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程競暄(西南大學)
如果把我的大學生活折成一架紙飛機,那么這架紙飛機3/4的飛行時間都在疫情上空飛過。兩年多來,為了能讓這架紙飛機飛得更高更快,我尋遍線上的學習方法與技巧,竟也有所獲。
以前我只用小紅書看穿搭和美妝。就在嘗試檢索了幾次“自學”“網課資源”等關鍵詞后,它神奇地變成了我的時間管理寶典和自學方法論獲取地。
大數據從來不會放過任何一個人的變化,我的用戶心理被精準把控了。美妝和穿搭是我對小紅書最大的誤解之一,我常自詡小紅書達人,卻發(fā)現知道的連冰山一角都算不上。小紅書開始日日為我推送清一色的“xx學姐教你網課期間如何趕超”“xx學長的線上學習秘籍”……目不暇接的線上學習資源,讓我不由感嘆自己真是捧著金飯碗要飯。荀子言“瞽者仰視而不見星”,就是我本人無疑。
但龐大的信息流還需進一步“掘寶”。所謂的高效學習法并非放之四海而皆準,我發(fā)現有的內容操作性不強,有的空口說大話,有的和我專業(yè)八竿子打不著……看來,得拿出篩學術論文的方法篩帖子了。篩選學術論文的過程需要帶著自己的問題去檢索目標文獻,并且篩選的文獻要夠新、夠前沿,才能確保對本研究方向的參考意義足夠大。篩選時先看摘要,如果發(fā)現摘要內容和自己的研究方向相近,則再精讀全文。如果涉及設計實驗,則要看文獻里的實驗范式實操性強不強?我如果也采用這種實驗方式,是可重復的嗎?試試吧!
篩選帖子的過程,我也堅持不把任何言論奉為圭臬,帶著批判的角度來篩選信息。只選和自己“方向相近”的,“可操作性強”的,精讀與略讀相結合。通常,我會先瀏覽博主在帖子開頭介紹的自我情況,再看看博主的學科大類和我的專業(yè)的相似度。
我重點參考的帖子都是理學學科的博主為主,這樣對我的參考意義為最大。純文科專業(yè)帖子會有一些通用的學習方法,我會快速瀏覽,不過度模仿或照搬。在獲取信息的時候帶著問題去掘寶,尋找和自己適配度最高的帖子。瀏覽帖子時就在內心問自己“我想學到的方法是哪一方面的?”“這篇帖子適合我嗎?”,如果不適合,我會退出并翻閱下一篇,不讓海量信息占據我的信息處理空間。如果博主也和我一樣是想尋求學生工作和學業(yè)的平衡的,或者博主和我一樣也是需要后期自學惡補的,這些方法的“可操作性”于我而言會比“教你一天自律學習12小時”實用許多。
B站上心理統計與測量、實驗心理學的課程可真多呀,中國大學慕課上有學校普通心理學的課程,那么這兩個平臺就是我的學習區(qū)了!與中國大學慕課相比,B站上還多了不少考研“大神”上傳的術語講解短視頻,在課本上理解起來佶屈聱牙的文字,這些“大神”能在短短幾分鐘內吃透。有他們保駕護航,知識點的重要程度、考察頻率一目了然。在剛剛入門心理學實驗設計的時候對變量尤其混淆,我就大著膽子在評論區(qū)禮貌提問,UP主和路人都在評論區(qū)里理性討論解答問題,在這樣的氛圍下,很難不上癮學習吧?
學了一段時間后,我發(fā)現自己終于找到打開網課的正確方式,線上學習——“真香”!網課老師講的重點可以反復播放,一些簡短知識點可以直接跳過或者倍速。上課完全根據我自己的掌握程度來調整,堪比“一對一”名師授課。課后對重難點的把控和對邏輯鏈的把握甚至比從前清晰了許多。學習簡單知識點的時間被節(jié)省下來后,我擁有了更多時間在“B站大學”探索難點和興趣點。還有,課間時間,我不用風風火火地從一個教室趕往另一個教室,留給自己消化的時間更多了。
當時最令我萬萬沒想到的是,網課竟然奇跡般“導入”我的碩士論文。在心理咨詢的專業(yè)課上,老師提到了“安慰劑效應”這個關鍵詞,但為了提進度,老師三言兩語就略過了。
回放完線上視頻后我對這個效應念念不忘,老師四兩撥千斤似的幾句話被我來來回回播了好幾次。病人會因為吃了一粒包裝像是藥丸的糖而使病情得到緩解?這個自我暗示大法引起了我的注意,而且這個效應不僅僅是心理上的,還真的會帶來生理上的改變?這是真實的嗎?這會是什么機制導致的?
我先嘗試在B站上檢索出講解安慰劑效應的相關解釋,B站的講解讓我對這個知識點有了大致了解,并且不至于讓我一開始就扎進文獻的海洋里消磨了興趣。此后,我才開始在Scihub和WOS上閱讀相關文獻,并且文獻的檢索可以參考B站UP主的視頻(視頻末尾多數都會附參考文獻),選擇最新且影響因子最高的文獻精讀。我驚訝地發(fā)現老師略過的這個點卻是咨詢心理學和醫(yī)學心理學的研究熱點和重點,近兩年衍生出了眾多“反安慰劑效應”“非欺騙性的安慰劑效應”等新興分支。
而后和導師交流的過程中,我向導師表明了自己對這個方向的興趣,導師對我的研究方向非常贊許。他沒想到網課過程中隨隨便便的幾句話題延伸,能夠讓學生銘記下來,并且在看完課程內容后課后查閱資料。
導師先是讓我嘗試捋出安慰劑效應的綜述來做成微課,手把手地指導我精讀安慰劑效應的高被引論文,讓我對這個領域的研究視角能夠更加全面。他還規(guī)劃起了我未來幾年的研究路線:提議讓我的碩士畢業(yè)論文就做安慰劑效應的對照實驗,在我以后的咨詢生涯中可以在遵循倫理原則的基礎上實際運用安慰劑效應,而這個領域在國內還算空白,無論是做學術還是走入實踐,都是一個極具創(chuàng)新意義的點子。這算無心插柳柳成蔭吧?
豆瓣的妙用給我全新的啟發(fā):疫情看似讓人和人相隔,但共同的經歷卻讓本就有社群功能的小組凝聚力更強了?!拔矣龅降膯栴}大家都遇到過,原來我并不孤單”。抽絲剝繭之下,是它的社群屬性和互動屬性為我所用。
曾經流連豆瓣是為了在小組里尋找搞笑故事,而今我找到了一群志同道合的小伙伴們,駐扎在“學習型友鄰大集合小組”“學習監(jiān)督互助組”和“默默學習小組”里,大家共同苦求疫情期間線上學習效率提高之法。我剛留言如何同時完成多項任務,就收到許多回復。有人說最好全列出來,一件件完成是最有效率的。還有人告訴我將大任務分解成小任務,每個小任務的內容盡量詳細,并為其設定時限。我邊點頭邊記錄。
彎道超車的過程里總伴隨著心癢癢地想玩手機放松,我充分發(fā)揮了一個心理學子的專業(yè)素養(yǎng),當我的手情不自禁伸向手機時,我給自己設定了“靈魂三問”:目前的任務完成了嗎?我學習學到中途想玩手機的行為,是出于單純地想要放松大腦的心理,還是想要逃避目前繁重的學習任務?如果拿起手機,我會有怎樣的感受?回想我之前控制不住玩手機的經歷,往往都是伴隨著一種對處理現實情境任務的回避心理,但玩手機并不能解決問題本身,玩手機的過程是短暫的快感和長久的負罪感并存的。在心底默默回答完“靈魂三問”后,我拿起手機刷視頻的手無一例外都縮了回去。
豆瓣的妙用給我全新的啟發(fā):疫情看似讓人和人相隔,但共同的經歷卻讓本就有社群功能的小組凝聚力更強了?!拔矣龅降膯栴}大家都遇到過,原來我并不孤單”。抽絲剝繭之下,是讓它的社群屬性和互動屬性為我所用。和陌生人尚能引發(fā)強烈共鳴,和因為疫情阻隔的好朋友能否相聯呢?終于在某一天“心癢癢”次數過多時,我和三五好友在番茄鐘APP里開了一間“自習室”。線上遙看彼此的自習時間從早到晚一點一滴變長,雖然疫情期間無法見面,竟也有了一絲“天涯若比鄰”的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