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嘉聲
(中國鐵建電氣化局集團有限公司,北京 100043)
廣深鐵路四線分為高速I、II線和普速III、IV線,高速I、II線進行了信號設備升級,對站內軌道電路進行改造,站場線路利舊。改造完成后,部分車站城際場站應用ZPW-2000A一體化軌道電路。根據廣深高速I、II線站內為既有道床的現狀,存在發(fā)生道床電阻值不達標,出現“紅光帶”的風險。開展站內ZPW-2000A一體化軌道電路在低道床條件下的適應性研究,以確保工作效率,降低出現“紅光帶”的風險。
軌道區(qū)段配置統計:統計各軌道區(qū)段的配置情況,包含:區(qū)段長度、載頻、線路類型、道岔位置、補償電容數量、信號電纜長度等基礎信息。
實時數據采集與分析:記錄各軌道區(qū)段當前工作參數情況,用于分析軌道電路工作情況。
歷史數據采集與分析:記錄各軌道區(qū)段的歷史工作參數情況,用于分析最低道床電阻值。
調整狀態(tài)下的電壓測試:在室內設備處測試功出電壓、功出電流、軌入電壓、主軌出電壓。室外測試送端、受端軌面電壓,送端、受端引接線電流及各補償電容位置處的軌面電壓。
分路狀態(tài)下的測試:使用分路桿(分路電阻0.15 Ω)在室外送端、受端、補償電容位置處進行分路狀態(tài)測試,記錄分路電流及區(qū)段狀態(tài)。
在區(qū)段送端、受端、補償電容位置處用移頻表測試軌面電壓、引接線電流,測試記錄如表1所示。用分路桿進行分路測試(分路電阻選擇0.15 Ω),記錄分路電流、分路殘壓及軌道繼電器狀態(tài),測試記錄如表2所示。
表1 調整狀態(tài)測試記錄Tab. 1 Adjustment Status Test Record
表2 分路狀態(tài)測試記錄Tab. 2 Branch state test record
根據軌道電路系統結構、設備構成、參數和實際配置,基于傳輸原理建立站內一體化軌道電路的傳輸模型,并與實測數據進行對比,驗證模型的正確性。鑒于股道區(qū)段鋼軌線路結構簡單,測試數據量豐富的特點,選擇股道區(qū)段進行模型驗證,仿真計算多個區(qū)段調整狀態(tài)的軌面電壓及關鍵位置的分路電流,并與實測數據進行對比。
根據測試區(qū)段的實際情況和軌道電路標準參數,仿真條件如下。
1)區(qū)段長度:實際長度。
2)補償電容:25 μF,按照實際數量及標準間距。
3)電纜長度:10 km。
4)道床電阻:∞ Ω·km。
5)分路電阻:0.15 Ω。
6)鋼軌參數:如表3所示。7)功出等級:實際使用等級。
表3 鋼軌參數Tab. 3 Rail parameters
8)數據對比位置:發(fā)送端、接收端及各個補償電容位置。
對運用一體化軌道電路的股道區(qū)段的送端、受端及各個補償電容位置處的調整狀態(tài)軌面電壓及分路電流進行仿真。各區(qū)段仿真情況與實測結果對比,如圖1、2所示。
圖1 ⅡG2 軌面電壓仿真和實測值對比情況Fig.1 Comparison of the simulated and measured values of IIG2 rail surface voltage
由于現場鋼軌一次參數存在離散性、道床電阻分布不均勻、實際補償電纜長度誤差、分路電阻差異和實際電容安裝位置變化等情況,仿真結果與實測值存在少量誤差,各關鍵點電壓和電流變化趨勢相同,仿真值與實測值相一致。
圖2 ⅡG2 分路電流仿真和實測值對比情況Fig.2 Comparison of the simulated and measured values of IIG2 shunt current
根據歷史數據情況分析,11~12月為干燥季節(jié),5~7月為潮濕季節(jié),每個站以一個典型區(qū)段為例,列出年曲線、干燥季節(jié)、潮濕季節(jié)的月曲線。以車站為單位,對每個區(qū)段的受潮濕環(huán)境影響的軌入電壓最大值、最小值進行統計,根據區(qū)段配置情況進行最低道床電阻值分析和計算,具體情況如表4所示。
表4 干燥季節(jié)和潮濕季節(jié)軌出情況對比Tab. 4 Comparison of derailment in dry season and wet season
干燥季節(jié)和潮濕季節(jié)變化規(guī)律較類似,潮濕季節(jié)軌出電壓最大和最小值較干燥季節(jié)下降約3%左右,滿足軌道電路調整要求。
1)無岔區(qū)段
軌面電壓、道床電阻和極限傳輸長度關系如圖3所示。
圖3 4種頻率無岔區(qū)段極限長度Fig.3 Limit length of switchless section with four frequencies
2)道岔區(qū)段
道岔區(qū)段計算分為兩種類型:第一種類型包含1組道岔,岔長為160 m;第二種類型包含2組道岔,第1組岔長為80 m,第2組岔長為160 m。
以一組道岔為例進行分析,其中直軌軌面電壓、道床電阻和極限傳輸長度關系如圖4所示。
圖4 4種頻率道岔區(qū)段極限長度Fig.4 Limit length of switch section with four frequencies
當 道 床 電 阻 為0.6 Ω·km時,1 700 Hz、2 000 Hz、2 300 Hz極限長度為350 m,2 600 Hz極限長度為300 m;當道床電阻為1 Ω·km時,4種載頻下極限長度為400 m;當道床電阻為2 Ω·km時,4種載頻下極限長度為650 m。
對現場測試情況及分析,21%的區(qū)段歷史最低道床電阻小于2 Ω·km,75%的區(qū)段歷史最低道床電阻在2~5 Ω·km之間,4%的區(qū)段歷史最低道床電阻大于5 Ω·km。根據分析結果,當前廣深I、II線站內道床情況能夠滿足ZPW-2000A一體化軌道電路區(qū)段長度劃分。站內軌道道床適應ZPW-2000A一體化軌道電路的應用條件,ZPW-2000A一體化軌道電路在現場應用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