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友霞(山東省濟南市長清區(qū)樂天中學)
歌曲表達人們的想法和感情,其特征是可以直接刺激人們的聽覺,使用節(jié)奏、旋律激發(fā)人們的感情。歌曲是一種注重個人感知的藝術形式,它對學生產生微妙的影響,在豐富學生的情感認知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學生正處于發(fā)展的重要時期,歷史教學則承擔著教育的責任。中學歷史教學注重培養(yǎng)學生“三觀”。通常,教師單一依靠語言教學不能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因此,在歷史教學中,教師可借助歌曲資源,將歌曲與教材結合,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豐富學生的情感,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歷史熱情,最終還能提高學生對歷史的知識記憶,優(yōu)化教學效果。
初中階段歷史學科作為一門等級學科,升學不占分,學生和家長,以及社會各階層都認為歷史學科是“副科”“小學科”。因此,學生在學習的時候,經常將歷史科擱置一邊;甚至認為重視中學歷史教學似乎會影響其他課程的教學,轉移學生的學習精力。正因為這樣,學生對歷史課充滿敷衍,在進行中學歷史教學時,教師無力扭轉學生對歷史科的認知,最終導致歷史教學質量堪憂。
由于歷史是學考的等級科目之一,等級不過關,影響學生升入高一級的中學,因此導致很多學生不得不學習歷史科目。但是他們對歷史課沒有多大的興趣,認為背過了就能拿高分,大量的學習時間都用來學習其他占分數的科目,這種學習情緒無法提高歷史課堂教學質量,教師也無可奈何。傳統的歷史課堂不能喚起學生對歷史學習的熱情。
學生歷史教學擔負著培養(yǎng)學生歷史核心素養(yǎng)的重任。但是觀察歷史教學的現狀,大多歷史教師大多拘泥于以往的教育模式,只關注成績。學生也只背誦教材的歷史知識,歷史教學活動基本上成為提高考試能力的工具。因此歷史教學不能很好地反映課程的性質和基本思路。中學歷史教育氛圍比較呆板,單一的教學方法使學生對聽課感覺很無聊,對學習的興趣和熱情逐漸下降。主要原因是教師教學僵化,缺乏靈活性。長此以往,歷史教學問題越來越多。
隨著網絡的發(fā)展,出現了很多歌曲軟件,教師為了達到教學效果,需要尋找大量與歷史教學相關的歌曲,尋找歌曲和選擇歌曲無疑會花很多時間,這也是很多歷史教師不應用歌曲的原因。另外,播放歌曲會涉及歷史教學時間分配,一首歌的時間大概有三到五分鐘,如果教師進行詳細分析,大量時間可能會花在歌曲上,導致正課時間不足。最后,如果學生對教師選擇的歌曲不感興趣,或者教師選擇歌曲對于學生沒有效果,都達不到效果。
在新課的導入中運用歌曲是常見的方法。當教室里播放著的歌曲時,學生的注意力會有意識地轉移到歌曲上。如果歷史教師在講課之前已經介紹了上課需要解決的問題,或者在講課之前學生已經預習了課程,學生會在有意識或無意識的情況下聽歌詞。這種課前導入可以讓學生集中注意力,提高對歷史課程的興趣。因此,在新課的導入中運用歌曲是可以提高課堂效率,使學生進入學習的最佳狀態(tài),另外,提問是幫助學生探索的前提。教師在仔細調查和研究后篩選出合適的歌曲,并根據教學需要巧妙地安排問題,以便學生可以通過提問來聽歌曲。這種新穎的方法可以激發(fā)學生探索的熱情,自然形成積極探索的精神。這樣,學生通過問答提問,可以積極進行歷史思考,迅速完成課堂教學任務。
例如,進行部編版八年級下冊教材中《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一課的教學時,教師可以播放國歌,并且請全體學生一起站起來唱國歌。然后提問:“新中國是什么時候成立的?為什么以《義勇軍進行曲》為代國歌?”演唱國歌之后,這些問題引起了學生的求知欲,讓學生接著探索后面的課程。再如,進行《民族大團結》一課的教學時,教師可以導入歌曲《愛我中華》,并且進行提問:“新中國為實現民族團結的政策是什么?民族團結的表現是什么?實行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的意義是什么?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有哪些優(yōu)越性?當代學生應怎樣維護民族團結?”通過這些提問,學生能夠對接下來的學習有更明確的思路。再如《對外開放》一課,這節(jié)課的重點是讓學生了解深圳等經濟特區(qū)的建立、對外開放的格局,難點是理解經濟特區(qū)的作用和影響、我國加入世貿的意義。如果教師不給出學習的要求,學生的學習就不知所措,難以準確實現課堂上的教育目標。在課堂開始前,為了激發(fā)學生的熱情,教師可以播放《春天的故事》這首歌。首先,讓學生仔細聆聽歌曲,然后進行提問:“歌曲中的‘老人’是誰?歌詞中‘畫了一個圈’是指什么?國家對這個‘圈’采取了怎樣的特殊政策和靈活的措施?‘寫詩’是什么意思?”這些問題給學生提供了線索。學生通過仔細聆聽歌曲,在聽完歌曲立即找出相關的知識點。教師在上課之前使用歌曲,不僅增加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還給學生設置了相關任務,讓學生通過歌曲,將焦點放在教材內容上,這樣學生學習就有了方向,也能集中其注意力。
在教學過程中運用歌曲,可以加強教師所講的觀點和內容,幫助學生進行記憶。在課前演奏歌曲時可能不能保證所有學生都仔細聽歌詞,因此在課上向學生提供歌詞以彌補課前演奏歌曲的不足。歌曲不僅有娛樂功能,還能更好地發(fā)揮教育功能。特別是一些歌詞也直接反映了現實生活和歷史事件,擴展了學生的記憶,讓學生能夠記住相關的歷史內容。另外,一些歷史事件也總是搭配著歌曲,因為歌曲具有情感,歌曲凝聚著歷史。當歌曲和歷史相結合,能夠達到感性與理性相混合的效果。
教學是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性、想象力的過程,在教學過程中使用歌曲不僅是交流思想、傳達信息,也是刺激學生理論聯想思維,發(fā)展思維的有效手段。例如,在進行部編版八年級下冊教材課文《西藏和平解放》的教學時,教師可以播放歌曲《翻身農奴把歌唱》,這首歌曲記載了表現了藏族人民在中國共產黨和毛主席的領導下翻身做主人的歷史壯舉,表現了西藏和平解放后發(fā)生的巨大變化。而這首歌曲對應的歷史事件正是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播放歌曲加深學生對這一歷史事件的印象。學生唱這首歌時,就會想到這一歷史事件。
在教學過程中運用歌曲來學習歷史事件,這不僅有助于學生掌握基本知識,還能培養(yǎng)學生掌握分析和理解問題的能力。將歌曲整合到歷史教育中,不僅能引起歷史現象、事件和人物的共鳴,還能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更重要的是,這種學習方法可以營造課堂氣氛,激發(fā)學生對學習歷史的興趣,在擴展想象力的同時激發(fā)他們對歷史學習的欲望,在享受歌曲的同時探索歷史。例如在進行部編版八年級上冊教材中《中國工農紅軍長征》一課,學生要了解的歷史事件眾多,如遵義會議、四渡赤水、飛奪瀘定橋、過雪山草地。為了讓學生獲得更深入的學習,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教師可以播放《長征組歌》,學生一邊聽歌一邊了解紅軍長征的艱難。通過歌曲,學生也能夠很快地串聯出長征中的事件,了解它們發(fā)生的先后順序,從而更利于《中國工農紅軍長征》這一課的學習。
教師可以通過歌曲為學生設立各種各樣的教學情景,創(chuàng)造良好的教學氛圍,讓學生可以探索歷史知識,進行獨立學習。歷史是已經發(fā)生的事情,是不可再現的。由于現在初中生離歷史事件比較遠,所以對有些事情很難親身體會。而且在歷史教育中,中學歷史教師通常通過口述的方式培養(yǎng)學生的情感,刺激學生的思維活動,讓學生發(fā)揮想象力。長此以往,學生感覺課堂氛圍沉迷,學習歷史的熱情也不高。所以需要創(chuàng)設的情境,進行歷史課程的學習。
歌曲可以快速傳遞信息,支持課堂教學,創(chuàng)造學生感興趣的良好環(huán)境。這樣,課堂上氣氛活躍,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被激發(fā),可以更好地學習。例如,在學習《五四運動》時,教師可以播放《五四紀念愛國歌》,當時巴黎和會中國外交失敗,播放歌曲時,教師可以讓學生想象當時的青年學生應該做什么,才能挽救中國。讓初中生在歷史情境中更好地理解歷史人物的做法。
一些初中歷史教師認為不需要進行探討,因為歷史已經發(fā)生,不可更改,學生只需要在歷史教科書上得到結論。但是,由于當時歷史的背景,青年學生經歷的事情存在矛盾性與復雜性,不進行播放歌曲,不展開當時情境的探究,初中生思維沒有那么發(fā)散,就不容易理解歷史事件,所以必須有效創(chuàng)設學習的情境。例如,在教授《三國鼎立》時,學生通過電影、電視、小說和游戲已經初步了解了三國時代的歷史故事,了解了諸葛亮、曹操、劉備、關羽、張飛、周瑜等人物,為課堂上的教育奠定了基礎。在進行情境創(chuàng)設的時候,教師可以播放《唱臉譜》:“……紅臉的關公戰(zhàn)長沙……黃臉的典韋,白臉的曹操……”歌曲一播出,很快就會吸引學生的注意,將學生代入到當時戰(zhàn)火紛飛、三國鼎立的時代。這種教學氛圍非常好,正適合教師引出官渡之戰(zhàn)、赤壁之戰(zhàn)、曹操統一北方的原因和和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再如《從“貞觀之治”到“開元盛世”》一課,唐朝是特別繁華的時代,萬國來朝,兼容并包,甚至日本都派遣唐使來學習,雖然在“貞觀之治”中唐朝發(fā)展繁華,“安史之亂”后,唐朝再也達不到頂峰時期的繁榮了。到了“開元盛世”更是達到了頂峰,但是唐朝卻由于“安史之亂”而就此衰落。教師可以播放歌曲《長恨歌》,從唐玄宗開始說起,從而引出唐玄宗統治后期唐朝土地兼并嚴重、民族矛盾嚴重、中央與地方勢力割據等歷史知識。總之,教師可以進行歷史歌曲進行情境創(chuàng)設,小組再從情境中去窺探歷史的真相。
結合歷史課堂教學使用歌曲不僅是了解和掌握歷史知識,也是進行情感教育的有效渠道。學生要不僅是學習基本的歷史知識,還要體會其中的歷史情感。在課堂上,歷史知識的傳遞比較簡單,學生可以直接學習,在歌曲旋律的幫助下,學生可以感受到自豪感、屈辱感、沉重感等各種各樣的情感變化,加深學生的情緒體驗。
例如,進行《抗美援朝》一課夫人教學時,可以播放《中國人民志愿軍戰(zhàn)歌》,通過歌詞“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保和平,衛(wèi)祖國,就是保家鄉(xiāng)”,學生可以充分感受到歌曲的豪邁,感受到當年志愿軍戰(zhàn)士保家衛(wèi)國的勇氣,學習興趣將會被調動,更加專注課程內容,對一個個“最可愛的人”有了更深的情感。再如,進行《香港和澳門的回歸》一課教學時,上課之前,教師可以播放《七子之歌·澳門》,學生可以從中可以感受歷史。再如,進行《抗日戰(zhàn)爭的勝利》一課的教學時,可以播放《松花江上》,通過這首低沉悲壯的歌曲將學生代入當時的環(huán)境,學生會被歌曲所感染。這時,教師再導入新課,說明“九一八事變”,學生通過了解這段歷史,也會更加加深對歌詞的理解。再如《為實現中國夢而努力奮斗》一課,可以師生齊唱《好日子》,深切感悟生活在改革開放的時代,成長在國泰民安的環(huán)境中,讓學生珍惜現在的好日子,從而加強對祖國的熱愛之情。
總之,歌曲在歷史課中的靈活有效的應用,不僅給歷史課增添了吸引力,使歷史課上的學生更多地參與和探索,還極大地調動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改變來課堂教學效果。教師在使用歌曲的旋律和歌詞時,改變了傳統單一的教學模式,改變學生的學習風格,將歌曲情感滲透到學生中,不僅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家國情懷,還能有效地提高學生歷史知識的形象記憶,實現歷史課堂教學的目標。當然,歌曲在中學歷史教學中的應用可以提高學生對學習的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教師使用歌曲進行教學時,也需要注意所選歌曲是否與教學內容緊密結合,而且不能將歷史課變?yōu)楦枨蕾p課。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教師不僅要注意篩選歌曲質量,還需要根據課堂需要進行剪輯,另外,還要兼顧學生的心理特征和認知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