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天水市張家川回族自治縣張川鎮(zhèn)中學 梁新民
為響應國家對教育行業(yè)的新要求,國家教育部門已經(jīng)出臺了相應的新政策,由此,目前初中、高中的教育課程標準紛紛有所更改。在當下課程標準改變的教育環(huán)境中,教師的教學任務變得更重,學生在學習時也要更注重對思維的訓練和學習能力的提高。在初中化學的教學中,教師要在課堂中改變自身的教學方式,注重化學思維的引導,幫助學生從根本上重新認識化學,適應化學?;诖耍踔谢瘜W教學中學生的問題意識急需得到培養(yǎng)。
在傳統(tǒng)的學習模式中,教師一直都是將教科書視作學習的參考書,并且長久以來教科書和教師有著權(quán)威的地位,學生在進行學習的時候一般都會相信教材和教師給出的結(jié)論。因此,要想讓學生提出問題,并且?guī)椭鷮W生學會提問,就要充分打破學生心中“教師所說的都是正確的、課本上會有正確答案”類似的想法和觀點。教師也要讓學生擁有批判意識。例如,在學習“化學與生活”時,學生會接觸到各種不同的化學實驗儀器,每種儀器都會由教師進行具體的講解,但是學生可以質(zhì)疑在裝液體試劑時只能使用細口瓶,在將粉末狀試劑放入試管中時一定要使用長柄勺……在具體的實際化學實驗操作中,學生應該舉一反三,有效地發(fā)散思考,從而突破教材束縛,拓展知識。學生應該學會通過具體的化學實驗操作去感受并且記憶每種化學試劑該如何進行取、放,以及怎樣規(guī)范使用,不能完全對教科書生搬硬套。長此以往,有利于學生養(yǎng)成批判的化學思維,也有利于學生學習化學,真正擁有化學思維。
化學與人們?nèi)粘5纳罱Y(jié)合較為緊密,因此教師在進行實際教學的時候要幫助學生將自己的化學知識與自身實際生活經(jīng)歷進行緊密結(jié)合,這樣才能在課堂中有效開展問題教學。在進行問題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通過用實際生活中有趣的化學現(xiàn)象,或者是學生并不太了解的、蘊涵著化學知識的生活現(xiàn)象進行課堂引入,在課堂中充分調(diào)動起學生的積極性,引發(fā)學生主動思考,主動提問。例如,在學習“物質(zhì)的變化”時,教師可以向?qū)W生提問:“同學們知道為什么以前楊貴妃想吃荔枝時,唐玄宗要派人跑死幾匹馬才能送到貴妃手中嗎?同學們知道為什么現(xiàn)在長途運輸一些食品,尤其是新鮮的海鮮或者是牛羊肉時都需要冰凍嗎?同學們有沒有思考過為什么紙張燃燒后會消失,但是會聞到刺鼻的味道?國家又為什么禁止燃放煙花爆竹?”以上這些問題,其實都是教師在進行課堂引入時可以引發(fā)學生進行思考的問題??赡茉趯嶋H生活中,學生知道紙張燃燒、實際經(jīng)歷過煙花爆竹的燃放,但是學生所了解的僅僅是表面現(xiàn)象,而并非實際真實的原理。教師所做的就是通過趣味現(xiàn)象引入,激發(fā)學生對生活中實際現(xiàn)象的好奇和探索,教師給出的問題也要確保難度適中,繼而有利于學生主動學習。
由于化學教材本身的重點是放在化學方程式、化學反應現(xiàn)象等化學知識上,因此學生并不能充分了解化學的相關歷史。如果教師在課堂中可以適當?shù)赝卣够瘜W歷史,就可以有效幫助學生從歷史根源的角度更好地認識化學、學習化學。當學生對化學知識具備更高的理解能力時,教師再次開展問題教學就會相對比較容易。例如,在學生學習第五單元“燃料”時,教師可以在開始實際化學教學之前向?qū)W生普及人類使用燃料的演變過程,借助歷史知識和歷史故事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燃料”。我們都聽說過古希臘神話中普羅米修斯盜取太陽神阿波羅的火種幫助大陸上的人們生存的傳奇故事,火其實就是人們最早使用的燃料,用來抵御寒冷和食肉動物的外來入侵。人類學會用火之后,便能逐漸將樹枝、雜草等作為燃料,后來繼續(xù)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在燃料的選擇上不再滿足于柴草,而是選擇了木炭這種效率更高的燃料,后來慢慢又開始使用煤炭。隨著文明和科技的進步,人們開始使用石油和天然氣,并且不斷在發(fā)掘新型的、二次可循環(huán)利用的能源作為燃料。通過“燃料”的化學歷史補充,學生便能將隨后要學習的生物能源、氫氣、碳與歷史知識和歷史軌跡進行結(jié)合,因此可以通過想象能源使用的對應時期,及其所具有的階段性特點,來快速理解記憶不同能源所具有的不同特點,以及需要改進的不足之處。
化學學科體系實際上主要有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是教材中的理論知識,另一部分就是實際的化學實驗。教師在進行理論課程的教學時,也可以充分結(jié)合演示實驗進行問題教學。教師可以將演示實驗中可能出現(xiàn)、已經(jīng)出現(xiàn)的問題,以及容易產(chǎn)生錯誤的操作進行重點強調(diào),并且通過實驗想象主動引發(fā)學生思考,提問現(xiàn)象產(chǎn)生的原因。教師通過將演示實驗與理論課程結(jié)合的方式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進行課堂提問。例如,在學習“維持生命之氧氣”時,教師就可以在講解制取氧氣這一節(jié)時,向?qū)W生播放分解過氧化氫溶液制取氧氣的化學實驗視頻,并且在學生觀看視頻之后,可以提出以下問題幫助學生思考:分解過氧化氫溶液時,必須選擇過氧化氫還是其他具有相似性質(zhì)的溶液?如果有,是要根據(jù)哪些性質(zhì)來進行選擇?在進行實驗的時候,溶液的溫度是否有要求?加熱過氧化氫溶液和不加熱過氧化氫溶液對實驗現(xiàn)象會有什么影響?教師通過提問一些與演示實驗相關的實驗操作、實驗原理的問題,可以幫助學生主動思考,將實際操作與理論知識進行結(jié)合,從而更好地認識氧氣。通過演示具體的實驗,教師由此可以創(chuàng)設出具體的問題場景,提出具體的問題,幫助學生更直接地學習化學知識,提高化學學習的效率。
多媒體教學已經(jīng)廣泛地應用在各科教學中,因此在初中化學的教學中,教師已經(jīng)逐步開始將多媒體等信息技術(shù)與實際的教學內(nèi)容進行結(jié)合,具體做法主要包括利用PPT 進行課件展示,利用視頻播放器進行實驗視頻或者是趣味動畫的播放,通過一些化學教學軟件來具體形象地展示化學反應過程以及原理……借助信息技術(shù),學生能在教師講解之余,通過視覺、聽覺等多種方式進行化學感知,也可以通過文字、圖畫、聲音等方式進行化學知識點的理解,從而有效解決化學學習中的問題。例如,在學習“空氣、物質(zhì)的構(gòu)成”時,學生由日常生活常識可以輕松判斷出空氣不是一種單一的氣體,大體上來說,空氣主要有五部分,含量最多的是氮氣,約占空氣組成的四分之三,剩余的約四分之一就是學生最為熟知的氧氣,但是空氣中還有一些占比例相對較少的稀有氣體,如氖、氬,以及雜質(zhì),如臭氧、一氧化氮??諝饨M成是屬于微觀世界的一種現(xiàn)象,因此教師可以借助信息技術(shù),如多媒體或者是一些生動有趣的教學視頻,幫助學生更加直觀地理解空氣的組成成分。同理如離子、分子、原子等概念,學生在學習時也可以借助教師給出的多媒體展示,利用文字和圖畫相結(jié)合的方式進行對比記憶。當教師教學“溫度越高,分子移動速率就越快”這一概念時,可以讓學生宏觀地感受加熱的滴有墨水的液體,還可以利用趣味視頻進行微觀的直接分析。學生可以想象每一個分子都是一個個體,在溫度越高時,分子會趨利避害,繼而使分子移動速度更快。
在進行化學教學時,教師要讓學生積極主動地提出化學學習的問題,然后在課堂中通過分享、分析一起解決化學問題,一起收獲思考的成果。但是學生積極主動提出化學問題的前提,不僅僅是要求學生對化學知識有足夠的了解和熱愛,還要有一顆好學并且堅持不懈的心,更重要的是要求學生和教師之間要有良好的師生關系。和諧的師生關系有助于學生和教師在課堂中形成輕松歡樂、平等尊重的課堂氛圍,有利于學生提出問題。例如,在學習“辨別物質(zhì)的元素種類”時,由于本章中出現(xiàn)了大量容易混淆的概念,如元素、原子、分子等。學生很容易就會分不清楚,容易產(chǎn)生疑問,如“原子本身可以表示種類,又可以表示個數(shù),那么在化學上引入元素又是為什么呢?”或者是“He 究竟表示的氦原子,還是氦元素,為什么不能表示分子呢?”如果教師與學生之間關系和諧,那么學生有問題的時候就可以及時提出,教師及時進行解答,就可以幫助學生高效地解決化學中的問題。相反,如果教師和學生之間關系不和諧,教師不愿意耐心幫助學生解答問題,學生也不愿意向教師求助,不僅不利于化學課堂氛圍的形成,同時也不利于學生自身對化學知識的掌握,不能及時解決已有的化學問題。
在當前的教育模式中,教師正逐漸在教學中加入提問環(huán)節(jié),但是由于學生的心理狀態(tài),大多數(shù)學生更愿意在課下單獨尋找教師解決化學課堂或者作業(yè)中的問題,而不愿意在課堂中及時提出遇到的問題。這其實恰恰說明,教師要鼓勵學生積極提問,并非僅僅限于提問,更重要的是鼓勵學生在化學課堂中提問。在課堂中提問,不僅可以確保學生的問題得到解答,同時也可以有效解決一些共性的問題。例如,在學習“溶液—結(jié)晶現(xiàn)象”時,當教師講解到過濾和重結(jié)晶這兩種混合物的分離方法時,有的學生可能會因此產(chǎn)生“什么樣的情況下適合使用過濾的方法進行混合物分離?什么情況下又適合使用重結(jié)晶的方法?在具體的化學儀器選擇上,兩種混合物分離的方法儀器一致,那么在試卷和習題中該怎么進行區(qū)分呢?”遇到這樣的問題,教師要鼓勵學生在課堂上及時、積極地提問,在講解完主干知識之后,根據(jù)學生提出的具體問題再進行更加細致的講解。并且,在學習新的化學知識時,所有學生都會遇到一些有共性的問題,那么當一個學生在課堂上及時提出之后,還能同時幫助其他有相同疑問的同學解決問題,最終提高化學課堂的教學效率。
化學課堂并非僅僅是化學教師一人所有,因此在新課標下的化學課堂,應該由教師和學生共同打造,由此就要求課堂中學生可以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提問、課堂發(fā)言?;诖私虒W目的,教師可以充分展開學生間的合作競爭機制,將學生分成不同的小組,然后根據(jù)課堂表現(xiàn),如課堂提問、課堂解決問題、課堂發(fā)言等方面對學生進行考核,由此激發(fā)學生的學習上進心,消除學生“不敢提問、害怕提問、不想提問”的心理。
例如,在學習“現(xiàn)代生活與化學—化學物質(zhì)與健康”時,學生可以先在小組內(nèi)部根據(jù)自己預習的結(jié)果,以及搜集到的一些實際資料進行自由討論,先小組內(nèi)部解決小組成員的部分問題,如“農(nóng)作物秸稈就地焚燒是否有利于保護環(huán)境”“紅薯粉條、青菜、加碘食鹽、牛肉中哪一個富含的蛋白質(zhì)含量最高”等。在小組討論問題的時候,教師可以進行分別指導,并且選出一些比較容易混淆的概念和問題作為小組加分項。最后,回到課堂中,教師可以以小組的形式進行小組之間的提問和回答。建立科學的合作競爭機制,可以有效提高學生化學課堂的參與度以及專注度。
化學課堂需要學生積極提問,但是并不意味著學生可以隨意地提問,教師需要給學生一些例子,或者是模板作為示范。在此基礎上,學生提出的化學問題會更好地促進學生思考,理解化學思維,而并非簡單的“是”,或者“不對”這樣可以輕松回答的問題。例如,在學習“常見的酸、堿、鹽”時,教師可以先告訴學生,提問時應該提出像“為什么堿類物質(zhì)會更多地用于廚房清潔?酸類物質(zhì)在什么情況下會使用?化學中說的鹽和我們實際生活中接觸到的鹽是同一種物質(zhì)嗎?有什么共同點”等問題。而不是讓學生僅僅簡單地問出“廚房中使用的清潔物質(zhì)是堿類嗎?清洗污垢使用的是酸類物質(zhì)嗎?”簡單地提問并不能從根本上提升學生化學思維,也無法引導學生產(chǎn)生更多思考。
化學學習并非僅僅局限于化學課堂和化學教師的講解。教師可以給學生提供更多途徑,如網(wǎng)課,趣味視頻等,甚至是閱讀化學相關的化學書籍和歷史知識……由此,學生在不同的化學學習方法中應該不斷思考彼此之間的聯(lián)系。教師也要讓學生掌握化學基本知識,并且擁有良好的化學學習基礎。例如,在學習“金屬”單元時,不論學生通過哪一種途徑掌握各類金屬相關的化學知識,都需要學生掌握金屬這一單元的整體思路,要求學生在向外拓展化學知識的同時,能明確基礎知識。學生在學習金屬時,需要了解最基本的學習思路,如金屬的名稱、化學性質(zhì)、常見的化學反應方程式、在日常生活中的實際用途等,學生可以對基礎知識進行總結(jié)歸納,繪制出思維導圖,然后再通過其他的途徑進行補充拓展,以此更好地掌握化學知識。
綜上所述,在初中化學學習中滲透問題教學,可以有效幫助學生從根本上認識化學學科,了解化學學習思維,掌握化學學習方法,達到教師高效教學的目的。因此教師要堅持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豐富他們的課堂體驗感,逐漸提升化學學科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