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全國人民最有同感的事是什么?沒有懸念!那就是——這天氣也太熱了吧!
南方已經(jīng)熱出天際。且不論四川都江堰的江水,已快盛不下成都人泡進去的腳,就連靠海的上海,都已經(jīng)有人在車里給導(dǎo)航手機打起了傘。
那么北方就不熱嗎?西安的路面據(jù)說已經(jīng)燙腳,邯鄲的游泳池據(jù)說熱得快要“開鍋”……氣象圖上,全國火紅一片,到底誰才是最后的“高溫贏家”?
先來看首都北京。北京人調(diào)侃今年的熱是“炙子烤肉”系??救庵v究火穩(wěn),外焦里嫩,肉要多汁、鎖水,正像最近的北京:氣溫回升,濕度較大,體感悶熱,撒把調(diào)料,嘿,那叫一個香!
任何一個北京人看到自己37 碼的拖鞋被熱縮成34 碼,想必都不會冷靜。二環(huán)胡同里,老奶奶手里祖?zhèn)鞯钠焉纫呀?jīng)扇不動膠著的空氣。而年輕人則全往郊區(qū)的山溝里扎,名曰“溯溪”,其實就是太熱了,不得不找條山間小溪,啃西瓜泡腳。
再來看上海。上海的熱是“精致”系。
今年上海的最高氣溫已達40.9 攝氏度,追平了1873 年以來的最高紀(jì)錄。有網(wǎng)友的唇膏化成了唇油;做核酸的大白腳底下踩著冰塊;老鼠在跑過柏油路時,直接熱暈了。不過即便這么熱,上海人還是要維持精致的生活方式。牛排照樣要吃,放露臺上兩小時就能熟;巴黎水也要喝,瓶子熱脹出的富貴包,顯得它更富貴了。
現(xiàn)在把目光轉(zhuǎn)向西南的成都。成都人素來以淡定和安逸著稱,但現(xiàn)在他們被天氣惹毛了。有成都網(wǎng)友說:“總教我‘心靜自然涼的爺爺,現(xiàn)在每天罵空調(diào)不涼,跟我說吃雪糕對身體不好的奶奶,邊吃雪糕邊把另一支雪糕放在自己腦門兒上?!?/p>
青城山的山溝里,你已分不清是河里有人,還是人里有河。都江堰的王婆巖、龍池等親水勝地,已經(jīng)被占領(lǐng)得水泄不通。更有眾多的成都人扎進江水中間吃飯,江水硬是被分出岔來。站在寬窄巷子的石板路上,你覺得自己正在被做成鐵板燒,采耳師傅的棉球在耳朵里摩擦幾下能生起火來,熊貓基地的熊貓白天就沒醒過。
說到這兒,浙江人不服氣了,今年,浙江各種驚人的“熱炸”新聞層出不窮:杭州的一棵樹熱到冒煙了,溫州的路熱裂了,寧波的玻璃窗熱爆了,一位浙江女孩只是下樓取個快遞,鞋子就邊走邊化了。
今年,杭州多了一項新“榮譽”:體感溫度高達50 攝氏度,擠掉重慶榮登新四大火爐城市。一說要被擠掉,重慶網(wǎng)友很不甘心:“重慶的熱和外地的熱不是一個‘體系?!薄爸貞c是蒸籠式的悶熱,其他地方是干熱?!薄爸貞c是恒溫?zé)?,其他地方是間歇熱?!?/p>
但與高溫搏斗了一輩子的重慶人民,自然也有不少自己的辦法。比如,背著電風(fēng)扇做飯;蹺著蘭花指開車;把水灑在涼席上,加上電風(fēng)扇一起吹;一次性手套灌上冰水,與涼爽十指相扣。
不過對于喜歡玩梗的年輕人來說,熱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如何精準(zhǔn)表達自己的“水深火熱”。于是,便出現(xiàn)了“熱死文學(xué)”——指因為全國高溫,什么都能和“熱”扯上關(guān)系,形成新的文學(xué)變體。舉幾個例子:甄版熱死文學(xué)——今天的太陽比甄被華妃罰跪那天還毒;雞湯版熱死文學(xué)——世界這么大,你不出去看看就不知道有多熱;矯情版熱死文學(xué)——打敗我的不是天真,是天真的熱。
在火辣辣的三伏天,創(chuàng)作一番有趣的“熱死文學(xué)”,是不是還有點降溫效果?
(摘自“三聯(lián)生活實驗室”微信公眾號,桃& 桃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