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東旭
信陽市中心醫(yī)院呼吸科 (河南 信陽 464000)
急性胸痛是冠心病、主動脈夾層等多種疾病的共同表現,具有起病急、臨床表現兇險、病情復雜等特點,導致臨床診斷缺乏特異性[1]。既往常采用心電圖、超聲、血常規(guī)、CT等多種檢查方法進行分析,但存在檢查時間長、費用高等原因,且繁瑣的檢查過程會增加患者的痛苦,甚至延誤診斷以及治療的最佳時機。近年來,隨著CT設備以及檢查技術的不斷優(yōu)化發(fā)展,CT血管成像(CTA)技術逐漸應用于臨床?,F階段,臨床診斷急性胸痛多根據患者癥狀表現、實驗室檢查結果來選擇相應的檢查部位和方法,主要包括肺動脈CTA、冠狀動脈CTA(CCTA)、主動脈CTA檢查[2]。多層螺旋CT(MSCT)具有較高的時間和空間分辨率,可一次性完成胸痛檢查的同時一次性顯示主動脈、肺動脈和冠狀動脈情況,為疾病的鑒別診斷提供依據[3]。但有研究顯示一次性CTA胸部三聯檢查受掃描視野、患者呼吸等因素影響,圖像質量有所影響[4],其診斷價值仍存在爭議。因此,本研究致力于探討CTA胸部三聯檢查在急診胸痛患者診斷中的應用效果,為臨床診斷提供依據。
1.1 一般資料回顧性分析本院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診治的52例急診胸痛患者臨床資料,作為研究組;另選取同期根據病史和臨床表現需行單純CCTA檢查患者45例,作為對照組。
納入標準:均因急性胸痛來本院就診;實驗室檢查等綜合分析顯示高度疑似胸痛三聯征;仍需排除其他可能誘發(fā)急性胸痛的疾病。排除標準:合并心肝腎等器官嚴重障礙或惡性腫瘤患者;碘過敏者;呼吸功能障礙者。研究組男36例,女16例;年齡40~78歲,平均(52.34±5.16)歲;體重指數(BMI)為(22.12±3.48)kg/m2。對照組男31例,女14例;年齡38-76歲,平均(51.07±4.95)歲;體重指數(BMI)為(21.96±3.14)kg/m2。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1.2.1 MSCT檢查 儀器選用256層螺旋CT機(荷蘭飛利浦公司,型號為Brilliance iCT)。檢查前,向患者及其家屬詳細講解檢查的流程、目的和注意事項,患者自愿簽署《對比劑增強同意書》后,方可進行檢查。指導患者采取仰臥體位,上肢伸直并放置于頭部,指導患者進行屏氣訓練,每次大約屏氣10s,連接心電門控電極片。研究組患者給予一次性聯合檢查,掃描范圍包括胸骨上至膈下2cm內。設置掃描參數:管電流800mAs,電壓100kV,層厚0.9mm,間隔0.45mm,矩陣512×512,肺動脈、主動脈視野400-350mm,冠狀動脈視野250-200mm。選用顯碘比醇注射液作為造影劑,使用劑量根據患者體重計算,為1.5mL/kg,注射總量不超過100mL,注射速度為4.5m/s。采用儀器自帶人工智能出發(fā)軟件進行掃描,掃描時間約為6s。對照組患者給予CCTA檢查,掃描參數以及造影劑注射同研究組,掃描范圍覆蓋心臟。對比劑劑量和注射方式根據個體差異性制定。
1.2.2 圖像后處理 所有患者掃描圖像均上傳至EBW工作站進行圖像后處理,主要方法包括容積再現(VR)、曲面重組(CPR)、多平面重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等。其中冠狀動脈圖像后處理根據記錄的心電圖選取不同的R-R時相,常規(guī)以R-R間期75%時相,必要時以重組R-R間期45-85%時相進行補充,盡可能地減小圖像偽影,獲得分支血管最為清晰的圖像進行觀察分析;肺動脈和主動脈圖像處理采用儀器中的電影播放程序對原圖像進行觀察,并結合VR、MPR、MIP等圖像處理方式進行全方位觀察。所有患者均由2名經驗豐富的放射科醫(yī)師進行觀察分析和診斷。
1.3 觀察指標(1)研究組患者檢查結果:統計研究組患者診斷結果,包括冠狀動脈狹窄、肺動脈栓塞、主動脈夾層等。(2)圖像質量:采用“美國心臟協會冠狀動脈改良分段方法”[5]將冠脈分為13個節(jié)段。圖像質量根據血管輪廓清晰度、偽影情況等分為優(yōu)、良、差3個等級,其中血管輪廓和血管內壁清晰、無偽影為優(yōu);血管輪廓清晰,存在少量偽影,但可對血管內壁情況和狹窄程度進行分析為良;偽影較為嚴重、對比劑充盈不佳,難以診斷為差。比較兩組患者圖像質量。(3)掃描部位輻射劑量:統計患者檢查時的掃描長度(SL)、CT容積劑量指數(CTDIvol)和劑量長度乘積(DLP),并計算有效劑量(ED),該值為換算因子k與DLP的乘積。(4)掃描參數:統計兩組患者掃描時的心率、掃描時間和總檢查時間。
1.4 統計學分析SPSS 20.0統計軟件分析數據。計數資料以n(%)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行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研究組患者檢查結果52例患者均一次性掃描成功,可較為清晰地觀察到其肺動脈、冠狀動脈、胸主動脈和胸部組織結構,共檢出冠狀動脈狹窄16例,肺動脈栓塞12例,胸主動脈夾層5例,其他疾病11例,另8例患者未見明顯異常,見表1。
表1 研究組患者檢查結果
2.2 兩組冠狀動脈圖像質量比較兩組冠狀動脈圖像質量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和圖1~圖2。
圖1 研究組冠狀動脈CTA圖像,圖2 對照組圖像。
表2 兩組冠狀動脈圖像質量比較[n(%)]
2.3 兩組掃描部位輻射劑量比較研究組患者SL、DLP和ED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掃描部位輻射劑量比較
2.4 兩組掃描參數比較兩組患者心率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但研究組患者掃描時間以及總檢查時間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4。
表4 兩組掃描參數比較
急性胸痛主要指突發(fā)性且難以忍受的胸部疼痛,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加劇,急性胸痛就診人數逐漸上升[6]。臨床上根據其危險性將其分為致命性和非致命性,其中肺動脈栓塞、主動脈夾層等屬于致命性疾病,其發(fā)生往往預示著存在較為嚴重的不良后果[7],因此,如何快速準確地鑒別急性胸痛患者具體疾病類型是目前急診科研究重難點。
胸部三聯檢查主要是指通過注射造影劑,對患者同時進行冠狀動脈、肺動脈、胸主動脈以及胸部組織結構的檢查,現臨床已將其逐步應用于急性胸痛的診斷中[8]。256層螺旋CT相比于傳統的CT掃描儀,增加了氣墊軸承、球面探測器等新型技術,可在盡可能減少對比劑和輻射劑量的情況下,獲得分辨率、清晰度較高的血管圖像,彌補部分傳統CT檢查的不足之處[9-10]。CTA胸痛三聯檢查可一次性提供疾病的所有信息,有利于臨床醫(yī)師同時準確評估所有導致胸痛的原因,在急性胸痛的鑒別診斷中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有研究對17例急性胸痛患者應用三聯檢查進行鑒別診斷,結果顯示CTA評估急性胸痛的敏感度、特異度以及陰陽性預測值均高達85%以上[11]。此外,陳巖[12]等人研究也顯示采用MSCT檢查出的冠狀動脈狹窄患者均經冠狀動脈造影證實。本研究中共檢出冠狀動脈狹窄16例,肺動脈栓塞12例,胸主動脈夾層5例,其他疾病11例,另8例患者未見明顯異常。
臨床實踐表明CTA檢查結果的準確性與圖像質量密切相關,256層螺旋CT掃描儀中球面探測器的開發(fā)與應用較好地減少了錐形線束偽影、圖像邊緣效應、大量散射線等缺點,從而較好地提高了圖像質量;同時螺旋掃描范圍增大,可一次性完成多部位檢查,獲得原始橫斷面圖像,并通過MPR、VR、MIP等多種后處理方法獲得冠狀動脈、主動脈和肺動脈的圖像,對病變的定性、定量提供精確的判斷。本研究中結果顯示兩組冠狀動脈圖像質量比較無統計學意義,提示CTA胸部三聯檢查具有優(yōu)越的圖像質量。本研究與趙凱華[13]等人同類型的研究比較,CTA檢查圖像質量的優(yōu)良率更高,分析其原因,一方面儀器選取不同,本研究中采用的是256層螺旋CT,將極速掃描速度和大縱軸探測器覆蓋相結合,促使受檢組織的圖像分辨率更高,同時還可獲得更為快速、全面完整的成像數據,從而可多方位、多角度、多平面的顯示病變的細微改變[14];另一方面,與患者個體差異性有關,患者雖來自急診室,但在檢查前仍給予了基礎的呼吸訓練,本研究中兩組患者心率比較無統計學意義,較好地減少了心率等因素對圖像采集質量的影響。此外,256層螺旋CT相比于64層螺旋CT,掃描速度更快,可在8s內完成,較好地減少患者屏氣不佳的影響。但研究組中仍有部分患者圖像質量較差,分析其原因,可能與部分患者因劇烈疼痛影響了自控能力,導致呼吸改變、血樣飽和度降低有關;同時患者受疾病影響產生的煩躁、焦慮等負面情緒,對檢查配合度的影響也可能會影響圖像質量。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患者SL、DLP和ED均顯著高于對照組,掃描時間以及總檢查時間均高于對照組,提示CTA胸部三聯檢查仍存在一定的輻射危害,因此在實際應用中必須要注意輻射防護。但張芝[15]等人研究顯示CTA胸部三聯檢查輻射劑量較低,與本研究略有不同,可能與本研究對照組級選取CCTA檢查患者有關,因此其在輻射劑量方面仍有待于進一步研究。
綜上所述,CTA胸部三聯檢查應用于急性胸痛中可快速鑒別診斷患者疾病,具有圖像質量優(yōu)等特點,具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