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婕,蘇媛媛
(江蘇省宿遷市中醫(yī)院骨傷科,江蘇 宿遷 223800)
腰椎間盤突出癥為骨科常見病之一,主要由于外力因素或長期姿勢不良等誘發(fā),以腰部疼痛為主要表現(xiàn),隨著疾病的發(fā)展,患者可能出現(xiàn)雙下肢疼痛及麻木不適等不良反應[1]。根據(jù)現(xiàn)階段對疾病的研究以及醫(yī)療技術的發(fā)展,目前實施手術與保守治療兩大方案,其中前者以經椎間孔腰椎椎體間融合術為主,雖然可緩解患者癥狀,但術后存在不同程度的腰腿疼、下肢麻木等癥狀,且持續(xù)時間相對較長,延長了患者的康復時間,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質量[2]。保守治療在中醫(yī)外治療法中包括中藥熏蒸技術、中醫(yī)定向透藥療法、腰椎牽引、艾灸、拔火罐、刮痧、中藥熱奄包技術等,臨床給予患者辨證論治加之功能鍛煉及藥物治療等方法,再配合康復鍛煉可進一步緩解患者不適癥狀。其中,中藥熏蒸技術及中醫(yī)定向透藥療法均屬于臨床常用的保守治療手段?;诖朔N情況,筆者選取近年來收治的寒濕痹阻型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通過對其實施中藥熏蒸技術聯(lián)合中醫(yī)定向透藥療法治療獲得了患者滿意的效果。
研究對象為江蘇省宿遷市中醫(yī)院骨傷科收治的寒濕痹阻型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研究樣本總量為80例;研究對象的選取時間為2019年6月至2021年5月;分組依據(jù)為隨機分組(對照組、觀察組)。對樣本的一般資料實施統(tǒng)計,其中在男女比例方面,對照組為27:13,觀察組為28:12;在年齡方面,對照組范圍在22-60歲,平均年齡(38.20±9.838)歲,而觀察組則分別為20-63歲、(37.88±11.323)歲。利用SPSS19.0軟件實施組間的統(tǒng)計對比顯示,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可進行研究。
1.2.1 治療方法
兩組均實施常規(guī)治療:應用20%甘露醇100ml局部脫水治療,每日一次靜脈滴注,0.9%氯化鈉250ml+注射用煙酸50mg改善血液微循環(huán),每日一次靜脈滴注,1周為一個療程。
1.2.1.1 對照組
常規(guī)治療+中藥熏蒸技術治療,其具體組方:地鱉蟲10g、赤芍10g、桂枝10g、牛膝10g、透骨草10g、續(xù)斷10g,獨活15g、威靈仙15g、木瓜15g、雞血藤15g,伸筋草20g、路路通20g、海桐皮20g、紅花20g。將上述中藥準備成水煎劑,再將藥液放至翔宇熏蒸機內,待藥液加熱至一定溫度,噴頭噴出霧狀蒸汽后,將熏蒸機推至患者床旁,根據(jù)患者熏蒸部位安排患者采取相應體位,暴露熏蒸部位,必要時用屏風遮擋,注意保暖。熏蒸過程中,觀察患者的反應,交代患者相關注意事項,如若患者感到不適需立即停止。此項操作遵醫(yī)囑予患者每日2次,每次30min,每14d為1個療程,中藥熏蒸的溫度應控制在38-45℃。在實施中藥熏蒸過程中,應注意防止燙傷。
1.2.1.2 觀察組
對照組+中醫(yī)定向透藥治療,儀器則選擇“桂林威諾敦醫(yī)療器械有限公司的WND-ZZ-2TD型”。實施干預前應向患者講解中醫(yī)定向透藥治療的方法與作用,獲得患者的配合,并詢問患者腰部疼痛陽性部位。接通電源,清潔皮膚,將透藥貼貼敷于患者疼痛點,用隨機器攜帶的綁帶將透藥貼綁定,根據(jù)患者的情況調節(jié)相應熱度及強度的參數(shù),最終以患者耐受為宜,治療時以患者感受到肌肉輕微抖動與輕微刺麻感為宜[3]。每次治療時間為25min,每日1次,每14d為1個療程。
1.2.2 護理
1.2.2.1 康復鍛煉
(1)患者取仰臥位,臀部離床,腹部呈拱橋狀突起,稍傾放下,堅持10s后放下,重復進行,20次為1組,3組/d。(2)患者取俯臥位,頭與四肢后伸呈“飛燕狀”,此動作維持10s后放松,重復動作,20次/組,3組/d,動作強度以患者第2d腰部無不適疲勞感及疼痛感為宜。(3)患者行仰臥位直腿抬高運動,初次鍛煉直腿抬高30°,然后逐漸增大角度,20min/次,3次/d。(4)指導患者行踝關節(jié)背伸與屈伸動作,每個動作堅持10s,20次/組,3組/d。除此之外,本科在傳統(tǒng)的健康宣教基礎上將上述鍛煉方式錄制成短視頻,以便于患者反復觀看,提高其掌握程度,降低疾病的復發(fā)率[4],進而大大提高了護理服務滿意度。
1.2.2.2 飲食護理
寒濕痹阻型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飲食宜進溫經散寒、祛濕通絡之品,忌食涼性食物,可飲湯水。藥膳可選當歸生姜羊肉湯、烏頭粥等。
1.2.2.3 用藥護理
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在不同程度的疼痛下,除用活血化瘀、營養(yǎng)神經、消腫的藥物之外還應配合消炎鎮(zhèn)痛的藥物[5]。用藥前護士應向患者講解正確用藥的時間、用藥不良反應和用藥后副作用,并觀察患者用藥后的反應。
1.2.2.4 心理護理
腰椎間盤突出癥病程長、復發(fā)率高,患者很容易出現(xiàn)焦慮情緒,因此,護理人員需要對此類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及情緒變化等提高重視程度,多與患者溝通與交流,認真、耐心地傾聽患者內心想法,分析其負性情緒發(fā)生原因并積極開展有針對性的心理疏導,從而使得患者能夠在治療過程中保持積極向上的樂觀心態(tài),進而提高治療依從性以及護理配合度;除此之外,護理人員還需要對患者進行與疾病相關的健康宣教工作,為患者介紹疾病的相關知識、日常護理中有哪些注意事項等,從而提升患者對疾病的認知,進而提升其護理配合度。有相關的研究指出,由于每位患者之間的個體差異性,其存在著不同的文化程度、認知能力,因此護理人員在與患者交流或者進行宣教工作的過程中,需要充分考慮到這一方面[6]。
1.3.1 觀察指標
(1)治療后的疼痛VAS評分法,分值越高則代表患者疼痛越劇烈。
(2)直腿抬高角度,依據(jù)角度大小劃分嚴重程度,輕、中、重分別為>60°、30°-60°、<30°。
1.3.2 療效評定標準
參照文獻[7]實施評估,分為有效、好轉、無效[8]。
觀察組患者疼痛明顯緩解,VAS分值明顯下降,直腿抬高角度明顯改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后VAS評分及直腿抬高角度變化比較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后VAS評分及直腿抬高角度變化比較
觀察指標 觀察組(n=40) 對照組(n=40)tP VAS 評分(分)1.98±0.8003.83±0.9319.5330.000直腿抬高(°)45.23±9.67562.30±9.571-7.9350.000
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總有效率比較[n(%)]
在中醫(yī)學理論中,腰椎間盤突出癥隸屬于“腰痛病”、“痹證”范疇[9],其病因病機主要為肝腎虧虛、正氣不足、外邪入侵機體或外傷、長期過度勞累等因素導致的腰部損傷[10,11],故而基本治法大多為補肝益腎、活血化瘀、祛風散寒等[12]。
在中醫(yī)學理論的指導下,經過四診合參、辨證論治,根據(jù)證型的不同選擇不同的藥物制作為中藥湯劑,并將藥液以熏蒸方式作用于患處,即可達到有效的治療目的,快速起到舒筋活絡、祛風除濕、開竅透骨的功效,這種內病外治的療法便是中藥熏蒸療法[13-15]。
中醫(yī)定向透藥治療是集藥療、電療、熱療、磁療、針療為一體,選取相關穴位進行定向透藥,引導藥物滲透,在電磁場作用下將藥物活性離子通過皮膚導入經絡,同時借助人體微循環(huán)的協(xié)調推助作用,將藥物成分中有效的活性離子吸收至病灶區(qū),同時穴位進行電脈沖刺激,起到理氣止痛作用。主要藥物為伸筋草、透骨草、大鉆、牛膝、戰(zhàn)骨。伸筋草具有舒筋活絡、祛風除濕作用;透骨草具有筋骨攣縮、活血止痛、殺菌消炎效果;大鉆具有行氣止痛、散瘀通絡作用;牛膝具有活血化瘀利關節(jié)補肝腎效果;戰(zhàn)骨具有消炎殺菌效果,用于腰椎病痛,有效緩解腰腿疼痛。中醫(yī)定向透藥療法利用藥力作用與物理刺激,放松腰背肌群,增加椎間隙,減少椎間突出物的壓迫,利于改善機體氣血運行障礙,加速致炎、致痛物質的代謝,減輕神經根水腫癥狀及疼痛程度[16-18]。再加上中藥熏蒸技術,相輔相成[19,20]。本研究中,中藥熏蒸聯(lián)合中醫(yī)定向透藥治療的患者其總有效率為97.50%(39/40),對照組為85.00%(34/40),明顯前者更高(P<0.05);另外,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VAS分值明顯下降[(1.98±0.800)vs(3.83±0.931)],直腿抬高角度明顯改善[(45.23±9.675)vs(62.30±9.571)],經過SPSS19.0軟件實施檢驗后發(fā)現(xiàn)均具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
綜上所述,與單一進行中藥熏蒸治療的寒濕痹阻型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相比,實施中藥熏蒸聯(lián)合中醫(yī)定向透藥的療效更好,可緩解患者疼痛感,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