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武山縣灘歌鎮(zhèn)金華九年制學校 張鵬宇 □甘肅省天水市武山縣第一高級中學 頡碧玉
農村建檔立卡戶留守學生是一群較為特殊的群體,他們大多處于經濟發(fā)展較為緩慢的地區(qū),與其他一般家庭學生在日常行為、學習習慣、情緒管理等方面存在一定差距。這主要是由于經濟社會的迅速發(fā)展以及城市化建設持續(xù)進步,致使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流向經濟更發(fā)達的城市,進而造成農村建檔立卡戶留守學生問題。與此同時,由于父母長期在外地工作生活,無法陪在學生身邊,使農村建檔立卡戶留守學生在成長過程中缺乏與父母的情感交流、關心陪伴以及日?;?,嚴重影響留守學生心理健康發(fā)展,極易產生心理問題或是情感障礙。除此之外,因為農村地區(qū)的社會經濟發(fā)展落后,教育客觀條件相對滯后,對農村建檔立卡戶留守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并不關注,更容易致使學生心理問題的擴大化,進一步限制了教育的和諧發(fā)展。在此基礎上,學生的健康協(xié)調的成長發(fā)展,是國家與社會良性發(fā)展的重要基石。因此,農村建檔立卡戶留守學生心理健康問題,要社會、政府、學校、教師、家長等多方人員積極關注,從而行之有效地促進留守學生健康成長。
由于留守學生處于身心發(fā)展關鍵階段的時候,沒能得到家長的關懷與指導,缺少與家長情感的溝通交流,非常容易導致留守學生出現孤獨自閉的心理問題。并且,心理問題產生之后家長不夠重視和關心,進而導致留守學生的性格愈加孤僻。與此同時,留守學生心理自閉問題還有可能會致使學生焦慮情緒加劇、缺乏自信心、自卑消極、自暴自棄等,嚴重影響著他們的日常的學習生活,進而嚴重威脅留守學生的健康成長。
“窮人的孩子早當家”,由于父母的缺席,留守學生早早失去了學生應有的活潑與天真爛漫,甚至從行為上來看他們貌似懂事了,但其實留守學生的心理出現了嚴重的障礙問題。一方面,體諒父母的辛苦,另一方面,覺得父母不夠關心自己,矛盾心理的拉扯,嚴重影響留守學生的情感表達,從而造成心理層面的障礙問題。
因為父母不在身邊,不能及時對留守學生進行思想道德以及行為習慣的教育,使留守學生不能夠對事情形成正確認識,同時,撫養(yǎng)留守學生的監(jiān)護人對留守學生的約束不到位,造成學生在認識行為方面存在偏差,容易吸收社會負面能量,從而走上不服從管教、不受約束、不遵守規(guī)章制度的道路,更有甚者會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
留守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主要還是由于父母長期在外地工作生活,沒有辦法陪伴在學生身邊,缺少父母的關懷和約束,學生不能及時向父母分享喜悅和傷心而造成的。要注重家庭教育的力量,切實促進父母與學生之間的溝通和交流,使父母正確認識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關注學生的心理問題,及時疏導學生的情緒問題。即使不能時常陪在學生身邊,也要使學生感受父母的關懷,與此同時,還要時刻注意學生的不良行為習慣,及時進行約束和制止,保障留守學生的身心健康成長。留守學生與父母之間心與心的交流,是對農村建檔立卡戶留守學生心理健康發(fā)展以及教育的至關重要的影響因素。部分家長不重視與學生的交流溝通,認為只要為留守學生提供優(yōu)質的生活條件就足夠了,與留守學生之間溝通的時間少之又少,甚至有的家長還存在著學生的心理問題都是“閑”出來的這種錯誤認識,不去反思自身的問題,一味指責學生,進而造成學生更加叛逆,嚴重影響留守學生的身心健康發(fā)展。因此,家長要承擔起為人父母的責任,時刻關注留守學生的心理變化,多與學生進行情感的交流與溝通,讓學生能在充滿愛的家庭環(huán)境中健康成長,有利于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第一,家長要轉變教育思想,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在改善家庭條件的基礎上,更注重留守學生的教育問題。但是,這里的“教育問題”,不僅僅是關注留守學生的學習方面的問題,更應關注留守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家長要認識到家庭教育對學生身心健康成長的重要意義,注重自身的持續(xù)學習,培養(yǎng)與學生之間的情感交流,更好地彌補家庭教育的缺失。第二,家長要切實增進與學生之間的感情,利用多種途徑關心愛護學生。比如,家長要抽出時間與學生經常進行電話交流,全面了解學生在生活、學習以及成長階段中遇見的各種各樣的問題,及時了解學生的快樂和煩惱,促進親子之間的關系,讓學生切實體會到被愛的感覺,進而增強學生的自信心?;蚴呛罴贂r間將學生接到父母身邊一起生活,一方面,可以陪伴學生,拉近親子之間的距離。另一方面,能讓學生切實了解家長在外的艱辛,促使學生更好地理解父母不能陪伴在身邊的原因,有助于留守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第三,家長還要適當加強對留守學生的監(jiān)督管理。有些家長由于無法陪伴學生覺得有所虧欠,所以會對學生過于溺愛,或是在金錢方面放寬,這些都是不利于留守學生健康成長的。良性的教育,一定是嚴格與關愛有機結合的,也只有這樣才能更有利于促進留守學生的發(fā)展和成長。第四,留在農村負責撫養(yǎng)留守學生的監(jiān)護人,要多帶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豐富留守學生的課余生活,緩解父母不在身邊的孤獨感與緊張感,促進留守學生心理健康良性的發(fā)展。
農村學校是促進農村建檔立卡戶留守學生心理健康發(fā)展的主要陣地,農村學校應將留守學生的心理發(fā)展作為重要的教育內容進行實踐落實,積極承擔社會責任,給予留守學生更多的關懷、鼓勵、幫助。農村學校勢必要創(chuàng)建和完善留守學生監(jiān)督管理教育體系,有機結合留守學生的年齡特點,有目的、有意識地開展心理輔導,向留守學生傳播積極、健康的思想內容,切實糾正留守學生的不良行為和不良心理。并且,農村學校要轉變陳舊的教學理念,加強對留守學生心理健康發(fā)展的重視程度,不要一味地追求學習成績的提高,而忽略了對留守學生心理問題的關注。另外,農村學校要尊重每一個留守學生,承擔較為重大的社會責任,完善相關學生心理健康發(fā)展的教育機制體系,更好地實現留守學生成長過程中家長缺位的彌補,積極促進農村建檔立卡戶留守學生心理健康發(fā)展,具體分為以下幾點。
第一,農村學校設立校園心理咨詢室,配備專業(yè)的心理教師,這是保障農村建檔立卡戶留守學生心理健康發(fā)展的硬件前提。這樣能切實有效地為留守學生提供更專業(yè)的心理咨詢以及心理輔導,避免不專業(yè)的心理教師導致留守學生心理問題擴大化。另外,可以采取心理健康講座、愛心電話、愛心信箱的活動方式,及時對留守學生心理問題進行正確指導和干預,培育學生積極進取、樂觀向上的思想以及培養(yǎng)良好的學習習慣。與此同時,學校還可以加強對班主任以及班級任課教師的心理教育素養(yǎng)方面的培訓,全面提升農村教師隊伍在心理輔導方面的專業(yè)素養(yǎng),正確認識到留守學生心理健康發(fā)展的重要意義,充分地發(fā)揮教育教學的優(yōu)勢作用,公正地對待每一個留守學生,充分給予留守學生心靈層面的關懷以及幫助,積極緩解留守學生的心理壓力以及學業(yè)壓力,使留守學生的情緒更穩(wěn)定,全面滿足留守學生的心理需求。第二,農村學校要將留守學生的教育作為管理的重點所在,積極建立完善留守學生心理健康個人檔案,由農村學校進行統(tǒng)一管理和部署,及時發(fā)現留守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有目的、有意識地對留守學生的常見心理問題進行干預治療,有利于幫助留守學生解決日常學習生活的問題,使其能更健康快樂地成長。第三,農村學校要依據留守學生的年齡特點,開設相關心理健康課程,豐富留守學生的課余時間,開展道德教育、安全教育、感恩教育等相關活動,積極鼓勵留守學生樹立健康、和諧的思想觀念,使留守學生進一步學會體諒家長、尊重教師、關愛同伴,并在此基礎上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行為習慣。并且,農村學校在日常管理校園的過程中加強留守學生心理健康建設,鼓勵留守學生發(fā)泄不良情緒,進一步改善留守學生心理問題。第四,農村學??梢詣?chuàng)建“家長課程”,對留守學生家長以及其他監(jiān)護人進行定期在心理健康方面的培訓,端正家長的教育理念,學習與學生正確溝通的技巧和方式,進一步促進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相結合,建立共同教育,以此促進留守學生更健康快樂地成長。
由于“打工經濟”的興起,農村建檔立卡戶留守學生大多是爺爺奶奶帶大。長期父母不在身邊,長輩也不太重視留守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很多農村建檔立卡戶留守學生在青春期會格外地叛逆,希望能博得父母的關注,進而做出一些不太正確的行為。但是這個時期又是留守學生思想情緒的敏感期,一旦沒有得到應有的關心,心理問題就很難糾正和改善,甚至可能會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農村教師身為學校教育的堅實力量,是與留守學生接觸最多的人。農村教師的語言和行為都對留守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有著重要的影響,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留守學生健康、協(xié)調、全面的成長和發(fā)展。因此,這就要求農村教師多關注留守學生的心理健康,充分了解留守學生的日常思想,關心他們日常生活學習需求,及時與學生進行溝通交流,調節(jié)學生的情緒。
第一,農村教師可以開展集體給父母寫信或者打電話的活動去增進留守學生與父母之間的聯(lián)系,加深對父母外出打工的理解,接受親情的撫慰,讓親情重新點燃留守學生對生活的熱情。加強父母與孩子的親密交流,減少心理問題的出現。另外可以向長輩普及心理健康知識,讓他們能更關注留守學生的心理問題,能及時發(fā)現問題并盡早解決問題。而不是抱著不重視、不理解的態(tài)度,任由留守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愈演愈烈,最后造成不能挽回的局面。第二,農村教師要尊重和理解留守學生,建立“朋友型”“父母型”的師生關系,彌補親情缺失和家庭教育的缺席,積極引導留守學生的行為舉止,從而預防留守學生出現叛逆心理。加強與留守學生之間的交流溝通,充分了解留守學生的內心需求,給予留守學生生活學習方面的關心,鼓勵留守學生努力學習,促進留守學生健康快樂地成長。農村教師還應多站在留守學生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充分尊重留守學生的敏感情緒,用自己的真情實感去打動留守學生,與留守學生建立更加平等健康的師生關系。如若遇見留守學生的突發(fā)性問題事件,一定要正確全面地了解事件的發(fā)生的原因,從中發(fā)現留守學生的心理問題,及時進行細致耐心的開導,切實幫助留守學生解決問題。第三,無論是班主任還是任課教師,都要切實將德育滲透進留守學生的日常學習中,潛移默化使留守學生樹立起正確的價值觀和道德觀,進而讓留守學生自覺主動地遵守法律法規(guī)以及學校規(guī)定,杜絕留守學生違法亂紀行為的發(fā)生。第四,農村教師應對留守學生進行定期或者不定期的家庭訪問,或是從學生鄰居入手了解留守學生日常的行為舉止,更詳細具體地了解留守學生的情況,及時進行針對性的心理健康輔導,從而行之有效地保障留守學生健康協(xié)調的成長。
政府部門以及社會人士應重視留守學生的問題,將對農村建檔立卡戶留守學生的關懷落到實處?!吧倌陱妱t國強”,學生是中華民族復興的堅實力量,他們代表著國家的未來和希望,因此留守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勢必要重視,這樣才有利于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培養(yǎng)。一方面,政府部門要加大對留守學生的相關政策支持。政府相關部門可以依照國家的規(guī)定,實行農村建檔立卡戶留守學生愛心工程,創(chuàng)建相關的扶植體系,從根本上解決學生“上學難”的問題,確保農村建檔立卡戶留守學生能在城市享受同等的受教育權利。與此同時,政府相關部門可以出臺文件政策,切實有效地幫助家長解決留守學生的心理問題,對相關家庭及時進行教育工作,增進家長與學生之間的情感交流,及時發(fā)現留守學生的心理問題,盡早解決,避免出現不可挽回的后果。另一方面,社會組織也應加強對留守學生的關注。農村建檔立卡戶留守學生的心理健康成長急切需要社會組織的積極配合。例如,愛心組織、社會公益部門,可以深入較為落后的農村地區(qū),切實為留守學生的心理健康發(fā)展貢獻一份力量。社會組織到偏遠農村地區(qū)送溫暖,“送”的不僅是物質的幫助,更多的是陪伴,農村建檔立卡戶留守學生因為社會愛心組織的到來更開心。借由這次機會排解留守學生內心的煩惱,有利于學生心理健康成長。
總而言之,留守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要家庭、學校、教師、政府以及社會的共同努力,只有多方同心合作,建立健全農村建檔立卡戶留守學生心理發(fā)展與教育體系,才能行之有效地保障留守學生的身心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