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園
(上海外國語大學賢達經(jīng)濟人文學院,上海 202162)
2016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xié)同效應?!盵1]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建設對實踐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意義重大。在探究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建設的文獻中,大多數(shù)研究是從宏觀角度對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改革的有效性和實施框架進行探索。[2-4]同時,也有部分研究對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改革進行了實踐性的探索[5-6]。這些研究提出了挖掘課本主題的思政元素和充分利用網(wǎng)絡新媒體的思政教育資源等課程思政實現(xiàn)途徑,但對大學英語課程單元教學過程中思政教育的具體實施路徑并未進行系統(tǒng)性的闡述。文章旨在系統(tǒng)性地梳理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的具體實施路徑,并以《新視野大學英語讀寫教程》為例,詳細地展示一個完整教學單元的課程思政教育實現(xiàn)過程。
大學英語作為一門兼具人文性與工具性的學科,其中不乏育人的元素。但目前現(xiàn)有的教材,以外研社、外教社和高教社出版的大學英語綜合教程為例,仍難以滿足《大學英語教學指南(2020年版)》提出的新的課程思政的教學要求與目標。[2]因此,教師需要發(fā)揮主導作用,制定有效的教學設計,以實現(xiàn)思政元素的全過程滲透。研究依據(jù)美國現(xiàn)代課程理論奠基人泰勒的課程框架四要素,即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組織和教學評價,對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實施路徑進行了探索。[7]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的單元教學可以依循以下路徑進行展開:一是梳理教學單元的思政元素,以確立單元教學目標中的思政目標;二是結合單元思政目標,挖掘課內思政素材、增補課外思政素材;三是基于教學目標與素材,制定思政教學設計、組織教學活動;四是對思政教育效果進行評價。
文章結合《新視野大學英語(第三版)讀寫教程》第三冊第一單元,對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實施路徑的主要四個步驟進行了詳細的闡述。該教材選材主題多樣,涵蓋社會、歷史、經(jīng)濟、哲學、科技、文化等不同領域。其中第三冊第一單元主題為“The way to success”,涵蓋兩篇文章“Never, ever give up!”和“Chance favors the prepared”。第一篇文章以溫斯頓·丘吉爾等五位人物的人生經(jīng)歷為例,論述了鍥而不舍是獲得成功的秘訣;第二篇文章講述了萊斯·布朗執(zhí)著追求自己的DJ 夢想直至最終實現(xiàn)的經(jīng)歷。[8]
對于一個教學單元而言,實施大學英語思政教學的首要步驟是確立本單元的核心思政元素,即單元教學目標中的思政目標。由于大學英語的教學目標包含了語言知識與技能、文化知識、學習策略、思想政治等多個層面,故一個單元的核心思政目標確定一個為宜。如若囊括多個思政元素,恐導致其他層面的教學目標不能得到充分的實現(xiàn),也無法使學生對核心思政元素產(chǎn)生深刻的印象。大學英語課程能夠承載的思政元素較為豐富,如理想信念、價值追求、德行品格、文化精神、跨文化交際等。通過分析教材的單元主題以及課文內容,可以大致確定該單元的核心思政元素。
從第一單元的主題和兩篇課文的內容可以初步確定該單元的思政元素關鍵詞是“成功”。該單元的核心思政元素可以圍繞有關成功的價值追求以及獲得成功應具備的品質兩方面進行展開,即該單元的思政目標可以確定為學生能夠形成對成功的正確的價值追求以及對獲得成功應具備的品質有正確的認識。但并非每個單元的思政元素都同第一單元一樣“顯而易見”,部分單元的核心思政元素較為“隱蔽”,很難從單元主題與課文標題中直接提煉。因此,教師需要細讀課文以挖掘文章中蘊含的育人元素。每個單元思政元素的提煉并沒有統(tǒng)一的答案,不同的教師從同一單元中提煉出的思政元素可能不盡相同。這與教師自身的知識結構與認知方式存在一定的關聯(lián)。但重要的是教師所提煉的思政元素與單元主題密切相關且符合高等教育育人的精神。
1.課內思政素材挖掘
由于現(xiàn)有教學素材尚不足以實現(xiàn)有效的思政育人,教師可通過“分析—篩選—增補”三個步驟,挖掘與拓展現(xiàn)有教學素材的思政內容。[4]在確定了單元的核心思政元素后,教師需深入挖掘并篩選課本中的思政素材。課本中的思政素材是指安排在讀前活動、課文、讀后思考題以及課后練習題中與核心思政元素相關的素材。教師需要根據(jù)單元思政目標和教學設計,篩選其中能為自己所用的思政素材。
此前已經(jīng)梳理出了第一單元的思政目標:學生能夠形成對成功的正確的價值追求以及對追求成功應具備的品質有正確的認識。在該思政目標的指導下,從課本中挖掘的思政素材如下:在讀前活動中,教材設計了一段有關如何實現(xiàn)成功的短文聽力;在課文中,教材列舉了溫斯頓·丘吉爾等五位名人的例子以說明鍥而不舍的精神是實現(xiàn)成功的重要品質;在讀后問答題中,教材提出了一些有關成功的思辨類問題;在課后習題中,教材設計了有關青年創(chuàng)業(yè)類的翻譯訓練,以上課內思政素材均可供教師篩選使用。其中課文作為讀寫課的重要載體,課文中的思政素材也應是思政教學的重要載體,因此,該單元課文中涉及的名人成功案例可以作為課內的主要思政素材。
2.課外思政素材增補
課內的思政素材是很有限的,因而教師需要進行增補,從課外拓展豐富的思政素材。課外的思政素材其實非常浩瀚,從文學歷史到藝術哲學,從時事新聞到人物故事,從傳統(tǒng)文化到現(xiàn)代科技,凡是能夠與單元思政主題相契發(fā)揮育人功能的素材都可以為之所用。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背景下,有關共產(chǎn)主義理想信念、中國夢、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等方面的思政素材更應得到積極地利用。此外,教師在篩選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素材時也可以將學生的專業(yè)背景作為篩選的一項依據(jù),適當選用貼近學生專業(yè)的思政素材。
在篩選的過程中,教師需要思考該思政素材所適用的教學環(huán)節(jié),以確保教學過程連貫自然。以大學英語教學設計為例,課程導入、讀后思辨以及任務布置等環(huán)節(jié),其本身具有的開放性和啟發(fā)性為課外思政素材提供了廣闊的發(fā)揮空間。而這些環(huán)節(jié)所適用的思政素材也各有特點:課程導入環(huán)節(jié)選用的課外思政素材應具有趣味性,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讀后思辨環(huán)節(jié)選用的課外思政素材應具有啟發(fā)性、高階性,能夠觸發(fā)學生的深層次思維。
教學活動組織與思政素材收集事實上是同步進行的。思政素材的篩選增補是結合單元思政教學設計的需求而進行的。同時,收集到的思政素材在一定程度上也會觸發(fā)思政教學設計的創(chuàng)意與調整。思政教學活動滲透整體教學設計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中,并非孤立存在。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既可以實現(xiàn)語言教學目標也可以實現(xiàn)思政教育目標。大學英語讀寫課的教學活動設計一般包含:單元導入、讀前活動、讀中活動、讀后活動、任務布置等環(huán)節(jié)。[9]要實現(xiàn)課程思政教育的全過程滲透,需在以上教學環(huán)節(jié)中設置思政教學活動,并與單元教學的其他層面目標協(xié)同進行。
1.單元導入
單元導入是實施課程思政教學的關鍵環(huán)節(jié)。作為單元教學的第一個環(huán)節(jié),其在吸引學生注意力以及給學生留下深刻印象等方面有天然的優(yōu)勢;而且相較于其他教學環(huán)節(jié),其給予了教師更廣的創(chuàng)意發(fā)揮空間,二者都有利于思政元素的傳達與滲透。此處仍以第一單元為例進行說明,為幫助學生形成對成功的正確的價值追求,教師可以在此環(huán)節(jié)引入課外思政素材,如中國歷史長河中載入史冊的成功人物與故事、中國近代革命史中為革命成功而揮灑熱血的先輩與傳奇以及當代社會中在各行各業(yè)取得驕人成績、推動社會發(fā)展的精英等。教師也可以結合時事熱點選取課外思政素材,如鐘南山院士在抗擊疫情中做出杰出貢獻被授予“共和國勛章”等。
2.讀前、讀中與讀后
在單元教學的讀前、讀中及讀后階段,應盡量圍繞課文內容挖掘思政元素。由于這幾個階段肩負了本單元語言知識、技能等目標的實現(xiàn),故將不同層面的教學目標統(tǒng)一于同一教學活動中。例如,第一單元中“Never, ever give up!”這篇課文講述了五位來自不同領域的偉大人士如何克服困難、鍥而不舍追求成功的經(jīng)歷。為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追求成功應具備的品質,同時使學生習得課文的重點詞匯以及掌握有效的閱讀寫作策略,教師可以在讀前與讀中等環(huán)節(jié)設置相關學習任務,如要求學生梳理出課文中五位成功人士所遭遇的困境、在困境中采取的行動以及行動中所反映出的品質等內容,梳理其相關英文表達與此類事例的寫作技巧等,使得思政教育目標與語言教學目標在同一教學活動中得到實現(xiàn)。
在讀后的思辨環(huán)節(jié),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成功”進行深層次的思考。在這個環(huán)節(jié),教師可以適當增補課外的思政素材,如啟發(fā)學生思考2022年北京冬奧會花樣滑冰運動員羽生結弦,對他為挑戰(zhàn)阿克塞爾四周(4A)跳躍卻無緣獎牌是成功還是失敗。再如,中國北宋時期著名文學家蘇軾,佳作千古流傳同時也數(shù)遭貶謫是成功還是失敗。更如,魯國貴族叔孫豹的“三不朽”說,提出以“立德、立功、立言”作為人成功的價值的標準。[10]通過啟發(fā)學生對“成功”深入地思考,幫助學生培養(yǎng)對“成功”的正確的價值追求,避免學生落入狹隘的成功觀。
3.任務布置
在任務布置階段,如若設置專門以思政目標為考查對象的任務恐流于形式,亦不符合思政教學潤物無聲的特點。因而,教師可以通過設置集語言目標和思政目標于一體的學習任務,實現(xiàn)語言知識與思政元素的滲透。教師在設置此類任務的時候,可以以單元思政元素作為任務的主題,以語言知識作為任務的考查對象。閱讀類、寫作類及翻譯類任務均適用于這一方法。仍以第一單元為例,教師可以選擇與“成功、鍥而不舍”等主題相關的語篇設置相應的閱讀題、寫作題與翻譯題。如寫作題,教師可以要求學生模仿課文中成功人士事例的寫作模式,描寫一位中國的大成就者在取得成功的過程中遭遇的困境以及應對的姿態(tài)與采取的行動??傊瑸閷崿F(xiàn)課程思政元素的全過程滲透,教師需要在單元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篩選有效的思政素材、設置相應的思政教學活動;并在此過程中,將思政教育與語言教學有機地統(tǒng)一起來。
課程思政作為一種隱性教學類型,其育人效果的評價不適用于常規(guī)性的課程教學評價方法,即基于知識性內容的考核,應以“隱性考核”為主體思路。能夠較好衡量思政育人效果的是課程是否對學生的思想品質和價值觀念產(chǎn)生了“感化” 作用。[11]但由于其難以通過量化標準來衡量而且并非在短期內產(chǎn)生明顯的外在行為表現(xiàn),故這也為課程思政教學效果的評價提出了挑戰(zhàn)。目前,由教師及教學管理人員對課程的思政目標、思政素材、教學活動組織等方面的評價是較容易進行的;同時學生的主觀感受能部分地反映出課程的育人效果,也可作為評價的一部分。
文章以泰勒的課程四要素為理論指導,系統(tǒng)性地梳理了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的具體實施路徑,并以《新視野大學英語讀寫教程》為例,詳細地展示了一個完整教學單元的課程思政教育的實現(xiàn)過程。文章最后提到思政育人效果的評價由于其特殊性,不適用于常規(guī)性課程教學評價方法,有關其評價方式尚待進一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