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南京市第一中學 李霞俊
音樂鑒賞教學是高中音樂教學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教學內容主要是對古今中外音樂作品進行全方位的分析、講解、欣賞,從而培養(yǎng)學生優(yōu)秀的審美素質和高尚的情操,發(fā)展學生的形象思維,促進學生音樂鑒賞能力不斷提升。高中音樂教師應當明確音樂鑒賞教學方向,分析教學問題的成因,深入研究音樂鑒賞教學中的審美教育策略,不斷幫助學生獲取有關音樂方面的基礎知識,開闊其藝術視野,使之能感悟音樂的美,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促進綜合素質發(fā)展。
音樂鑒賞是對音樂作品進行深度分析和欣賞的活動,在鑒賞豐富多彩的音樂作品時,學生能充分地舒展自我身心,緩解課業(yè)負擔和心理壓力。高品質鑒賞音樂需具備基本的聽力條件,良好的聽力可以幫助學生精準地辨別音色、深刻地欣賞音樂,從而感受藝術的魅力。良好的聽辨能力可以對音樂音響進行辨別,通過感受和記憶逐步形成內心聽覺,在欣賞音樂的過程中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伴隨樂曲和旋律的起伏,產(chǎn)生豐富的想象與聯(lián)想,深入了解藝術作品內涵與作者內心的情感變化,最后給出恰當、理性的評價。因此,鑒賞的條件是良好的音樂聽覺能力,該能力也是培養(yǎng)學生審美能力的前提和核心。
辨別能力的培養(yǎng)需從音樂的節(jié)奏、音色、力度等元素入手,從而夯實學生的音響感知基礎,提高其辨別能力。教師應當引導學生感受音樂的節(jié)拍,深入理解音樂的不同影響效果,使之能對不同的樂器音色進行精準辨別。例如,在《音響的感知》部分內容講解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選擇三首各具特色的音樂作品《我愛你,中國》《山在虛無縹緲間》《彌渡山》,讓學生感知音樂的基本要素,使學生能初步了解音樂節(jié)奏、音色、力度,知道影響塑造音樂形象的諸多因素,從而在教學中提高學生的音樂辨別能力,使學生能簡單區(qū)分基本的音樂要素。然后,播放交響樂版本的《我愛你,中國》,引導學生從樂曲的不同部分分析各種樂器細語傾訴的情感,使學生能通過聆聽分辨不同樂器發(fā)出的聲音,體會歌曲中的情緒變化,產(chǎn)生愛國主義情感。最后,播放女生三聲部合唱版本的《山在虛無縹緲間》和樂器版《彌渡山》,讓學生結合豐富細膩的音色、柔美和諧的節(jié)奏,分析不同合唱聲部和樂器節(jié)奏變化,從而提高學生的辨別能力,使學生能精準判別不同的音色,深入理解音樂的基本要素,從而全面感受、體會音樂,促進審美能力提升。
感受能力的培養(yǎng)需從音樂的旋律、聲部、結構等方面入手,不斷提高學生的共情能力,提高學生的音樂感受能力。教師可以讓學生在聽音樂的過程中說出自己的直觀感受,再從風格特征的角度深入解讀音樂效果,激發(fā)學生的情感共鳴,使學生能從整體上鑒賞音樂。例如,在“中國古代音樂(1)”部分內容講解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從中國古代音樂的形成以及發(fā)展角度,講解不同時期的歌曲形式,播放具有代表性的歌曲《陽關三疊》,循序漸進地開展鑒賞教學活動,引導學生吟誦古代詩歌,感受我國燦爛優(yōu)秀的文化遺產(chǎn),從而結合古代音樂發(fā)展史來把握不同樂曲的體裁,增強音樂感受能力。然后,以哼唱的方式引導學生品味“中國十大古琴曲之一”的《陽關三疊》,再讓學生朗誦《送元二使安西》,使學生能明白中國古代音樂之中的豐富內涵。最后,教師要從“三疊”的角度來引導學生感受中國古代音樂淳樸而富于激情的音調,讓學生反復聆聽“八度跳進”之處,使學生能體會古琴曲之中無限關懷的思念之情,在詞曲意境相融的過程中,不斷提高學生的感受能力,促進音樂鑒賞水平提升。
在音樂鑒賞中,學生能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與作者進行情感共鳴,準確、深刻、細致地體會音樂作品之中蘊涵的豐富情感內容,學生在對音樂旋律、節(jié)奏、力度、音色、體裁等因素進行理解時,可以不斷提高音樂理解能力。教師通過指導學生按照正確的步驟進行鑒賞,可以密切聯(lián)合學生的生活實際與音樂作品內容,將學生的生活體驗以及情感訴求進行完美融合,把學生帶進音樂意境之中,使學生能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鑒賞音樂,將自己的生活與音樂作品融為一體,獲得更高層次的情感體驗,緩解學習壓力,發(fā)展審美素養(yǎng)。
高中生已經(jīng)具備了基本的音樂鑒賞能力,但分析辨別能力還未達到較高的層次水平,其對音樂文化知識的積累還需要較長的時間和不同的過程。然而,部分教師的教學觀念相對滯后,未能注重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音樂判斷能力,反而占用大量的課上時間引導學生學唱,此種教學雖然能提高學生的音樂學習水平,但是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審美能力,學生很難判別不同形式的音樂符號,無法進行相對深入的審美。
高中音樂與學生的生活實際有不同的交匯點,教師利用這一特性,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進而提升教學質量。但是,一些教師在音樂鑒賞教學中,沒有注重引導學生將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導致學生很難真切地感受音樂作品中的思想情感,無法與作者進行情感共鳴,久而久之,學生的音樂鑒賞熱情會逐漸消散。
對音樂的理解是音樂審美鑒賞教學中的主要內容,可以幫助學生在理解和聆聽的基礎上,從直觀感受發(fā)展至理性欣賞,進而升華音樂鑒賞教學,發(fā)展學生的審美素養(yǎng)。而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有些教師長時間闡述晦澀的理論知識,沒有通過教學與實踐相結合的方式引導學生進行鑒賞,導致學生對音樂作品的情感理解流于表面。
高中生已經(jīng)具備一定的理性思維和文化修養(yǎng),此時引導其客觀地評價音樂,可以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使學生能依據(jù)正確的思想價值觀念對音樂進行客觀評價,逐步邁向高層次的審美階段。但受制于傳統(tǒng)思維,部分教師沒有注重創(chuàng)新音樂評價方式,而是按照固定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對音樂進行評價,雖然能幫助學生夯實基礎知識學習,但是不利于學生審美素質發(fā)展。
在音樂鑒賞教學中向高中生普及基礎的鑒賞知識內容,可以幫助學生積累不同形式的音樂文化知識,使學生通過音樂作品進行感知和體驗,增強音樂判斷能力,促進審美素質發(fā)展。例如,在《巴洛克音樂》部分內容講解的過程中,教師可以要向學生普及巴洛克音樂的基礎知識,介紹歌曲的相關體裁,從歷史的角度解析巴洛克時期的音樂形式,讓學生產(chǎn)生學習音樂知識的積極性。播放音樂《達夫尼(Dafne)》,在學生聆聽音樂的同時,展示西方音樂史資料,讓學生掌握巴洛克音樂的總體特征,懂得1600 年~1750 年的“歌劇音樂”是由巴洛克音樂發(fā)展而來的,而且該音樂呈現(xiàn)出宏偉、壯觀、充滿活力的特點,是一種崇尚富麗堂皇的音樂藝術,具有細膩的情感表現(xiàn)特點。然后,播放巴赫的《G 弦上的詠嘆調》,介紹巴赫代表作品,讓學生體會充滿詩意的旋律,在小提琴獨奏、大健琴伴奏的樂曲中,判斷旋律全部移至小提琴G弦上的時機,使學生能增強音樂判斷能力。再播放能映射時代特點的音樂《樂隊組曲第三號》,讓學生從細膩曲折的情感表達方式入手,判斷音樂形式和表現(xiàn)手法,使學生能夠在鑒賞的過程中,懂得巴洛克音樂的規(guī)整形式,理解音樂豐富多樣的表現(xiàn)手法。最后,從巴洛克音樂色彩區(qū)劃分入手,播放歌劇音樂《奧菲歐》并讓學生自主鑒賞,使學生能體會色彩區(qū)域不同的“巴洛克式”音樂抒情,結合旋律特點判斷音樂背后的人文傾向,在欣賞音樂的過程中汲取其中的養(yǎng)分,體會曲中反映的思想感情,進一步增強學生的音樂判斷能力。通過在音樂鑒賞教學中向學生普及基礎知識,極大提高了學生的音樂學習水平,甚至能使學生積累不同形式的音樂文化知識,對不同形式的歌曲進行全面感知和體驗,進一步增強學生的判斷能力。
音樂鑒賞教學活動契合高中生的生活實際,可以縮短抽象理論與生活的距離,有效調動學生的音樂鑒賞興趣,進而提升教學質量,提高學生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能力。例如,在《古典主義音樂》部分內容講解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展示學生在生活中常見的古典主義音樂曲目,介紹海頓、莫扎特、貝多芬等代表作家,播放音樂《弦樂小夜曲》,讓學生在欣賞的過程中,思考音樂悠揚、婉轉樂器聲音所代表的情感與思想,產(chǎn)生音樂鑒賞興趣。再介紹“維也納三杰”之一莫扎特在音樂要素之間融入的情緒,讓學生在腦海中構筑莊重典雅、熱烈、歡快的場面,聯(lián)想宮廷樂曲的美妙。然后,播放貝多芬的《第五(命運)交響曲》第四樂章,介紹貝多芬的坎坷人生和“劃時代的音樂大師”稱號的來歷,讓學生闡述自己的直觀感受,激發(fā)學生的音樂鑒賞興趣,使學生能在興趣的驅使下,體會貝多芬《第五(命運)交響曲》中的“通過苦難走向歡樂”“通過斗爭獲得勝利”的情感。最后,教師要鼓勵學生搜索自己喜歡的古典主義音樂,激發(fā)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讓學生了解各類古典主義音樂的演奏形式、特點,了解不同樂器的表現(xiàn)特色,進而對古典主義音樂進行深入的了解,不斷豐富音樂鑒賞教學,點燃學生的學習熱情,幫助學生掌握音樂鑒賞技能。通過將音樂理論融入實際生活,切實激發(fā)學生的音樂鑒賞興趣,使之能了解古典主義音樂風味,在鑒賞中體會不同的意境,顯著提高鑒賞水平。
唱教結合是一種實踐活動形式,可以升華音樂鑒賞教學,讓學生在欣賞音樂的過程中,充分感受藝術作品的魅力,通過學唱、跟唱、合唱等形式,領會音樂作品之中的人文內涵,加深理解感悟。例如,在《中國流行音樂》部分內容講解的過程中,教師可以教唱歌曲《讓世界充滿愛》,引導學生通過合唱體會流行音樂的最初形式,結合作者的真實生活和感受進行鑒賞,從而加深學生對音樂的理解和感悟。再介紹流行音樂的起源,鼓勵學生列舉自己喜歡的流行音樂,教師加以總結,提煉出流行音樂的特征,使學生明白流行音樂具有節(jié)奏鮮明、旋律悠揚的特點,而相關音樂的風格相對豐富,呈現(xiàn)出朗朗上口、自成一格、自由不羈的特征。然后,以合唱的方式引導學生學唱歌曲《年輕的朋友來相會》和《青花瓷》,從中國流行音樂歷史發(fā)展的角度講解流行音樂的唱法,使學生在鑒賞教學中掌握流行音樂的演唱技巧。介紹中國流行音樂被稱之為“大眾音樂”的原因,播放不同時期的流行歌曲《水手》《聽媽媽的話》《星辰大海》等,引導學生從流行音樂的結構、內容、形式、情感等角度進行鑒賞,并讓學生挑選自己喜歡的歌曲進行練唱,教師給予相應的指導,使學生加深對中國流行音樂特點的理解和印象。最后,教師要總結唱教活動中的不同音樂知識,解讀流行于各個時期的音樂,使學生明白中國流行音樂易于傳唱的原因。通過開展唱教結合教學活動,切實提高學生的演唱水平,使之能在發(fā)聲的同時,對不同風格的音樂進行深入理解和感悟,從而在音域、聲區(qū)、音階變化中,感受歌曲旋律及蘊涵的人文元素,促進審美能力提升。
高中生雖然具備一定的自主學習能力,但在鑒賞音樂的過程中仍需教師的幫助。教師應細化鑒賞引導,讓學生科學地分析音樂,將學生的感性認識融入音樂評價中。例如,在《音樂與詩詞》部分內容講解的過程中,教師可以播放歌曲《人約黃昏后》,引導學生分析古詩詞與音樂結合的原因,教師總結學生的回答后,闡述詩詞與樂曲相融合所產(chǎn)生的豐富情感和優(yōu)美的音樂,讓學生能從歌曲中了解古詩詞之中的深意,明確曲中表達的情感。然后,播放配樂并引導學生按照有停頓的方式朗讀古詩《春曉》,使學生體會音樂與古詩詞相結合給人帶來的美好感受。再播放歌曲《明月幾時有》,引導學生分析“配樂版《水調歌頭》”所表達的思想情感,引導學生在聆聽的基礎上,理性分析音樂與詩詞結合的美妙之處,使學生能提升文化修養(yǎng),在鑒賞音樂的同時發(fā)展自我理性思維,從而掌握音樂評價技能。最后,教師要引導學生鑒賞歌曲《廣陵散》,鼓勵學生結合自身的審美價值觀對音樂進行全方位的點評,從而細化引導,讓學生深入分析音樂與詩詞結合的特色之處、演唱方法、歌詞深意的內容,科學地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通過在音樂鑒賞的過程中細化評價引導,幫助學生找準鑒賞音樂的方向,能深度體會音樂之中蘊涵的豐富情感,樹立正確的審美價值觀念,逐步由形象審美過度之理性審美,掌握音樂評價技能的同時,提高思想道德修養(yǎng),促進審美素質不斷發(fā)展。
綜上所述,高中音樂教師應從音樂的特點出發(fā),引導學生按照正確的方式進行欣賞和領悟,提升學生音樂鑒賞水平和道德修養(yǎng)。在音樂教學中,教師要立足實際學情來調整教學結構,堅持以生為本理念開展音樂教學活動,致力于激發(fā)學生的音樂鑒賞興趣,從而提升高中生的音樂審美情趣,進一步擴大美育成果,促進教學質量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