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漢市常青第一中學 李 玲
進入21世紀,很多國家在教育方面都提出了核心素養(yǎng)的概念。我國對高中語文教育也明確提出了核心素養(yǎng)四維目標,其一便是“思維發(fā)展與提升”?!陡咧姓Z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思維發(fā)展與提升是指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獲得的思維能力發(fā)展和思維品質的提升”。這就要求高中語文教師應有意識地以教學內容為載體,注重培養(yǎng)學生高品質的思維能力,彰顯教學內容和教學過程對提升學生思維素養(yǎng)的價值。
思維素養(yǎng),亦即人的特定智力行為模式的總體傾向。個體因智力水平或思維水平的差異性,其思維素養(yǎng)也呈現(xiàn)出高下之別。同時,個體在不同時期,其思維特征也不盡相同。高中學段以前,學生的思維表現(xiàn)為從具體形象思維逐步向抽象思維過度,逐漸形成較為穩(wěn)定的抽象思維能力。到了高中學段,學生的抽象邏輯思維增強,辯證邏輯思維得到發(fā)展。因此,高中語文教師要在遵循語文學科特征的前提下,應根據(jù)學生思維發(fā)展階段性特點,進行有效教學,以促進學生的思維品質在深刻性、靈活性、獨創(chuàng)性、批判性、敏捷性和系統(tǒng)性這幾個方面都趨向成熟甚至優(yōu)秀。那么,日常教學中高中語文教師應當如何提升學生的思維素養(yǎng)呢?本文試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探究。
高中是學生思維趨向成熟的重要時期。語文有其學科特性,提升學生思維素養(yǎng)的基本原則,筆者認為應該是一個“融”字。
“融”,就是要充分認識到語文學科是感性與理性的合體,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其思維活動也應包括感性和理性兩個方面。因此,教師在組織教學時,不能只追求“情感熏陶”而忽略“理智健全”,也不能存“天理”而去“情感”,而是要將二者融合起來。
高中語文教學應促使學生的思維在感性和理性兩個維度均衡發(fā)展,這符合語文學科的自身特點。文學是對以人為中心的整個社會生活的藝術化的反映,文學作品中的“情”與“理”水乳交融,渾然一體。高中生在學習這些作品時,應同時獲得感性的審美愉悅和理性的智慧增長。如果剔除了前者,強行灌輸后者,那么本應鮮活動人的語文課堂將會變得味如嚼蠟。如果摒除了后者,滿堂只剩下激昂的情緒,那么本可底蘊豐厚的語文課堂就會缺乏一份幽遠與深沉。
“融”,還應注意施教的順序,即教師應在組織學生對語言和文學形象獲得充分的感性體驗之后,再順勢引導他們獲得理性思辨。感性體驗是理性思辨的基礎,抽象思維是具象體驗的深化,語文教師在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提升學生思維品質時,應注意教學章法的嚴謹。
高中語文教學提升學生思維素養(yǎng),先感性后理性,這既是遵循文學的特性,也是遵循人們認知事物的客觀規(guī)律。文學作品中,作家的深邃的思想往往是寄寓在具體的文學形象之中。因此,教師可以讓學生讀一讀,感一感,說一說;思一思,辯一辯,悟一悟;悟一悟之后還可以再說一說,寫一寫……其思維發(fā)展過程應該是一個由直覺體驗到抽象思辨的反復激蕩、循序漸進、螺旋上升的過程。一節(jié)既活躍又深沉的語文課,就像一首巧妙的宋代哲理詩,既能讓學生的心靈在與文本相遇時激蕩出熱烈的情感體驗,又能水到渠成地使其獲得深入探究的思維能力。
如前所言,語文學科是“情”與“理”的交融,那么,教師在實施教學活動中,不妨因文施教,挖掘出適宜的教育切入點,然后以此作為抓手,將內容教深一點,教廣一點,以促進學生思維素養(yǎng)的提升。
可以說,高中語文文本沒有哪一篇不蘊含提升學生思維素養(yǎng)的“挖掘點”。就內容而言,這些文章承載著人類豐富的情感,蘊含著作者對自然、對人類社會的真知灼見;就形式而言,這些文本無論是謀篇布局、遣詞造句還是手法運用,字字珠璣背后都是作者“拈斷數(shù)莖須”的思維過程的外化。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在閱讀中多品味、多辨析、多思考,發(fā)展其分析、判斷、推理、綜合等思維能力。
以《林教頭風雪山神廟》為例。林沖是古典文學畫廊中的一個經(jīng)典的形象,許多教師將教學目標設定為分析人物形象的復雜性,并理解“官逼民反”的主題。如果教學目標設定到此,那么學生至多在“是什么”的層面獲得淺表化的認知——林沖是一個“官逼民反”的形象,他所生活的北宋末期社會黑暗。
我在教這篇課文時,不是將上述目標視作教學活動的終點,而是將其作為鍛煉學生思維能力的起點,在此“深挖”出另外三個教學目標:理解什么是文學中的“圓形人物”;理解人性是復雜的;進一步抽象化,發(fā)展學生的辯證思維。
又如,在教《阿Q正傳》時,在讓學生充分感知阿Q的形象后,我將阿Q的“精神勝利法”作為一個“挖掘點”,拓展心理防御方面的知識,并適時對其進行生命教育,引導他們自發(fā)自主地關注自身心理健康,珍愛生命,理智生活。
又如,在學習了古今中外多篇女性題材的文學作品后,我布置了“‘她’的世界”的話題作文,讓學生通過寫作去探索女性成長、女性幸福等人生課題。從閱讀到寫作,從文學作品到現(xiàn)實生活,強化了學以致用的應用思維。
總之,“挖”的方法,使提升學生思維素養(yǎng)的教學活動不脫離文本情境,而是有所憑依。至于“挖”什么,怎么“挖”,教師需有強烈的“對標”意識,即對應《高中語文課程標準》,一堂課設定一兩個“挖掘點”,重點突出,畫龍點睛,提升課堂教學品質。長此以往,集腋成裘,學生的思維品質將會得到質的提升。
思維素養(yǎng)的提升依托于思維能力的提高,而思維能力的發(fā)展,除了必要的知識積累,更多地依賴于在實踐活動中的反復鍛煉。因此,教師如果想培養(yǎng)學生高品質思維,就應將知識灌輸型的講堂變?yōu)橐浴皩W生學習”為中心的學堂與練堂;教師的角色也應從傳統(tǒng)的知識講述者的單一角色,發(fā)展成學生學習活動的策劃者、學生自主探究的引路者、學生遇到困難時的輔助者等多重角色。于傳統(tǒng)的教師角色不一樣的是,在以“學生學習”為中心的課堂,當學生確有“不知”“不明”且自主探究失敗時,教師才進入講述者這一角色。
還以《林教頭風雪山神廟》分析人物形象為例。中國古典小說人物形象的塑造是在故事情節(jié)的推進中來完成的,同時,人物形象及其生發(fā)的故事情節(jié)又承載著主題的表達,三者不可割裂。因此,圍繞教學任務及上文提及的教學目標設定,我策劃了“四環(huán)節(jié)”“兩層次”的學習活動。四環(huán)節(jié)環(huán)環(huán)相扣,而又以第二個環(huán)節(jié)“人物”為重點。每個環(huán)節(jié)我設計了感性體驗和理性深化兩個層級。整個課堂以“學生學習”為主,教師的主要任務是策劃和組織活動,鼓勵和引導學生,教師的“講課”也僅針對學生的認識呈現(xiàn)零碎化或者言語表達不夠精準時,作言簡意賅的明確,并不作長篇累牘的宣講。
活動環(huán)節(jié)活動層次1.梳理情節(jié)I情節(jié)2.分析情節(jié)特征1.結合情節(jié)片段分析人物形象II人物2.總結人物形象特點III主題1.探究主題活動內容全班分小組速讀文本,討論,概括每階段情節(jié)內容;小組派代表發(fā)言并將情節(jié)內容板書在教師事先準備好的情節(jié)發(fā)展曲線的相應位置;全班質疑或補充;教師酌情小結。全班觀察I-1板書,或獨立思考或組內討論,分析本文情節(jié)特征;學生發(fā)言,質疑,補充;教師酌情小結,PPT呈現(xiàn)“情節(jié)藝術特色”。每個小組選一個情節(jié)片段,結合文本討論,明確該階段的人物形象特點;小組派代表發(fā)言并板書在相應的情節(jié)階段處;全班質疑或補充;教師酌情小結。全班觀察I-1和II-1板書,或獨立思考或組內討論,總結人物形象特點;學生發(fā)言,質疑,補充;教師酌情小結,PPT呈現(xiàn)“圓型人物”。全班再次觀察板書,由林沖的個例,教師升華認識,人性是復雜的;教師回歸文本提問“什么原因促成了林沖的轉變,從而呈現(xiàn)出復雜的人性”,學生小組討論;小組派代表發(fā)言;全班質疑,補充;教師酌情小結。
III主題2.理解主題1.學生總結IV總結2.教師總結學生補充《水滸傳》中林沖“被逼”的其他情節(jié),幫助大家深入理解《水滸傳》“官逼民反”的主題;教師小結:人是社會群居動物,人的命運會受到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教師提問“通過對林沖這一經(jīng)典人物形象的分析,你收獲了哪些識人斷事的經(jīng)驗”;學生或獨立思考或組內討論;學生發(fā)言,質疑,補充。教師總結:同學們的認識體現(xiàn)辯證思維的特征。
在這節(jié)分析人物形象的課堂上,學生的學習活動始終是課堂教學的主體內容。學生的探究活動包括閱讀文本,獨立思考,小組討論,發(fā)言交流,展示板書,觀察板書,質疑補充,自主總結等等。在多樣化的活動中,學生的感受、體驗、分析、抽象、概括、綜合、判斷等能力都得到了鍛煉,其思維發(fā)展可謂豐富多維,循序漸進,且過程順暢。
事實上,依托于分析林沖這一經(jīng)典人物形象,學生經(jīng)過自主探究,教師點撥,基本上都能獲得以下幾點認識:事物往往是復雜的,我們要作盡可能全面的分析;人是發(fā)展變化的,我們不能靜止地看待;人的變化往往和境遇有關,我們在分析判斷時,要聯(lián)系一下人物自身以外的因素……最終,學生從中習得了辯證思維方式,思維素養(yǎng)得到了質的提升??梢哉f,因為自始至終是學生在“躬行”探究,所以他們對辯證法的“覺知”是具體的可感的,而不是抽象的隔膜的;是親近的可操作的,而不是只停留在概念層面,只能霧里看花的。
總之,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提升學生的思維素養(yǎng),教師應充分利用學科特點和優(yōu)勢,在日常教學中挖掘發(fā)展學生思維能力的“點”,循序漸進,潤物無聲,既促成學生情感的豐富化,又鼓勵他們不斷突破感性的、淺表的體驗,達于理性的宏麗花園,成為一個富有智慧的人。這樣,我們的學生就有可能豐富對于生命和生活的認識,在社會實踐活動中展開明智的行動,收獲美好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