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艷
南昌市第三醫(yī)院心血管內三科 (江西南昌 330001)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屬于臨床常見急癥,具有較高的致殘率及致死率,若不及時予以干預,將嚴重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1-2]?,F(xiàn)階段,臨床針對AMI 患者的治療原則為盡早疏通梗死相關血管,恢復心肌血氧供應,縮小心肌梗死面積[3]。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是目前臨床治療AMI 患者的有效術式,利于及時有效地疏通梗死血管,恢復血流,挽救心肌組織,從而促進病情轉歸。但部分AMI 患者行PCI 后仍會并發(fā)心力衰竭,致使治療周期延長,增加患者死亡風險[4-5]。因此,準確預測AMI 患者PCI 后發(fā)生心力衰竭的可能性并加以干預,對改善AMI 患者遠期療效、降低心力衰竭發(fā)生率具有重要的意義。鑒于此,本研究選取120 例于我院行PCI 的AMI 患者,分析影響PCI 后心力衰竭發(fā)生的影響因素,以制定相關的干預措施降低心力衰竭發(fā)生率,現(xiàn)報道如下。
選取2019 年4 月至2021 年6 月于我院行PCI 的120 例AMI 患者為研究對象,其中男79 例,女41 例;年齡50~86 歲,平均(68.92±3.86)歲;體質量指數(shù)23.9~29.8 kg/m2,平均(27.28±0.64)kg/m2。本研究獲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納入標準:均伴有典型胸痛,且持續(xù)時間>30 min,心電圖檢查可見新發(fā)至少兩個相鄰導聯(lián)ST 段上抬超過0.2 mm,心肌酶譜超過正常值2 倍以上;病歷資料齊全;家屬均知情同意本研究。排除標準:合并其他心臟疾??;既往已接受心臟搭橋或PCI;處于嚴重肝腎疾病終末期;因自身原因終止治療或轉院。
通過自制調查量表收集所有患者的臨床資料,包括一般資料[性別、年齡、體質量指數(shù)、吸煙史、飲酒史、是否合并高脂血癥、高血壓病史、是否合并惡性心律失常、術后心肌梗死溶栓治療(thrombolysis in myocardial infarction,TIMI)心肌灌注分級]及實驗室指標[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F(xiàn)BG)、血紅蛋白(hemoglobin,Hb)],統(tǒng)計AMI 患者PCI 后心力衰竭發(fā)生(符合《中國心力衰竭診斷和治療指南2018》[6]中相關診斷標準)情況,并分析影響心力衰竭發(fā)生的相關因素。
采用SPSS 22.0 統(tǒng)計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影響因素采用Logistic回歸分析,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120 例AMI 患者,行PCI 后發(fā)生心力衰竭34 例(28.33%)。
心力衰竭患者惡性心律失常、術后TIMI 心肌灌注0~1 級、FBG ≥7.0 mmol/L 占比均高于無心力衰竭患者,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者性別、年齡、體質量指數(shù)、吸煙史、飲酒史、是否合并高脂血癥、高血壓病史、Hb 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AMI 患者PCI 后心力衰竭發(fā)生的單因素分析[例(%)]
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惡性心律失常、術后TIMI 心肌灌注0~1 級、FBG ≥7.0 mmol/L是AMI 患者PCI 后心力衰竭發(fā)生的獨立危險因素(P<0.05),見表2~3。
表2 AMI 患者PCI 后心力衰竭發(fā)生的危險因素賦值情況
AMI 屬于臨床常見的心血管疾病,一旦患病,將嚴重影響機體健康,因此,及時予以有效的干預非常必要。PCI 是現(xiàn)階段臨床治療AMI 患者的有效方法,可改善疾病預后,提高患者生存率。但因AMI 患者多為中老年群體,多伴有基礎性疾病,且身體功能退化較為嚴重,術后并發(fā)心力衰竭等不良心臟事件的風險較高[7-8]。因此,分析AMI 患者PCI 后心力衰竭的發(fā)生情況及影響心力衰竭發(fā)生的因素,對制定相關預防方案尤為重要。
表3 影響AMI 患者PCI 后心力衰竭發(fā)生的多因素Logistic 回歸分析
本研究經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惡性心律失常、術后TIMI 心肌灌注0~1 級、FBG ≥7.0 mmol/L 是AMI 患者PCI 后心力衰竭發(fā)生的獨立危險因素(P<0.05)。經分析,其原因如下。(1)惡性心律失常:惡性心律失常為心力衰竭發(fā)生的常見誘因,是由于惡性心律失??蓪е滦氖页溆靶呐叛繙p少,從而無法滿足機體代謝需求,造成器官與組織血液供應不足,出現(xiàn)肺淤血、體循環(huán)淤血等表現(xiàn),危害心功能,導致心力衰竭[9-10];因此,臨床需嚴密監(jiān)測惡性心律失常患者的生命體征變化,充分并持久疏通梗死血管,盡量挽救存活心肌,并依據(jù)患者癥狀表現(xiàn)決定是否選擇PCI,以改善預后。(2)術后TIMI 心肌灌注分級低:TIMI 血流分級狀況可反映冠狀動脈再灌注情況,低TIMI 心肌灌注分級表示心肌細胞功能可能受限,患者心功能降低,心力衰竭發(fā)生風險高[11-12];因此,對于TIMI心肌灌注分級較低的患者,臨床可給予腺苷或尼可地爾等藥物治療,以維持心肌微循環(huán)穩(wěn)定,調控再灌注治療療效,減少PCI 后心力衰竭發(fā)生。(3)FBG水平高:血糖是反映患者心肌供血的重要指標,當其水平較高時,可促使心肌細胞對缺氧及缺血環(huán)境敏感,引起心肌細胞缺氧、缺血,影響組織灌注,干擾心功能,增加心力衰竭發(fā)生風險[13-15];因此,對于高血糖患者,臨床應于PCI 前將血糖控制在正常水平,以降低心力衰竭的發(fā)生風險。
綜上所述,惡性心律失常、術后TIMI 心肌灌注0~1 級、FBG ≥7.0 mmol/L 是AMI 患者PCI 后心力衰竭發(fā)生的獨立危險因素,臨床可據(jù)此制定相關干預方案,以預防PCI 后心力衰竭的發(fā)生,促進病情轉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