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明珠,高榆秀,張玉竹,趙 誠(青島大學附屬醫(yī)院腹部超聲科,山東 青島 266000)
短暫頸動脈周圍炎癥綜合征(Transient perivascular inflammation of the carotid artery syndrome,TIPIC)是一種罕見的、病因不明的綜合征,以單側頸部疼痛為特征,偶爾放射到同側耳部,在按壓、吞咽、咳嗽、頭部運動時加劇的搏動性疼痛;非甾體抗炎藥是治療TIPIC 的經典藥物,常2 周可臨床治愈,而在某些情況下TIPIC 具有自限性[1]。Fay[2]于1927 年首次報道頸動脈痛這一臨床癥狀,2017 年Lecler 等[3]將其命名為TIPIC 并提出了主要診斷標準:①頸動脈表面急性疼痛,(不)伴向頭部放射;②影像學見偏心型血管周圍浸潤;③影像學排除其他(非)血管疾?。虎茏园l(fā)或抗感染治療后14 d內有所改善。次要診斷標準:斑塊自行消失。
病例男,42 歲,既往體健,無高血壓、糖尿病、上呼吸道感染、頸部外傷等病史。1 年前出現右頸側區(qū)疼痛,自服西樂葆后緩解,期間發(fā)作數次,均自服西樂葆,未去醫(yī)院系統(tǒng)檢查及治療。近期疼痛加重,遂來我院就診。查體:T:36.5°C,P:80次/min,R:17 次/min,BP:118/75 mmHg(1 mmHg≈0.133 kPa),觸診右頸部輕壓痛,轉動脖子疼痛加劇,未觸及明顯腫塊,對側頸部無壓痛,雙側頸部基本對稱。行心電圖、血常規(guī)、血沉、風濕四項檢查均未見異常,其中白細胞計數8.84×10-9L-1,中性粒細胞計數5.33×109L-1,血沉4 mm/h,C-反應蛋白<2.98 mg/L,類風濕因子<9.38 IU/mL,抗環(huán)瓜氨酸肽抗體<7.00 U/mL,抗O抗體<50.60 IU/mL。行頸部超聲:甲狀腺正常,雙側頸部未見異常腫大淋巴結,右頸總動脈中上段至分叉處管壁全層增厚,長度范圍約5.2cm,較厚處0.3cm,血流速度增快達156 cm/s,余頸部血管未見異常?;颊咧委? 月后來院復查,頸部超聲及CT 檢查均未見明顯異常,血管壁與周圍軟組織界限清晰;臨床癥狀較前明顯改善,右側頸部輕壓痛已基本消失,在進行吞咽、轉頭等頸部活動時無明顯不適。
圖1,2 右側頸總動脈中上段至分叉處管壁全層增厚,長度范圍約5.2 cm,較厚處約0.31 cm,血管周圍軟組織回聲增強。圖3 管腔中度狹窄,血流速度增快,達156 cm/s。圖4 頸部CT 平掃:右側頸總動脈增粗,內見斑片狀低密度影。
圖5,6 治療1 月后復查,右側頸總動脈增厚處基本消失,血管壁與周圍軟組織界限清晰。圖7 血流速度處于正常范圍內,為112.5 cm/s。圖8 頸部CT 檢查未見明顯異常。
討論TIPIC 發(fā)病率約占急性頸痛的2.8%,多見于39~56 歲中年男性[3],表現為頸動脈分叉處疼痛和壓痛,可能是頸周炎癥刺激周圍交感神經叢所致[4]。大部分患者血沉、C 反應蛋白等變化不明顯,常通過臨床癥狀和影像學表現進行診斷。其中超聲檢查費用低、重復性強、準確性高,對診斷TIPIC有獨特優(yōu)勢,常顯示為頸動脈分叉處偏心性低回聲浸潤,約半數患者存在自限性軟斑塊,可能由炎癥愈合引起[1]。血管性、非血管性因素均可引起側頸區(qū)疼痛,如甲狀腺炎、頭頸部炎癥或占位、頸動脈夾層、血管炎、頸關節(jié)病等。
TIPIC 需與大動脈炎相鑒別,二者均是原因不明的慢性非特異性血管炎癥性疾病,可引起血管狹窄,觸診受累淺表部血管可出現壓痛;主要鑒別點:大動脈炎主要累及全身大、中動脈開口或近段,動脈受累范圍廣、常呈彌漫性;好發(fā)于亞洲國家40 歲以下女性,屬于自身免疫性疾病[5],常用激素治療,病情活動期首選糖皮質激素。
TIPIC 需與亞急性甲狀腺炎相鑒別,二者均為自限性疾病,可引起頸部疼痛并放射到耳側;主要鑒別點:亞甲炎患者發(fā)病前1~3 周多有上呼吸道感染史,甲狀腺彌漫不對稱性腫大,疼痛可由甲狀腺一側轉移到另一側,血沉加快、C-反應蛋白增高[6];多使用解熱鎮(zhèn)痛藥或非甾體類抗炎藥治療[7]。
TIPIC 需與頸動脈夾層(CAD)相鑒別,二者均可引起頸部疼痛;CAD 三聯征為單側頭、面或頸部疼痛、Homer’s 綜合征、腦缺血癥狀,約見于不足1/3 患者,CAD 疼痛多位于上頸部前外側,約1/2 患者表現為單側面部、牙齒疼痛[8];診斷CAD 的金標準是腦血管造影,特征性表現為局限性管腔不規(guī)則狹窄、火焰征、真假雙腔征等[9]。
TIPIC 需與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相鑒別,斑塊多位于左側頸總動脈分叉處、頸內及椎動脈起始處,患者基本無頸部疼痛,重要體征是頸動脈雜音;斑塊位于血管內膜表面,可見鈣化灶,隨斑塊體積增大,管腔狹窄,會誘發(fā)多種缺血性腦病,斑塊一旦形成很難逆轉,常手術治療[10];而TIPIC 常2 周即可臨床治愈,無鈣化灶。
TIPIC 較為罕見,相關文獻報道較少,很多臨床醫(yī)生對此病認識了解不足,易造成誤診、漏診;而其發(fā)病原因迄今不清,多表現為單側頸動脈分叉處的疼痛及壓痛。超聲醫(yī)生通過探頭加壓可及時發(fā)現壓痛部位及其血管內中膜毫米以上的厚度變化和周圍血管的浸潤情況,對觀察血管狹窄程度及血流動力學變化有重要意義。超聲作為血管檢查的常規(guī)方法,超聲醫(yī)生應對各種血管疾病的超聲表現做到充分認識和了解,從而對疾病做出正確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