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永安 ,劉 霞 ,2
(1.珠江水利委員會珠江水利科學研究院,廣東 廣州,510611;2.水利部珠江河口治理與保護重點實驗室,廣東 廣州,510611)
水電工程建設與運行在防洪、發(fā)電、航運等方面對我國社會經濟發(fā)展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但工程阻隔導致河流連通性受損、生境條件改變、生態(tài)環(huán)境負效應[1]。東江河源至石龍段已建的木京、瀝口和劍潭電站樞紐在前期建設中未修建魚道等過魚設施,阻礙了魚類洄游通道和上下游長期的基因交流。
隨著水利水電開發(fā)建設對魚類影響認知的不斷深入,針對早期已建工程進行改建和補建過魚設施的要求也越來越多[2]。目前已建大型水電站補建魚道在國內尚無先例,其設計方案既要保障魚道布置合理、過魚效果可靠,也要兼顧考慮施工過程中對電站運行安全的影響[3]。因此,為做好木京、瀝口和劍潭水利樞紐補建魚道建設的前期研究,本文探究了這三個樞紐魚道水位和設計流速,為后續(xù)魚道設計提供參考。
過魚對象選擇主要從具有洄游習性、受保護物種多樣性、具有經濟價值等三方面考慮[4]。根據魚類資源調查和查閱相關資料[5],確定東江魚道主要過魚對象為青魚、草魚、鰱魚、鳙魚、七絲鱭、鰻鱺、赤眼鱒,兼顧過魚對象為廣東魴。
過魚設施的主要目的是促進大壩上下游魚類遺傳基因交流,因此,過魚時段的選擇應重點保證主要過魚對象在繁殖季節(jié)的過壩需求,根據過魚對象的生態(tài)習性,結合魚類資源調查情況,初步擬定木京、瀝口和劍潭樞紐魚道過魚季節(jié)為2~11月份[5],見表1所示。
表1 魚道過魚季節(jié)選擇
過魚對象規(guī)格主要按照魚類最小性成熟個體體長進行確定,以提高魚類上行過壩個體參加當年繁殖的可能性。根據相關文獻資料[6-9],青魚大多數性成熟為4~5齡,性成熟體長100cm;鳙魚性成熟年齡為4~5齡,體長約90cm;七絲鱭性成熟最小個體體長9cm。因此,建議魚道過魚規(guī)格為9~100cm,具體見表2。
表2 過魚對象漁獲物數量與體長匯總表 cm
魚道是幫助魚類順利通過閘壩等障礙物的專用設施,在維系河流連續(xù)性與生物種群交流方面具有重要作用[10]。然而魚道設計中仍存在諸多局限性和運行不確定性,魚道進水口設計流速、進出口設計運行水位與實際水位的偏差對魚道過魚效果存在影響[11]。本次以木京、瀝口和劍潭水利樞紐為研究對象,提出了東江樞紐魚道水位和流速的建議值。
魚道上下游的運行水位,直接影響到魚道在過魚季節(jié)中是否有適宜的過魚條件;魚道上下游的水位變幅,也會影響魚道出口和進口的水面銜接和池室水流條件,使到達出口部位的魚無法進入水庫,也可以使下游進口附近的魚無法進入魚道。木京、瀝口和劍潭樞紐運行日志[5]及魚道上下游水位確定原則如下:
(1)木京樞紐運行方式。當上游來水流量小于677.1m3/s時,以滿負荷發(fā)電,不開啟閘門泄洪,保持正常蓄水位42.74m;當來水流量大于2 000m3/s時,木京水電站以最大負荷發(fā)電,保持壩前水位在41m運行。因此,建議魚道上游高水位設計為42.74m,上游設計低水位采用壩前水位41m。當木京水電站單臺機組發(fā)電時,木京樞紐下游尾水位為34.30m;當木京水電站所有機組滿發(fā)時,下游尾水位為36.25m。因此,魚道下游最低設計水位采用木京水電站單臺機組發(fā)電時的下游水位為34.30m,魚道下游高水位采用木京電站滿發(fā)機組時的水位為36.25m。
(2)瀝口樞紐運行方式。根據瀝口樞紐調度運行情況,在正常情況下瀝口壩前水位始終控制在正常蓄水位27.74m;當樞紐上游來水流量在1 128m3/s~1 940m3/s之間,閘前水位保持在26.5m;當來水流量大于1 940m3/s時,閘門逐步打開泄流,直至上游水位恢復到正常蓄水位。因此,建議瀝口樞紐魚道上游設計最低水位為26.50m,設計高水位為正常蓄水位27.74m。
當瀝口水電站機組一臺滿發(fā)時的下游水位為18.11m;當機組滿發(fā)時下游水位為22.09m。根據《水電工程過魚設施設計規(guī)范》[12],魚道設計運行水位應根據壩(閘)上、下游可能出現的水位變動情況合理選擇。因此,建議瀝口樞紐魚道下游設計低水位為18.11m,魚道下游設計高水位為22.09m。
(3)劍潭樞紐運行方式。根據《水利水電工程魚道設計導則》[13],魚道上下游運行水位較為穩(wěn)定時,魚道上游設計水位可采用在過魚季節(jié)相應的閘、壩正常運行水位,下游設計水位取過魚季節(jié)多年的運行水位。通過樞紐運行以來歷年實測水位資料分析,魚道上游設計高水位采用劍潭樞紐正常運行水位為11.24m,上游設計低水位采用過魚季節(jié)98%保證率為10.98m;下游水位變動對魚道的影響較大,為應對過魚季節(jié)水位變動,考慮過魚季節(jié)98%保證率為下游設計低水位,即0.84m,過魚季節(jié)50%保證率為下游高水位,下游設計高水位為1.85m。水位綜合歷時保證率結果如表3所示。
表3 劍潭樞紐過魚季節(jié)(2~11月)水位綜合歷史保證率表 m
根據上述原則和水文計算分析,劍潭、瀝口、木京樞紐設計水位及魚道上下游設計水位如表4所示。
表4 劍潭、瀝口、木京樞紐設計水位及魚道上下游設計水位 m
結合上述樞紐的運行日志和相關文獻資料,總結了魚道上下游水位確定的幾種方法:
(1)魚道上游設計高水位一般采用樞紐正常蓄水位,設計低水位大多結合水電站滿額發(fā)電時最大下泄量或考慮過魚季節(jié)保證率進行確定。
(2)魚道下游設計水位可選擇在單臺機組發(fā)電與全部機組發(fā)電的下游水位之間或考慮過魚季節(jié)多年的運行水位。
在進行魚道設計時,魚道進口流速應大于魚類的感應流速,魚道進口通常采用一個較大的流速以吸引魚類,一般最佳的誘魚流速范圍在臨界游泳速度和突進游泳速度之間。本次東江河源至石龍段魚類游泳能力試驗測試方法如下:
(1)感應流速。將暫養(yǎng)48h后的單尾實驗魚放置于游泳能力測試水槽中,靜水下適應1h后每隔5s以微調方式逐步增大流速,記錄實驗魚游泳狀態(tài)由自由游動轉變?yōu)槟媪饔蝿訒r的流速大小,得到實驗魚的感應流速,并在每條魚實驗結束后測量其體長、體重等形態(tài)學參數。
(2)臨界游泳速度測試。臨界游泳速度的測定采用“遞增流速法”:待魚暫養(yǎng)48h后,將單尾魚轉移至測試水槽中。實驗前先對實驗魚體長進行估測,而后在1.0BL/s(1倍體長每秒)流速下適應1h以消除轉移過程對魚體的脅迫影響,適應后每20min提高一次流速,流速增量為1.0BL/s。當魚達到疲勞狀態(tài)后,停止實驗(魚疲勞狀態(tài)的判定:魚??吭谙掠尉W上時,輕拍下游壁面20s,魚仍不重新游動,視為疲勞)。取出疲勞后的實驗魚并測量體重及常規(guī)形態(tài)學參數,測試樣本量至少保證10尾。相對臨界游泳速度(Ucrit,BL/s)按以下公式計算:
式中:Umax為魚能夠完成持續(xù)時間(△t)的最大游泳速度;t為在最高流速下的實際持續(xù)時間(t<△t);△t為改變流速的時間間隔(20min);△U為速度增量(1.0BL/s)。
絕對臨界游泳速度Ucrit(m/s)由相對臨界游泳速度Ucrit(BL/s)與魚體長(BL)相乘求得。
(3)突進游泳速度測試。突進游泳速度的測定亦采用“遞增流速法”,與臨界游速的測試方法及公式基本一致,僅將流速提升時間間隔△t改為20s,流速增量仍為1.0BL/s,魚體疲勞時對應的流速即為突進游泳速度。當每尾魚測試完成后,取出疲勞后的實驗魚并測量體重及常規(guī)形態(tài)學參數。
(4)持續(xù)游泳時間測試。將單尾暫養(yǎng)后的實驗魚放入實驗水槽中,在1.0BL/s的流速下適應1h,消除轉移過程對魚體的脅迫影響,然后在1min以內調至設定流速后開始計時,觀察魚的游泳行為,當實驗魚疲勞無法繼續(xù)游動時結束實驗并記錄游泳時間。以200min為時間閾值,在設定流速下持續(xù)游泳時間大于200min的速度均稱為可持續(xù)游泳速度。
根據魚類游泳能力測試結果[5],建議魚道進口流速設計為 0.70~1.25m/s。
表5 魚類游泳能力測試結果
(1)在魚類通道設施的設計中,明確工程所在河段主要過魚對象和過魚目標,并掌握魚類生態(tài)行為習性,是魚道設計的基本前提。
(2)根據魚類資源調查,建議東江魚道主要過魚對象為青魚、草魚、鰱魚、鳙魚、七絲鱭、鰻鱺、赤眼鱒,兼顧過魚對象為廣東魴。建議魚道過魚季節(jié)為2~11月份,過魚體長為9~100cm。
(3)根據魚類游泳能力測試結果,建議魚道進口流速設計為 0.70m/s~1.25m/s。
(4)本文通過分析木京、瀝口和劍潭電站的運行調度確定了魚道上下游設計水位,同時結合魚類游泳能力試驗和魚道設計規(guī)范確定了魚道進口設計流速,為后續(xù)三個樞紐魚道設計提供了參考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