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華云 汪新榮 劉麗云 劉利靜 孫愛榮
(壽光市人民醫(yī)院 山東 壽光 262700)
流行病學調查結果表明[1]:我國腦出血發(fā)病率為12-15/10萬,且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的加劇,導致疾病發(fā)生率呈上升趨勢,影響我國居民生活及健康。CT是腦出血患者中常用的影像學檢查方法,借助CT能確定病灶部位、出血量,并將其視為“金標準”,可指導臨床診療。既往研究表明[2]:血液凝固機制較為復雜傳統(tǒng)的凝血功能檢查難以全程準確的反映患者凝血狀態(tài)。最后血凝塊溶解的全部過程。本研究中,在急性腦出血患者組內,R值在小出血量組與腦出血量無顯著的相關性(r=0.211,P>0.05),在中出血量組和大出血量組與腦出血量有顯著的相關性(r=0.793,P<0.05;r=0.695,P<0.05),從本研究結果看出,TEG參數(shù)R值在一定范圍內可以預估腦出血患者的出血量,可以與CT結果進行互補,甚至在特殊情況下替代CT,可以減少患者做CT輔助檢查的次數(shù),減少患者射線攝入,減輕患者身體和經濟負擔,對臨床診斷和治療有重要意義。因此,本研究以壽光市人民醫(yī)院腦出血患者急性期患者為對象,探討TEG在不同出血量腦出血患者中的臨床價值及與CT單腦出血量的符合率,報道如下。
1.1臨床資料
選擇2019年4月-2021年2月壽光市人民醫(yī)院腦出血患者急性期患者62例作為對象,設為觀察組,男41例,女21例,年齡(30-82)歲,平均(56.72±5.69)歲;體重指數(shù)(BMI)(18-32)kg/m2,平均(23.62±4.59)kg/m2;出血部位:大腦半球42例,小腦6例,腦干4例;合并癥:高血壓43例,糖尿病5例,冠心病3例。根據(jù)出血量將患者分為小出血量組(n=20例,出血量在<10mL)、中出血量組(n=27例,出血量在10-30mL)和大出血量組(n=15例,>30mL);選擇我院查體中心志愿者50例設為觀察組,男31例,女19例,年齡(31-83)歲,平均(57.03±5.72)歲;BMI(19-31)kg/m2,平均(23.74±4.61)kg/m2;合并癥:高血壓5例,糖尿病3例,冠心病4例。
1.2納入、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1)符合腦出血診斷標準[3],均經CT、MRI檢查確診;(2)患者均處于急性期,發(fā)病到入院時間24h內;(3)美國國立衛(wèi)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評分為5-20分,能完成TEG的評估。排除標準:(1)精神異常、血液系統(tǒng)疾病或伴有中樞神經系統(tǒng)感染者;(2)全身感染、器質性疾病或伴有自身免疫系統(tǒng)疾病者;(3)嚴重肝腎功能異常,近2周給予溶栓或介入治療。
1.3方法
1.3.1CT檢查
入院后均對患者行CT檢查,完成相關參數(shù)設定:管電壓120KV、間隔5mm、層厚2mm、螺距1mm、矩陣512×512,設定采集時間為1.5s,采集視野45cm。檢查前叮囑患者閉上雙眼,去除頭部金屬異物,冠狀位重建時,叮囑患者摘除假牙。待上述操作完畢后,取仰臥位姿勢,頭部正中矢狀面與床面長軸中線重合并垂直于床面。待上述操作完畢后,以聽眥線作為基線向上掃描并到達頭顱。對于CT平掃不佳者,可行CT增強掃描,掃描前借助高壓注射器經肘靜脈注入碘佛醇80mL,注射速度4mL/s,注射完畢后延遲20s后掃描[4]。
1.3.2TEG檢查
所有患者均采用TEG評估凝血功能,具體方法如下:(1)標本采集。觀察組所有患者入院后次日取外周空腹血3mL,對照組健康體檢者體檢當天取外周空腹血3mL,將其放置于枸櫞酸鈉抗凝管中,備用。(2)檢測方法。借助TEG檢測儀(型號:LEPU8800)及檢測試劑盒(購自于北京樂普醫(yī)療科技有限公司)對患者進行檢查,借助加樣槍吸取血液表那本1000uL,加入高嶺土激活管混合均勻后4min靜置,取340uL液體與CaCl20uL到普通杯中,振蕩后上機檢測,以CT單腦出血量作為“金標準”,分析TEG在腦出血患者中的診斷價值及符合率。
1.5統(tǒng)計分析
2.1觀察組與對照組TEG參數(shù)比較
兩組患者入院后均給予TEG評估患者凝血參數(shù),并完成相關數(shù)據(jù)的分析與整理,結果表明:觀察組與對照組α角比較無統(tǒng)計意義(P>0.05)見表1。
表1 觀察組與對照組TEG參數(shù)比較
2.2觀察組不同出血量腦出血患者TEG參數(shù)比較
根據(jù)觀察組不同出血量將患者進行分組,采用TEG測定患者凝血功能,結果表明:三組α角比較無統(tǒng)計意義(P>0.05);大出血量組R值、K值短于中出血量組和小出血量組(P<0.05);MA與CI水平高于中出血量組和小出血量組(P<0.05);中出血量組R值、K值短于小出血量組(P<0.05);MA與CI水平高于小出血量組(P<0.05),見表2。
表2 觀察組不同出血量腦出血患者TEG參數(shù)比較
2.3TEG中R值與腦出血量相關性
小出血量組當中TEG參數(shù)R值和腦出血量的相關性統(tǒng)計分析,R值在5.61-6.45min的范圍內,難以估計腦出血量多少,見表3。
表3 20例小量組患者急性期TEG及與腦出血量對比分析
2.4 R值在中出血量組與腦出血量有顯著的相關性
通過對如表4所示中出血量組當中TEG參數(shù)R值和腦出血量的相關性統(tǒng)計分析,結合表4可以得出R值在7.39-10.43min的范圍內,能估計腦出血量在10-30ml。
表4 27例中出血量組患者急性期TEG及與腦出血量對比分析
2.5 R值在大出血量組與腦出血量有顯著的相關性
大出血量組當中TEG參數(shù)R值和腦出血量的相關性統(tǒng)計分析,說明R值在11.29-19.43min的范圍內,能估計腦出血量大于30ml,見表5。
表5 15例大出血量組患者急性期TEG及與腦出血量對比分析
TEG用于腦出血患者中能反映患者凝血功能變化情況,且患者出血量越大,變化越明顯,能為臨床診療提供參考依據(jù)。TEG是腦出血患者中常用的凝血功能評估方法,通過體外模擬人體內環(huán)境,激活凝血系統(tǒng),能冬天反應血凝塊形成與纖溶蛋白溶解的全過程,亦可借以判斷患者的血液系統(tǒng)凝血-纖溶的變化情況,能客觀的協(xié)助臨床了解患者凝血狀態(tài)并作出準確的評估。既往研究表明[5]:TEG指標中高MA值與急性腦梗死患者1年后繼發(fā)性腦出血有關,能預測急性腦梗死患者繼發(fā)性腦出血,為臨床診療提供參考依據(jù)。本研究中,在急性腦出血患者組內,R值在小出血量組與腦出血量無顯著的相關性(r=0.211,P>0.05),在中出血量組和大出血量組與腦出血量有顯著的相關性(r=0.793,P<0.05;r=0.695,P<0.05),從本研究結果看出,TEG參數(shù)R值在一定范圍內可以預估腦出血患者的出血量,可以與CT結果進行互補,甚至在特殊情況下替代CT,可以減少患者做CT輔助檢查的次數(shù),減少患者射線攝入,減輕患者身體和經濟負擔,對臨床診斷和治療有重要意義。綜上所述,TEG參數(shù)R可以預估腦出血患者的出血量,與影像學CT檢查進行互補,節(jié)約搶救時間,可以減輕患者負擔,對臨床診斷、治療及預后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