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伯陵
大唐邊境,一座城池聳立在天地之間。
城池由厚重的夯土墻圍繞而成,城墻之間的垛口,唐軍弓箭手神情肅穆。大弓被拉成滿月狀,閃著寒光的箭頭直指城下,時刻準備和沖上城頭的草原蠻族以命相搏。他們是大唐的戰(zhàn)士。
狂風繼續(xù)肆虐,卷動起成片烏云在天空凝聚。敵軍兵臨城下,他們已經(jīng)無路可退。事到如今,只有以死報國而已。
蠻族如海水般向城池涌來,唐軍堅持不了多久了。
“唰”,唐軍大將抽出寶劍,砍下一個蠻族戰(zhàn)士的頭顱,猩紅滾燙的鮮血噴了他一臉,然后繼續(xù)走向下一個敵人。
城下,牛角號聲連綿不絕;城上,沉重的鼓點震人心魄。
“呼——”洛陽昌谷,十七歲的少年睜開雙眼,重重吐出一口濁氣,潮紅的臉色表明他依然沉浸在幻想當中不可自拔。
那場驚天動地的史詩般的戰(zhàn)役,只是少年開的腦洞。他在腦海中模擬出一個瑰麗的世界,并且演化出天地、颶風、城池、軍隊和牛羊,讓他們按照自己的意志運轉。少年手握狼毫,飽蘸濃墨,在紙上迅速寫下一首詩:
黑云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
角聲滿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
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
這首詩叫《雁門太守行》,紙上左下角的署名是:昌谷李賀。
公元807年,韓愈做了洛陽的國子監(jiān)博士。韓老師的學問深厚,名氣也很大,每天都有很多學子慕名而來,希望得到韓老師的認可和指點。李賀正是其中一員。
公元807年,他寫下《雁門太守行》之后,就把自己的詩文整理成冊,然后趕赴洛陽拜謁韓愈。
那天,天色已經(jīng)很晚了。韓愈剛剛送走一批訪客,正準備休息,門下學生帶著卷宗走了進來:“韓老師,這里有些給您的拜謁詩文?!?/p>
韓愈師德高尚,很重視年輕人的教育,于是隨手解開腰帶,翻開文稿細細品讀起來。他讀到的第一首詩就是《雁門太守行》。讀到結尾,韓愈的目光緊緊盯住了那個名字:昌谷李賀。韓愈有一種莫名的感覺,覺得此人是個天才,如果錯過今晚,可能就會錯過一輩子。他趕緊把腰帶系好,讓剛才的學生把李賀找來。
那個晚上,韓愈和李賀聊得很開心。韓愈多了一名優(yōu)秀的學生,李賀得到了一個德高望重的老師。
李賀以為,此后的人生將會一片坦途,那些曾經(jīng)的困頓都會離他遠去,胸中的錦繡也可以得到釋放,中進士做高官不過是彈指之間的事情。
他太渴望成功了。
李賀的心情可以理解。
他的先祖是鄭王李亮,李亮是唐高祖李淵的親叔叔,他的兩個兒子淮安王李神通、襄邑王李神符不僅是唐朝的開國功臣,也是宗室重臣。李賀是他們哪一支的后代,沒人知道,不過可以肯定的是,即便他的皇室血脈已經(jīng)稀釋到了0.1%,他依然感到十分驕傲,再加上自己文采出眾,李賀甚至以曹植自喻。
李賀總有一種天然的使命感,認為自己的命運和唐朝綁定在一起。而那時的唐朝卻擺脫不了沒落的命運。武則天為了做皇帝,大肆殺戮宗室子弟,“安史之亂”又徹底終結了盛唐的繁榮,無論是宗室還是國家,都已不復往日的榮光。作為宗室子孫,無人不想拯救大唐國運。
可是唐朝宗室已經(jīng)很龐大了,正兒八經(jīng)的皇帝子孫都不一定有好日子,更何況是旁支子孫呢?李賀的家庭也不足以撐起他內(nèi)心的驕傲。他的父親叫李晉肅,一輩子只做到陜縣縣令,在唐朝的官員隊伍中,實在算不上出類拔萃。估計李晉肅也不善于經(jīng)營,導致妻子和兒女生活得窮困潦倒。這種窮困潦倒的生活,讓李賀有了改變命運的渴望。
到底怎么做才能兼顧理想和現(xiàn)實呢?只有做官?;蛟S在李賀的心中,自己就是為了做大官、做大事而生的,一輩子只有這么一個目標。
李賀曾經(jīng)嘗試過科舉,很不幸,當他熬夜苦讀的時候,父親李晉肅突然病故,按照禮制,他必須回老家守孝三年。
公元810年,韓愈給他寫信:“ 賀啊, 你守孝的時間已經(jīng)過了,不如再來試試吧?!?/p>
韓愈老師沒有說謊,自從認識李賀,他就把那本拜謁詩文稿帶在身邊,經(jīng)常在教學研討會、朋友聚餐的時候拿出來給大家傳閱。唐朝科舉是不糊名的,一個人的名聲、人脈、家世對于能否登科影響很大。有了韓愈的推薦,李賀也不是沒機會。
收到來信之后, 李賀出發(fā)了,他來到洛陽參加府試。說來也巧,當年的府試主考官之一就是韓愈。李賀順利通過府試。
可就在李賀去京城參加進士考試時,出事了。那些競爭者的才華、名氣都不如李賀,出于嫉妒, 他們找到了李賀的把柄:“李賀的父親叫李晉肅,和進士諧音。李賀來參加進士科考試,其實是對去世老爸的大不敬。”
唐朝的社會風俗對“避諱”極其講究,如果有考生在試卷上看到了祖上的名諱,馬上就得找理由棄考; 如果考生一點都不在乎,那即便成績合格,也會被人鄙視。當時的社會風氣就是如此,李賀也沒辦法。
韓愈老師替他打抱不平:“父親叫晉肅,兒子就不能考進士,那如果父親叫仁,兒子就不能做人了嗎? 這是什么狗屁道理?”韓愈說得沒錯,但是面對天羅地網(wǎng)般的世俗道德,李賀只能“卒不就試”,主動放棄科舉考試。從此以后,李賀的科舉夢斷,他再也不能通過科舉實現(xiàn)理想抱負。
大概從此時開始,李賀的精神生命就死了,留在世間的,只是一只腳踏入幽冥地獄的行尸走肉。此后,李賀的詩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死、鬼、幽、泣之類的詞匯,真讓讀詩的人背脊發(fā)涼。
當然,李賀也不是沒有努力過。他曾經(jīng)得到奉禮郎的職位,只是從九品,在祭祀朝會的時候跪在地上引導,相當于大會門口的引導人員。對于一個心懷天下的人,哪能受得了如此細瑣的工作?再加上他身體也不好,僅僅做了三年就辭職了。
再次回到昌谷,李賀想過從軍。他在《南園》中也曾滿懷希望: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請君暫上凌煙閣,若個書生萬戶侯?
公元814年6月,辭職一年的李賀身體狀況逐漸好轉。他從昌谷出發(fā)前往潞州,投奔韓愈的侄女婿張徹,做一些整理文書的工作。三年后,由于軍隊討伐叛軍不利,節(jié)度使跑路了,張徹也溜了,李賀只好返回昌谷。
理想破滅,功業(yè)無望,身體又每況愈下, 李賀已經(jīng)心如死灰。
公元816年,昌谷。在和病魔抗爭數(shù)年后, 李賀終于扛不住了。他說過:“天若有情天亦老。”事實證明,老天無情,人壽有時,一語中的。
李商隱寫過一篇《李賀小傳》,里面記載了一則故事。
李賀快死的時候,忽然看見一個穿緋色衣服,騎著赤龍,手持太古篆字笏板的人來到家門口。他掙扎著從床上下來,給神人磕頭:“母親又老又病,我還得照顧母親,實在走不開。要不就算了吧?!本p衣人笑了:“天帝建成一座白玉樓,想請你去寫一篇贊文。再說了,天上的生活一點都不苦,快跟我走吧?!崩钯R大哭一場,然后氣絕。
愿李賀在天宮里滿眼陽光,笑得坦蕩。李賀若有來生,寧愿不要他有很高的天賦,也希望他能做一個快樂的農(nóng)家少年郎,無病無災過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