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祁云枝
有時,為他人也就是為自己,為自己也能成全他人。
有資料說,一只松鼠在一個季度里,會分好多個地方儲存幾千克的松子,以備在寒冷少食的冬天享用。把場景設想成野外的自然狀態(tài):一只剛剛取食的松鼠,會在距離松樹約30米遠的地方,挖好幾個地洞,把松子分別埋進去。
有趣的是,松鼠挖洞選址時有自己的原則:不能距離松樹太近,太近易被“小偷”發(fā)現(xiàn);也不能太遠,否則自己想吃的時候就有可能找不著。30米,是松鼠挖洞的黃金距離。
也許是儲存的松子太多,超出了松鼠的消化能力;也許,松鼠的記憶力不夠好,埋在哪里連它自己都無法一一想起。總之,來年春天,那些被松鼠遺忘,還躺在地下的松子,就會萌動、發(fā)芽。
松樹似乎早已知曉松鼠的習性,每每在連續(xù)幾年的產量低迷后,會鉚足勁頭,突然在接下來的一年,大量地結出松子,誘惑松鼠更加瘋狂地儲藏和傳播松子。
松鼠似乎也擁有奇妙的預見力,它們能夠及時地在松樹結實大年的春天,出人意料地大量繁殖,從而“人丁興旺”。這樣的彼此合作與適應,很好地詮釋了生物界神奇的協(xié)同進化。
(摘自《科學畫報》2022年第1期,Coco圖)
文/任萬杰
孔子弟子眾多,其中子路脾氣最為暴躁,常常因為一件小事火冒三丈。為此,孔子沒少批評他,可是子路一直不當回事。
有一年冬天,子路又滿臉通紅地來找孔子,原來是因為一件小事,子路被別人冤枉了。他很氣憤,非要拿著劍去和人家拼命。
孔子嘆了一口氣說:“子路,現(xiàn)在是冬天了,咱們學社很冷了,你能為大家到山上砍伐一些枯木回來嗎?”子路說:“當然可以,那這件事怎么辦?”孔子說:“你不用去拼命,這件事交給我就行了。”
子路一看老師都這么說了,只好拿起斧頭到山上去砍枯木。一下午時間,子路砍了很多枯木帶了回來??鬃訂枺骸白勇罚愦_定砍的都是枯木嗎?”子路說:“當然?!笨鬃诱f:“好?!?/p>
轉年,到了春天,冰雪融化后,孔子對子路說:“你再到山上去看看,你砍的枯木根部有什么變化?”子路看完回來后,沮喪地說:“那些我認為的枯木,根部都長出了綠芽,我判斷錯了?!?/p>
孔子嘆了一口氣說:“子路,你要記住,不要在冬天砍樹,因為那時你看不到生機;也不要在心情不平靜的時候做決定,因為那時你看不到結局?!?/p>
事急則緩,事緩則圓,事圓則通。冷靜下來再做決定,才可能想出解決問題的萬全之策。
(摘自《演講與口才·學生讀本》2022年第1期,Stacy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