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昌波,劉平小,付國舉,孫永軍,翟宇佳,方以群
2021 年3 月31 日,海軍特色醫(yī)學中心利用該中心的潛艇脫險訓練艙安全順利地完成了194.6 m 快速上浮脫險試驗,標志著我國潛艇艇員快速上浮脫險保障技術(shù)取得了歷史性突破,并一舉打破此前由英國皇家海軍保持的190.6 m 最大深度快速上浮脫險深度紀錄,此次試驗共有3 名潛水員參與。在試驗后,經(jīng)過與潛水員座談,筆者發(fā)現(xiàn)了在以往淺深度快速上浮脫險訓練中不容易出現(xiàn),但是在大深度快速上浮脫險實踐中值得關(guān)注的幾個現(xiàn)象,現(xiàn)進行討論分析。
1.1 空氣溫度變化劇烈 本次快速上浮脫險試驗,潛水員用時18.5 s 從常壓加壓到了194.6 m,在經(jīng)過3 s 短暫停留后,再以3 m/s 的速度進行減壓上浮,全程用時89 s。試驗后,3 名潛水員均反映在加壓最后階段空氣灼熱,在減壓的最后階段氣溫又驟然下降。
1.2 潛水員腹部脹氣 在減壓階段,1 名潛水員反映腹部脹氣,頂脹難受,有嘔吐感,在打了一個又長又大的嗝后,頂脹感和嘔吐感都有所緩解。同時,其余2 名潛水員也反映在試驗后的12 h 內(nèi),腸道排氣較多。
1.3 耳膜穿刺后仍受壓 由于此次試驗的深度大,加壓速度快,3 名潛水員在試驗前均進行了耳膜穿刺手術(shù)。但在實際加壓時,潛水員耳膜仍能感受到壓力,并需要不停調(diào)壓來平衡耳膜內(nèi)外的壓差。
2.1 溫度變化分析 快速上浮脫險的加壓過程,實際上是在對脫險筒加壓。此時的充氣壓力、充氣速率、氣源空氣溫度、脫險筒內(nèi)空氣溫度等條件都將影響脫險筒加壓過程的升溫幅度。一般來說,充氣壓力越大、充氣速率越快、氣源空氣溫度越高,最后脫險筒內(nèi)空氣溫度就越高[1-2]。同樣道理,在減壓過程中,壓力差越大,減壓速度越快,脫險筒內(nèi)空氣溫度降低幅度就越大[3-4]。因為快速上浮脫險的加壓過程一般很短,與外界的熱交換很少,可以把對脫險筒充氣的過程視為絕熱過程,脫險筒內(nèi)壓力由初始值p1升高到最終值p2,那么脫險筒內(nèi)溫度也由室溫T1升高到最終溫度T2,充氣后的溫度表達為T2=kT1/[1+p1(k-1)/p2],其中k 為絕熱指數(shù)[5]。
2.2 潛水員腹部脹氣分析 其主要原因可能是在加壓速度太快的緊迫條件下,潛水員張嘴大口呼吸,導致部分氣體進入了消化道,進而到達胃部,部分進入腸道。在減壓時,胃內(nèi)氣體體積膨脹,從而使胃體積變大頂住橫膈膜,有嘔吐感。
2.3 耳膜穿刺后仍受壓分析 潛水員雖然事先做了耳膜穿刺術(shù),但在加壓階段,潛水員仍然感受到耳膜受到不小的壓力,需要不停地進行耳壓平衡,其原因經(jīng)分析有以下2 點。一是有的潛水員在耳膜穿刺后出血,以致于血痂覆蓋了穿孔,造成了穿孔效果不佳。二是在氣壓劇烈變化時,耳膜上的穿孔孔徑太小,通過的氣體量不足以平衡內(nèi)外的壓力差。
3.1 溫度變化的控制建議 在快速加壓過程中,進氣節(jié)流口壁面的溫度上升幅度最大,在排氣節(jié)流口及緊鄰的氣管壁面溫度降幅最大[6]。因此,在加壓管路設(shè)計上,進氣口與排氣口應遠離潛水員,同時進氣口應為多孔形式,降低溫度局部過高的風險。有條件時,還可以降低氣源本身的溫度,雖然升溫幅度一樣大,但原始溫度低可使最終溫度也相對較低。
3.2 潛水員腹部脹氣的預防建議 為避免因食物產(chǎn)氣造成消化道脹氣,潛水員在快速上浮脫險試驗前12 h 內(nèi),應禁止食用如豆類等容易產(chǎn)氣的食物,同時應盡量排便。在快速上浮脫險的加壓過程中,潛水員處于極快速加壓的環(huán)境,此時更應調(diào)整心態(tài),切勿慌亂,同時注意呼吸技巧,避免呼吸氣進入消化道。
3.3 耳膜穿刺后受壓的處理建議 潛水員在做耳膜穿刺后,醫(yī)護人員應對其進行多次檢查,并及時清理血痂,在進行正式試驗前,必須再次檢查確認穿孔情況。一般來說,快速上浮脫險深度越大,其加壓速度也就越快,單位時間內(nèi)需要通過的氣體量也就越多,需要穿孔的孔徑也就越大。在潛水員身體允許的前提下,可以適當多穿幾個孔,來提高通氣效率。建議潛水員在平時有針對性地加強耳壓平衡動作的訓練,掌握多種耳壓平衡技術(shù)[7]。
綜上所述,快速上浮脫險因為具有操作簡單、高壓暴露時間短、上浮速度快、脫險深度大、許多潛水疾病得以避免發(fā)生等優(yōu)點,受到各國海軍的采納,但是快速上浮脫險時環(huán)境壓力變化極快,若操作不當易對潛艇艇員造成損傷,在大深度脫險時風險更加突出。筆者建議,不論是在日常訓練還是實際操作時,必須多加思考與預防,確保人員的健康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