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蔚華 何小凡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增強文化自信,圍繞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并具體提出了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廣泛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高全社會文明程度,繁榮發(fā)展文化事業(yè)和文化產業(yè),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等任務要求。[1]主題出版作為圍繞黨和國家工作大局,就一些重大理論、重大活動、重大題材和重大事件等主題而進行的策劃出版活動,理應發(fā)揮主導性和引領性作用。
站在邁向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重要歷史節(jié)點上,對黨的十八大以來十年間的主題出版活動進行系統(tǒng)的回顧、梳理與總結,對于進一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充分發(fā)揮好主題出版功能,助力文化強國建設具有特殊而重要的意義。
黨的十八大以來,主題出版步入快速發(fā)展階段。從2012年到2022年,主題出版重點出版物選題申報數量從1240種增長到2240種,[2]幾乎翻了一番。除了選題數量的爆發(fā)式增長之外,主題出版物范圍有了擴展,內容質量也得到了全面提升,精品力作不斷涌現。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一直以來都是主題出版的核心層。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集中體現,是黨的創(chuàng)新理論的最新成果,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行動指南。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出版物的策劃與出版也是這一時期主題出版貫穿始終的中心工作和首要任務。據筆者對“讀秀”數據庫統(tǒng)計,2013年到2022年7月,我國共出版習近平總書記著作390余種(含多語種版本),其中既包括《習近平談治國理政》(2014—2022年共出版四卷)、《習近平論強軍興軍》(2017—2022年共出版三卷)、《論中國共產黨歷史》 (2021年)、《習近平書信選集 第一卷》 (2022年)、《習近平外交演講集》(2022年)等重要著作,也有《習近平關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論述摘編》(2013年)、《習近平關于全面依法治國論述摘編》(2015年)、《習近平關于統(tǒng)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fā)展重要論述選編》(2020年)、《習近平關于尊重和保障人權論述摘編》(2021年)等論述摘編類著作及各種重要講話單行本,很多出版物發(fā)行量達千萬,并陸續(xù)發(fā)行了幾十種少數民族語言和外語版本,影響力輻射海內外。
黨的十八大以來,隨著全黨全國不斷掀起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熱潮,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讀本等相關出版物也是主題出版的重點之一,并逐漸呈現出系列化、系統(tǒng)化的趨勢,持續(xù)發(fā)揮著引領作用。如《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先后于2014年、2016年推出兩版,印數均在千萬冊以上;《習近平強軍思想學習綱要》(2019年)、《習近平法治思想學習綱要》(2021年)、《習近平經濟思想學習綱要》(2022年)等學習讀本相繼推出,成為相關領域研究的必讀書目;“理論熱點面對面”系列出版物每年針對一項重大熱點問題進行集中闡釋和解讀,已成為知名主題出版品牌;系統(tǒng)記述習近平總書記地方工作經歷的“習近平地方足跡叢書”,《習近平講故事》《習近平講黨史故事》《平“語”近人——習近平總書記用典》等通俗讀物陸續(xù)出版并產生了巨大反響。初步形成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文獻著作、權威讀本、理論專著、大眾讀物、學生教材、數字產品等較為完善的出版物體系。[3]
新中國成立以來,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代表人物著作的出版始終是第一位的出版任務,[4]黨的十八大以來,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作品及其研究性著作、中共一些重要領導人著作的出版也有一些新的成果。筆者根據全國新聞出版業(yè)歷年情況數據統(tǒng)計,2012年—2020年,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類的圖書品種數從594種上升到了740種,總印數從1596萬冊(張)上升到了1907萬冊(張),高于圖書平均增長率。其中,《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版)、《列寧選集》(第3版修訂版)、《列寧全集》(第2版 增訂版)、《馬克思恩格斯列寧哲學論述摘編》(黨員干部讀本)、《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關于中國共產黨歷史論述摘編》、“紀念列寧誕辰150周年列寧著作特輯”、“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馬克思恩格斯著作特輯” 等著作的出版都在社會上尤其是學界產生較大影響。一大批研究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出版工程啟動并產生巨大影響,如《馬藏》(第一部1-8卷)、《馬克思主義大辭典》《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百科全書》《馬克思主義經典文獻傳播通考》(100卷)等,全面反映了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為深入學習和研讀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準確理解和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提供了堅實的基礎。此外,一批聚焦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的出版物也集中涌現,系統(tǒng)闡述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新成果,如《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最新理論成果》《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當代中國叢書》《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史》《馬克思主義發(fā)展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發(fā)展史概論》、“當代馬克思主義基礎理論研究叢書”、“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與當代中國書系”等。
黨和國家領導人著作也是主題出版的重要內容。2013年是毛澤東同志誕辰120周年,2014年是鄧小平同志誕辰110周年,2015年是胡耀邦同志誕辰100周年,在這些時間點上各出版單位先后推出《毛澤東年譜(1949—1976)》《鄧小平傳(1904—1974)》《鄧小平文集(1949—1974)》《胡耀邦文選》等主題出版物,為廣大黨員群眾學習研究老一輩革命家思想提供了寶貴資料?!逗\濤文選》(全三卷)、《陳云年譜(修訂本)》《任弼時書信選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關于中國共產黨歷史論述摘編》等,都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重要理論成果。
主題出版緊緊圍繞黨和國家重大時間節(jié)點進行集中性的策劃和出版,形成宣傳合力,因此,有些主題出版物具有較強的時效性。黨在不同時期根據國內外形勢變化而作出的重大決策、提出的政策主張、舉辦的重要會議,以及一些重大節(jié)慶、紀念日活動的主題宣傳也是主題出版的重要內容。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宣部等出版管理部門每年就主題出版的工作重點作出安排部署,謀劃重點選題方向,對重大歷史節(jié)點的出版規(guī)劃也越來越細致(見表1)。
表1 2013—2022年圍繞重大歷史節(jié)點的主題出版重點選題方向
在政策的精準引導和出版界的積極響應下,一大批圍繞黨和國家中心工作、切中時代脈搏的主題出版物推向市場。如圍繞黨的十八大提出的“中國夢”,人民出版社的“圓夢中國叢書”之《美麗中國夢》、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中國夢:昨天·今天·明天》、學習出版社《中國夢,我的夢》、新華出版社《讀懂中國夢》、浙江人民出版社《中國道路與中國夢想》等精品出版物,從各個角度對“中國夢”展開解讀。再如2020年圍繞脫貧攻堅、疫情防控等重大時代主題,出版界分別推出了《習近平扶貧故事》《立此存照:十八洞村精準扶貧檔案實錄》《中國共產黨怎樣解決貧困問題》以及《中國共產黨防治重大疫病的歷史與經驗》《一場對中國制度的大考》《抗疫英雄譜》等一系列記錄時代聲音、回應現實關切的主題出版力作,集中體現了主題出版服務黨和國家工作大局的特殊使命。20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之際,建黨相關選題更是占到了全部重點選題的40%以上,成為2021年主題出版最濃墨重彩的一筆。[5]
隨著對主題出版認識的深入,主題出版的選題內容也不再局限于嚴肅的政治題材,逐步擴展到各個出版領域。通過對2012—2021年十年間899種主題出版重點選題圖書大致的內容分類統(tǒng)計發(fā)現(見圖1),理論研究、黨史國史、紀實報告和政策讀本四大類主題出版物累計占比達到62%,但仍有38%的主題內容分布在四大類別之外,這些出版物的內容覆蓋了文學、文化、科技、少兒等多個細分領域及專業(yè)出版市場。
在細分領域,有以塑造典型人物、講述感人故事為中心的文學主題,如《我心歸處是敦煌:樊錦詩口述自傳》《張桂梅和她的孩子們》《科學與忠誠:錢學森的人生答卷》等均入選中宣部年度主題出版重點選題,《花兒與歌聲》《北上》《云中記》《海邊春秋》等作品憑借精彩的故事和鮮活的人物形象,獲得了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有以傳播中華文化、推廣國學教育為中心的文化主題,如登上各大暢銷書榜、掀起“國學熱”的《中華文明的核心價值》《國學與人生》《家教與門風》等;有以展現大國重器、彰顯中國制造為中心的科技主題,如以宏大視角、澎湃語言講述中國火箭軍前世今生的《大國重器》,聚焦中國船舶工業(yè)發(fā)展歷史的《大國起航——中國船舶工業(yè)戰(zhàn)略大轉折紀實》,記錄中國高鐵取得的巨大成就并走向世界的《中國高鐵巨龍飛騰》等等。
主題出版還不斷深耕少兒領域,少兒主題出版正逐漸成為一股新的潮流,數量和質量都呈現上升態(tài)勢,[6]如《雪山上的達娃》《童心戰(zhàn)“疫”·大眼睛暖心繪本》、“中華先鋒人物故事匯”等專門針對青少年推出的主題圖書,均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有些還入選了教育部中小學生閱讀推薦書目。此外,帶有行業(yè)特色選題的開發(fā)也使得主題出版的類型更加豐富,如建黨百年之際,中國畫報出版社發(fā)揮自身資源優(yōu)勢推出《中國共產黨百年圖志》,江蘇鳳凰美術出版社從專業(yè)視角出發(fā)推出《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百年新美術運動》,中國統(tǒng)計出版社創(chuàng)造性地挖掘統(tǒng)計工作中的主題資源推出了《人間奇跡:中國脫貧攻堅成就報告》,從不同方面拓展了主題出版的內容版圖,實現了主題的特色化延伸。[7]
黨的十八大以來十年間,主題出版在政策引導、市場運作、學術研究等方面深耕細作、久久為功,取得了長足進步。
主題出版作為我國出版業(yè)一個特殊而重要的板塊,政策引導對主題出版活動的發(fā)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新聞出版管理部門加強對主題出版的系統(tǒng)化部署,并逐漸形成一項重要的工作機制。2012年2月10日,原新聞出版總署發(fā)布《關于報送迎接黨的十八大主題出版重點選題的通知》,并于當年5月23日再次下發(fā)《關于做好迎接黨的十八大主題出版工作的通知》,公布了100種重點出版物選題,這也是“主題出版”第一次出現在政府文件的標題中;2013年和2014年,管理部門又相繼下發(fā)《關于制訂和報送深入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主題出版重點選題的通知》和《關于開展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題出版活動的通知》,分別對當年的主題出版工作作出重要部署并遴選出重點選題;自2015年起,國家新聞出版管理部門每年發(fā)出通知,就本年度主題出版工作提出要求,明確選題重點,并評選公布主題出版重點出版物選題,對入選出版物從各個方面給予支持(見表2)。
表2 2012—2021年主題出版重點出版物選題申報及立項數量 (單位:種)
從近十年數據來看,主題出版重點出版物選題的申報及立項數量整體呈增長趨勢,并分別在2020年與2021年達到一個峰值,大力度、常態(tài)化的政策引導成為主題出版快速發(fā)展的主要推動力之一。除了選題策劃環(huán)節(jié)之外,政策的引導與支持還體現在基金資助、獎項評審、效益考核、主題展示閱讀推廣等各個方面。
在基金資助上,國家出版基金單獨設立“主題出版項目”,在一般評審中也更多地向主題出版傾斜,例如2020年國家出版基金資助項目共分為九大類,其中屬于主題出版項目的有四大類,在總資助項目633項中占了125項,占總資助項目近20%;[8]在獎項評審方面,以出版界三大獎項之一“五個一工程”獎為例,在近三屆54種獲獎圖書中絕大多數都為主題圖書,并有14種同時也是中宣部主題出版重點出版物;在效益考核上,2019年開始實施的《圖書出版單位社會效益評價考核試行辦法》將“入選中央宣傳部年度主題出版重點出版物”作為關鍵指標,提高了主題出版在出版單位業(yè)務板塊中的權重;自2014年以來,“全民閱讀”已經連續(xù)9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閱讀推廣活動的持續(xù)開展也在不斷助力主題圖書走進大眾書單??梢哉f,管理部門的政策引導已經構成了一條頂層設計的完整鏈條,對主題出版以及一般出版領域起到了風向標和指南針的作用。[9]
自2014年起,國家新聞出版管理部門每年發(fā)布的《新聞出版產業(yè)分析報告》開始對主題出版給予特別關注,并對每年表現突出的主題圖書的發(fā)行情況進行總結(見表3)。
表3 2014—2020年印數超百萬冊的主題圖書(部分)
除了頂層設計的有力推動,面向市場也是主題出版高質量發(fā)展的必由之路。出版單位把行政力量與市場力量有機結合起來,在市場經營模式上展開積極有效的探索,綜合運用社群、場景、互動、直播等手段,創(chuàng)新主題圖書的營銷模式。如上海世紀出版集團在《共產黨宣言》誕生170 周年、新中國成立70周年等重大歷史時間節(jié)點都推出了別出心裁的“主題展”,借助書店的實景體驗和讀者社群推介主題出版物;建黨百年之際專門成立“紅色主題圖書發(fā)行工作”小組的新華傳媒公司,通過多渠道促進黨史學習教育圖書的發(fā)行工作,在半年的時間里聯系走訪單位 5600 多家,累計發(fā)行碼洋超過1.2億元。東方網與頭部帶貨主播聯合開展的“追夢者2——永遠跟黨走”紅色文創(chuàng)直播專場,1天就售出近萬冊定價158元的紅色全景立體書《走進樹德里》,充分體現了直播電商對主題出版發(fā)行的強大推動作用。
除了營銷行動以外,打造品牌效應、延伸產業(yè)價值鏈等深度市場運作策略也成為拉動主題出版增長的著力點。許多出版集團和地方出版社都開始培育和打造自己的主題出版品牌,利用品牌效應為出版社增值添色。例如,中國出版集團通過開辟主題圖書榜單、在各大書展集中展示優(yōu)秀主題出版物、主辦“主題出版高端論壇”等多種形式,嘗試構筑起“中版主題出版”的特色品牌。中國共產黨成立100 周年之際,上海人民出版社聯合本地文藝、教育、音樂等領域的多家專業(yè)出版社,聯合打造了“黨的誕生地”的主題出版品牌,形成了頗具地方特色的主題出版矩陣,推出了一系列精品圖書,影響力輻射全國。在整合主題資源、拓展業(yè)務版圖方面,上海人民出版社還以重點主題圖書IP為中心推出一系列相關文創(chuàng)產品以增強沉浸感、擴大影響力、增加盈收渠道,如與科大訊飛合作,打造“AI+VR智慧黨建虛擬展館”項目,把新興的視覺技術和《文獻中的百年黨史》等黨史教育圖書結合;與以湖南衛(wèi)視等域外媒體合作,推出主旋律電影《血戰(zhàn)湘江》和紀錄片《中國》的同名主題圖書。通過上述一系列精心的市場運作,出版單位不僅擴大了主題圖書市場,還將產業(yè)鏈擴展到了文創(chuàng)、會展、影視等多個領域,進一步拓展了主題出版的覆蓋面,為實現雙效增長提供了更多途徑與發(fā)展空間。
伴隨著主題出版的市場熱度,各界也都加大了對主題出版的關注和研究力度。黨的十八大以來,學界、業(yè)界、政界圍繞“主題出版”展開了一系列研究交流活動,相關論壇在數量、規(guī)模、質量上都得到了跨越式的提升。2015年8月,在上海書展期間舉辦的首屆“主題出版高端論壇”,2018年8月在上海舉辦的“長三角主題出版論壇”,2019年4月在杭州舉辦的全國首屆“主題出版學術研討會”等,為交流主題出版實踐經驗、促進主題出版理論研究、推動主題出版實現兩個效益相結合等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與主題出版相關的文章數量在過去十年間也呈大幅增長趨勢,逐步成為出版研究的熱點和亮點。在這些文章中,雖然探討業(yè)界實踐的實務型研究占據大多數,但也有許多學者著力于基礎史論研究,從主題出版的歷史緣起、概念界定、時代特征、突出特點、社會功能、運作機制、典型經驗、案例分析等角度對主題出版活動展開深入探討,研究成果豐碩。
在主題出版的起源與界定上,雖然不同學者仍抱有不同的看法,但更大程度的共識正在形成。通過對目前可考證的文獻資料回顧來看,“主題出版”作為一種自上而下的頂層設計的產物,這一概念的形成具有鮮明的時代性,是在我國政府管理部門指導出版工作的過程中逐步形成的,人們對其內涵和外延、特點和功能的認識也在不斷深化,很多研究討論都結合了主題出版的時代特性,對我們重新認識這一出版領域具有重要意義。
在實務研究方面,研究者通過對主題出版中各個環(huán)節(jié)的工作經驗和運作規(guī)律進行歸納總結,形成了很多有價值的觀點,尤其是近兩年來,隨著一系列多元化、特色化的主題出版實踐深入開展,相關實務研究也由表及里、由淺入深,研究面向更加細致全面,開始探討不同主題、不同出版單位做好主題出版的方法和路徑,[10]這些實務層面的經驗總結或探討為正確把握主題出版規(guī)律、做好主題出版工作提供了有益借鑒。
通過對重點主題出版物和主題出版活動的梳理,我們認為,黨的十八大以來主題出版呈現以下幾個突出特點。
一是管理層高度重視、出版主體積極參與。隨著“主題出版”被正式納入管理者層面的話語體系,黨和國家新聞出版管理部門將其作為出版工作的重中之重,每年發(fā)布《通知》劃定選題重點、給予業(yè)務指導、遴選重點選題并給予各方面的支持已經成為一項常態(tài)化的工作。在頂層設計的大力引導下,各類出版單位也主動作為,將主題出版作為重點領域,成立專門的執(zhí)行機構,如主題出版中心、主題出版策劃編輯部等。通過對2012—2021年899種入圍主題出版重點出版物選題(圖書)的出版社統(tǒng)計可以發(fā)現,主題出版重點出版物覆蓋的出版機構多達270家,一些出版單位雖然沒有入圍,但主題出版仍是其重要業(yè)務板塊,可以說全國大多數出版單位都介入了這一重要出版領域。
二是中央出版單位發(fā)揮主力軍作用,地方出版機構各具特色。地方出版之間由于資源稟賦不同呈現不平衡性。中央級出版社相較于地方出版社,在主題出版領域具有得天獨厚的政治優(yōu)勢和資源優(yōu)勢,而各地方出版社也在充分立足本地資源,回應時代需求,開發(fā)了一系列具有地域特色的主題出版物,如安徽教育出版社《大別山上:一個革命老區(qū)的壯麗新生》、浙江攝影出版社《詩意棲居——在“浙”里看見美麗中國》、寧夏人民出版社和福建人民出版社《詩在遠方:“閩寧經驗”紀事》等等。從2012—2021年主題出版重點出版物(圖書)所屬出版機構的地域分布情況來看,在899種主題出版重點圖書中,北京地區(qū)(含在京中央出版機構)有527種重點選題,占比達58.62%;第二方陣為上海、湖北、江蘇、廣東等,入選重點項目均在20種以上;西部各省份除四川外,入選數量仍有較大提升空間,這些地方的主題資源,將是未來主題出版的富礦。
三是選題跨度由點到面,極大擴展了主題出版的內容主題和空間。就早期的主題出版活動而言,相關出版工作類似于“命題作文”或“半命題作文”。隨著黨和國家對主題出版工作的日益重視以及主題市場的火熱,業(yè)界在政策引導和市場需求的雙重激勵下開展了積極創(chuàng)新和多元實踐,使得主題出版逐漸突破了在時效節(jié)點和內容范圍上的限制,從過去以重大節(jié)慶、重要活動、重要會議等為主,擴展到各個領域對主旋律的弘揚以及對核心價值觀的宣傳,[11]主題出版的內涵和外延得到了極大拓展。反映在主題出版市場層面,大眾化、分眾化的通俗讀物和垂直化、細分化的專業(yè)讀物越來越多,主題的多元化拓展與特色化延伸已經成為顯著趨勢。[12]
四是表現形式多維拓展,融合出版成效初顯。作為內容呈現的重要載體,出版物的體裁和形態(tài)直接影響著讀者的閱讀體驗和接受情況。十年來,管理部門對主題出版工作的《通知》中多次就豐富出版物的表達形式提出意見要求,如2012年、2013年強調“要有理論研究著作,也要有通俗讀物”,2014年的“接地氣,用小故事講述大道理”,2015年提出“形式多樣,體裁豐富”,2021年還圍繞“誰來寫”“怎么寫”“如何呈現”等作出了明確指導。在此背景下,主題出版的題材上從過去主要是紀念性、敘述性、論證性的文體,轉向各種文體并行,比如報告文學、小說、詩歌等,[13]近年來還出現了兒童漫畫、3D立體書、劇本殺等新興主題出版形式。此外,主題出版領域的融合出版趨勢也在不斷加強,很多主題圖書都開發(fā)了對應的電子書、有聲書、短視頻、電影,甚至“AI+VR虛擬展館”等配套數字內容,重點選題中也出現了全媒體圖書等融合出版項目,給讀者帶來了全新的視聽體驗。
五是打破“無法依靠市場”的刻板印象,市場驅動力作用凸顯。黨的十八大以來,隨著越來越多優(yōu)秀主題出版物的涌現,主題出版已經成為出版業(yè)打造優(yōu)質內容、推動雙效增長的重要發(fā)力點。對主題出版“無法依靠市場”的刻板印象逐漸被打破。根據《新聞出版產業(yè)報告》,2017—2020年每年印數超百萬冊的一般圖書中,主題圖書的占比始終保持在20%以上,個別年份甚至接近40%,展現了主題圖書的主流影響力。開卷公司發(fā)布的主題出版市場報告(見圖2)也顯示,近年來主題圖書的品種、碼洋、銷量占整體市場中的比重都呈上升趨勢,并在2021年建黨百年之際實現了跨越式的增長。隨著市場規(guī)模的不斷擴大,主題出版已經成為出版業(yè)最具增長潛能的業(yè)務板塊之一。
六是讀者反饋積極,主題出版?zhèn)鞑チτ绊懥Σ粩鄶U大。為進一步了解主題出版圖書在大眾市場中的反饋情況,本文爬取了2012—2021年重點主題出版圖書的豆瓣評分與讀者短評。結果發(fā)現,151種有評分數據的重點主題出版圖書評分均值為8.03,整體評價積極;從評論內容來看,本文搜集了264種有短評數據的重點主題出版圖書的2300余條短評,并梳理了排名前100的高頻詞,出現最多的詞匯包括“中國”“歷史”“文化”“發(fā)展”等,表明主題出版圖書將受眾的認識引導到了以國家為中心的各個維度上,實現了主題出版價值引導的基本功能,而“故事”“生活”“小說”等高頻詞表明了內容多元化的主題通俗讀物格外受到讀者的歡迎。此外,“喜歡”“不錯”“真實”等評價也直觀反映了讀者對部分主題出版圖書內容的認可。
七是走出去步伐加快,向國際社會展現了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主題出版“走出去”是中國文化“走出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戰(zhàn)略。[14]黨的十八大以來,《通知》多次將主題出版“走出去”作為年度選題重點提出,主題出版借助“中國圖書對外推廣計劃”“中國文化著作翻譯出版工程”“絲路書香出版工程”等一系列專項政策平臺支持,在“向世界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營造良好外部環(huán)境”的同時,也向國際社會展現了一個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推動中國文化走向世界。近年來,除了全球發(fā)行量破千萬的《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一至四卷)等重點主題圖書的強勢出海,外文出版社、五洲傳播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等也都推出了一系列面向全球市場的主題出版選題,中國外文局還以整體品牌形象參加了2021年和2022年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展示了近年來主題圖書對外出版和全球宣介的豐厚成果。
十八大以來的十年,是黨和國家事業(yè)發(fā)展進程中極不尋常、極不平凡、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十年,也是主題出版不斷創(chuàng)新、不斷突破、不斷發(fā)展的十年。黨的二十大的勝利召開,對主題出版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帶來了新一輪的發(fā)展機遇。
一是增強責任感使命感,把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作為主題出版的頭等大事和首要政治任務?!吨泄仓醒腙P于認真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的決定》對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作出了部署?!锻ㄖ分赋觯骸傲暯酵镜膱蟾妫羁剃U釋了新時代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描繪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藍圖,為新時代新征程黨和國家事業(yè)發(fā)展、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指明了前進方向、確立了行動指南,是黨和人民智慧的結晶,是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勝利的政治宣言和行動綱領,是馬克思主義的綱領性文獻?!盵15]主題出版作為宣傳思想戰(zhàn)線的前沿板塊,首先要學習好、宣傳好、落實好習近平總書記的報告,要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和使命感,牢牢把握正確方向導向,切實抓緊抓好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這個首要政治任務,[16]按照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體學習時強調的四個“全面把握”的要求去進行主題出版的選題策劃和出版,即全面把握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世界觀、方法論和貫穿其中的立場觀點方法;全面把握新時代10年偉大變革的深刻內涵和重大意義;全面把握中國式現代化的中國特色、本質要求和必須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則;全面把握黨的二十大作出的各項戰(zhàn)略部署。出版界要切實加強理論研究闡釋,積極主動進行對外宣介,充分運用出版工作系統(tǒng)性、深刻性等傳統(tǒng)優(yōu)勢,加上融合出版表現形式的生動性、多樣性、互動性等,增強主題出版的感召力、凝聚力、影響力,努力營造奮進新征程的良好社會氛圍,增強貫徹落實的自覺性和堅定性,推動黨的二十大精神深入人心、落到實處。
二是把穩(wěn)基調、把好導向,以高質量主題出版推進文化強國建設。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過去五年和新時代十年我們確立和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指導地位的根本制度,新時代黨的創(chuàng)新理論深入人心,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廣泛傳播,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得到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文化事業(yè)日益繁榮,[17]這一成績的取得,主題出版在其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今后必須持續(xù)發(fā)力。黨的二十大報告在“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部分提出了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廣泛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高全社會文明程度、繁榮發(fā)展文化事業(yè)和文化產業(yè)、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等5項具體任務。[18]主題出版要自覺把思想和行動統(tǒng)一到黨的二十大精神上來,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黨的二十大提出的目標任務上來。就具體工作來說,應把穩(wěn)基調、把好導向,引導廣大黨員干部和人民群眾加深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認識和理解,高度重視對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研究成果的選題策劃出版,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高度重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革命文化和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方面出版物的選題策劃和出版,高度重視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內容的選題策劃和出版,高度重視有利于弘揚傳統(tǒng)美德、加強家庭家教家風建設、提高人們道德水平和文明素養(yǎng)內容的選題策劃和出版,高度重視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的外向型選題策劃和出版,推動中國出版更好地走向世界。
三是以精品為引領,做強做亮做活主題出版。主題出版的生命力,是出版業(yè)穩(wěn)定、持續(xù)、健康發(fā)展的支撐性力量。要以精品出版物為引領,做強做亮做活主題出版。一是在頂層設計上,實現資源高效配置,出版管理部門進一步加強引導,優(yōu)化重點主題出版物的遴選機制,提高出版基金資助的靈活性和有效性,確保重點主題出版物的出版質量與高標準的投入成本相匹配,完善主題出版物社會效益的市場反饋體系。二是在內容生產上,堅持以讀者為中心,強化精品意識,發(fā)揮出版機構主體性作用,進一步優(yōu)化內容供給,強化受眾意識和效果導向,積極開展市場調研與選題創(chuàng)新,推出一批視角新穎、內容扎實、情感真實的大眾化、分眾化讀物,把少兒、科技等垂直領域的主題出版做精做細,加強對地方特色資源的開發(fā)。三是在發(fā)行營銷上,要利用網絡直播等新的營銷模式,運用暢銷書運作思維,擴大銷售渠道,最大化利用重要節(jié)點、知名作者的推動作用,在線上渠道和新媒體營銷方面加強拓展力度。四是在品牌戰(zhàn)略上,構筑差異化優(yōu)勢,實現資源的聯動開發(fā),隨著主題出版市場的不斷擴大,碎片式、零散化的布局將不能適應未來市場的競爭格局,如何加強統(tǒng)籌規(guī)劃,打造差異化的競爭優(yōu)勢,構筑品牌影響力是重要課題。此外,主題出版與時代主題息息相關,相關資源的開發(fā)價值遠不止于圖書、音像電子等領域,應向產業(yè)上下游及相關文化產業(yè)的方向拓展,實現主題資源的聯動開發(fā)與產業(yè)價值鏈的延伸。
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是主題出版發(fā)展歷程中又一重大節(jié)點,也是一個新的起點。主題出版要繼續(xù)堅持圍繞中心、服務大局的功能定位,堅持價值引領和守正創(chuàng)新的發(fā)展路徑,堅持培根鑄魂、啟智增慧的功能發(fā)揮,[19]在激發(fā)全民族文化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活力、增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方面發(fā)揮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