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建國
(湖南天鵝山國家森林公園管理處(資興市天鵝山國有林場),湖南 資興 423406)
近年來,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高速發(fā)展,林業(yè)也蓬勃發(fā)展,取得不錯的成績,迎來了新的發(fā)展機遇,受到人們的廣泛關注。與此同時,林業(yè)發(fā)展也面臨著一系列的挑戰(zhàn),新時期下,要在不破壞生態(tài)環(huán)境前提下發(fā)展林業(yè)經濟,需要貫徹落實環(huán)境保護政策,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fā)展理念,處理好經濟發(fā)展和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之間的關系,找到兩者間的平衡點。在陸地生態(tài)系統(tǒng)中,森林資源是其重要組成部分,需基于森林資源保護,開展高效的森林培育工作,以避免森林環(huán)境的大面積破壞,提高森林資源利用率,改善人們的生活環(huán)境。
森林對地球環(huán)境有著一定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一是對自然水分的影響。森林本身就是一個天然的蓄水池,其能夠通過自然降水來吸收水分,于不同的季節(jié)進行自我調整。干旱的時候,森林中的樹木能夠通過蒸發(fā)來將自身水分散于空氣中,調節(jié)周圍氣候;二是對自然空氣的影響。森林中的樹木可吸收空氣中的二氧化碳,釋放氧氣,能夠起到凈化空氣的作用;三是對自然生物的影響。地球中的任何生物,都離不開樹木,過度的樹木采伐會影響生物鏈,不利于維護動植物的多樣性;四是對土壤的影響。森林樹木的生長需要土壤滋養(yǎng),但與此同時樹木腐化后,其生物養(yǎng)分會分解于土壤中,增加土壤中的養(yǎng)分,有利于其他生物的生長;五是對氣候的影響。森林中的樹木可調節(jié)周圍的溫度,而且大面積的樹木還有較好的防風作用,可避免寒冷區(qū)域溫度下降。
森林培育指的是樹木、森林利用太陽能和其他物質進行生物轉化,生產人類所需的食物、工業(yè)原料、生物能源等的一種生產過程,同時創(chuàng)造并保護人類和生物生存所需環(huán)境的生產過程。其包含了良種生產、苗木培育、森林營造、森林撫育、森林主伐更新等內容,主要以人工林、天然林為對象。實施森林培育工作,十分有必要,有利于加強對生態(tài)環(huán)境的保護,起到堅固水土的作用,而且也能夠保護動植物的多樣性,提高森林的附加值。
在進行森林培育時,應堅持近自然森林經營理念,所謂的近自然森林,指的是一種結合了人的愿望和自然可能的、主要由鄉(xiāng)土樹種組成的、具有混交復層和異齡結構的森林。其經營理念在于以原生植被和自然演替為參照,以一種理解和尊重自然的態(tài)度和措施經營森林,使其達到接近自然的狀態(tài)。因此,在實施森林培育、選擇目標樹種的時候,要遵循相應的原則,需以森林完整的生命周期為計劃單元,做到因地制宜,以種植鄉(xiāng)土樹種為主,可培育混交林、復層林和異齡林。通過水平和垂直結構的調整達到最適宜的生物多樣性,以天然更新為主,主伐方式為擇伐。
為提高森林培育水平,應開展儲備林項目和森林質量精準提升項目。國家儲備林是指為滿足經濟社會發(fā)展和人民美好生活對優(yōu)質木材的需要,在自然條件適宜地區(qū),通過集約人工林栽培、現有林改培、撫育及補植補造等措施,營造和培育的工業(yè)原料林、鄉(xiāng)土樹種、珍稀珍貴樹種和大徑級用材林等優(yōu)質高效多功能森林,集生態(tài)建設、產業(yè)發(fā)展為一體,融生態(tài)產品、林產品供給于一身。主要分為三部分:一部分是進行集約人工林栽培。在進行人工培育作業(yè)的時候,需要先選擇適宜的林地,要做好清理工作。所選林地的土層要深厚一些,于土壤肥沃區(qū)域進行造林。常見的造林地種類有以下幾種。第一種是在荒山上進行造林;第二種是在局部更新的基地、次生林、林冠下進行造林;第三種是在農耕、撂荒地進行造林;第四種是在采伐跡地、火燒跡地進行造林。在造林前一定要先整地,清理造林區(qū)域的植被,如若是采伐跡地、火燒跡地,則要將雜物清理干凈。要翻耕土壤,以提高苗木的成活率。整地之前,還要先確定整地的面積和深度,這由造林苗木種類、苗木大小來決定,還要控制好種植的密度。除此之外,還需要選擇適宜的造林方式。一種是直播造林,指的是直接將種子播種于翻耕后的土地中;另一種是植苗造林,將培育好的苗木移栽于林地中。這種方式使用最為廣泛,一部分是對現有林進行改造,需要做好撫育管理工作,采取更換樹種、間伐、補植、冠下造林、割灌、施肥、修枝等綜合技術措施,適當將純林逐步調整為復層異齡混交林;另一部分是中幼林撫育及補植補造。針對現有林中培育前途較好、增產潛力較大的中、幼齡林,采取撫育采伐、修枝、施肥、人工促進天然更新、割灌、割藤、除草等撫育活動,去劣留優(yōu),調整樹種結構和林分密度,平衡土壤養(yǎng)分與水分循環(huán),改善林木生長發(fā)育的生態(tài)條件,加快林木生長速度,提高林木蓄積量,培育目標樹種及優(yōu)質高效多功能森林。
森林質量精準提升則主要針對樹種結構單一、生態(tài)功能不強且具有提升潛力的人工針葉林的中幼齡林或近熟林,按照近自然經營理念,開展林分改造等一系列精細化經營措施和活動。在執(zhí)行該項目的過程中,應當領會森林質量精準提升的精髓,加大宣傳活動,要學習《“十三五”森林質量精準提升工程規(guī)劃》,充分了解國家的戰(zhàn)略意圖,推動國有林場向縱深發(fā)展。應當根據實際情況進行科學規(guī)劃,把森林質量精準提升列入《森林經營方案》的重要內容。在資金、間伐指標方面得到上級主管部門的支持。要選擇好改造的林分,原則上以11~20年的中齡純林為主,立地條件較好的可選擇25年的針葉純林,但為了在提升森林質量時,達到經濟利益最大化,建議選擇18年左右,立地條件較好、林木長勢較好,間伐產生收益的人工純林。
為保障森林培育質量和效果,需重視對種苗培育過程的管理。首先,在進行森林培育的過程中要選擇適宜的育苗區(qū)域。苗圃的環(huán)境直接影響到育苗質量,需要根據樹種培育實際,來進行相應的選擇,優(yōu)先選擇適宜苗木生長的位置。比如,光照充足、溫度適宜、水源充足、地勢平坦、有著較好土壤條件的區(qū)域;其次,做好播種工作。在選擇適宜的苗圃之后,還需要做好播種作業(yè)。應當先進行開溝處理。按照所選種子的大小,根據覆土的實際厚度來確定開溝的深度,一般情況下播種溝的深度在0.5厘米左右,開溝的時候,深度要保持均勻。如若種植的是楊樹、柳樹等小種子,那么便不需要開溝,可直接播種。在播種的時候,需注意的是播種作業(yè),應和開溝、覆土同步開展,以免出現失水現象。需嚴格把控播種量,均勻播種。便于有效結合種子和土壤。
在進行森林培育后,需要做好后期管理工作,提高造林質量,保障樹木的正常生長。如若因為人工造林技術不夠成熟,而致使某些樹木在生長過程中出現個體性死亡,那么則要清理其枯萎的樹干,加強對林地環(huán)境的保護,以免死亡樹木中有病菌、毒素,污染整個林地,致使其他健康樹種受損。在進行森林培育后期管理工作的時候,應當注重幾點。第一,若種植大樹種,一定要將其固定好,以免大風刮來,導致樹苗歪倒、死亡,可使用正三角支撐架來處理,將其放置于樹木的2/3處,起到有效的穩(wěn)固作用;第二,要實施科學的病蟲害防治工作,將預防作為主要手段,基于樹種的生長特征和規(guī)律,來采取相應的措施加以預防,從而降低樹種病蟲害發(fā)生率,使之能夠健康生長;第三,要做好施肥工作,在種植初期,需要使用外施肥,根系生長之后,則需要土壤施肥,不可傷及樹根;第四,要重視灌溉排水工作,在干旱時期,需要做好抗旱工作,通過灌溉來保證樹木生長所需水分。
總而言之,在森林資源保護前提下,實施高效的森林培育全過程工作,需嚴格按照經營目的和理念來進行培育,明確森林培育工作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