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鴻沄
小李剛上初一,身高卻已超過1.70米,看著像個大男孩,其實內(nèi)心還很幼稚。這不,這兩天回家臉上沒有笑模樣。甭問,準是在學校里跟誰又鬧別扭了唄。
小李的媽媽有點沉不住氣了,吃晚飯時順便就問出了口。孩子還愛搭不理的,媽媽知道這是小男子漢的自尊心在作梗。再三追問下,小李這才吞吞吐吐地說出了事情的原委。原來,小李和班主任張老師鬧了別扭。他成績不理想,讓張老師當著全班同學的面兒批了一頓,面子全沒。小李血性上來,頂了幾句,兩人還就杠上了。小李的媽媽一聽不高興了,看著受了委屈的兒子,這還了得,孩子在學校是受欺負了!小李的爸爸也是個急脾氣,一聽之下坐不住了,叫著喊著要拉著兒子到學校找老師“講道理”,還得讓老師賠禮道歉才肯罷休……
像這樣的事情生活中經(jīng)常發(fā)生。我們經(jīng)常聽到孩子或家長在談論某某老師如何,孩子和老師的關系如何;我們也常聽到孩子的抱怨:某某老師多么嚴苛,多么不通情理,甚至多么不講理,家長聽到孩子這番抱怨后會作何反應呢?稍加觀察,我們會發(fā)現(xiàn),家長在處理孩子與老師之間矛盾時常表現(xiàn)出兩種極端做法:一是選擇和老師站在一起,自然而然地認為老師是對的、孩子是錯的。于是,家長直接訓斥、責罵孩子不聽話、不懂事,甚至大打出手。二是選擇站在老師的對立面,本能地認為自家孩子很優(yōu)秀、一定是有道理的,老師一定是錯誤的。于是,家長在孩子面前指責、詆毀老師,把老師說得一無是處,借此表達對老師的不滿,甚至還會拉著孩子去學校找老師討要“說法”。
家長面對師生矛盾時不問青紅皂白、一味地責罵孩子,會讓孩子對父母失去信任,失去他們最后的心靈避風港——家庭。而求全責備地責難老師,不僅無助于孩子解決問題,還可能把孩子推到一個更加尷尬的孤立境地,為孩子今后的學習生涯設置不必要的人為障礙。這一切的根源是家長沒有厘清處理一切問題的初衷是保證孩子心理和人格的健康成長,正常地面對生活中的各種矛盾,有效地化解危機和矛盾。任何偏離這一初衷的做法對孩子的心靈都將是一種傷害,甚至會留下影響一生的遺憾和陰影,這豈不扭曲了事情的本源?
曾經(jīng)有教育專家指出:一所學校對學生影響最大的因素不是物質條件,不是課程,也不是教學方式,而是師生之間的關系。家長不要低估師生關系對孩子的影響。孩子年齡小,抗干擾能力不足,很容易受到外界環(huán)境的影響。如果孩子與老師之間的關系和諧融洽,孩子會比較熱愛學習,往好的方向發(fā)展;如果孩子和老師的關系不佳,從心里厭惡老師,或者因為家長對老師經(jīng)常說三道四不尊重,讓老師在孩子心目中失去應有的崇高地位,那么老師的教育很快就會在孩子身上失去效力,教育的作用就會被瓦解,隨之而來的是孩子在叛逆期的行為更加叛逆,不僅對老師,最終這種影響也會落在家長身上。這豈不是得不償失、自取其禍?
如果師生之間發(fā)生矛盾或摩擦,家長該怎么解決才能真正幫到孩子呢?家長處理師生關系、師生矛盾時應該慎之又慎,問清是非曲直和緣由,理性地看待暫時的矛盾,從孩子健康成長的大局著眼考慮問題、處理問題。冷靜、克制、大局觀是家長該有的基本操守。
遇事務必冷靜。冷靜意味著要給孩子傾訴的機會,要聽孩子講述事情原委到底是怎么樣的。遇事時,家長和孩子的有效溝通交流尤為重要。冷靜還意味著家長要有耐心。孩子思想不成熟,猴急,暴躁,當家長的可不能這樣。聽孩子講完事情的來龍去脈,給孩子一個抱怨訴苦的機會和場合,允許孩子表達心里對老師的不滿,把不良情緒發(fā)泄出來,讓孩子得到必要的發(fā)泄才能心理平衡。這時,家長就可以冷靜和耐心地介入了。家長要站在公平、公正的角度幫助孩子客觀理性地分析問題,和孩子一起了解事情的來龍去脈和是非黑白,正確引導孩子看待問題和矛盾,尤其要引導孩子找出自身哪里做得不對??隙ê⒆幼龅脤Φ牡胤绞枪剑赋鲥e誤的地方更是公正。家長冷靜客觀地看問題,慢慢地,也會影響孩子日后待人處事的態(tài)度,教孩子學會冷靜處事、公正對人。
正向引導孩子看待矛盾,讓孩子學會原諒。古人講“忠恕之道”,忠于自己所做之事,寬恕他人所犯之錯。家長在此方面要有大局觀,要看長遠發(fā)展,要重視孩子人格發(fā)展中的“善”育因素。誰都有犯錯的時候,家長要跟孩子講清楚這點,寬恕別人的過失和錯誤,給別人改正錯誤的機會,才能更好地和別人相處,才能擁有和諧的人際關系。師生雙方都有犯錯誤的可能,家長教育孩子首先要認識自己的錯誤,然后再正確地看待老師的錯誤。家長還應引導孩子看到老師的優(yōu)點、長處、付出的辛苦??傊议L不僅要安慰孩子,還要消除孩子對老師的憤懣,同時也要引導孩子寬容大度,這無疑對孩子日后的生活幫助巨大。
要有法律意識。如果家長發(fā)現(xiàn)引發(fā)師生矛盾的事實確實涉及到原則問題,比如,歧視、過度體罰、索賄、騷擾等,那么,家長首先應該與老師進行面對面的有效溝通,避免對孩子的傷害進一步擴大,及時止損。如果涉及師德,甚至有對孩子進行違法犯罪的可疑行為,家長應保留證據(jù),通過合法渠道及時向有關部門投訴,直至用法律手段有效維護孩子的合法權益。
面對生活中的各種困難或矛盾時,我們要合情、合理、合法地處理問題。法律是最后的底線,合理是做人做事的底線,合情是社會人際交往的底線。家庭或學校教育的目的不只是讓孩子學會知識,而是習得一種思維方式:在紛繁復雜的生活中時刻保持清醒的意識,能夠基本熟練地掌控生活。家長運用這種思維方式冷靜客觀地處理師生矛盾,不僅能讓孩子從矛盾中解脫出來,更重要的是讓孩子學會如何面對問題、解決問題。
思維方式可以代際傳遞,良好的思維方式有利于家庭幸福、事業(yè)發(fā)展。家長們,此時我們不妨想想,在處理師生矛盾的過程中,如何用言傳身教的方式方法讓孩子懂得良好溝通的要義,并從中提煉出能有效解決矛盾的思維方式。也許,這才是家庭教育的妙處所在,這才是家長送給孩子的最好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