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文鵬,李 睿,李莉明,梁 盼,高劍波(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放射科,河南 鄭州 450052)
病例例1,女,68 歲,因“胸悶20 天余,加重2 天”入院?;颊?0 天前無明顯誘因出現(xiàn)胸悶,伴氣促、肩背部疼痛,偶有頭痛,肩背部疼痛為鈍痛,無放射痛,持續(xù)數(shù)小時后癥狀可減輕,無胸痛、咯血、咳嗽、咳痰。入院后體格檢查及心電圖檢查未見明顯異常。實驗室檢查:白細胞計數(shù)10.83×109L-1,中性粒細胞計數(shù)8.21×109L-1,單核細胞計數(shù)0.93×109L-1,纖維蛋白原7.61 g/L,D-二聚體0.35 mg/L,C 反應蛋白249.60 mg/L,降鈣素原1.14 ng/mg,B 型鈉尿肽前體489 pg/mL,神經(jīng)元特異性烯醇化酶(NSE)34.65 ng/mL?;颊? 月前因心包積液于當?shù)蒯t(yī)院行心包穿刺術,無家族性遺傳病史。自發(fā)病以來,神志清,食欲、睡眠欠佳,大小便正常,體質量無減輕。
影像檢查:超聲:左室側壁近房室交界處心包內(nèi)見范圍約88 mm×61 mm 不均質低回聲,中央可及液性暗區(qū),CDFI 示其內(nèi)未見明顯血流信號(圖1a)。胸部CT 平掃:心影增大,心包內(nèi)積液,左側心包增厚,內(nèi)密度不均勻(圖1b),縱隔內(nèi)多發(fā)腫大淋巴結。心臟MRI:左房室左側及上方團塊狀T1WI、T2WI高低信號(圖1c,1d)、壓脂像呈混雜高信號,肺主動脈明顯受壓,增強后病灶呈不均勻明顯強化,范圍約79 mm×68 mm×75 mm(上下徑×左右徑×前后徑)。全身PET-CT 斷層顯像:心包左旁不規(guī)則囊實性腫塊影放射性分布不均勻濃聚,SUVmax 約3.3,最大層面約2.9 cm×3.9 cm,其內(nèi)密度不均勻,心包膜增厚放射性分布濃聚,SUVmax 約4.2(圖1e)。縱隔(2R、4R)多個淋巴結影放射性分布濃聚,SUVmax 約6.2,較大者約0.9 cm×1.4 cm,部分伴鈣化影。
行開胸探查術,切開心包見大量血性心包積液,心包占位組織與心臟廣泛粘連無法剝離,切開切面灰白、質韌,呈膠凍樣,取部分組織快速送病理,解除心臟、肺部分壓迫后與家屬溝通常規(guī)關胸。術后病理組織學檢查:光學顯微鏡下見腺樣結構的上皮樣細胞和束網(wǎng)狀排列的梭形細胞(圖1f);免疫組化檢測:AE1/AE3(-)、EMA(-)、SMA(-)、Desmin(-)、S-100(-)、CD34(血管+)、CD31(血管+)、Myo D1(-)、Myogenin(-)、STAT6(-)、Bc1-2(+)、CD99(+)、HMB45(-)、Melan-A(-)、Ki-67(20%+)、CR(+)、WT-1(-)、CK5/6(-)。經(jīng)病理組織學確診為心包滑膜肉瘤(Synovial sarcoma,SS)。
圖1a~1f 女,68 歲,心包SS圖像。圖1a:超聲示左室側壁近房室交界處心包內(nèi)不均質低回聲,中央可及液性暗區(qū)。圖1b:CT 平掃示心影增大,心包積液,左側心包增厚,內(nèi)密度不均勻。圖1c:心臟MRI 示病灶位于左房室左側及上方,在T1WI 上呈高低混雜信號。圖1d:病灶在T2WI 上呈高低混雜信號。圖1e:PET-CT 示心包左旁不規(guī)則囊實性腫塊影放射性分布不均勻濃聚,內(nèi)密度不均勻,心包膜增厚放射性分布濃聚。圖1f:光鏡下見腺樣結構的上皮樣細胞和束網(wǎng)狀排列的梭形細胞(HE 染色)。
例2,男,63 歲,因“間斷性發(fā)熱1 月,胸悶半月”入院?;颊? 月前因感冒出現(xiàn)發(fā)熱,咳嗽,白痰,無頭暈、頭痛等其他癥狀,半月前出現(xiàn)胸悶、氣短、夜間不能平臥。入院后體格檢查:心包積液,胸腔積液。實驗室檢查:白細胞計數(shù)12.90×109L-1,纖維蛋白原4.86g/L,D-二聚體6.64mg/L,C 反應蛋白56.88mg/L,血沉31 mm/h,乳酸脫氫酶585 U/L,腫瘤相關抗原125(CA125)64.62 U/mL,非小細胞肺癌抗原21-1 3.62 ng/mL,NSE 63.08 ng/mL。患者既往體健,無家族性遺傳病史。自發(fā)病以來,神志清,飲食、睡眠差,大小便正常,體質量無減輕。
影像檢查:超聲:肺動脈主干外側壁可及范圍約111 mm×80 mm 實性稍強回聲,形狀不規(guī)則,內(nèi)回聲不均勻,CDFI 示其內(nèi)未見明顯血流信號(圖2a,2b)。CT 增強:心包腔處囊實性低密度,最大橫截面約82 mm×67 mm,增強掃描實性部分呈不均勻中度強化(圖2c~2e),肺動脈主干受壓,縱隔內(nèi)多個腫大淋巴結,呈較均勻強化。
行開胸探查術,術中見心臟壁層、臟層黏連,之間有灰白灰紅、質軟的膠凍樣物質,近肺動脈處有一大小約11 cm×8 cm×3 cm 腫物,與肺動脈、主動脈粘連緊密、固定,腫物透過心包,與左肺粘連。術后病理組織學檢查:光學顯微鏡下見束網(wǎng)狀排列的梭形細胞(圖2f);免疫組化檢測:SMA(部分+)、Desmin(-)、Myogenin(散在+)、NyoD1(散在+)、CD34(血管+)、S-100(-)、EMA(個別+)、Vimentin(+)、Ki-67(60%+)、CK7(-)、CK5/6(-)、CAM5.2(灶+)、CK(+)、WT-1(-)。經(jīng)病理組織學確診為心包SS。
圖2a~2f 男,63 歲,心包SS圖像。圖2a,2b:超聲示肺動脈主干外側壁實性稍強回聲,形狀不規(guī)則,內(nèi)回聲不均勻。圖2c~2e:CT增強示心包腔處囊實性低密度,增強實性部分呈不均勻中度強化,肺動脈主干受壓。圖2f:光鏡下見束網(wǎng)狀排列的梭形細胞(HE染色)。
討論SS 是一種惡性程度較高的軟組織腫瘤,起源于具有上皮分化潛能的原始間充質細胞,并不來源于滑膜或向滑膜方向分化,因腫瘤組織鏡下結構與滑膜組織相似而得名[1-4]。2013 年WHO 在軟組織與骨腫瘤分類中定義SS 為具有不同程度上皮分化的間葉組織腫瘤,歸屬于分化不確定的腫瘤[3-4],病因和發(fā)病機制尚不清楚,可發(fā)生于全身各處,多位于四肢大關節(jié)鄰近部位[1],偶見于頭頸、肺、胸壁、縱隔、眼眶、食管等少見部位,心包SS 相關報道較罕見。X 與18 號染色體的特異性易位是SS 的重要特征,約95%的SS 存在t(X;18)易位[5]。診斷主要依據(jù)病理和免疫組化檢查,近年來FISH基因檢測和RT-PCR 檢測成為SS 的特異性分子診斷指標[6-7]。SS 的臨床表現(xiàn)與發(fā)病部位相關,常表現(xiàn)為無痛性軟組織腫塊,腫塊較大引起壓迫癥狀或出現(xiàn)較廣泛轉移時才會被發(fā)現(xiàn),并具有侵襲性和轉移傾向[8]。本文2 例患者臨床表現(xiàn)不典型,主要表現(xiàn)為胸悶,考慮為腫瘤及心包積液壓迫所致。SS 鏡下一般由巢狀或束狀分布的梭形細胞或上皮細胞組成,瘤細胞成片狀、彌漫性生長,有或無異型性改變,核分裂像多見,間質成分少,血管豐富,局部見出血[9-10]。根據(jù)腫瘤細胞的成分、數(shù)目和分化程度,可分為單相纖維型、單相上皮型、低分化型及雙相分化型[11],免疫組織結果常見Vim、Bel-2、CD99、EMA 陽性,有助于其診斷和鑒別診斷。本文例1 鏡下見腺樣結構的上皮樣細胞和束網(wǎng)狀排列的梭形細胞,考慮為雙相型;例2 鏡下見束網(wǎng)狀排列的梭形細胞,考慮為單相型。
關于心包SS 的影像學表現(xiàn)報道少見,總結其相關影像表現(xiàn)為CT 上等或稍高密度的軟組織腫塊,部分伴有壁結節(jié),壞死囊變時呈低密度,可伴鄰近骨質溶骨性破壞,邊界清或不清,有文獻報道SS 病灶內(nèi)多出現(xiàn)邊緣性鈣化,有助于SS與其他軟組織腫瘤相鑒別[12],增強呈明顯不均勻強化[13-14]。MRI在反應軟組織腫瘤的組織學成分方面具有重要意義,SS 在T1WI 呈等信號,T2WI 呈稍高信號,部分腫塊內(nèi)可見網(wǎng)格狀分隔[13],當腫塊內(nèi)發(fā)生囊變、壞死、鈣化時,會引起T2WI 上“三重信號”征象,即在病變內(nèi)可觀察到低密度(鈣化)、高密度(液化囊性變)及中等密度(腫瘤組織)并存的表現(xiàn)[13-14],增強掃描表現(xiàn)為腫瘤實性成分強化而囊變壞死區(qū)、纖維分隔無強化的不均勻強化[15],SS 可累及周圍組織,如局部淋巴結腫大、血管侵犯、遠處轉移等。本文2 例超聲表現(xiàn)為不均勻的實性低信號,內(nèi)可見液性暗區(qū),CT 表現(xiàn)為體積較大、形態(tài)不規(guī)則的囊實性腫塊,與鄰近組織分界不清,內(nèi)密度不均勻,平掃未見鈣化或者脂肪成分,與文獻報道不符,可見囊性壞死成分,與其體積較大,生長迅速有關,其強化方式和特征與組織病理和供應腫瘤的血管分布相關,增強掃描后實性部分、囊壁及壁結節(jié)表現(xiàn)為持續(xù)不均勻中度強化或明顯強化,符合SS 富血供的病理特點。心臟MRI 檢查亦可見“三重信號”征象,與文獻報道相符。MPR 示腫塊向縱隔內(nèi)生長,與有文獻報道“鉆孔樣”生長方式一致[16]。影像檢查能對SS 進行準確定位,提供病變大小、形態(tài)、內(nèi)部結構、生長特征等特點,在觀察有無鄰近組織器官侵犯,有無淋巴結及遠處轉移方面具有重要的價值,其中MRI 在確認病變的性質,判斷腫瘤是否存在浸潤方面具有優(yōu)勢。心包SS 應注意與心包間皮瘤、心包畸胎瘤相鑒別。心包間皮瘤患者多有石棉接觸史,影像表現(xiàn)為心包結節(jié)樣增厚,也可表現(xiàn)為廣泛彌漫浸潤生長的凹凸不平的心包充填影,內(nèi)密度不均勻,侵犯周圍心肌、肺、胸壁、胸膜軟組織,伴有縱隔淋巴結腫大[17-18]。心包畸胎瘤多為囊性,瘤內(nèi)含有特征性的毛發(fā)和牙齒、脂肪組織、軟骨、骨等組織[19]。
SS 惡性程度高,2 年以內(nèi)容易復發(fā)和轉移,術后復發(fā)率達50%[20],強調(diào)“早發(fā)現(xiàn)、早診斷、早治療”。手術仍是其重要治療手段,首選距腫瘤邊緣5 cm 的廣泛切除,必要時可根治性切除[21]。臨床需綜合利用影像檢查技術的優(yōu)勢,除提供病變本身的特點外,進一步觀察腫瘤累及范圍及全身其他組織有無侵犯,對該病的診斷和治療方案的選擇意義重大。對新發(fā)循環(huán)系統(tǒng)SS 病例的不斷報道和積累是有必要性的,可以提高臨床和影像對其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