動手能力。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之中要完善教學評價機制,通過評價引導,強化學生對于烹飪過程的認知,使其能夠在評價過程之中對于中國飲食文化、各地的菜系特色與風格產生更加深入的理解和認識,進而產生熱愛中華美食、弘揚中華飲食文化的信念。
如在教學過程之中,教師可要求學生將自己制作的食物帶到班級。首先,請學生講解自己制作食物的過程,說說食物背后所承載的文化風味和有趣故事。其次,可請其他同學針對學生的發(fā)言和制作的食物進行評價,談談這些食物與自身實際生活存在的關系,自己在哪些地方食用過這些食物,以補充完善的方式對學生的講解進行評價。最后,教師可針對學生發(fā)言之中精彩的地方和不足之處進行評價,為學生指出后續(xù)學習過程之中應該注意的問題,為學生指明改進的方向。通過激勵引導,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鼓勵學生將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放在學習與實踐當中,促進學生形成更健康合理的飲食習慣。
烹飪與飲食教學活動作為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勞動教育內容,需要我們不斷探索如何更緊密地聯(lián)系學生生活實際開展情境化的教學、生活化的學習和激勵性的評價,幫助學生在學習與踐行、感悟與體會中強化感恩意識,培養(yǎng)自理能力,促進文化認同,達到教學預期目標,為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提供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