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兆春
(騰沖市農(nóng)業(yè)技術推廣中心,云南 騰沖 679100)
洋絲瓜(Sechium edule)又名佛手瓜、洋瓜、福壽瓜等,是一種葫蘆科佛手瓜屬植物,原產(chǎn)于墨西哥、中美洲和西印度群島,20世紀初期傳入中國,在中國江南一帶都有種植,以云貴川、兩廣、福建等地較多。洋絲瓜營養(yǎng)豐富,其果實、嫩莖尖葉、地下塊根均可做菜肴,種植簡便,不生病蟲、無需打藥,是名符其實的綠色蔬菜。它的根為弦線狀須根,根系發(fā)達側根粗長,可形成肥大塊根。國內大部分地區(qū)以食用其果實而栽培,現(xiàn)在挖取部分塊根來食用,已成為人們十分喜愛的蔬菜新品種,洋紅瓜根蛋白質含量2.5%,粗纖維2.9%,維生素C達35 mg·100 g-1,總淀粉15.8%,總糖0.6%,營養(yǎng)更為豐富,常食對增強人體抵抗疾病的能力有益,可利尿排鈉,有擴張血管、降壓之功能,是心臟病、高血壓病患者的保健蔬菜。目前市場價格較高,達10~15元·kg-1,近年來洋絲塊根的市場需求增大,洋絲瓜的地下塊根只是種植洋絲瓜的附產(chǎn)物,沒有專門種植的技術。騰沖市界頭地區(qū)在生產(chǎn)中形成的以種植洋絲瓜塊根為目的洋絲瓜塊根壘土堆種植技術,彌補了這一領域的空白。其種植技術要點如下。
洋絲瓜品種很多,選用本地綠色表皮有刺的品種,這個品種的地下塊根比較大、產(chǎn)量比較高。選種時選擇個頭肥大、重量400~600 g的綠皮刺洋絲瓜作為種瓜,種瓜用量4500~5400 kg·hm-2。
選擇海拔1200~1800 m,年平均氣溫12~17℃的地區(qū),土壤濕潤、土質疏松、肥沃、土層深厚、土壤pH值為5.0~6.5的田地,地下水位高。在山洼子,溝里有流水的最好。
將田地土壤深翻耙細后,按株行距為120~150 cm進行壘土,壘土時將四周土壤向中心壘高成土堆。在壘土時就將腐熟圈糞(牛圈糞最好)埋在土壤中,施用22500~30000 kg·hm-2。不要集中施用,壘土堆時,先在底部散1層基肥,然后蓋上15 cm左右厚的土,再散1層基肥再蓋土,肥和土分別為2~4層,土堆底寬為80~100 cm,土堆高70~80 cm,四周溝心寬為40~50 cm。可用人壘土,為了節(jié)省人工,也可用小型挖機壘土。
一般在1—2月種植,土堆壘好后,在每個土堆頂栽洋絲瓜種3~4個。栽種時種瓜發(fā)芽端朝上,柄朝下,呈不同方向均勻分布,然后覆土8~10 cm。由于種植節(jié)令較早,出苗時還有霜,需在土上覆蓋3~8 cm稻草防止霜凍。
在5—6月洋絲瓜旺長期,進行追肥,施用復合肥1500 kg·hm-2,鈣鎂磷750 kg·hm-2,尿素150 kg·hm-2,硼肥30~45 kg·hm-2。追肥的同時進行人工培土與除草。
前期藤蔓未覆蓋時除草可用化學除草劑,后期人工除草。要及時灌溉,土壤不能干,保持溝心有水;雨天也要及時排水。洋絲瓜前期要及時抹去多余的芽,每株保留粗壯的枝蔓3~5個為宜;當洋絲瓜主蔓長到8~12節(jié)時要打尖,控制徒長,促其發(fā)側芽;當藤蔓生長到1.7~2.0 m時進行剪枝,入秋是洋絲瓜根膨大的關鍵時期,必須及時施肥澆水。洋絲瓜一般不生病蟲,不用打藥,偶爾會出現(xiàn)斑葉、黃葉病,要有針對性地進行防治。
洋絲瓜根壘土堆種植的產(chǎn)量較高,采收期長,8—12月根據(jù)市場價格適時采收。壘土種植采收方便,采收時將種植土堆中下部土壤扒開,刨出洋絲瓜比較大的膨大塊根,其余小的側根保留,再施入肥料,重新覆土,下年還可繼續(xù)采收。也可到完全成熟時用小型挖機一次收獲,下年重新種植。
該技術直接采用壘土堆種植洋絲瓜根,利用壘土堆提高根部高度,既方便采收,扒開表面泥土后可收獲洋絲瓜根,又有利于排水,改善根部生長環(huán)境條件,增大塊根,極大提高洋絲瓜根的市場供應能力。實現(xiàn)當年種植,當年采收,一次種植,多年采收,減少了勞動力,降低生產(chǎn)成本。采用該技術,洋絲瓜根每堆產(chǎn)量4~6 kg,折單產(chǎn)150~225 t·hm-2,產(chǎn)值15萬~30萬元·hm-2,界頭地區(qū)當?shù)剞r(nóng)戶種植戶均收入3萬~4萬元。有廣闊的市場前景,具有良好的經(jīng)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tài)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