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彩美 夏桂芳
腦膠質瘤是較為常見的神經系統(tǒng)惡性腫瘤,根據(jù)組織病理學特征對腦膠質瘤進行分級,是評估腫瘤惡性程度、明確治療方案、提高患者生存率的關鍵[1-2]。腦組織活檢是診斷腦膠質瘤分級的“金標準”,但該檢查方法屬于有創(chuàng)操作,在腫瘤的立體定位、術前診斷中的應用有一定局限性[3]。動態(tài)對比增強磁共振成像(DCE-MRI)可通過分析病灶組織的血流動力學特征,提高腫瘤疾病的診斷準確率,是近年來發(fā)展較快的惡性腫瘤診斷方法[4]。當前,有關DCE-MRI 在腦膠質瘤診斷中的應用較多[5],但其在腦膠質瘤病變范圍界定中的報道較少。本研究主要分析了DCE-MRI 在腦膠質瘤病理分級診斷及病變范圍界定中的應用。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9 年6 月-2021 年12 月中國人民解放軍聯(lián)勤保障部隊第九〇八醫(yī)院收治的經手術病理證實的72 例腦膠質瘤患者的臨床資料。納入標準:(1)術中組織學病理檢查符合腦膠質瘤的診斷標準[6];(2)患者性別不限,年齡≥18 歲;(3)術前接受MRI 掃描,相關資料完整。排除標準:(1)在接受MRI 檢查前進行過放化療、手術或穿刺等有創(chuàng)操作;(2)存在其他顱內病變。根據(jù)術中組織學病理檢查結果將患者分為低級別組(Ⅱ級,n=29)和高級別組(Ⅲ、Ⅳ級,n=43)。本研究經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方法
1.2.1 MRI 掃描 采用Philips Achieva 3.0T TX 型磁共振掃描儀、8 通道頭部線圈進行掃描,掃描中心位置為胼胝體下緣,掃描范圍為自頭頂至顱底。檢查時取仰臥位,頭先進,掃描過程中囑患者自然呼吸。掃描序列,(1)橫軸位T1WI:TR 1 750 ms,TE 25.2 ms,層厚4 mm,矩陣320×256;(2)橫軸位T2WI:TR 4 080 ms,TE 91 ms,層厚5 mm,矩陣512×512;(3)T2FLAIR:TR 8 400 ms,TE 147 ms,層厚5 mm,矩陣256×160;(4)DCE-MRI:采用3D肝臟容積快速采集技術,掃描參數(shù):TR 4.1 ms,TE 2.0 ms,矩陣256×192,激勵次數(shù)0.68。掃描1 期后,依次以2 mL/s 注射速度于肘靜脈注射0.1 mmol/kg釓噴酸葡胺注射液(生產廠家:上海旭東海普藥業(yè)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19991368,規(guī)格:20 mL∶9.38 g)、20 mL 生理鹽水;掃描50期,采集時間共7 min 18 s。
1.2.2 圖像分析 采用Omnikinetics 軟件進行圖像分析,于對比劑強化區(qū)畫出感興趣區(qū)(ROI),注意避開壞死、出血、囊變及鈣化部位;生成個ROI 的容積轉移常數(shù)(Ktrans)、血管外細胞外空間容積分數(shù)(Ve)、速率常數(shù)(Kep)、腦血容量(CBV),計算相對血容量(rCBV)=腫瘤CBV/對側正常腦組織CBV。每個腫瘤實質中心區(qū)和水腫區(qū)(僅瘤周1 cm內)進行3 次測量,以3 次測量結果的平均值為最終結果。
1.3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 20.0 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量資料以()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行χ2檢驗或Fisher 確切概率檢驗;應用MedCalc15.1 統(tǒng)計學軟件繪制受試者工作特征曲線(ROC),評價DCE-MRI 定量參數(shù)對腦膠質瘤病理分級的診斷價值。以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表1(續(xù))
2.2 高、低級別腦膠質瘤患者MRI 圖像特征分析 29 例低級別腦膠質瘤(Ⅱ級)患者MRI 顯示腫瘤邊界不清,T1WI、T2WI 呈不均勻高信號,瘤周輕度水腫,局部輕度占位,伴隨囊變、出血,增強后強化不明顯或呈輕度不均勻強化,見圖1。43 例高級別腦膠質瘤(Ⅲ、Ⅳ級)患者MRI 顯示T1WI 呈不均勻高信號,T2WI 可見明顯指狀水腫影,占位征象明顯,伴瘤體壞死或囊變、出血,增強后呈明顯花環(huán)狀、結節(jié)樣強化,見圖2、3。
圖1 低級別腦膠質瘤(Ⅱ級)患者DCE-MRI圖像
圖2 高級別腦膠質瘤患者(Ⅲ級)DCE-MRI圖像。
圖3 高級別腦膠質瘤患者(Ⅳ級)DCE-MRI圖像
2.3 高、低級別組實質中心區(qū)DCE-MRI 定量參數(shù)比較 低級別組患者實質中心區(qū)的Ktrans、Ve、Kep和rCBV 值均小于高級別組患者(P<0.05),見表2。
表2 兩組實質中心區(qū)DCE-MRI定量參數(shù)比較()
表2 兩組實質中心區(qū)DCE-MRI定量參數(shù)比較()
2.4 高、低級別組水腫區(qū)DCE-MRI 定量參數(shù)比較 低級別組水腫區(qū)的rCBV 值小于高級別組患者(P<0.05)。兩組水腫區(qū)Ktrans、Ve、Kep值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水腫區(qū)DCE-MRI定量參數(shù)比較()
表3 兩組水腫區(qū)DCE-MRI定量參數(shù)比較()
2.5 DCE-MRI 定量參數(shù)對腦膠質瘤病理分級的診斷價值分析 ROC 曲線分析結果顯示,DCE-MRI定量參數(shù)Ktrans、Ve、Kep和rCBV 診斷不同病理分級腦膠質瘤的AUC 值分別為0.795、0.840、0.881;當Ktrans、Ve、Kep和rCBV 的值分別為0.410/min、0.184、0.946/min、3.395時,Younden’s 指數(shù)最大。各指標的敏感度和特異度見表4、圖4。
表4 DCE-MRI定量參數(shù)在腦膠質瘤病理分級診斷中的價值分析
圖4 DCE-MRI定量參數(shù)診斷腦膠質瘤病理分級的ROC曲線
腦膠質瘤病理分級的不同,其病情進展、治療方案及患者預后也存在差異。對于低級別腦膠質瘤,手術治療即可獲得良好的預后,而單純的手術切除無法明顯改善高級別膠質瘤患者的生存率,術后需輔以放化療。因此,術前診斷腦膠質瘤的分級,對術后治療方案的選擇具有重要意義。DCE-MRI 主要依據(jù)對比劑在病灶組織中的濃度變化,量化分析其血流動力學特征,從而實現(xiàn)對腫瘤惡性程度的鑒別診斷[7]。一項有關DCE-MRI 診斷腦膠質瘤的研究發(fā)現(xiàn),DCE-MRI 定量參數(shù)對于腦膠質瘤的分級診斷具有重要的診斷價值,聯(lián)合細胞增殖相關核蛋白抗原檢測可進一步提高診斷的敏感度[8]。
本研究發(fā)現(xiàn),不同病理等級的腦膠質瘤,其MRI 特征存在明顯差異,具體表現(xiàn)為:低級別腦膠質瘤瘤周水腫、占位情況較輕,增強后強化不明顯或呈輕度不均勻強化;高級別腦膠質瘤可見明顯水腫影,占位征象明顯,與既往研究結論一致[9],證實腦膠質瘤病理分級不同會導致MRI 表現(xiàn)存在差異。隨著腦膠質瘤病理分級的增加,瘤周水腫及壞死囊變程度加重,微血管密度發(fā)生變化,使得T1、T2信號影發(fā)生改變,強化程度不同。
本研究發(fā)現(xiàn),低級別組實質中心區(qū)的Ktrans、Ve、Kep和rCBV 均小于高級別組(P<0.05)。細胞學研究發(fā)現(xiàn),新生血管數(shù)量增加是腫瘤細胞生長過程中的重要改變,這一變化會導致血管密度增加,并在血管內皮生長因子的過表達、腫瘤細胞的異構性等的影響下,使血管通透性發(fā)生改變,進而引起血管滲漏[10]。腦膠質瘤病理分級越高,微血管密度與血管通透性越高,導致血管外細胞外間隙的對比劑濃度差進一步增大,進而影響對比劑的交換速度[11]。此外,腫瘤細胞往往存在細胞間隙偏大、排列混亂等情況,從而使得Ktrans、Ve、Kep、rCBV 值較高[12]。ROC 曲線分析結果顯示,Ktrans、Ve、Kep和rCBV 診斷不同病理分級腦膠質瘤的AUC 分別為0.795、0.840、0.881,提示DCE-MRI 定量參數(shù)在腦膠質瘤病理分級方面具有較高的診斷價值,臨床可通過對腦膠質瘤患者DCE-MRI 定量參數(shù)的檢查進行病情評估和分級診斷。
既往研究表明,腦膠質瘤的周圍往往伴有不同程度的水腫。本研究發(fā)現(xiàn),低級別組水腫區(qū)的rCBV 小于高級別組(P<0.05)[13]。新生腫瘤血管血腦屏障不規(guī)則、破壞等會導致局部形成血管源性水腫;高級別腫瘤細胞生長時,瘤周水腫區(qū)可能部分或全部浸潤至腫瘤組織,使水腫區(qū)新生血管的數(shù)量顯著增多,血管滲透性改變后導致rCBV 繼發(fā)性升高[14-15]。而對于瘤周1 cm 以外的水腫區(qū)來說,該區(qū)域以細胞毒性水腫為主,因此不同級別腦膠質瘤患者水腫區(qū)的rCBV 值無明顯差異,rCBV 在腦膠質瘤病變范圍的界定方面具有一定的應用價值[16-20]。本研究中,兩組患者水腫區(qū)的Ktrans、Ve、Kep無明顯差異,考慮與兩種級別膠質瘤患者瘤周水腫區(qū)毛細血管相對完整有關。
綜上所述,DCE-MRI 在腦膠質瘤病理分級診斷及病變范圍界定中均具有良好的應用價值,定量參數(shù)Ktrans、Ve、Kep和rCBV 是鑒別高、低級別腦膠質瘤的可靠指標,rCBV 在病變范圍的界定方面更具有診斷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