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 穎
(吉林省吉林市紅十字中心血站 吉林 吉林 132000)
近年來,隨著輸血科的不斷發(fā)展,成分輸血受到醫(yī)療界的重視,主要是因成分輸血的好處受到了醫(yī)學界的認可。成分輸血中的典型成分血代表為機采血小板,其與傳統(tǒng)的手工血小板相比,具有純度高、白細胞少、需供者少、便于開展血小板配型等優(yōu)點,故臨床對機采血小板的需求量也較多[1]。而對于開展機采血小板的捐獻者來講,在血小板捐獻時需要在一個固定的場所,其對獻血者本身素質要求較高,采集的時間較長,而且在獻血過程中,易出現(xiàn)相關反應,從而增加了成分獻血的收集難度,故做好固定成分獻血的維護,對提高成分獻血前篩查合格率、保證血小板的供應具有重要作用[2]。本從抽取500例無償獻血者進行研究,分析成分獻血者體檢、初篩不合格的相關原因,現(xiàn)將研究報告內容作如下闡述。
1.1一般資料
納入研究涉及時段為2020年12月至2022年2月,從上時段內抽取在本中心血站進行無償獻血者500名作為研究對象,回顧無償獻血者的相關檢查資料,分析成分獻血者體檢、初篩不合格的相關原因。500名無償獻血者中有男性與女性人數分別298例、202例。其中年齡在25-48歲之間,平均(31.54±2.15)歲。本次研究,所有參與者均知情。而且所有獻血者均按照國家標準的《獻血者健康體檢標準》執(zhí)行,而且獻血者均填 寫《無償獻血登記表》,按照《獻血者健康檢查需求》對擬將接受成分獻血者開展健康體檢,初篩包括:血常規(guī)、ALT、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丙型肝炎病毒抗體檢測、梅毒螺旋體抗體、人類免疫缺陷病毒抗體、乳糜血等情況進行篩查[3]。
1.2方法
應用血細胞計數儀,對無償獻血者實施血常規(guī)檢測,采用全自動的生化分析儀,檢測獻血者的ALT含量,ALT初檢查,應用相關試劑,應用乙型的肝炎病毒表面抗原,即HBsAg,梅毒螺旋體抗體,即Anti-TP,進行快速檢測,在檢測時,采用膠體金法試劑和乳膠法試劑,所有的試劑均在有效期內[4]。
按照成分獻血的相關標準的獻血流程,獻血者在填寫登記表后,由體檢的醫(yī)生,對獻血者進行健康征詢,征詢內容包括現(xiàn)病史、既往病史、是否有慢性疾病等情況,之后開展一般檢測,即血壓測量、心肺聽診,合格之后,再開展獻血前的血液篩查。獻血前的篩查項目有血常規(guī)篩查、ALT檢測、HBsAg、Anti-TP檢測等。
1.3觀察指標
分析成分獻血者體檢、初篩不合格的相關原因。同時按獻血者篩查是否合格為依據,分為不合格與合格。
淘汰標準參照血站技術操作規(guī)程中的相關標準執(zhí)行,即按獻血者健康體檢的檢查要求執(zhí)行。其中健康查體、征詢不合格的淘汰標準為有現(xiàn)病史,有既往病史,而且涉及獻血者健康檢查要求中的不同獻血的相關因素、獻血者的體重低于55kg,血壓測量不合格者,心肺功能檢查不合格等[5]。血液檢測不合格淘汰標準:在對獻血者的血液進行檢測前,需要先篩查其血液中的相關項目,如WBC計數、PLT計數、ALT、Hb/HCT、乳糜等,其中血小板計數低于150×109/L,或是超過450×109/L,WBC計數低于3.5×109/L,或是WBC計數超過10×109/L,男性的Hb低于120g/L,女性的Hb低于115g/L,HCT低于0.36,ALT超過50U/L等[6]。
1.4統(tǒng)計學方法
2.1成分血獻血前篩查不合格總體情況分析
在對500名無償獻血者相關資料進行分析,發(fā)現(xiàn)合格人數400名,不合格人數有100名,不合格率占比20.0%。
2.2成分血獻血前,篩查項目不合格情況分析
其中100名不合格人數中,出現(xiàn)WBC計數不合格者、PLT計數不合格者、ALT不合格者、Hb/HCT不合格者、乳糜不合格者、其他原因不合格者分別19例、7例、6例、57例、7例、4例,占比分別為19%、7%、6%、57%、7%、4%。
2.3Hb/HCT合格者與不合格者MCV、MCH、MCHC、RDW-CV對比
在獻血者中,通過篩查項目,WBC計數不合格者、PLT計數不合格者、ALT不合格者、乳糜不合格情況占比較小,而Hb/HCT占比比較大,將57例Hb/HCT不合者與400例Hb/HCT合格者進行對比,發(fā)現(xiàn)Hb/HCT不合格者MCV、MCH、MCHC、RDW-CV與Hb/HCT合格者以上指標相比,MCV、MCH、MCHC較低,而RDW-CV較高,差異明顯,P<0.05。由此說明,Hb/HCT不合格者的結果與缺鐵性貧血的血流特征相符,見表1。
表1 合格者與不合格者MCV、MCH、MCHC、RDW-CV對比
近年來,單采血小板的療效發(fā)揮了顯著作用,故而受到了臨床醫(yī)學者的一致好評,從而增加了單采血小板需求量。但由于捐獻過程中,收集的時間較長,獻血宣傳不到位等情況的出現(xiàn),使得現(xiàn)有的固定成分獻血者數量無法完全地滿足目前的臨床需求[7-8]。隨著獻血者健康檢查要求新規(guī)定的不斷實施,使得單采血板的獻血時間從以前的四周變?yōu)?周,一年內不超過24次,改善了單采血小板的供應情況,但在此過程中,仍會受到不同因素的影響,使得成分獻血者初篩不合格率仍較高[9-10]。在相關研究中發(fā)現(xiàn),通過分析成分獻血者體檢、征詢不合格原因,發(fā)現(xiàn)血管條件差占據首位,占比接近30%,而這種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與全血損獻相比,其收集進對靜脈的條件及要求更高。對于血管直徑較差,或是血管組織彈性較差的獻血者,在此條件下,建議獻血者進行全血捐獻,以此來減少獻血者的流失。
本次研究,抽取500名獻血者進行分析,發(fā)現(xiàn)不合格人數有100名,不合格率占比20.0%。其中100名不合格人數中,出現(xiàn)WBC計數不合格者、PLT計數不合格者、ALT不合格者、Hb/HCT不合格者、乳糜不合格者、其他原因不合格者分別19例、7例、6例、57例、7例、4例,占比分別為19%、7%、6%、57%、7%、4%。經對比分析,發(fā)現(xiàn)Hb/HCT不合格者最多。而且在獻血者中,通過篩查項目,WBC計數不合格者、PLT計數不合格者、ALT不合格者、乳糜不合格情況占比較小,而Hb/HCT占比比較大,將57例Hb/HCT不合者與400例Hb/HCT合格者進行對比,發(fā)現(xiàn)Hb/HCT不合格者MCV、MCH、MCHC、RDW-CV與Hb/HCT合格者以上指標相比,MCV、MCH、MCHC較低,而RDW-CV較高,差異明顯,P<0.05。由此說明,Hb/HCT不合格者的結果與缺鐵性貧血的血流特征相符。在成分血的收集中,收集檢驗樣本、管路材料中,會殘存血液,獻血者會在每次損獻血完后,失去80-100ml的全血,如獻血者每2周損獻一次血小板,一年會丟失掉1900-2400ml的全血,此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嚴重影響了獻血者自身內鐵儲備[11]。此外,當獻血者初篩發(fā)現(xiàn)轉氨酶偏高、白細胞偏高、乳糜血時,可考慮獻血者是否因近期抽煙、飲酒、服用藥物而導致氨酶稍微偏高,是否因為最近出現(xiàn)牙周炎或者局部感染等情況造成了短期白細胞偏高,是否因為近期食用高脂肪、高蛋白食物而引起的乳糜血。以上問題的出現(xiàn),可選擇讓獻血者延期獻血,叮囑其控制飲食、戒煙酒、控制炎癥、保持良好生活作息等,調整2-3個月后,再次進行血液篩查,合格后可進行獻血,以此來增加獻血源。據報道,我國居民整體鐵營養(yǎng)狀態(tài)不良,而部分國家會在獻血后給予獻血者系統(tǒng)、規(guī)范的補鐵指導,可以有效保證獻血者機體內的鐵營養(yǎng)。而鐵缺乏除了會引發(fā)貧血外,還會引發(fā)中樞神經系統(tǒng)功能紊亂,如認知、運動等。近年來,我國衛(wèi)生部分也制定出了相應的政策,即在檢查項目中,將血清鐵蛋白作為強制項目之一,被列為成分獻血者健康體檢的標準,做到關愛獻血者健康的目的,促進我國無償獻血事業(yè)的發(fā)展。另外,我國的獻血健康檢查要求中對Hb、HCT準入門檻較低,對剛達到標準的獻血者采血機構需要謹慎選擇采集,改變相關標準,提高成分血獻血者初篩合格率。
綜上所述,分析成分獻血者體檢、初篩不合格的相關原因,并以此為依據,提前給予相應的干預措施,以此來提高成分獻血者的保障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