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凡 卞曉春 劉陳瑋 徐仁超 吳春芳
(江蘇沿江地區(qū)農業(yè)科學研究所,江蘇如皋 226541)
連作障礙是指一年或連續(xù)幾年在同一土地上重復種植相同作物,導致后期作物品質變差,產(chǎn)量下降。連作障礙形成的原因主要有土壤次生鹽漬化和酸化、土壤營養(yǎng)和生態(tài)環(huán)境改變導致病蟲害發(fā)生嚴重以及植物的自毒作用[1]。針對連作障礙,可采取以下防治措施:一是科學合理施肥,遵循有機肥為主、化肥為輔的原則,與微生物肥料配合施用;二是采用抗病品種和嫁接技術;三是合理套作、間作和輪作;四是進行土壤處理,如高溫悶棚和土壤消毒,利用降雨或灌溉手段中和土壤中的鹽分,采用生物防治等[1-3]。
輪作是緩解連作障礙的一種有效措施,要選擇親緣關系較遠、生長習性差別較大的作物進行輪作,注意一定要科間輪作,且需要足夠的輪作年限[3]。水旱輪作,是指利用水生、旱生作物進行輪作。黃建華等[4]提出了水稻—西瓜高效輪作栽培模式,既有效地克服了西瓜的連作障礙,又較好地實現(xiàn)了結構調整,提高了單位面積效益;吳娟娟等[5]提出了水稻與元胡水旱輪作的高產(chǎn)栽培技術,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帶動中藥材元胡產(chǎn)業(yè)的發(fā)展,促進農民增收;程湘虹等[6]提出了設施西瓜—麥苗—鮮食大豆—直播晚稻—麥苗兩年五熟水旱輪作栽培技術,取得了較好的經(jīng)濟、社會和生態(tài)效益。
筆者根據(jù)多年經(jīng)驗,總結出了鮮食蠶豆—早熟水稻—鮮食豌豆—早熟水稻—厚皮甜瓜三年五熟水旱輪作高效栽培模式。該模式下,鮮食蠶豆的鮮莢產(chǎn)量11.25~22.50 t/hm2,鮮莢價格 6~20元/kg,平均價格10元/kg,效益11.25萬~22.50萬元/hm2;早熟水稻產(chǎn)量5 250~6 000 kg/hm2,出米率70%,優(yōu)質米價格20元/kg,效益7.5萬元/hm2;鮮食豌豆鮮莢產(chǎn)量11.25~15.00 t/hm2,鮮莢價格 10~20 元/kg,平均價格14元/kg,效益為15.75萬~21.00萬元/hm2;再一季早熟水稻產(chǎn)量5 250~6 000 kg/hm2,出米率70%,優(yōu)質米價格20元/kg,效益7.5萬元/hm2;甜瓜產(chǎn)量75 t/hm2,價格2~4元/kg,效益為15萬~30萬元/hm2。三年五熟栽培模式取得了較好的經(jīng)濟效益,也為社會提供了大量的農副產(chǎn)品;同時,由于實行水旱輪作、秸稈還田,實施無公害栽培,該模式對改良土壤、改善和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選擇通鮮1號、通鮮2號、通鮮3號等大粒、優(yōu)質、高產(chǎn)的鮮食蠶豆品種。
將蠶豆種子浸泡在含有多菌靈的水溶液中6~10 h,以種子吸足水分為準,撈出后再用多菌靈懸浮液拌種。將處理過的種子播于裝有基質的穴盤中,將基質覆蓋至看不見穴盤邊緣,用滴灌法均勻澆水。芽苗露出3 cm時起苗,剔除弱小苗后,裝入規(guī)格為56 cm×28 cm×21 cm的周轉框內膜袋,每框1 500株。在人工氣候室進行芽苗溫度和時間的組合處理,使其提前通過春化。
接設施瓜、茄果類蔬菜茬口,于7月底至8月底清茬后,9月上中旬直接移栽蠶豆芽幼苗。移栽密度2.25萬~3.00萬株/hm2,大小行栽培,大行距為130 cm,小行距為90 cm。設施鮮食蠶豆所用肥料是接茬的瓜或茄果類蔬菜過剩肥料。
蠶豆苗期至分枝期溫度為12~15℃,現(xiàn)蕾開花期溫度為15~18℃,開花結莢期溫度18~22℃;棚內相對濕度為50%~70%。高溫段調控溫度低于30℃,苗期溫度高于30℃時,移栽后在鋼架棚上架遮陽網(wǎng)(上午 8:00 蓋好,16:00 打開),或采用滴灌(早上1次,晚上1次);低溫段調控溫度高于0℃,-2℃以下架二棚膜夜間保溫。立秋—霜降,7~10 d滴灌1次;霜降(10月23日)—立春,不需要滴灌;立春—立夏(2月底至3月底)10~15 d滴灌1次,3月底以后7~10 d滴灌1次。
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方針。優(yōu)先采用農業(yè)、生物和物理防治,科學開展化學防治。設施春化蠶豆主要病害有灰霉病、白粉病,灰霉病可用50%異菌脲1 000~1 500倍液噴施防治,5 d用藥1次,連續(xù)用藥2次;白粉病用乙嘧酚醚菌酯300~450 mL/hm2加水225 kg/hm2噴施,7 d用藥1次,用藥2~3次。主要蟲害有蚜蟲、斜紋夜蛾,噴施20%啶蟲脒水劑2 000倍液或10%烯啶蟲胺水劑1 200倍液防治蚜蟲;噴施5%氯蟲苯甲酰胺懸浮劑1 000倍液或50%丁醚脲懸浮劑2 000~3 000倍液防治斜紋夜蛾。
莢果鮮綠色,籽粒飽滿,用手捏莢籽粒不移動即可采收。元旦開始采摘,4月底采摘結束。
選擇日本水稻愛知96、月光等優(yōu)質、早熟的品種種植。
3月中下旬小弓棚加大棚育秧苗,水育秧凈秧板播種量為450 kg/hm2,旱育秧凈秧板播種量為600 kg/hm2。播種后,蓋上無紡布保濕,三葉期揭開棚膜煉苗。
5月初移栽,普遍栽插30萬穴/hm2,保證基本苗120萬株/hm2,有效穗300萬穗/hm2以上。棚膜通風口揭開最大,底部群膜回收備用,同時覆蓋防蟲網(wǎng)。早熟優(yōu)質有機水稻所用肥料是已收獲鮮食蠶豆后的蠶豆秸稈還田。
水稻栽培中常見的病害有紋枯病和稻瘟病,防治紋枯病用5%井岡霉素3 kg/hm2兌水600 kg/hm2噴霧,防治稻瘟病用75%豐登可濕性粉劑375 g/hm2兌水750 kg/hm2噴霧;常見的蟲害有稻縱卷葉螟和稻飛虱,用5%銳勁特600 mL/hm2或31%三拂微乳劑1 050 mL/hm2等噴霧可防治稻縱卷葉螟,用25%吡蚜酮450 g/hm2或25%撲虱靈750 g/hm2等兌水噴霧可防治稻飛虱。
于9月中旬水稻成熟時及時收獲。
選擇中豌6號等產(chǎn)量高、口感好的鮮食豌豆品種種植。
選擇飽滿、大小一致的豌豆種子,用多菌靈浸種和拌種進行種子消毒。處理后的種子放置在裝有基質的72孔穴盤中,每穴3粒,加蓋基質直至看不到穴盤邊緣,均勻滴灌噴足水分。種子發(fā)芽出土后,長出2~3片真葉時起苗,剔除弱小苗后,裝入周轉框內膜袋。在人工氣候室進行芽苗溫度和時間的組合處理,使其提前通過春化。
9月下旬移栽豌豆,栽植密度2.55萬株/hm2,大小行栽植,大行距為110 cm,小行距為60 cm。設施鮮食豌豆根部空間覆蓋已收獲早熟有機水稻的秸稈,以達到保溫、保濕、除草、最終腐爛為肥料的目的。
發(fā)芽適宜溫度為16~18℃,莖葉生長適宜溫度12~16℃,開花結莢期適宜溫度17~19℃,嫩莢成熟期適宜溫度20~22℃;中等濕度,土壤濕度是田間最大持水量的70%,空氣相對濕度為60%,不耐澇。
結合農業(yè)、生物、物理、化學等方法進行綜合防治。采取化學農藥防治時,要科學用藥。可用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2 500倍液或阿維菌素等噴施防治蚜蟲;可用24.5%綠維蟲螨乳油750 mL/hm2兌水750 kg/hm2噴霧防治潛葉蠅;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兌水噴霧防治根腐病;用15%三唑酮可濕性粉劑1.5 kg/hm2兌水750 kg/hm2噴霧防治白粉病。
豆莢肥大飽滿呈圓形,莢皮尚未變老、豆粒幼嫩時為最佳采收期。元旦開始采摘,4月底采摘結束。
選擇海蜜2號、海蜜5號等早熟、高產(chǎn)、抗病性強的厚皮甜瓜品種種植。
3月中旬播種,在大棚內采用營養(yǎng)缽進行育苗。苗床寬1.2 m,溝深15 cm,長度依苗量而定。床底鋪3~5 cm厚的稻草,上面鋪電熱線,接控溫儀,最后撒一層細土。播前2~3 d制缽,缽土噴施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800~1 000倍液消毒。每缽播1粒種子,邊播邊蓋土,蓋土厚0.8~1.0 cm。播后蓋地膜,搭小棚。出苗80%時揭地膜,逐步通風煉苗。每隔5~7 d噴1次藥防病。晴天小棚早揭早蓋,確保暖床過夜。
10—12月清茬、整地育苗,翌年4月中旬移栽。每個大棚栽5行甜瓜,行距1.2 m,株距35~40 cm,栽植密度為2.1萬~2.4萬株/hm2,吊蔓栽培。設施甜瓜所處的環(huán)境是已經(jīng)過兩熟豆科、兩熟禾本科及兩熟旱作、兩熟水作輪作的生態(tài)環(huán)境,有利于其生長且能達到高產(chǎn)。
定植后2~3 d保溫保濕,促進成活?;羁煤笈餃乜刂茷?5~30℃。
單蔓整枝,主蔓30~40 cm時吊蔓上架,主蔓18~20節(jié)時摘心,13~15節(jié)上生出的子蔓留2葉摘心作為結果枝,除保留頂部2條子蔓,其余節(jié)位的子蔓去除,每株留果1個。人工授粉或采用坐瓜靈處理。幼果長到雞蛋大小時疏果。
病害有霜霉病、蔓枯病,采用殺毒礬、克露防治。害蟲有瓜螟、紅蜘蛛等,在通風口安裝防蟲網(wǎng),用菜喜或抑太保防治。
適時采收是提高果實品質的關鍵。一般根據(jù)市場和運輸距離確定采收期。若在當?shù)劁N售,成熟度達到9成以上采收;若長途運銷,成熟度在8成時采收。采收時留3~4 cm長的果柄,利于儲存和運輸。7月上旬開始采收,7月底采收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