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 蕓,張緒軍
(皖西學院 外國語學院,安徽 六安 237012)
非裔美國女作家托妮·莫里森在1970 年發(fā)表了處女作《最藍的眼睛》,受到學術界的廣泛關注,自此一直孜孜不倦,筆耕不輟。她的作品早已家喻戶曉,主題突出,影響深遠。其作品深深地植根于黑人民族的歷史和文化傳統(tǒng),關注美國黑人群體的現(xiàn)實問題,聚焦于白人文化統(tǒng)治下黑人群體所面臨的各種生存和發(fā)展問題,包括迷失、掙扎、自我救贖、覺醒等。但莫里森在作品中并非一味地否定白人文化或歌頌黑人文化,而是通過小說情節(jié)和主人公形象的刻畫,建構黑白文化對立與統(tǒng)一的關系,這也是莫里森本人一直追尋的文化理想,即在對立中尋求統(tǒng)一,二者并存并容,共同發(fā)展。雖然這顆族裔文學界璀璨的巨星已于2019 年隕落,但莫里森的每部作品都值得文化愛好者們去仔細研讀。
《柏油娃娃》出版于1981 年, 是一部頗具爭議性的小說。對于小說的情節(jié)和人物的塑造,文學評論家和學者們具有不同的聲音。但是不可否認的是,這部小說延續(xù)了莫里森一貫的文學主題,仍是莫里森文學理想的深刻體現(xiàn)。小說以美國普通黑人的生存境遇為背景,描述了不同種族文化和階級間亦此亦彼的模式建構。小說的開頭敘述了成功的白人糖果商人瓦萊里安·斯特里特在退休后,帶著緬因州第一美人即他年輕貌美的妻子瑪格麗特以及一對忠實的黑人管家夫婦西德尼和昂丁在加勒比海的騎士島上絕妙豪華的越冬別墅里暫時安居下來。西德尼的侄女也即養(yǎng)女吉丁受到瓦利來安的資助,在紐約修完了大學學業(yè),并成了一些有影響力的時尚雜志的封面女郎,也在騎士島做客。瓦萊里安在新蓋的花房里享受著各種各樣的音樂,一切看似平靜且安逸。然而,落魄的黑人男子威廉·格林(即兒子)的到來打破了這一切?,敻覃愄乇徊卦诒诠窭锏膬鹤訃樀没觑w魄散,西德尼氣憤得要一槍崩了他。只有瓦萊里安稱呼他為客人,還給他提供了衣服、食物和房間。吉丁與兒子在相處中墜入愛河。在主人、仆人和客人共聚一堂歡度圣誕的時候,兒子說出了白人資本家剝削的真相而被勒令離開。不適應紐約生活的兒子帶著吉丁回到了他的故鄉(xiāng)埃羅,兩人卻又是矛盾重重。吉丁離開了兒子,兒子反省后決定去追尋吉丁,小說在兒子尋找吉丁的途中收尾。
年幼的莫里森酷愛聽大人們講民間故事,擅長講故事的祖母更是深受她的喜愛。在某種程度上,這種口耳相傳的民間故事是傳承民族文化和傳統(tǒng)的一種直接且有效的方式。柏油娃娃的故事在黑人群體里廣為流傳。有一位叫作布朗的白人農夫開墾了一塊菜園,種植卷心菜。他用柏油澆鑄了一個娃娃形狀矗立于菜園里恐嚇野兔,以防其來偷吃卷心菜。某天兔子又來偷菜,看到園中的娃娃就隨口打了聲招呼,可是卻遭到了無視。兔子非常生氣,揮拳打了上去,卻被黏住了,脫不開身,被農場主抓住。聰明的兔子乞求農夫千萬不要把它扔進荊棘叢,否則它就命不久矣。農夫中了圈套,兔子便順利地回到了家。莫里森通過兔子和柏油娃娃的故事闡述了黑白文化之間不可分割的關系,《柏油娃娃》也成了民間傳說的現(xiàn)代版本。
在民間傳說里,菜園里的柏油娃娃被描繪成一個女性的形象,和古老神秘的非洲面具有共同之處。小說里的吉丁就好比這個“柏油娃娃”,她受到白人瓦萊里安的資助在紐約學完了藝術史,成了受歡迎的封面女郎,受到了白人小伙的熱烈追求,思想和行為處處體現(xiàn)著白人文化的價值觀。在某種意義上,是瓦萊里安“建構”了吉丁。雖然自小撫養(yǎng)她的是叔叔嬸嬸西德尼和昂丁,但他們并沒有給吉丁自小灌輸和培養(yǎng)民族傳統(tǒng)文化觀念和意識,導致她在成長的過程中,受到的都是白人文化教育,價值觀念與傳統(tǒng)的黑人群體迥異。吉丁認為“畢加索比伊圖瑪面具要強(伊圖瑪面具是非洲原始的工藝品),替黑人藝術感到尷尬”[1]177。在騎士島,她把自己歸于和白人主人是一類人,稱“我們”[1]123,把兒子稱為猩猩、丑狒狒、黑鬼,把他與“強奸”聯(lián)系在一起。但在潛意識里,吉丁并沒有完全摒棄自己的民族文化,或許她本人并未認識到這一點。在巴黎的一家超市,吉丁被一個穿金絲雀黃色衣裙柏油膚色的婦女深深吸引,這位黑人婦女的自信和從容吸引著在場所有人的目光,她不理會售貨員說雞蛋只能按打出售,徑直只付了三枚雞蛋的錢,右手托舉著雞蛋便瀟灑地離開了。自此,這個無意中邂逅的黃裙子女人的身影便在吉丁的腦海里揮之不去了。此外,吉丁對于白人小伙瑞克送給她的海豹皮大衣也是愛不釋手,那炫目明亮的黑色讓她迷失。這一切都說明在白人文化的撫養(yǎng)和教育下,吉丁秉承了白人的價值觀,但是內心深處的彷徨并未就此消失殆盡。
兒子給吉丁講述了這個菜園里柏油娃娃的故事,且自認為是兔子,瓦萊里安就是故事里的白人農場主。兔子與農場主之間是勢不兩立的關系,農場主創(chuàng)造了柏油娃娃這個誘餌,設陷阱去誘惑兔子中招,然后把兔子扔進了荊棘叢,隱喻白人是上帝的說法,種族對立和矛盾一目了然。這種二元對立的思維或顯性或隱性地存在于小說中的每個人物。受到白人文化教育和熏陶的吉丁類似于 “文化孤兒”[2],不能植根于黑人文化傳統(tǒng)正確地對自己進行身份定位,種族意識模糊不清。兒子則是堅定的黑人文化的繼承者,生活在社會的邊緣,故鄉(xiāng)埃羅就是他的荊棘叢,在那里他有自己的家人和朋友,相處融洽,舒適自在。他一直認為白人和黑人是兩個不同的階級,可以一起共事,但是不能在同一個屋檐下生活,否則肯定會出事[1]220,正如發(fā)生在騎士島的圣誕節(jié)沖突一樣。吉丁和兒子決定離開騎士島前往紐約,這是他們思想認識上的統(tǒng)一,因為他們內心都不認為騎士島是合適的定居之地,找不到歸屬感。
到了紐約以后,吉丁心生喜悅,認為紐約才是她的家,在自己的交際圈里生活得如魚得水。但是兒子在紐約卻顯得很笨拙,無所適從,因為作為非洲文化堅定的守護者,兒子不能容忍白人主流社會的思想和意識,不能接受白人文化的價值觀念,也無法追尋自己的文化身份認同。因此,他堅持要回連長途車都到不了的故鄉(xiāng)小鎮(zhèn),一個與紐約完全不一樣的鄉(xiāng)下地方。在埃羅,吉丁她帶著相機給埃羅人照相時,老人們認為透過鏡頭會看見地獄,女人們的落后和守舊讓她覺得度日如年。黑暗中一群她認識的或者只聽說過的非洲女人們高高托舉著乳房向她走來,讓她驚恐萬分。乳房是哺育嬰兒的工具,是母親身份的象征。黑人女性向她展示乳房的行為是一種挑釁,也是對她文化身份的質疑,因為在傳統(tǒng)的非洲文化里,社區(qū)文化是重要的一部分,對于價值觀和人際關系的形成意義深遠。吉丁長期生活在白人的圈子里,受歐洲審美觀的影響,自認為高黑人一等,無法真正融入黑人社區(qū),于是她選擇了逃離。這是黑白文化身份二元對立的邏輯體現(xiàn)。但是霍米·巴巴認為“民族文化之間的雜糅在當今世界是如此地廣泛和深刻,民族文化要保持其鮮明的獨特的民族性已成為不可能”[3]。兒子拒絕將黑白文化傳統(tǒng)相融合,固守民族文化身份,吉丁一味地堅持信仰白人文化,都是行不通的,必定會失去什么。因為觀念的差異和文化的差別,最終吉丁決定離開兒子。 而兒子在反思后,下定決心去尋找吉丁,這也是莫里森文化理想的一種暗示,黑白文化不是分割、獨立的個體,需要相互融合、相互吸收才能更好地發(fā)揚光大。
西方哲學家從一開始就認為世界上的萬事萬物都是對立的,他們習慣用二分法的眼光看待事物[4]。白人世界的價值觀側重于物質享受,追求物質財富的積累和個人的物質化成功。吉丁從小接受白人文化的教育,長期生活在白人的圈子里,她的膚色也較其他黑人略淺,并且在紐約的上層社會有了自己的交際圈和一席之位。 紐約這個發(fā)達的西方現(xiàn)代化大都市能夠賦予她充分的主觀能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在那里她不愁生計,有存款有工作,這也促使她不自覺地接受了白人世界的文化和價值觀標準。吉丁自知在白人的世界里她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不能表現(xiàn)得過于聰明,說一些白人覺得很愚蠢的話,逗得他們哈哈大笑。吉丁的等級觀念較深,在騎士島暫居時,她心安理得地享受著叔叔和嬸嬸的服侍,和白人主人夫婦一起用餐。在和兒子相愛后,她希望兒子能夠接受職業(yè)訓練,不要再去從事雜工、搬運工、園丁等低級的工作,而從事專門的技能型工作,獲得經(jīng)濟上的成功,從而得到更高的社會地位,正如她自己走過的路。在騎士島的叢林里,吉丁和兒子駕駛的吉普車沒有油了。兒子步行二十分鐘去碼頭取汽油的時候,吉丁陷入了長滿青苔的沼澤地,傳說里的沼澤女人們象征著黑人女性,她們開心地以為吉丁要回歸成為她們中的一員,詫異她費力掙扎想要逃離。這里寓意深刻,暗示吉丁不愿意回歸黑人群體,接受黑人社會的文化傳統(tǒng)和價值觀。瓦萊里安作為典型的白人資本家,剝削著黑人廉價的勞動力,過著富足的生活。他給予黑人勞工的工資標準“甚至會激怒撒旦”[1]212。但是當黑人雜工在圣誕節(jié)拿了幾個蘋果的時候,瓦萊里安卻覺得這不符合仁義道德,把他們攆走了。在白人主人的眼里,黑人們都不配有自己的名字,他們只稱作黑人為瑪麗或者雜工。這是典型的階級歧視和人格侮辱,因為名字作為每個人的身份標志,是獨一無二的,是不能被隨意抹殺的。昂丁因為瓦萊里安解雇了她的幫手未被告知而大為惱火,瓦萊里安斥責她昏了頭,所有的一切都是屬于他的——房子、廚房、工人,甚至揚言要解雇昂丁。由此可見在白人社會里,等級森嚴,他們始終記得自己是白人,和黑人來往時更要注意保持距離。
但是黑白種族間也并不是完全對立的。做過園丁的兒子可以給瓦萊里安的花房帶來好運,他告訴瓦萊里安搖動樹干能幫助其開花,于是繡球花開了。瓦萊里安可以在花房里和兒子哈哈大笑。吉丁和兒子的彼此相愛也是黑白種族文化融合的體現(xiàn)。兩人越過了黑白文化的障礙和世俗的偏見在一起,側面說明黑白兩種文化并不是完全對立,非此即彼的,而是相互貫通,相互補充的。作為黑人文化的堅守者,兒子最后決定去尋找吉丁,這也為美國黑白文化的健康發(fā)展指明了道路,二者必須相互接納,取長補短,才能發(fā)揚光大。如果一味地固守本民族文化,不放眼周圍的世界,將最終會成為井底之蛙,進入死胡同。二者只有求同存異,兼容并蓄才能全面、健康地發(fā)展。
在當今世界多元文化的國際大背景下,非裔美國人必須要正確對待本民族的文化傳統(tǒng)和價值觀念,繼承發(fā)揚本民族文化,接納人類文明的最新發(fā)展成果。白人階層不能故步自封,不能受歐洲審美觀的影響,凌駕于黑人文化之上。 二元對立的文化意識不再適應人類社會發(fā)展的需要。兩種文化之間要建立彼此依存、共同發(fā)展的和諧關系,促使人類社會更加和諧、健康、穩(wěn)步地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