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冬,周舒悅
(江蘇省無錫市南長街小學)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提出“以生活為基礎,以語文實踐活動為主線,以學習主題為引領,以學習任務為載體,整合學習內容、情境、方法和資源等要素,設計語文學習任務群”的構想。從整體上看,學習任務群充分協(xié)調與融通新課標精神、教學的設計、教材的運用實踐這三者的關系,引領語文課程轉型升級。教師可以根據新課標的精神,改變以往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語文學習任務群的課程表述將學習內容直接指向核心素養(yǎng),指導教師把“用語文做事”的核心素養(yǎng)融入課堂。
立足核心素養(yǎng)和學習任務群的語文教學強調從學生的語文生活實際出發(fā),創(chuàng)設豐富多樣的學習情境,設計富有挑戰(zhàn)性的學習任務,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促進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墩掖禾臁愤x自統(tǒng)編版語文教材二年級下冊第一單元,該單元圍繞“春天”這個主題編排了4篇課文,這四篇課文體裁各異,有古詩、散文,還有童話故事。課文表現(xiàn)了春天的美景和人們的活動,盡顯春天的美好。在教學時,教師應以《找春天》課文為主,本單元其他課文為輔,補充學習資源《筍芽兒》。
根據對單元選文、口語交際、園地內容的分析,教師可以確定該單元的主題情境是“走進春天,觀察春天”。這一單元的單元要素是“朗讀課文,注意語氣和重音”,《古詩二首》“朗讀課文”中滲透了“注意語氣和重音”的要求。《找春天》出現(xiàn)了如“讀下面的句子,試試怎樣讀更好”等側重于重音的訓練?!堕_滿鮮花的小路》安排了分角色朗讀課文,引導學生根據不同的角色讀好語氣和重音。口語交際中“注意說話的語氣”這一要素,引導學生能夠根據交際需要練習說話的語氣。語文園地一“字詞句運用”第二題同樣引導學生體會重音的作用?!袄首x課文,注意語氣和重音”,是有感情朗讀課文的能力基礎。教師可針對“朗讀課文”這一任務,縱向貫通第一單元“春天”的選文,設計一個關于朗讀的學習任務群,引導學生朗讀時注意重音,發(fā)展學生的朗讀能力(如下頁圖1)。
圖1 “走進春天,朗讀春天”學習任務群
教師可發(fā)揮跨學科學習的整體育人優(yōu)勢,打破學科壁壘,增強跨學科學習的計劃性和目標意識,引導學生在廣闊的學習和生活情境中學語文、用語文,提高交流溝通的能力。如通過唱、畫、演、寫、做,把心目中的早春之景展現(xiàn)出來。
1.與美術繪畫教學相融合
文中有畫,畫中有文,《找春天》這篇課文描繪了一幅動態(tài)十足的早春畫面,突出了春天到來時孩子們激動喜悅的心情。課文第4~7自然段用相同的句式和豐富的想象,描繪了春天的美好?!靶〔輳牡叵绿匠鲱^來”“早開的野花一朵兩朵”“樹木吐出點點嫩芽”“解凍的小溪叮叮咚咚”,“探”“一朵兩朵”“吐”“叮叮咚咚”這些詞語,勾勒出生機盎然的早春景象。課文以“眉毛”形容剛剛出土的草芽,以“眼睛”凸顯野花的明媚,以小小的“音符”描摹樹木逢春初吐的芽苞,以婉轉、悠揚的“琴聲”摹寫初春溪水活潑而不張揚的特點,春天這個“害羞的小姑娘”瞬間眉眼含笑、輕歌曼舞、琴聲飛揚起來。
《找春天》這篇課文描寫形象生動,具有動態(tài)美,適合學生朗讀,調動其感官來看、聽、聞、觸,感受春天的色彩、聲音、氣味,當學生對初春有了初步的認識和感受,教師可將教學內容與美術課堂融合,請學生把對初春之美的感受用創(chuàng)作表現(xiàn)出來。學完《找春天》這篇課文,學生可在美術課堂上以繪畫的形式表現(xiàn)初春之美。當色彩、圖像、語言、文字融為一體,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就在讀、畫、思中得到了提高。
2.與科學實踐教學相融合
《找春天》這篇課文還可與二年級下冊科學第三單元《土壤與生命》的教學融合??茖W課上,教師帶領學生發(fā)現(xiàn)春天的小生命,引導學生給發(fā)現(xiàn)的生命分類并說出特點。在語文課堂上結合科學實踐活動,教師可讓學生選取一兩個春天的“小使者”,模仿課文4~7自然段的句式,說一說自己眼中的春天。語文與科學學科融合,既能夠培養(yǎng)學生對自然萬物敏銳的觀察力,又能培養(yǎng)學生感知生活的能力,提高語言表現(xiàn)力和創(chuàng)造力。
教師可將課文的“找春天”實踐活動與學生校內的真實生活聯(lián)系起來,進而創(chuàng)設“三月的校園”情境,并據此設計“看一看,聽一聽,聞一聞大自然,感受早春的氣息”“給予支架,小組交流”“仿寫課文,師生互評”三個學習任務,使學生在“自然”這個大語文情境下體會春之美,實現(xiàn)個體的創(chuàng)作表達。整個學習過程融匯了聽、說、讀、寫等語言實踐,實現(xiàn)了閱讀與表達彼此共進、語文與生活互相融通的目標。
教師可將“帶領學生走出教室,在校園或校外的公園春游,讓學生仔細觀察,調動感官,用眼、鼻、手、耳感受春天,在這個如此美麗且富有生機的情境里開展文本閱讀和創(chuàng)意表達”作為發(fā)展型學習任務群。語文課堂不止局限在教室里,還可延展到大自然中。學生從視覺、嗅覺、觸覺、聽覺等方面深入發(fā)現(xiàn)、感受早春的氣息。這就遵循了語文課程理念中的“義務教育語文課程實施從學生語文生活實際出發(fā),創(chuàng)設豐富多樣的學習情境,設計富有挑戰(zhàn)性的學習任務,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促進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這一內在邏輯。
語文課堂是培育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主陣地,語文課堂實踐性的特點使得語文學科與其他學科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具有跨學科融合、五育并舉的天然優(yōu)勢。學生還可在“小社會”生活課堂中提高語文綜合素養(yǎng)。例如,學生在室外參加“找春天”實踐活動后,可回家與父母交流今日的所見所聞,也可參加社區(qū)活動:去公園植樹,感受勞動的快樂,這是勞動教育與語文學科的交融。學生也可與父母外出觀察大自然,探尋土壤中的動植物,從生活地點、習性等方面觀察動植物,還可寫一份觀察日記,展示觀察自然、探索科學世界的收獲。
語文知識的碎片化與本學科的知識結構具有一定的關聯(lián)。一方面,語文學科包羅萬象,知識體系龐雜,可以說“處處留心皆學問”;另一方面,語文學科涉及的識記內容較多,如果不能構建健全完備、彼此關聯(lián)的知識網絡,學生可能擁有的只是知識碎片,缺乏對知識的深入理解與遷移能力。因此,開拓思維,引導學生關聯(lián)、整合相應知識信息,對語文教學有著重要意義。
在《找春天》這一課中,任務一和任務六都是外出實踐活動,任務一是無目的地欣賞春色,這是為任務六的“找春天”實踐活動做鋪墊。任務六外出實踐“找春天”這一活動能調動學生的興趣和積極性。學生在遷移仿寫時,教師先組織大家相互交流,學生在討論中串聯(lián)整合,形成自己的仿寫創(chuàng)作,再進行互評修改。教師可觀察尋找知識的切入點與學生的興趣點,采取合適的教學策略整合知識。任務二的“小小收藏家”除了讓學生積累文中動詞,還有助于任務四的朗讀理解,脫掉棉襖、沖出家門、奔向田野等短語都體現(xiàn)了孩子們找春天的興奮和激動,帶著感情讀好任務四的句子有利于學生感知課文。任務七“木”這個部首在漢字中的不同位置能讓學生發(fā)現(xiàn)漢字的規(guī)律,感受漢字的魅力。任務三和任務五是對《找春天》這篇課文的理解和賞析,學生對文章的寫法有了深入賞析后,任務六的仿寫就能順利開展了。最后的任務八是一個拓展,也是單學科向多學科融合的一個突破。
《找春天》這篇課文中,八個任務活動相互關聯(lián)又層層推進,既能使學生擺脫碎片化學習,又能突出語文核心素養(yǎng)。六個學習任務群組建了一個橫向聯(lián)系、縱向遞進的課程系統(tǒng)。每個學習任務群下分學段明確了學習目標、內容、教學提示及評價指引,既突出了與語文課程核心素養(yǎng)四個方面之間存在多重對應關系的邏輯張力,又提供了培養(yǎng)語文課程核心素養(yǎng)的行動框架,引導教學設計圍繞語文學習活動展開,增強課程實施的科學性。
教師以學習任務群的形式引導學生整合語文學習過程,有助于學生擺脫碎片化知識,形成獨立的思考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