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南昌市第十中學經開校區(qū) 戈 強
我國一貫重視德育的發(fā)展,素質教育是以德育為核心的。在社會經濟不斷發(fā)展、科技不斷進步的大環(huán)境下,對素質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被賦予了創(chuàng)新精神、實踐精神等新的時代內涵。我國大力推進教育改革,為了順應這一方向,眾多學科都在主動探索如何在教學過程中滲透德育思政,從而為國家的發(fā)展培養(yǎng)優(yōu)秀的全方位人才。美術教學是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傳播手段,所以更需要深入挖掘美術教學的德育資源,滲透德育教育,發(fā)揮德育的巨大優(yōu)勢,這就需要找到適合新媒體環(huán)境下適合高中美術鑒賞課滲透德育思政的有效方法,提高德育的實效性。
高中美術課程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情操,提高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是學校美育的主要途徑,對新時代素質教育的開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高中生是國家發(fā)展的強大主力軍,他們正處于成長階段,價值觀和世界觀都尚未成熟,但是他們求知若渴,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對新知識新路徑勇于探索和創(chuàng)新。這要求美術教師不僅僅要傳授美術知識和技能,同時也要滲透德育教育,發(fā)揮美術教學中的德育資源優(yōu)勢,重視德育思政的教育,在傳播藝術的過程中,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世界觀,健全學生的人格。
美術教學是高中審美教育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之一,其中包含豐富的道德情感和愛國主義精神。美術教學通過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意識,提高學生對美的認知和欣賞能力,同時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能力,拓寬學生的精神視野。魯迅曾經評論美術的德育功能:“美術可以輔翼道德。美術之目的,雖與道德不盡符,然其力足以淵邃人之性情,崇高人之好尚,亦可輔道德以為治?!泵佬g最初的目的雖然與德育不盡相同,但是美術教育卻可以輔助德育教育,即可在高中美術教學中滲透德育。高中美術教學需要提高學生的審美實踐能力,幫助學生用美術語言來表達對世界的感受,提高學生對事物的洞察力,同時加強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培養(yǎng)集體主義觀念,塑造健全的人格。高中美術教材中常有一些經典的美術作品,這些作品是中國歷史長河中一顆顆璀璨的明珠,用優(yōu)雅的藝術形式帶我們領略不同時期的現(xiàn)實生活,表達出藝術家豐富而濃烈的思想情感。美術教學不僅僅可以讓學生了解內涵豐富的中國美學精神,感悟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遠流長,并且能夠增強學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以及自豪感,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并且藝術具有很強的感染力,能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獲得思想的共鳴,在輕松愉悅的學習過程中獲得靈魂的升華。高中美術教學具有以美啟智的獨特魅力,用潤物細無聲的方式熏陶學生的思想道德。
高中美術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有著很大的重合部分,高中美術教育強調通過藝術作品的學習和鑒賞,利用優(yōu)秀的美術作品潛移默化地培養(yǎng)學生的健全人格,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高中德育的目的也是塑造學生的健全人格。在教學目標上具有相同性,二者內在也具有同一性,這就決定了高中的德育可以通過美術教學開展。高中美術教師需要深入挖掘美術教學中的德育資源,發(fā)揮出美術教學和德育的共同優(yōu)勢,增添德育的形式。很多時候,單純的德育可能會讓學生感到乏味,難以達到真正的教學目的,為了避免這種單一教學的弊端,教師需要創(chuàng)新思維,找到合適的方法,運用美術教育中的德育功能,調動學生學習思想道德的積極性,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使德育教育更有趣味性。美術教學和德育相結合就是將藝術的感性美和思政教育的理性美進行完美的碰撞,將灌輸式的教育變成潤物細無聲的啟發(fā),真正做到美德結合,以美促德。
高中生接受美學教育的主要途徑是美術教學,美術教學也是學校美育創(chuàng)新進步的重要手段。美術教學通常利用藝術作品塑造的經典形象對學生進行美學教育,高中美術教育的重要任務就是讓學生通過對優(yōu)秀美術作品的鑒賞,感悟經典作品中的內涵,提升美術鑒賞能力和審美意識。藝術的美來源于現(xiàn)實,而又高于現(xiàn)實,它是對生活中的自然的美進行加工凝練,是內容和形式的有機結合。優(yōu)秀的美術作品中包含了特定歷史時期下社會的發(fā)展概況和人民當時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時也體現(xiàn)了一個時代的審美價值,凝結著藝術家們的真摯情感。高中美術教學以美為介質,通過讓學生欣賞作品、臨摹等方式,提升學生對美的認知和感悟能力,引導學生樹立良好的積極的審美觀念和審美態(tài)度。同時又寓教于樂,用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將思想道德教育融入美術教育,引導學生構建正確的三觀。
教育對于一個國家來說意義十分重大,我國重視教育的發(fā)展,立德樹人是我國教育的根本任務和目的,所以一定要在思想道德教育上下功夫。高中生學習的必修課程之一是美術鑒賞課,這也是提升高中生審美意識的重要途徑和方法,所以在高中美術鑒賞課程中滲透德育思政是大勢所趨。教師在教授美術鑒賞知識的過程中,可以適當滲透德育思政,讓學生在欣賞美的同時能夠得到思想上的升華。
我國大力推進教育改革,很多高校受此影響重視思政教育,全面推進思政教育的內部優(yōu)化和探索。但是高中階段的美術課程和德育思政的融合還沒有得到較大的進步,并且暴露出了很多問題:
很多教師的授課方式依舊是老一套,只是注重美術教育,并沒有將德育思政融入美術鑒賞知識傳授過程中,認為美術課是用來教育美術知識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藝術情操和審美意識的,甚至認為二者不可融合。有些教師并不能理解美術鑒賞課程如何與德育思政相融合,生搬硬套,使教育內容十分死板,不能讓學生很好地去接受,屬于“說教式”的教育,這樣大大影響了思政教育的真實效果。
一些學生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認為美術鑒賞課程并不重要,對待美術課程較為隨意,并且存在著一定的偏見,認為美術鑒賞課程并不是高考考試內容,不需要認真學習,甚至不學習也對自己的成績毫無影響。更有一些學生缺乏社會責任心和道德感,在美術課上不尊重老師,交頭接耳,利己主義思想十分嚴重,嚴重影響到審美意識的培養(yǎng),也阻礙了美術鑒賞課和思政教育的融合。
美術教學本身就具有教育功能,其根本任務是要求在美術教學中融入德育的內容,真正實現(xiàn)以美育人。高中美術教育也有著豐富的德育內涵,教師在教授美術鑒賞知識的同時,還可以利用美術的特征,將燦爛的藝術瑰寶呈現(xiàn)在學生面前,對學生的人格塑造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
在教育改革的大趨勢下,除了傳統(tǒng)的美術鑒賞知識的教授之外,如何做到以美促德,以美育人,幫助學生感知美,欣賞美,樹立正確、積極向上的人生觀、世界觀以及價值觀,也是高中美術鑒賞教師的重要任務。
生活中的各個地方都有著美術的影子,它和學生的距離很近,近到時時刻刻都可以觸碰和撫摸。高中美術鑒賞課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意識,讓學生發(fā)現(xiàn)生活中的美,藝術來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同樣,美術鑒賞還可以激發(fā)學生對于其他課程的好奇心和熱情,當鑒賞課上學習董希文先生的著名油畫作品《開國大典》時,教師會介紹相關的背景資料,學生會不由自主地去了解和學習這一段歷史,從而得到全方位的發(fā)展。
美術鑒賞課程內容十分豐富,選取的優(yōu)秀作品涵蓋了古今中外的各種藝術形式,例如雕塑、建筑、繪畫等。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會了解不同歷史時期下我國的輝煌的古代藝術成就,感受到歷史的演進過程,明白我國發(fā)展過程中的每一個重大轉折。美術教學還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美術鑒賞課程不僅僅選取狹義上經典的美術作品,同時也會選取一些特殊的作品,例如中國著名的瓷器和青銅器等,教師對青銅器一類的藝術瑰寶進行細致的介紹,可以讓學生了解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激發(fā)學生的愛國情懷,提升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有利于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和弘揚。
美術教學能夠促進學生形成優(yōu)秀的道德品質。美術教學中常常會引用具有深刻內涵的藝術作品,這些作品以飽滿的情感反映出不同時代條件下人們的美好品質,例如善良、勇敢、頑強等等,這些作品本身就是豐富的德育資源,能夠讓學生在鑒賞的過程中,耳濡目染,學習這些美好的品質,凈化自己的思想,最終將所學到的優(yōu)秀內涵轉化為自身的道德修養(yǎng)。其次,美術教育還可以引導學生形成積極的審美意識。追求真善美是人們永恒的最高理想,也是藝術的永久追求。高中美術教學課程選用富有正能量的藝術作品,以直觀的方式實現(xiàn)學生對于真善美的追求,幫助學生構建積極向上的審美情趣,從而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三觀。
美術教學同時還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提升創(chuàng)新能力。創(chuàng)新是中華民族不斷向前發(fā)展的強大動力,也是我國現(xiàn)代化發(fā)展的重要內容。很多大師的作品中展現(xiàn)出了人類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造力,能夠給學生啟示。現(xiàn)如今,我國教育存在著一定的問題,很多時候忽視了對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所以學生很難將理論知識運用于實踐,缺乏創(chuàng)新的精神,所以美術教師在教授鑒賞知識時,既要引導學生欣賞和感受美,同時也要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
與其他學科相比,美術課程更為靈活,可以不按照課本的約束來進行課程講授。所以,教師需要選擇合適的時機進行教學工作。例如,在嚴寒的冬日,教師可以選擇元代畫家的《墨梅圖》進行講解,這正是梅花盛放的好時節(jié),學生更能體會到梅花在嚴寒的冬日不屈不撓的無畏精神,這樣不僅能讓學生感知到作品中的美,同時也能得到思想上的凈化和升華。
美術鑒賞課程不僅要提高學生的藝術鑒賞能力,傳授美術鑒賞知識,同時也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資源。這對教師的教學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要具有德育滲透的意識,需要將教材吃透,在課程講解時要準備與課程內容相關的德育內容,最大程度上發(fā)揮德育滲透的作用。教師也需要選取合適的教學作品,從而自然地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徐悲鴻的《田橫五壯士》刻畫了田橫和五壯士訣別的場景,體現(xiàn)了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英雄氣概,這在一定程度上能夠讓學生學習這樣的不屈精神,實現(xiàn)自我的提升。而對青銅器、瓷器等這一類中華文化瑰寶的鑒賞,能夠激發(fā)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了解當時的社會背景,培養(yǎng)新時代的愛國青年。
伴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新媒體也在人們的生活中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學??梢宰プ∵@樣的機遇,利用新媒體進行美術鑒賞教學工作。學校可以成立相關公眾號,定期在公眾號內推送相應的優(yōu)秀美術作品,將美術鑒賞滲透到學生的日常生活中去,同時也要加強德育,在推送相關美術作品時,要增添文字加以輔佐,讓學生了解藝術作品所要表達的內涵,提升美術鑒賞能力的同時提高學生的思維道德修養(yǎng)。教師還可以利用新媒體布置美術鑒賞作業(yè),觀察學生的學習情況,提升學習效果。
高中時期的青少年心理尚未成熟,處于身心發(fā)展的關鍵期,教師應該充分利用美術鑒賞課程的德育功能,促進青少年的健康成長,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新媒體環(huán)境下高中美術鑒賞課滲透德育思政,不僅能夠提升學生對美的鑒賞和感知能力,培養(yǎng)審美意識,同時使德育和美術教學完美融合,還能夠提升學生的思想境界,激發(fā)愛國主義精神,讓學生自覺地參與到學習當中,促進自我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