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璇霖
(廣西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廣西 南寧 530023)
子宮腺肌癥(adenomyosis,AM)為子宮內膜腺體及間質侵入子宮肌層形成的彌漫或局限性病變[1],主要臨床表現為子宮增大,月經周期延長或經量多,進行性痛經,慢性盆腔痛,貧血和不孕等,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2-4]?,F代醫(yī)學對AM發(fā)病機制尚未明確,認為其是免疫炎性疾?。?-6],是雌激素依賴引起的疾?。?],還有學者認為與遺傳、環(huán)境等因素有關[8-9]。針對該病的治療手段主要有手術或激素治療,手術治療雖能解除患者臨床癥狀,但對于有生育要求的患者無法接受;口服激素存在一定的不良反應,且復發(fā)率較高,患者難以堅持治療[10-11]。子宮腺肌癥目前沒有對應的中醫(yī)病名,根據其臨床表現,可歸為中醫(yī)的“痛經”“癥瘕”“月經過多”“腹痛”等范疇[12-15]。中醫(yī)藥治療AM療效顯著,具有獨特優(yōu)勢。現將近年來中醫(yī)藥治療AM的臨床研究進展綜述如下。
1.1 寒邪凝滯 產前、經期、婦人或食寒涼、或受風寒,外寒直中血脈及胞宮,寒凝血脈,氣血運行不通,故發(fā)痛經。孫佳穎等[16]認為氣滯寒凝導致血瘀,聚于胞宮而發(fā)為本病。王璐[17]認為因寒凝血瘀,瘀血積聚宮中而致。陶彥彥等[18]認為妊娠流產后,惡露之血未盡,陳舊之血停滯胞宮,則發(fā)為積聚癥瘕。
1.2 腎虛血瘀 張碧云等[19]認為子宮腺肌癥痛經的根本病機是血瘀,血脈運行不暢,瘀血停于胞宮而致。石利香[20]認為該病系本虛標實,腎虛為本,血瘀為標,虛實夾雜,腎虛血瘀并存。王慧玲等[21]認為腎陽不足,機體失于溫煦,則血運行不暢,胞宮沖任得不到腎陽溫煦而虛寒內生,血液凝滯而成瘀,瘀積日久,形成癥瘕。
1.3 濕熱內結 何呈寧[22]認為素有濕熱內蘊,或經期產后,感受濕熱之邪,與血搏結,流注沖任,蘊結子宮,胞脈氣血更加壅滯,“不通則痛”,致使經行腹痛。孫錚等[12]認為患者經血不循常道、離經之血蓄積胞宮,瘀血內阻而發(fā)病。
子宮腺肌癥病因與氣滯、肝郁、氣虛、外傷、寒凝、濕熱、腎虛等因素有關,最終導致瘀血停于胞宮發(fā)為本病?!梆觥奔仁遣∫?,也是病理產物。
2.1 中醫(yī)內治 辨證治療是中醫(yī)治療疾病的精髓,可針對疾病病因病機采用不同的藥物進行針對性的治療。
2.1.1 臟腑論治
2.1.1.1 從肝論治 女子以肝為本,體現肝的體陰而用陽的特點。陳秀芳等[23]從調肝方面入手,以疏肝行滯、扶正養(yǎng)血、利濕消癥為治則,運用柴苓消癥湯(組成:柴胡10 g,茯苓15 g,當歸10 g,白芍20 g,黃芪15 g,淫羊藿10 g等)治療子宮腺肌癥痛經,對照組予散結鎮(zhèn)痛膠囊口服治療。治療3個月經周期后,結果顯示,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3.3%,對照組總有效率為86.67%,兩組總有效率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治療后兩組中醫(yī)證候和痛經癥狀積分均較治療前明顯降低(P<0.05),治療組中醫(yī)證候和痛經癥狀積分降低幅度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
2.1.1.2 從腎論治 成臣等[24]予補腎益氣扶正,兼活血散瘀法治療腎虛血瘀型子宮腺肌癥,治療組使用補腎活血散瘀湯(組成:紫河車10 g,菟絲子10 g,當歸10 g,川芎10 g,延胡索10 g,青皮6 g等)治療子宮腺肌癥,對照組使用左炔諾孕酮宮內節(jié)育器(曼月樂),每日釋放左炔諾酮20μg至宮腔;兩組療程均為3個月。結果兩組治療后痛經癥狀積分、月經量評分、腎虛血瘀證候評分及中醫(yī)證候總積分均較治療前降低(P<0.01),兩組治療后子宮體積均較治療前縮?。≒<0.05),血清糖類抗原CA125均較治療前下降(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治療組優(yōu)于對照組(P<0.05)。
2.1.2 病因論治 瘀血祛,則新血生。房勞過度、胞宮手術、逆經等引起離經之血留于下腹,瘀滯胞宮引起痛經、宮體增大、崩漏等臨床癥狀。沈玉蓮等[25]使用桂枝茯苓丸合失笑散,從活血化瘀的角度治療子宮腺肌癥,結果顯示該法可以明顯減輕子宮腺肌癥患者痛經癥狀。鄭穎等[26]使用中藥消異方(組成:茯苓12 g,菟絲子20 g,炒王不留行10 g,紅藤10 g,醋香附10 g,三七3 g等)治療寒凝血瘀型子宮腺肌癥患者;對照組僅給予生活指導3個月經周期。結果表明中藥消異方可以減輕寒凝血瘀型子宮腺肌癥患者的痛經癥狀并改善其子宮內膜容受性。
2.1.3 分期治療 袁敏等[27]使用補腎化瘀法治療子宮腺肌癥,從補腎陽而化沖任之瘀滯治療腺肌癥。以補腎化瘀為綱,選用少腹逐瘀湯加減,根據經前期、經期、經后期氣血陰陽化生不同而加減用藥,獲得較好療效。經前期:治法以消瘀為主,治以活血化瘀止痛;月經期:治法以溫經止痛為首要,治以溫經散寒止痛;經后期:治法以扶正消瘀并舉,治以溫補腎陽而活血。根據其周期陰消陽長、陽長陰消不同生理特點制定不同治療法則的分期用藥,經前期助陽理氣;行經期通絡止痛、活血化瘀,使陳血祛,新血生,消癥塊;經后期補腎陰養(yǎng)氣血,兼消瘀,療效顯著。
2.2 中醫(yī)外治 王爽等[28]運用宣郁通經湯(組成:當歸,酒白芍,牡丹皮,焦梔子,炒白芥子,柴胡等)通過緩慢灌腸直腸給藥法治療AM痛經,從清肝理氣方面入手,舒肝解郁、理氣活血化瘀,使沖任、胞宮氣血通暢則痛止。經過3個月經周期治療,可明顯改善患者的痛經癥狀,減輕疼痛程度,總有效率為90.9%。潘丹等[29]采用針刺聯(lián)合隔藥餅灸周期調治法治療AM。經前期:先仰臥位針刺大赫、中極、足三里、太沖穴,隔藥餅(附子、鹿角霜、當歸、川芎、白芍按5∶2∶1∶1∶1比例混合打粉后用黃酒調勻,做成直徑4 cm、高0.5 cm的藥餅)艾柱灸關元穴,再俯臥位針刺膈俞、肝俞、脾俞、命門,灸腎俞穴,每次灸3壯。行經期:仰臥位針刺中極、合谷、地機、三陰交,隔藥餅(丹參、香附、延胡索、乳香、五靈脂按4∶1∶1∶1∶1比例混合打粉)灸關元穴,俯臥位針刺膈俞、肝俞,灸次髎穴。經后期:仰臥位針刺氣海、氣穴、足三里、太溪,隔藥餅(浙貝母、夏枯草、貓爪草、薄荷、砂仁按1∶1∶1∶1∶1比例混合打粉)灸關元穴,取俯臥位針刺膈俞、肝俞、脾俞,灸腎俞穴。針刺留針及藥餅灸時間均以3壯艾炷燃燒完為準,大約30 min,隔天治療1次,每周治療3次,共治療6個月,結果顯示患者痛經程度顯著降低,痛經持續(xù)時間明顯縮短。何惠娟等[30]觀察運用中藥熱敷法治療子宮腺肌癥的臨床療效。使用桂枝、吳茱萸、當歸、丹參、艾葉、烏藥各20 g,三棱、莪術各15 g制成熱敷袋,熱敷下腹正中部15 min(非經期使用)。對照組單純口服孕三烯酮治療,結果總有效率治療組為90.0%,對照組為36.7%,治療組效果優(yōu)于對照組(P<0.05)。研究發(fā)現中藥熱敷治療子宮腺肌癥,可以透過表皮直達病所,避免了長期口服藥物對胃黏膜的刺激性。
2.3 中醫(yī)內外治聯(lián)合 甘小利[13]運用熱敏灸配合中藥溫經湯加減治療寒凝血瘀型AM患者30例,中藥于月經干凈后開始服用,每個月經周期服15劑,共治療3個月經周期。熱敏灸療:從月經前3 d開始,用點燃的純艾條在患者腹部、腰背部及小腿熱敏強度最強的腧穴上施灸,先回旋灸2 min使局部氣血溫熱,接著予以雀啄灸,再循經往返灸2 min使經氣激發(fā),后施溫和灸發(fā)動感傳,使經絡開通,如此反復灸至熱敏感消失為度,每個月經周期治療5 d,共治療3個月經周期。對照組予以單純中藥溫經湯加減內服,結果顯示,治療組痛經的緩解程度和對子宮體積的縮小程度均優(yōu)于對照組(P<0.05)。黃濤[31]運用針刺與中藥內服分期治療AM。行經期:疼痛以腹部正中或兩側為主者,取百會、合谷、關元、水道、子宮、足三里、地機穴進行針灸;疼痛以腰骶部為主者,或肛周墜脹者,取百會、十七椎、腎俞、次髎、長強穴進行針灸。非月經期采用黑附子與膠艾四物湯、小柴胡湯加減化裁,治以溫陽益氣、散寒通絡法。結果顯示患者痛經程度較治療前降低,疼痛時間較治療前縮短(P<0.05)。
AM已成為嚴重影響婦女身心健康與生育功能的難治性疾病,西醫(yī)保守治療主要以激素類藥物為主,雖然能暫時緩解癥狀,但停藥后復發(fā)率高,且副作用較大。手術治療包括子宮切除、子宮內膜剝除術、子宮動脈阻斷等[32],可明顯緩解AM癥狀,但影響患者生育功能及生活質量。因此,對于年輕且有生育要求的患者,如何在保全子宮的前提下,不影響其生育能力,緩解月經量增多、淋漓不盡、痛經、周期紊亂的臨床癥狀,提高生活質量,是當前臨床醫(yī)師亟待解決的一個難題。
綜上,中醫(yī)在治療子宮腺肌癥方面方法眾多,其治療大法離不開行氣、活血、補腎、補肝脾、補氣血、止痛、消癥等。治療上標本同治,從根本上消除本病的致病原因,中醫(yī)外治如針刺、督灸、隔物灸、藥餅灸等治療方法結合方藥內服大大提高了臨床療效。近年來,廣大醫(yī)者通過臨床研究證明,中醫(yī)辨證論治予中藥內服、外治或聯(lián)合治療AM,臨床療效顯著,但尚缺少進一步的實驗研究證實。如何應用中醫(yī)多學科解決子宮腺肌癥的難題,是今后我們需要進一步研究和解決的問題。